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交接於四肢。
故脈沉而澀。
甚至六脈俱絕。
此脈厥也。
手足逆冷。
甚至通身冰涼。
此體厥也。
即仲景所謂陽厥。
厥淺熱亦淺。
厥深熱亦深是也。
下之斷不可遲。
非見真守定通權達變者。
不足以語此。
(同) 又曰。
凡溫病脈中。
診洪長滑數者輕。
重則脈沉。
甚則閉絕。
此辨溫病與傷寒脈浮脈沉異治之要訣也。
(同) 又曰。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兼緩者易治。
兼弦者難治。
(同) 又曰。
凡溫病脈沉澀小急。
四肢厥逆。
通身如冰者逆。
(同) 又曰。
凡溫病脈兩手閉絕。
或一手閉絕者危。
(同) 又曰。
凡瘟病脈沉澀而微。
狀若屋漏者死。
(同) 又曰。
凡瘟病脈浮大而散。
狀若釜沸者死。
(同) 舌苔 舌冰冷 夫舌者胃之外候。
胃中一有留邪。
則莫不見於舌苔。
猶影之隨形。
桴之應鼓。
故傷寒與溫疫。
無一不據舌苔。
而斷淺深輕重。
獨此疾不然者。
邪氣暴烈。
感之則胃中擾亂。
奔迸下洩。
不遑鬱而為舌胎也。
是以不可以舌苔之有無拘。
故不必詳論焉。
然間有見於舌苔者。
今舉其概略。
以備採擇耳。
凡初起有苔者甚稀。
或有之必白胎而極薄。
且滋潤。
須盪滌一日或半日。
瀉稍減。
則始變厚白胎。
是其常候。
又間有初起生厚白胎者。
稍緩症也。
然必滋潤。
其黃胎者又稀。
故不可拘無胎不可下並白胎滋潤不可下等之說。
遲延猶豫。
則必殺人。
亦有終始無胎者。
要之非硝黃不可治焉。
其瀉多者。
二三日後舌必變緋薄。
是瀉多亡津液之所緻。
宜緩緩滋養。
人參飲子去人參。
或柴胡清燥湯。
柴胡養榮湯之類宜之。
若下症猶在。
不必拘舌胎。
嘔渴不止者。
竹葉石膏湯宜之。
蓋此疾以尋常傷寒溫疫之法律之。
則緩者或可及。
急者不可及。
是所以為不可拘於舌胎之有無也。
亦有吐瀉數行舌變冰冷者。
不可驚誤為虛寒之極。
用參附之類。
是陽郁之極也。
故手足亦多厥冷。
未必死症。
是速當峻下。
厥回則舌亦暖。
是亦不可不知矣。
治法 凡初起洞洩三四行。
嘔吐或吐瀉並作。
或瀉斷而吐猶不止。
或一二日瀉自止而吐作者。
此邪在中焦胃中。
而連於胃口。
宜大柴胡湯主之。
間有吐逆不納藥者。
不可誤為水逆與五苓散之類。
此症世醫往往用吳茱萸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者。
俱非其治所宜。
前方或加黃連山梔子伏龍肝水煎。
緩緩冷服之。
若猶吐不止者。
本方加辰砂或鐵粉之類。
或加鐵鏽水煎亦可也。
若心下硬滿者。
前方加厚樸。
或大小承氣湯。
但痞而不硬者。
三黃瀉心湯。
嘔者加辰砂。
但瀉而不嘔吐者。
是邪在中焦。
三承氣湯。
而兼吐者猶連上焦。
大柴胡湯加芒硝。
兼腹痛者。
涼膈散。
心中煩悶欲吐不吐者。
枳實梔子豉湯。
或更加大黃。
瀉斷後脈浮而數煩渴引飲者。
白虎湯。
或小柴胡合白虎湯。
吐瀉俱斷。
嘔渴猶不止者。
人參飲子去人參。
或竹葉石膏湯。
但嘔者本事竹茹湯。
凡此疾驗盪滌盡未盡有法。
大便稍稠。
糞色生。
小便快利。
舌苔去。
則是邪勢盡也。
否則未盡也。
未盡則用硝黃。
徹上徹下不可間斷。
否則餘燼復熾。
戒之慎之。
吐瀉全正。
舌苔減半。
猶微微渴者。
柴胡清燥湯。
