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異域傳染
瀉疫也者。
吳氏所謂雜氣之類。
而傳自羌戎。
(久也案。
吳氏曰雜氣者雖曰天地之氣。
實由方土之氣也。
蓋其氣從地而起。
有是氣則有是病。
譬如所言天地生萬物。
然亦由方土之產也。
)而匪我豐葦原中國所固有也。
猶麻疹之傳於百齊。
(事詳見日本紀敏達帝十四年)痘瘡之傳於新羅。
(事詳續日本紀??宣抄。
聖武帝天平七年。
並續古事談等)非特我也。
痘瘡之傳於西域(事詳見外臺。
)黴毒之來於嶺南(按。
陳九韶曰。
黴痘一症。
古未言及明季起嶺南之地。
至使蔓延通國。
又按俞辨醫說雲弘治末年民間患惡瘡。
自廣東始。
吳人不識。
呼為廣瘡。
據此則傳於廣東。
)番沙之起於漠北(案張路玉醫通曰。
番者。
感惡毒異氣而驟發黑沙。
此病起漠北。
流入中原。
故以番沙目之。
)在支那亦然。
是亦不足徵焉乎哉。
比歲互市相開。
米利幹。
魯細亞。
佛蘭之屬。
陸續來往。
而與邦人雜居。
以故傳此惡毒之氣也。
日熾月增耳。
其實不昉於今也。
或雲。
此疾起於鎮西。
正德年間小兒感冒最多。
漸次流傳及於尾陽之地。
大人亦適有感焉。
人呼曰早手。
比之颶風之猝然至也。
爾後築之前後。
年年有之。
(案說見於今時醫談。
又築人鷹取遜庵有小兒暴利新考。
)又雲文政壬午秋。
此疫行浪華。
其初亦起於鎮西(案詳見於時還讀我書)或雲初傳於肥前長崎。
時有米夷舟中患此者。
多滯留崎港。
死者枕籍。
爾後蔓延四方。
以是觀之。
為異域傳染之惡疾。
豈不足徵焉乎。
或雲。
子之說博且辨矣。
然吾有未信焉。
夫古先哲王之有事於高麗也。
百濟新羅任那之客。
來往留滯。
厥後又有遣唐之使。
留學之生。
北條氏之時。
蒙古大舉入寇。
至如近世。
諸蕃之信使常在焉。
然而未曾聞輒帶惡疾異瘡來也。
若彼痘麻。
氣運所為。
適生其時。
而世俗遂誤認為異域傳染之疾耳。
夫疾病之起。
本五氣之錯。
攝養之差。
然則變症奇恙。
何事不有。
何必歸咎於彼。
餘答曰。
子知其一而未知其二。
凡兇戾惡暴之氣。
不起於中土而起於偏土。
夷狄如嶺南瘴煙之起。
如墨北風沙搏成瘡。
況羌戎偏之又偏者耶。
若我日本。
亦雖偏於東乎。
然帝出乎震。
精華沖粹之氣所鍾。
男女之肌肉秀麗。
迥非漢蕃之所及。
故古者異邦指我為蓬瀛神州。
為東方君子國。
有以也夫。
況忠義者。
其所性焉。
振古奉一姓之皇統。
無篡奪革命之事。
其所生禽獸蟲魚草木金石皆良淳。
而毒於人者至少矣。
縱令陰陽不和。
寒暑錯行。
無兇戾暴惡之邪氣以厲於人也。
如羌戎君臣父子之禮異。
唯利是務。
其所產禽獸蟲魚。
草木金石。
酷毒者多。
是蓋陰陽偏勝之氣使之然也。
故其地氣發而作邪也。
必兇戾惡暴矣。
中土之人適感此氣。
則以人傳人。
延蔓不絕。
古先哲王有見於此。
