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孫真人曰。

    膽欲大而心欲細。

    其斯之謂歟。

    (同) 吳又可曰。

    大凡客邪貴乎早逐。

    乘人氣血未亂。

    肌肉未消。

    津液未耗。

    病人不至危殆。

    投劑不至掣肘。

    愈後亦易平復。

    欲為萬全之功策者。

    不過知邪之所在。

    早拔病根為要耳。

    (瘟疫論) 暴解之後忌溫劑 夫瘟疫。

    原熱病。

    故首尾忌溫熱之藥。

    況此疾熱毒之極。

    故雖有厥冷脈伏等症。

    不可妄用溫熱之藥。

    治法中既論之詳。

    如其瀉斷後亦不可犯之。

    則必俄頃變出不測。

    或終一瞑長夜。

    不可不慎矣。

     吳又可曰。

    夫疫乃熱病也。

    邪氣內郁。

    陽氣不得宣布。

    積陽為火。

    陰血每為熱搏。

    暴解之後。

    餘焰尚在。

    陰血未復。

    大忌參耆白朮。

    得之反助其壅鬱。

    餘邪留伏。

    不惟目下淹纏。

    日後變生異症。

    或周身痛痹。

    或四肢攣急。

    或流火結痰。

    或遍身瘡瘍。

    或兩腿鑽痛。

    或勞嗽湧淡。

    或氣毒流注。

    或痰核穿漏。

    皆驟補之為害也。

    凡有陰枯血燥者。

    宜清燥養榮湯。

    若素多痰。

    及少年平時肥盛者投之恐有泥膈之弊。

    亦宜斟酌。

    大抵時疫愈後。

    調理之劑投之不當。

    莫如靜養節飲食為第一。

    (瘟病論) 楊慄山曰。

    按瘟病乃天地雜氣之一也。

    有邪不除。

    淹纏日久。

    必至虛羸。

    庸工望之。

    不問虛實久暫可否。

    輒用人參。

    殊不知無邪不病。

    邪去而正氣自通。

    何慮虛之不復也。

    今妄投補劑。

    邪氣益固。

    正氣益郁。

    轉瘦轉瘦。

    轉補轉補。

    轉郁循環不已。

    乃至骨立而斃。

    猶言服參幾許。

    補之不及。

    奈何。

    餘於乾隆甲戌乙亥丙子三年中。

    眼見親友患溫病服參受害者。

    不可枚舉。

    病家止誤一人醫家終身不悟。

    不知殺人無算。

    特書之以為濫用人參之戒。

    (寒溫條辨) 又曰。

    按仲景傷寒論。

    用參薑桂附者。

    八十有奇。

    而溫病非所論也。

    伏邪內郁。

    陽氣不得宣布。

    積陽為火。

    陰血每為熱搏。

    未解之前。

    麻黃桂枝不可沾唇。

    暴解之後。

    餘焰尚在。

    陰血未復。

    最忌參薑桂附。

    得之反助壅鬱。

    餘邪伏留。

    不惟目下淹纏。

    日後必生異症。

    (同) 又曰。

    乾隆甲戌乙亥。

    吾邑連間數年。

    溫毒盛行。

    眼見親友病。

    多陽病似陰。

    用附子理中湯而死者。

    若而人用八味丸料及六味丸。

    合生脈散而死者。

    又若而人醫家病家皆以為死症。

    難以挽回。

    卒未有知其所以誤者。

    餘深閔焉。

    古人格陰以陰。

    體厥脈厥之說。

    精心研究。

    頗悟此理。

    溫病無陰症。

    傷寒陰症百中一二。

    庸工好用熱藥。

    且多誤補其虛。

    故患陰症似陽者。

    少壞事。

    亦不若陽症似陰者之多也。

    每參酌古訓。

    又兼屢經閱歷實驗。

    得陽症似陰。

    乃火極似水。

    陽邪閉脈。

    非仲景所謂陽症陰脈也。

    輒用升陰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之屬。

    隨症治之。

    無不獲效。

    不必疑也。

    特書之以為誤認陽症陰脈之戒。

    (同) 張石頑曰。

    夏秋之交。

    傷暑霍亂。

    大抵忌朮附薑桂種種燥熱之藥。