或更加葛根。
人參飲子去人參半夏加瓜蔞根亦佳。
舌上緋薄如豬肪者。
津液虛耗也。
亦宜前方。
或柴胡養榮湯。
婦人室女經水適來者。
多在吐瀉斷後。
此為熱入血室。
宜小柴胡加鮮地黃。
或犀角亦佳。
餘見各門。
按醫治此症。
有知宜清涼。
猶畏大黃之盪滌者。
徒從事芩連梔柏之類。
其輕者適有愈。
至感之重。
邪之劇者。
既無盪滌之能。
反招閉塞之害。
邪氣無由而洩。
津液愈耗。
是猶葉公之好龍。
遂不能入其室。
與彼用參附誤人者。
不過五十步百步之相距也。
如何則此疾邪氣一蟠踞於胃中。
非大黃之盪滌不可拔。
且大黃之治瘟疫。
實為必用之藥。
古今神人之所同然。
昔耶律楚材下靈武。
諸將爭掠女子玉帛。
耶律楚材獨取書數部。
大黃兩駝而已。
既而軍中大疫。
惟得大黃可愈。
所活幾萬人。
又陳宜中夢神人語曰。
天災流行。
人多死於疫癘。
唯服大黃得生。
因遍以示人。
時果疫。
因大黃得生者甚多。
可見大黃之於疫。
固不可闕之品矣。
蓋大黃之治疫。
專為逐邪而用焉。
本不論大便之利不利。
胃中有結邪。
非大黃不能去。
矧此症之瀉。
為邪熱而瀉。
若欲俟其燥結而下之。
遂無可下之時。
而病者已斃矣。
是醫之咎也。
故巴豆之峻亦有所不畏。
且夫仲景治傷寒嘔吐而下利者。
用大柴胡湯。
亦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者。
用大承氣湯。
自餘下利之症。
用大黃者。
在經文歷歷可徵矣。
今此疾所下非清水。
則必如敗醬。
無一下利清穀者。
故下劑一投。
輕者即斷。
重者不至劇者。
以胃中蟠踞之邪散也。
是皆大黃之功。
安患洞洩乎。
吳又可曰。
邪傳胃。
煩渴口燥。
舌乾胎刺。
氣噴如火。
心腹痞滿。
午後潮熱。
此應下之症。
若用大劑芩連梔柏。
務清熱。
竟不知熱不罷自成其熱。
皆由邪在胃家。
阻礙正氣。
鬱而不通。
火亦留止。
積火成熱。
但知火與熱。
不知因邪而為火熱。
智者必投承氣。
逐去其邪氣。
行火洩而熱自已。
若概用寒涼。
何異揚湯止沸。
每見今醫好用黃連解毒湯。
黃連瀉心湯。
蓋本素、問、熱淫、所勝。
治以寒涼。
以為聖人之言必不我欺。
況熱病用寒藥。
最是捷徑。
又何疑乎。
每遇熱甚。
反指大黃能洩而損元氣。
黃連清熱且不傷元氣。
更無下洩之患。
且得病家無有疑慮。
守此以為良法。
由是遇熱症。
大劑與之。
二三錢不已。
增至四五錢。
熱又不已。
晝夜連進。
其病轉劇。
至此技窮力竭。
及謂事理當然。
又見有等日久腹皮貼背。
乃調胃承氣症也。
況無痞滿。
益不敢議承氣。
唯類聚寒涼專務清熱。
又思寒之最者。
莫如黃連。
因而再倍之。
日近危篤。
有邪不除。
耽誤至死。
猶言黃連至幾兩。
熱不能清。
非藥之不到。
或言不治之症。
或言病者之數也。
他日凡遇此症。
每每如是。
雖父母妻子。
不過以此法毒之。
蓋不知黃連苦而性滯。
寒而氣燥。
與大黃均為寒藥。
大黃走而不守。
黃連守而不走。
一燥、一潤、一通、一塞、相去甚遠。
且疫邪首尾以通行為治。
若用黃連。
反招閉塞之害。
邪毒何由以洩。
病根何由以拔。
既不知病源。
焉能愈疾哉。
(溫疫論) 案。
吳氏此論。
實宜為畏大黃之盪滌。
而徒從事於芩連者之頂門一針矣。
嘔吐 夫邪之入胃。
上走則嘔吐。
下迫則洩利。
上下並走則吐瀉俱起。
故斯疾吐瀉並作者。
此常候也。
間有吐瀉偏者。
吐瀉多少偏者。