故有蕃客朝京師。
必秡祭道路。
以除不祥。
有若延喜式所雲者。
(案延喜神祗式。
臨時祭。
有唐客入京。
路次神祭又有蕃客送堺神祭雲。
右蕃客入朝。
迎畿內堺。
祭卻送神。
其客徒等比至京城。
給祓麻令除。
乃入又有障神祭雲。
右客等入京前二日。
京城四隅。
為障神祭。
)蓋恐異氣厲氛或傳染於邦人以貽患也。
今也華戎雜居。
往來如市。
宜其有是也。
第其一經傳染。
其氣潛匿。
伏藏閭巷山林之間。
遇歲運之偏勝。
寒暑之失節。
輒復發作。
或漸與土氣和。
與人身諳。
則其邪氣漸薄。
永作我土常有之疾。
世人見其如此。
認為我家之賊。
而不知他家之賊來害我也。
豈不謬。
而子亦何然也。
大疫之歲宜清解逐穢 吳氏之說疫。
專論三陽。
不及三陰。
治法專舉清解逐穢。
遺溫熱補氣。
是以後世劉松峰以下數家。
僉譏其偏於一而不備也。
予謂吳氏之於疫。
偏則偏矣。
然原繫於實驗之言。
松峰以下之言。
備則備矣。
但屬紙上之摸索。
何則。
傷寒有陽症有陰症。
故治方亦有清解有溫補焉。
尤宜然也。
若夫瘟疫概屬陽症。
陰症百中之一二耳。
故治法亦以清解逐穢為主。
況於大疫之歲乎。
夫大疫之熾而毒也。
如火之燎於原。
炎炎張天。
而寸草靡遺。
如水之決堤防而衝突潰裂。
萬室蕩盡。
如流賊之鈔略殺戮。
屠創及嬰孩雞犬。
蓋天地殺氣之所為焉。
而與平素尋常之疫。
迥然異矣。
故人之感之也。
無論老稚強弱。
滿腔子盡化為熱。
雖四損之人。
一焉而已。
是以清解逐穢之益多。
而溫熱補氣之害多。
若平素之疫邪。
氣緩且薄。
故隨其老稚強弱寒熱異症。
間或有驗之三陰而可溫補者矣。
如吳氏身逢崇禎辛巳之大疫。
乃以平日所歷驗方法。
著溫疫論。
而後人反欲以平素之疫律之。
是大不然也。
若去歲以來盛行瀉疫。
雖吳氏之所遭異症乎。
而其為熱毒則同也。
此餘以主張清解逐穢。
不用溫劑也。
楊慄山著寒濕條辨。
專以大運論其理。
雖與予說若有異。
而趣則一也。
今立寒溫異時之辨。
以載之於後條。
寒熱因時或熱症 餘前論大疫流行也。
亡論耄倪與天資強弱。
舉屬熱症。
然而未及運氣也。
運氣之說昉於楊慄山。
餘未知其是非。
然亦不可謂無此理矣。
疫勢之衰弱。
瀉疫之傳染。
歲久漸與中土及人身之氣習慣。
則兇焰稍薄於此乎。
或有屬寒症者。
第餘之謂寒熱因時異症則圓活。
而彼之因時異症則畫定。
姑揭之於下矣。
楊慄山曰。
嘗稽東垣李氏。
一以補中為主。
丹溪朱氏。
一以滋陰為重。
載人張氏。
一以盪滌為先。
皆能表表於世。
總得挈領提綱。
故合一本萬殊之妙。
不則當年豈無歲氣。
而必各取其一耶。
再以痘疹言之。
有扼要於保元。
有獨取於辛溫。
有得意於清瀉。
是亦治痘之名乎。
何不見有逐年之分別耶。
要知天運之使然。
非三氏之偏僻也。
如曰偏僻。
則當年各操其一以應世。
何以得各擅其勝乎。
後學不明其故。
各效其一而不通變。