    誤服必死。

    凡夏秋霍亂有一毫口渴。

    即是伏熱。

    不可用溫理脾胃藥。

    如燥渴小便不利。

    五苓散為末。

    本方中肉桂亦宜酌用。

    (張氏醫通) 疾有主客 予去歲以來。

    治病羸或老少之徒感此疾者。

    概以清解逐穢為主。

    莫不隨手而愈。

    世醫遇此等症。

    往往以洞洩為脾氣之下陷。

    與參附以促死者甚多矣。

    亦有適知感厲氣者。

    顧慮其舊病尤羸。

    縮手不敢投硝黃焉。

    非從事於芩連梔柏。

    即參附炙炳莫所不到。

    不啻不能拔其本根。

    有反助其邪炎。

    熱勢加劇。

    以至於死者。

    則謂養虎貽患者矣。

    故如此之際。

    雖彼四損之人。

    或有所不顧。

    唯宜見邪熱。

    勿見舊病尤羸。

    噫拔本塞源。

    尚恐其不及也。

    奚本病之是顧耶。

    故大柴胡湯三承氣湯之類。

    隨見症選用之。

    吳氏之說尤繫於實驗。

    故抄出於此。

     吳又可曰。

    凡人向有他病尤羸。

    或久瘧。

    或內傷瘀血。

    或吐血便血咳血。

    男子遺精白濁。

    精氣枯涸。

    女人崩漏帶下。

    血枯經閉之類。

    以緻肌肉消爍邪火獨存。

    故脈近於數也。

    此際稍感疫氣。

    醫家病家。

    見其穀食暴絕。

    更加胸膈痞悶身疼發熱。

    徹夜不寐。

    指為原病加重。

    誤以絕谷為脾虛。

    以身痛為血虛。

    以不寐為神虛。

    遂投參朮歸地茯神棗仁之類。

    愈進愈危。

    知者稍以疫法治之。

    發熱減半。

    不時得睡。

    食稍進。

    (溫疫論) 病症 此疾有數症。

    方其初發也。

    有無寒熱無頭痛腹痛身痛手足厥冷等。

    飲食起居如平生。

    而猝然水洩如傾盆。

    而卻覺心膈寬快者。

    故人往往忽略不為意。

    一二時或半日之間。

    吐瀉頻並。

    始疲睏著床者。

    其常也。

    或有吐瀉數行而飲食起居不甚變者。

    或有吐瀉初起舌上生厚白胎者。

    或吐瀉數行始生胎者。

    或始終無胎者。

    或有瀉數行後生渴飲冷水數升者。

    或吐瀉一二行。

    已發渴者。

    雖渴好熱物者。

    或有適因飲食而發者。

    或吐或瀉一二日後。

    吐瀉並劇。

    始覺疲睏者。

    或有忽然吐瀉並作。

    暫時眼陷肉削。

    直視聲啞。

    手足厥冷轉筋。

    六脈如系。

    或沉伏。

    全舞者。

    其症雖輕重種種。

    要之皆為熱症。

    第因其人之胃氣厚薄。

    與邪之緊慢有不同耳。

    若其好飲熱湯。

    雖或似虛寒。

    此猶滯下亦有熱實之極。

    及好沸湯者。

    不足為異。

    故參附炙炳。

    一切為禁用。

    雖桂枝幹姜。

    亦非所宜。

    且桂枝本解肌之藥。

    此疾初無表邪。

    若誤犯之。

    則徒益嘔益瀉。

    不如無用之愈也。

    每見世醫誤認其外症。

    投熱劑或炙炳者。

    吐瀉益劇。

    無厥者遂緻厥。

    甚則至冷過肘膝。

    膈熱反如燎。

    額上冷汗。

    眼陷頰削。

    直視上插。

    聲嘶隻欲飲冷水數升。

    與之熱藥則愈吐不納。

    邪氣益熾。

    元氣益衰。

    終不可救者有之。

    譬如陷人於井中。

    隨下之石。

    何生之望。

    而猶言服參附數劑。

    補之無及。

    歸之於命。

    病家亦唯唯不為非。

    豈其然哉。

    殺人無算。

    遂以無覺悟。

    其實醫殺之也。

    實可痛悼焉。

    蓋此疾系毒熱之邪。

    亦一種之厲氣。

    而吳氏所謂雜氣之一也。

    惟邪勢兇暴尤甚。

    故其中人也。

    先從鼻口入。

    直著於腸胃。

    而驅逐津液。

    奔迸難制。