蓋雖系其人胃氣之厚薄。
亦因邢之上走與下迫而異也。
俱宜下奪。
以挫其上走之勢。
邪熱一去。
則吐自止。
瀉又尋止矣。
世醫遇如此之症。
欲強止其吐。
往往以小半夏加茯苓湯。
吳茱萸湯或生薑瀉心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旋覆代赭石湯之類。
亦有為水逆與五苓散。
亦有以半夏藿香丁香縮砂之類投之者。
雖俱系治嘔吐之藥。
非治本之法。
邪之至輕者。
幸有治焉。
若邪之劇者。
藥下咽徒使病者益苦悶耳。
如此不如與一杯之冷水。
予治此症。
大抵以大柴胡湯。
放冷與之。
初服雖或吐之。
二三服之後。
必止。
若猶吐不納者。
加辰砂末少許。
或鐵粉亦可用。
或以伏龍肝水煎之。
或湯成少加鐵鏽水。
莫不納。
三黃湯加辰砂。
亦宜隨症而服之。
若大邪既去而猶咂吐不止者。
本事竹茹湯。
或竹葉石膏湯之類。
放冷服之。
又有一症嘔吐之劇。
一滴藥汁入口則乍吐出。
甚者聞藥臭亦嘔。
與冷水則不吐。
至於此。
醫家病家往往束手。
餘每遇此症。
先斷藥湯。
以新汲水。
服紫雪大豆許。
日三五度後竹茹湯。
竹葉石膏之類。
隨症與之則不吐。
此亦不可不知。
凡此疾。
嘔吐皆屬熱。
故與熱藥則必吐而不納。
其無吐者亦生吐。
雖吐之劇者。
與冷水則不吐。
是其證也。
故粥漿以至湯藥。
盡禁熱服。
必當放冷服之。
是予所歷試之真訣也。
張石頑曰。
凡溫病熱疾。
嘔吐者。
火性上炎也。
無問表裡。
通用涼膈散。
嘔吐煩渴者。
白虎湯。
(張氏醫通) 又曰。
溫病。
熱病。
時疫。
乾嘔煩悶者。
黃連解毒湯。
(同) 楊慄山曰。
溫病嘔吐者。
胃中伏火。
鬱而攻發也。
增損三黃石膏湯。
加味涼膈散加石膏。
清利之自止。
(寒溫條辨) 又曰。
凡胃熱甚。
服藥嘔吐不納者。
愈吐愈服。
三服後火性漸消。
然後徐徐用藥。
即不吐。
(同) 渴 凡熱邪犯胃則渴。
渴之極必引冷水。
此疾邪火先入胃。
故多渴。
但有好冷。
有好熱。
俱為熱症。
其或好熱。
誤認為寒。
與參附熱藥。
則轉輕為重。
不可不謹。
若欲冷水者。
少少與之不妨。
其他梨漿西瓜之類。
病人慾之宜與之。
至治法。
若吐瀉不止而渴者。
三黃加石膏湯。
或大柴胡湯加石膏。
吐瀉止而渴不止者。
小白湯。
大湯引飲者。
白虎湯。
邪大半解。
而嘔渴不止者。
竹葉石膏湯。
並宜生於津液之品。
葛根栝樓根麥門冬之類。
於對症方中加之。
亦佳矣。
予治此症。
不論渴之冷熱。
一切湯藥至白湯粥清。
盡放冷與之。
不然則助嘔而納。
間有不嘔者。
必益瀉。
或為腹痛。
是最治此疾之緊關。
故不厭煩而屢告焉。
吳有性曰。
如大渴思飲冰水及冷飲。
無論四時。
皆可量與。
蓋內熱之極。
得冷飲相救甚宜。
能飲一升。
止與半升。
寧使少傾再飲。
至於梨汁藕汁蔗漿西瓜。
皆可備不時之需。
如不欲飲冷。
當易白滾湯與之。
乃至不思飲。
則知胃和矣。
(溫疫論) 楊慄山曰。
溫病本未身冷不渴。
小便不赤。
脈不洪數者。
未之有也。
輕則白虎湯。
加白姜蠶蟬蛻天花粉。
重則增損三黃石膏湯。
加大黃。
凡病忽欲飲水者。
為欲愈。
蓋腸胃燥則不能散邪。
得水則和其胃氣。
汗出而解。
若不與水。
則乾燥無由作汗。
遂至悶亂也。
(寒溫條辨) 案此說甚妙。
瀉疫渴飲水數升。
始有蒸然為汗者焉。
厥冷 夫厥冷者。
陰寒之極。
故諸病見之者。
鹹為陽氣衰絕之候。