亦有畏其偏僻。
而第據症按時。
侈談歲氣。
以示高卓。
皆不知循環之大運者也。
餘留心此道。
年近四旬。
鄉闈已經。
匙困肇於乾隆九年甲子。
猶及謝事。
寒水天運。
證多陰寒。
洽多溫補。
縱有毒火之症。
亦屬強弩之末。
自茲已後而陽火之症。
漸漸多矣。
尚濕補宜重者。
變而從輕。
清瀉宜輕者。
變而從重。
殆及甲戌乙亥。
所宜重瀉者。
雖極清極解。
而亦弗驗矣。
勢必盪滌。
而元梟之勢始殺。
至甲申乙酉。
盪滌之法。
向施初病者。
多有首尾而難免者矣。
歷年以來。
居然成一定局。
間有溫補者。
十一千百而已。
是大運轉於相火矣。
凡時行之如正傷寒與冬溫。
暑溫、風溫、濕溫、秋溫、飧瀉、痎瘧、燥咳、吐痢、霍亂、並男婦小兒、一切諸症、及痘疹、民病火病十八九。
何況溫病從無陰症。
得天地疵癘旱潦之氣。
其流毒更甚於六淫。
又豈寒水司火運者之所可同年語哉。
自古運氣靡常。
純駁無定。
病故變態靡常。
補瀉無定。
今之非昔。
可知後之非今。
先聖後聖。
其揆一也。
易地則皆然矣。
任胸臆者。
漸漸不能彷彿。
餘於當事時懷冰競。
惟恐偏僻緻誤。
庶幾屢經屢驗。
差可自信。
亦有莫挽者。
明知其逆不必治。
不過熱腸所迫耳。
(寒溫條辨) 戒發表 瘟疫與傷寒不同。
何也。
瘟疫不客於表。
而直入於裡。
縱有表症。
不可發表。
發表必有害。
是前輩既有定論。
非我私言也。
況瀉疫。
瘟疫之一種。
兇猛者。
往往舌上發苔之未及。
而上吐下瀉。
忽然長夜。
其兇焰若斯者邪。
但其間偶有緩慢之症。
見一二表症者。
其淵源斷不在表也。
世醫往往引太陽陽明合病之說。
投葛根湯者有之。
又為協熱下利。
而投葛根芩連等者有之。
夫葛根湯原系治太陽表症之方。
而今茲症初無表症焉。
況方中有桂枝之辛溫。
此症之所忌者乎。
又若協熱利。
又未睹若斯之兇暴也。
故誤用此等方劑者。
是所謂助桀為暴之類也。
且比之用溫補固澀之劑者。
其害雖差輕。
要之五十步百步之異耳。
俱非適當之治也。
今又舉楊慄山之說。
以告世之汲汲於發表者。
楊慄山曰。
傷寒。
風寒外入。
但有一毫表症。
自當發汗解肌消散而愈。
其用藥不過麻黃桂枝葛根柴胡之類。
在溫病邪熱內攻。
凡見表症。
皆裡症鬱結浮越於外也。
雖有表症。
實無表邪。
斷無正發之理。
故傷寒以發表為先。
溫病以清裡為主。
此一著最為緊要關隘。
今人一遇溫病。
便以為傷寒。
遂引以論。
先解其表乃攻其裡之說。
此大謬也。
總因古今醫家。
俱將濕病與傷寒看成一症。
不分兩治。
加王宇泰張景嶽。
曠代名手也。
其論傷寒症治。
妙矣至矣。
蔑以加矣。
至說到溫病。
猶是老生常談。
他何足道。
人每以大劑麻黃葛根等湯。
強發其汗。
此邪原不在經。
汗之徒損經氣。
熱亦不減。
轉見狂燥。
蓋發汗之理。
由中以達外。
今裡熱結滯。
陽氣不能敷布於外。
即四肢未免厥逆。
又安能氣液蒸蒸以透表。