    轉輸之職絕。

    而傳導之官廢。

    故偏滲於大腸。

    作洞洩之症。

    是亦熱結旁流之類也。

    與傷寒之邪先從表。

    以次傳者不同。

    故初無表症矣。

    其所下之物。

    悉所飲食之水漿。

    與一身之津液也。

    故全然無糞。

    亦無臭氣。

    其色白濁如敗醬。

    或如米泔。

    若不早拔去其梟猛之邪。

    則上吐下瀉。

    其勢不能禁。

    遂現前所雲劇症。

    甚至唇舌冰冷。

    肌膚血凝。

    青紫成片。

    是皆陽氣鬱遏。

    不能達於外之所緻。

    決非陰寒之症。

    仲景所謂熱深者厥亦深者是也。

    然而世醫不惟投熱劑。

    兼灸天樞氣海神闕等。

    以為適當之治。

    是猶添薪止沸。

    艾火雖微。

    內攻有力。

    況此極熱之症。

    兩陽相搏乎。

    仲景有火逆之戒。

    況如此熱極之症乎。

    又有一種粗工。

    恐洞洩之劇。

    欲驟止之。

    內以阿片類固澀之。

    外燒酒熨之。

    芥子泥塗之。

    是猶不逐賊而豫閉門戶。

    家人必受害。

    拙之尤極者也。

    然如輕症。

    其瀉間有斷者。

    但多變為壞症。

    有時時蒸熱發揭衣被。

    纏綿引日者。

    有變為滯下者。

    為瘧狀者。

    為休息痢者。

    有為骨蒸狀者。

    如小兒有變驚風者。

    變疳者。

    變馬痹風者。

    如是之類。

    皆醫之誤治所緻也矣。

    予去秋以來。

    治壞症數人。

    然本屬輕症。

    故得救療。

    若劇症不暇為壞症。

    必一日或半日而死。

    可勝嘆乎哉。

    或問曰。

    此症與尋常霍亂洩瀉所殊。

    子何以辨之。

    曰此症洞洩一行。

    全無糞更無臭氣。

    又無腹痛等。

    瀉數行後。

    肩背胸肋間。

    蠕蠕水鳴。

    既而腹中雷鳴。

    瀉出如尿。

    但肛門濕癢。

    恰如溫湯。

    瀉出甚則糜爛。

    皆屬此症矣。

    兼之煩渴引飲。

    小便赤澀。

    或涓滴作痛。

    則已非尋常霍亂洩瀉。

    是知此痰之最吃緊者。

    若夫脈與舌苔。

    則非知此疾之所要也。

    而其病源所以與傷寒等不同也。

     此疾邪勢猛烈。

    傳變甚速。

    故用藥不得不緊急矣。

    設不緊急。

    或服緩劑。

    則症加劇。

    而死不出一二日。

    或數刻。

    不見八尺健兒肩擔千斤而斃於道路乎。

     此邪概三伏至中秋節為盛行之時。

    其夏至前後。

    霜降節以前。

    雖有之其症頗緩。

    故有多動血塊疝瘕等宿疾而腹腰等痛者。

    不可誤為瀉疝滯食之類治之。

    必殺人。

    如小兒多動蛔蟲者有之。

    亦類吐乳者有之。

    不可不知也。

     按此疾。

    八月尤盛。

    其如四五月。

    雖適有之甚稀。

    且邪勢未劇。

    有一二人患之者。

    人多以霍亂洩瀉治之。

    而幸愈者間有焉。

    蓋邪氣猶嫩。

    譬火之初炎。

    其勢雖猛。

    易撲滅也。

    其九月以後患之者。

    症稍緩。

    且多挾宿疾。

    但其外症緩。

    因與輕劑。

    則變劇症者有焉。

    然死者亦少矣。

    蓋邪勢漸老。

    猶火之將滅。

    炎焰雖猛。

    勢頗緩。

    亦易撲滅也。

    如七八月。

    闔門比戶患之之時。

    猶燎之方揚煽。

    假令受邪輕且淺者。

    其勢頗烈。

    是以治法一誤。

    則死生立判。

    是最不可不知矣。

     再按。

    先如己末歲立冬後。

    流傳猶不止。

    但頗異於前日。

    必多現於表症。

    輕者吐瀉一二日。

    或二三日後。

    自止者亦有之。

    或瀉止後為滯下者有之。

    如小兒先吐乳一二日而後瀉。