如縛足之鳥。
焉能飛昇。
又如水注之器。
閉其後竅。
前竅焉能涓滴。
惟用升降雙解。
裡熱一清。
表氣自透。
不待發散。
多有自能汗解者。
此中玄妙。
王劉二公其先覺乎。
(寒溫條辨) 久也案。
湯滌一投。
隨發疹者。
此理也學者宜體認焉。
劉松峰曰。
每見治溫熱病。
誤攻其裡。
尚無大害。
誤發其表。
變不可言。
衛遜亭曰。
此足見瘟病斷無發散之理。
至雲攻裡尚無大害。
當重看大字。
(說疫) 論下法 夫傷寒之邪。
自皮膚入客於表。
瘟疫之邪。
自鼻口入著於裡。
故傷寒在初要發表。
瘟疫初起便宜攻下。
先輩論之詳矣。
況此疾瘟疫中最至厲至暴之邪者耶。
故一鹹之。
則直走於腸胃。
而驅逐一身之津液。
從大腸而逆出流離。
藏府轉輸之機。
遏絕不行。
若不速施下奪之法。
則毒邪內蘊。
恣其梟惡。
復上奔為吐。
眼陷頰削。
津液枯涸而弊。
隻恐攻下之不速矣。
予去秋以來。
所歷試單明。
全在於此。
而人往往咎悖於傷寒之治法。
因今舉先輩論攻下之說一二條。
以證予治之有所本矣。
戴麟郊曰。
時疫下法。
與傷寒不同。
傷寒下不嫌遲。
時疫下不厭早。
傷寒在下其燥結。
時疫在下其鬱熱。
傷寒裡症當下。
必待表症全罷。
時疫不論表邪罷與不罷。
但兼裡症即下。
傷寒上焦有邪不可下。
必待結在中下二焦方可下。
時疫上焦有邪亦可下。
若必待結至中下二焦始下。
則有下之不通而死者。
傷寒一下即已。
仲景承氣諸方。
多不過三劑。
時疫用下藥。
至少三劑。
多則有一二十劑者。
(廣溫疫論) 周枸元曰。
考內經雲。
瘟病刺五十九穴以瀉熱。
明乎瘟病當以瀉熱為急。
後人因之而立下奪之法。
本即內經之意而變通之。
蓋瘟熱內蘊。
津液受傷。
雖在初起之時。
急宜攻下。
萬勿泥傷寒先表後裡之說。
昔賢謂瘟病下不厭早。
誠至言也。
下之者。
使邪即出。
無停留之意。
故瘟病服攻利之後。
必有水沫。
隨大解澼澼出。
邪輕者色黃。
重者色赤。
劇者色黑。
此即無形之熱邪下瀉。
原不拘於結糞之有無。
若必待痞滿實痛而始行攻逐。
不亦晚乎。
(瘟症指歸) 又曰。
瘟邪下法。
原為瀉熱而設。
本不拘於結胸之有無。
故下不厭早。
亦不拘於表症之解與未解。
即便當下。
蓋瘟邪由裡達表。
必裡氣通而表汗始得。
每有下至一二次。
或五六次。
甚至十數次者。
惟以邪淨而後已。
(同) 又曰。
瘟病之邪。
伏而後發。
不以風寒外感。
可一汗而已。
是以瘟病投涼下之劑。
多有病勢猖獗。
昧者詫為錯治。
每每更醫換藥緻誤。
不知伏邪猶之伏匿之火。
揚之則焰起。
非大下疊下。
焉能勝此燎原之勢。
常有石膏用至數斤。
大黃用至數兩。
首尾不徹。
始獲全功者。
大抵瘟邪傳變不一。
非一下即能淨盡。
古人原有如剝蕉心之喻。
其邪勢輕者。
一二劑即愈。
重者非疊下不效。
若畏藥峻猛。
怯不透下。
欲不至腐腸爛胃者幾希矣。
醫者惟見真守定方。
無妄治之虞。
吳氏所謂雜氣之類。
而傳自羌戎。
(久也案。
吳氏曰雜氣者雖曰天地之氣。
實由方土之氣也。
蓋其氣從地而起。
有是氣則有是病。
譬如所言天地生萬物。
然亦由方土之產也。
)而匪我豐葦原中國所固有也。
猶麻疹之傳於百齊。
(事詳見日本紀敏達帝十四年)痘瘡之傳於新羅。
(事詳續日本紀??宣抄。
聖武帝天平七年。
並續古事談等)非特我也。
痘瘡之傳於西域(事詳見外臺。
)黴毒之來於嶺南(按。
陳九韶曰。
黴痘一症。
古未言及明季起嶺南之地。
至使蔓延通國。
又按俞辨醫說雲弘治末年民間患惡瘡。
自廣東始。
吳人不識。
呼為廣瘡。
據此則傳於廣東。
)番沙之起於漠北(案張路玉醫通曰。
番者。
感惡毒異氣而驟發黑沙。
此病起漠北。
流入中原。
故以番沙目之。
)在支那亦然。
是亦不足徵焉乎哉。
比歲互市相開。
米利幹。
魯細亞。
佛蘭之屬。
陸續來往。
而與邦人雜居。
以故傳此惡毒之氣也。
日熾月增耳。
其實不昉於今也。
或雲。
此疾起於鎮西。
正德年間小兒感冒最多。
漸次流傳及於尾陽之地。
大人亦適有感焉。
人呼曰早手。
比之颶風之猝然至也。
爾後築之前後。
年年有之。
(案說見於今時醫談。
又築人鷹取遜庵有小兒暴利新考。
)又雲文政壬午秋。
此疫行浪華。
其初亦起於鎮西(案詳見於時還讀我書)或雲初傳於肥前長崎。
時有米夷舟中患此者。
多滯留崎港。
死者枕籍。
爾後蔓延四方。
以是觀之。
為異域傳染之惡疾。
豈不足徵焉乎。
或雲。
子之說博且辨矣。
然吾有未信焉。
夫古先哲王之有事於高麗也。
百濟新羅任那之客。
來往留滯。
厥後又有遣唐之使。
留學之生。
北條氏之時。
蒙古大舉入寇。
至如近世。
諸蕃之信使常在焉。
然而未曾聞輒帶惡疾異瘡來也。
若彼痘麻。
氣運所為。
適生其時。
而世俗遂誤認為異域傳染之疾耳。
夫疾病之起。
本五氣之錯。
攝養之差。
然則變症奇恙。
何事不有。
何必歸咎於彼。
餘答曰。
子知其一而未知其二。
凡兇戾惡暴之氣。
不起於中土而起於偏土。
夷狄如嶺南瘴煙之起。
如墨北風沙搏成瘡。
況羌戎偏之又偏者耶。
若我日本。
亦雖偏於東乎。
然帝出乎震。
精華沖粹之氣所鍾。
男女之肌肉秀麗。
迥非漢蕃之所及。
故古者異邦指我為蓬瀛神州。
為東方君子國。
有以也夫。
況忠義者。
其所性焉。
振古奉一姓之皇統。
無篡奪革命之事。
其所生禽獸蟲魚草木金石皆良淳。
而毒於人者至少矣。
縱令陰陽不和。
寒暑錯行。
無兇戾暴惡之邪氣以厲於人也。
如羌戎君臣父子之禮異。
唯利是務。
其所產禽獸蟲魚。
草木金石。
酷毒者多。
是蓋陰陽偏勝之氣使之然也。
故其地氣發而作邪也。
必兇戾惡暴矣。
中土之人適感此氣。
則以人傳人。
延蔓不絕。
古先哲王有見於此。
故有蕃客朝京師。
必秡祭道路。
以除不祥。
有若延喜式所雲者。
(案延喜神祗式。
臨時祭。
有唐客入京。