    瀉如乳汁。

    無糞色。

    世醫盡以中寒治之。

    然至感之重者。

    非硝黃其瀉不斷。

    是所以與中寒不同也。

    蓋夏秋人身陽氣在外。

    中守不堅。

    邪亦兇暴。

    是以一入裡。

    猖獗難制。

    傳變尤速。

    如冬日陽氣在裡。

    中守尤固。

    邪亦屬強弩之末。

    是以不得縱其兇暴。

    故多達表。

    而現表症。

    雖裡症亦緩而無死者。

    故比之夏秋消黃之奏功。

    不甚速。

    此亦中守堅固之故也。

    是以多服而始得效焉。

     素常畜飲家感於此邪則瀉熱滂沛。

    多於常人。

    其瀉之斷。

    又後於常人。

     脈 凡溫疫與傷寒。

    病源不同。

    至脈亦難以傷寒脈律之。

    昔人雲。

    傷寒以脈為主。

    溫病以症為主。

    吳氏以下論瘟疫者。

    詳於症而略於脈者。

    亦以此也。

    況如此疾。

    不可以脈審定乎。

    何以洞洩數行。

    有脈猶與平日不異者。

    或有沉遲者。

    有沉微者。

    一用大柴胡湯之類。

    裡熱達於表。

    則脈亦變弦數。

    此疾之常也。

    間初起乃弦數者浮數者。

    種種不一。

    而至治法。

    非盪滌逐穢。

    不可救。

    此其所以脈不可拘也。

    然脈者氣之波瀾。

    生死之所判。

    故全發則不可。

    拘泥亦不可。

    今舉楊氏之說數條者以此也。

    楊氏曰。

    或該從症。

    或該從脈。

    切勿造次。

    此言最有理。

     戴麟郊曰。

    瘟疫之脈。

    傳變後與風寒頗同。

    初起時與風寒迥異。

    風寒從皮毛而入。

    一二日脈多浮。

    或兼緊。

    兼緩。

    兼澀。

    而皆浮。

    迨傳入裡。

    始不見浮脈。

    其至數亦清楚而不模糊。

    瘟疫從中道而變。

    自裡出表。

    脈始不沉。

    乃不浮不沉而數。

    或兼弦兼大。

    而皆不浮。

    其至數模糊而不清楚。

    其初起脈沉遲。

    勿作陰寒斷。

    沉者邪在裡也。

    遲者邪在陰分也。

    脈象同於陰寒。

    而氣色舌苔神情。

    依前諸法辨之。

    自不同於陰寒。

    或數而無力。

    亦勿作虛視。

    緣熱蒸氣散。

    脈不能鼓指。

    但當解熱。

    不宜補氣。

    受病之因有不同。

    故同脈而異斷也。

    (廣溫疫論) 楊慄山曰。

    凡瘟病脈。

    怫熱在中。

    多見於肌肉之分。

    而不甚浮。

    若熱鬱少陰。

    剔脈沉伏欲絕。

    非陰脈也。

    陽邪閉脈也。

    (寒溫條辨) 又曰。

    凡溫病。

    內外有熱。

    其脈沉伏。

    不洪不數。

    但指下沉澀而小急。

    斷不可誤為虛寒。

    若以辛溫之藥治之。

    反益其熱也。

    所以傷寒多從脈。

    溫病多從症。

    蓋傷寒風寒外入循經傳。

    溫病悌熱內熾。

    溢於經也。

    (同) 又曰。

    凡傷寒性本太陽。

    發熱頭痛。

    而脈反沉者。

    雖曰太陽。

    實見少陰之脈。

    故用四逆湯溫之。

    若溫病始發。

    未嘗不發熱頭痛。

    而見脈沉澀而小急。

    此伏熱之邪滯於少陰。

    不能發出陽分。

    所以身大熱四肢不熱者。

    此名厥。

    正雜氣怫鬱。

    火邪閉脈而伏也。

    急以鹹寒大苦之味。

    大清大瀉之。

    斷不可誤為傷寒太陽始病。

    反見少陰脈沉而用四逆湯溫之。

    溫之則壞事矣。

    又不可誤為傷寒陽厥。

    慎不可下。

    而用四逆散和之。

    和之則病甚矣。

    蓋熱鬱元閉。

    陽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