路次神祭又有蕃客送堺神祭雲。
右蕃客入朝。
迎畿內堺。
祭卻送神。
其客徒等比至京城。
給祓麻令除。
乃入又有障神祭雲。
右客等入京前二日。
京城四隅。
為障神祭。
)蓋恐異氣厲氛或傳染於邦人以貽患也。
今也華戎雜居。
往來如市。
宜其有是也。
第其一經傳染。
其氣潛匿。
伏藏閭巷山林之間。
遇歲運之偏勝。
寒暑之失節。
輒復發作。
或漸與土氣和。
與人身諳。
則其邪氣漸薄。
永作我土常有之疾。
世人見其如此。
認為我家之賊。
而不知他家之賊來害我也。
豈不謬。
而子亦何然也。
大疫之歲宜清解逐穢 吳氏之說疫。
專論三陽。
不及三陰。
治法專舉清解逐穢。
遺溫熱補氣。
是以後世劉松峰以下數家。
僉譏其偏於一而不備也。
予謂吳氏之於疫。
偏則偏矣。
然原繫於實驗之言。
松峰以下之言。
備則備矣。
但屬紙上之摸索。
何則。
傷寒有陽症有陰症。
故治方亦有清解有溫補焉。
尤宜然也。
若夫瘟疫概屬陽症。
陰症百中之一二耳。
故治法亦以清解逐穢為主。
況於大疫之歲乎。
夫大疫之熾而毒也。
如火之燎於原。
炎炎張天。
而寸草靡遺。
如水之決堤防而衝突潰裂。
萬室蕩盡。
如流賊之鈔略殺戮。
屠創及嬰孩雞犬。
蓋天地殺氣之所為焉。
而與平素尋常之疫。
迥然異矣。
故人之感之也。
無論老稚強弱。
滿腔子盡化為熱。
雖四損之人。
一焉而已。
是以清解逐穢之益多。
而溫熱補氣之害多。
若平素之疫邪。
氣緩且薄。
故隨其老稚強弱寒熱異症。
間或有驗之三陰而可溫補者矣。
如吳氏身逢崇禎辛巳之大疫。
乃以平日所歷驗方法。
著溫疫論。
而後人反欲以平素之疫律之。
是大不然也。
若去歲以來盛行瀉疫。
雖吳氏之所遭異症乎。
而其為熱毒則同也。
此餘以主張清解逐穢。
不用溫劑也。
楊慄山著寒濕條辨。
專以大運論其理。
雖與予說若有異。
而趣則一也。
今立寒溫異時之辨。
以載之於後條。
寒熱因時或熱症 餘前論大疫流行也。
亡論耄倪與天資強弱。
舉屬熱症。
然而未及運氣也。
運氣之說昉於楊慄山。
餘未知其是非。
然亦不可謂無此理矣。
疫勢之衰弱。
瀉疫之傳染。
歲久漸與中土及人身之氣習慣。
則兇焰稍薄於此乎。
或有屬寒症者。
第餘之謂寒熱因時異症則圓活。
而彼之因時異症則畫定。
姑揭之於下矣。
楊慄山曰。
嘗稽東垣李氏。
一以補中為主。
丹溪朱氏。
一以滋陰為重。
載人張氏。
一以盪滌為先。
皆能表表於世。
總得挈領提綱。
故合一本萬殊之妙。
不則當年豈無歲氣。
而必各取其一耶。
再以痘疹言之。
有扼要於保元。
有獨取於辛溫。
有得意於清瀉。
是亦治痘之名乎。
何不見有逐年之分別耶。
要知天運之使然。
非三氏之偏僻也。
如曰偏僻。
則當年各操其一以應世。
何以得各擅其勝乎。
後學不明其故。
各效其一而不通變。
亦有畏其偏僻。
而第據症按時。
侈談歲氣。
以示高卓。
皆不知循環之大運者也。
餘留心此道。
年近四旬。
鄉闈已經。
匙困肇於乾隆九年甲子。
猶及謝事。
寒水天運。
證多陰寒。
洽多溫補。
縱有毒火之症。
亦屬強弩之末。
自茲已後而陽火之症。
漸漸多矣。
尚濕補宜重者。
變而從輕。
清瀉宜輕者。
變而從重。
殆及甲戌乙亥。
所宜重瀉者。
雖極清極解。
而亦弗驗矣。
勢必盪滌。
而元梟之勢始殺。
至甲申乙酉。
盪滌之法。
向施初病者。
多有首尾而難免者矣。
歷年以來。
居然成一定局。
間有溫補者。
十一千百而已。
是大運轉於相火矣。
凡時行之如正傷寒與冬溫。
暑溫、風溫、濕溫、秋溫、飧瀉、痎瘧、燥咳、吐痢、霍亂、並男婦小兒、一切諸症、及痘疹、民病火病十八九。
何況溫病從無陰症。
得天地疵癘旱潦之氣。
其流毒更甚於六淫。
又豈寒水司火運者之所可同年語哉。
自古運氣靡常。
純駁無定。
病故變態靡常。
補瀉無定。
今之非昔。
可知後之非今。
先聖後聖。
其揆一也。
易地則皆然矣。
任胸臆者。
漸漸不能彷彿。
餘於當事時懷冰競。
惟恐偏僻緻誤。
庶幾屢經屢驗。
差可自信。
亦有莫挽者。
明知其逆不必治。
不過熱腸所迫耳。
(寒溫條辨) 戒發表 瘟疫與傷寒不同。
何也。
瘟疫不客於表。
而直入於裡。
縱有表症。
不可發表。
發表必有害。
是前輩既有定論。
非我私言也。
況瀉疫。
瘟疫之一種。
兇猛者。
往往舌上發苔之未及。
而上吐下瀉。
忽然長夜。
其兇焰若斯者邪。
但其間偶有緩慢之症。
見一二表症者。
其淵源斷不在表也。
世醫往往引太陽陽明合病之說。
投葛根湯者有之。
又為協熱下利。
而投葛根芩連等者有之。
夫葛根湯原系治太陽表症之方。
而今茲症初無表症焉。
況方中有桂枝之辛溫。
此症之所忌者乎。
又若協熱利。
又未睹若斯之兇暴也。
故誤用此等方劑者。
是所謂助桀為暴之類也。
且比之用溫補固澀之劑者。
其害雖差輕。
要之五十步百步之異耳。
俱非適當之治也。
今又舉楊慄山之說。
以告世之汲汲於發表者。
楊慄山曰。
傷寒。
風寒外入。
但有一毫表症。
自當發汗解肌消散而愈。
其用藥不過麻黃桂枝葛根柴胡之類。
在溫病邪熱內攻。
凡見表症。
皆裡症鬱結浮越於外也。
雖有表症。
實無表邪。
斷無正發之理。
故傷寒以發表為先。
溫病以清裡為主。
此一著最為緊要關隘。
今人一遇溫病。
便以為傷寒。
遂引以論。
先解其表乃攻其裡之說。
此大謬也。
總因古今醫家。
俱將濕病與傷寒看成一症。
不分兩治。
加王宇泰張景嶽。
曠代名手也。
其論傷寒症治。
妙矣至矣。
蔑以加矣。
至說到溫病。
猶是老生常談。
他何足道。
人每以大劑麻黃葛根等湯。
強發其汗。
此邪原不在經。
汗之徒損經氣。
熱亦不減。
轉見狂燥。
蓋發汗之理。
由中以達外。
今裡熱結滯。
陽氣不能敷布於外。
即四肢未免厥逆。
又安能氣液蒸蒸以透表。
如縛足之鳥。
焉能飛昇。
又如水注之器。
閉其後竅。
前竅焉能涓滴。
惟用升降雙解。
裡熱一清。
表氣自透。
不待發散。
多有自能汗解者。
此中玄妙。
王劉二公其先覺乎。
(寒溫條辨) 久也案。
湯滌一投。
隨發疹者。
此理也學者宜體認焉。
劉松峰曰。
每見治溫熱病。
誤攻其裡。
尚無大害。
誤發其表。
變不可言。
衛遜亭曰。
此足見瘟病斷無發散之理。
至雲攻裡尚無大害。
當重看大字。
(說疫) 論下法 夫傷寒之邪。
自皮膚入客於表。
瘟疫之邪。
自鼻口入著於裡。
故傷寒在初要發表。
瘟疫初起便宜攻下。
先輩論之詳矣。
況此疾瘟疫中最至厲至暴之邪者耶。
故一鹹之。
則直走於腸胃。
而驅逐一身之津液。
從大腸而逆出流離。
藏府轉輸之機。
遏絕不行。
若不速施下奪之法。
則毒邪內蘊。
恣其梟惡。
復上奔為吐。
眼陷頰削。
津液枯涸而弊。
隻恐攻下之不速矣。
予去秋以來。
所歷試單明。
全在於此。
而人往往咎悖於傷寒之治法。
因今舉先輩論攻下之說一二條。
以證予治之有所本矣。
戴麟郊曰。
時疫下法。
與傷寒不同。
傷寒下不嫌遲。
時疫下不厭早。
傷寒在下其燥結。
時疫在下其鬱熱。
傷寒裡症當下。
必待表症全罷。
時疫不論表邪罷與不罷。
但兼裡症即下。
傷寒上焦有邪不可下。
必待結在中下二焦方可下。
時疫上焦有邪亦可下。
若必待結至中下二焦始下。
則有下之不通而死者。
傷寒一下即已。
仲景承氣諸方。
多不過三劑。
時疫用下藥。
至少三劑。
多則有一二十劑者。
(廣溫疫論) 周枸元曰。
考內經雲。
瘟病刺五十九穴以瀉熱。
明乎瘟病當以瀉熱為急。
後人因之而立下奪之法。
本即內經之意而變通之。
蓋瘟熱內蘊。
津液受傷。
雖在初起之時。
急宜攻下。
萬勿泥傷寒先表後裡之說。
昔賢謂瘟病下不厭早。
誠至言也。
下之者。
使邪即出。
無停留之意。
故瘟病服攻利之後。
必有水沫。
隨大解澼澼出。
邪輕者色黃。
重者色赤。
劇者色黑。
此即無形之熱邪下瀉。
原不拘於結糞之有無。
若必待痞滿實痛而始行攻逐。
不亦晚乎。
(瘟症指歸) 又曰。
瘟邪下法。
原為瀉熱而設。
本不拘於結胸之有無。
故下不厭早。
亦不拘於表症之解與未解。
即便當下。
蓋瘟邪由裡達表。
必裡氣通而表汗始得。
每有下至一二次。
或五六次。
甚至十數次者。
惟以邪淨而後已。
(同) 又曰。
瘟病之邪。
伏而後發。
不以風寒外感。
可一汗而已。
是以瘟病投涼下之劑。
多有病勢猖獗。
昧者詫為錯治。
每每更醫換藥緻誤。
不知伏邪猶之伏匿之火。
揚之則焰起。
非大下疊下。
焉能勝此燎原之勢。
常有石膏用至數斤。
大黃用至數兩。
首尾不徹。
始獲全功者。
大抵瘟邪傳變不一。
非一下即能淨盡。
古人原有如剝蕉心之喻。
其邪勢輕者。
一二劑即愈。
重者非疊下不效。
若畏藥峻猛。
怯不透下。
欲不至腐腸爛胃者幾希矣。
醫者惟見真守定方。
無妄治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