但傷寒與瘟疫。
純熱之極而亦見之。
謂之陽厥。
古法率以盪滌為主矣。
今此疾亦瘟疫之一種。
純熱之邪也。
故往往見厥冷之症。
而查其所從來。
凡有三。
其一吐瀉數行。
不及服藥而厥冷脈伏。
是尤劇症。
其一邪勢原輕。
醫者與緩劑。
藥方不與病敵。
半日或一日後。
邪熱稍劇。
遂至於厥冷脈伏。
是其次也。
其一服參附之類。
或阿片等。
或大艾焚灼。
使邪炎鬱塞。
遂至厥冷脈伏者是也。
三症中不及服藥而厥冷者。
雖邪勢劇。
畢竟不過內結壅閉。
陽氣逆於內。
不能達於四末。
故與大柴胡湯大承氣湯之類。
邪炎一衰。
陽氣一通。
則厥愈脈出。
甚者走馬湯。
備急丸。
杏仁丸。
硃砂丸之類。
亦可選用。
其服緩劑。
邪勢加劇。
而厥冷者。
比前症稍難。
然猶有可救者。
治法同上法。
如其參附炙炳阿片等之誤治。
助長之弊。
邪勢加劇。
必耗正氣。
或動宿疾。
其變至不可測。
有發膈痛者。
有轉筋者。
有吐瀉俱斷而膈熱如燒。
煩躁不安者。
有瀉斷而吐益劇者。
有吐下蛔蟲者。
種種不一。
至厥之甚。
通身冰冷。
肌膚血凝。
青紫成斑。
唇口指甲並四掌。
變青紫。
直視上插。
舌冷如冰。
煩渴欲冷水。
與水則納。
與熱則吐。
神雖昏。
不近衣服。
是梟猛之邪內郁。
而陽氣不能四布之候。
俱系醫之失治。
而猶不察。
卒至於此。
又況燒酒熨之。
芥子泥塗之。
助桀為暴之徒乎。
實可痛憫矣。
當此時非斬關奪旗之兵。
恐不能得救拔。
治法亦宜前數方。
其他涼膈散。
白虎湯。
竹葉石膏湯。
六一順氣湯。
解毒承氣湯之類。
隨其症而選用之。
或可回死於無何有之鄉矣。
李挺曰。
熱極忽然伏於內。
故身寒四肢厥逆。
狀若陰症。
但身雖冷。
而不欲近衣。
神雖昏而氣色光潤。
脈沉滑而有力。
此陽
故脈沉而澀。
甚至六脈俱絕。
此脈厥也。
手足逆冷。
甚至通身冰涼。
此體厥也。
即仲景所謂陽厥。
厥淺熱亦淺。
厥深熱亦深是也。
下之斷不可遲。
非見真守定通權達變者。
不足以語此。
(同) 又曰。
凡溫病脈中。
診洪長滑數者輕。
重則脈沉。
甚則閉絕。
此辨溫病與傷寒脈浮脈沉異治之要訣也。
(同) 又曰。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兼緩者易治。
兼弦者難治。
(同) 又曰。
凡溫病脈沉澀小急。
四肢厥逆。
通身如冰者逆。
(同) 又曰。
凡溫病脈兩手閉絕。
或一手閉絕者危。
(同) 又曰。
凡瘟病脈沉澀而微。
狀若屋漏者死。
(同) 又曰。
凡瘟病脈浮大而散。
狀若釜沸者死。
(同) 舌苔 舌冰冷 夫舌者胃之外候。
胃中一有留邪。
則莫不見於舌苔。
猶影之隨形。
桴之應鼓。
故傷寒與溫疫。
無一不據舌苔。
而斷淺深輕重。
獨此疾不然者。
邪氣暴烈。
感之則胃中擾亂。
奔迸下洩。
不遑鬱而為舌胎也。
是以不可以舌苔之有無拘。
故不必詳論焉。
然間有見於舌苔者。
今舉其概略。
以備採擇耳。
凡初起有苔者甚稀。
或有之必白胎而極薄。
且滋潤。
須盪滌一日或半日。
瀉稍減。
則始變厚白胎。
是其常候。
又間有初起生厚白胎者。
稍緩症也。
然必滋潤。
其黃胎者又稀。
故不可拘無胎不可下並白胎滋潤不可下等之說。
遲延猶豫。
則必殺人。
亦有終始無胎者。
要之非硝黃不可治焉。
其瀉多者。
二三日後舌必變緋薄。
是瀉多亡津液之所緻。
宜緩緩滋養。
人參飲子去人參。
或柴胡清燥湯。
柴胡養榮湯之類宜之。
若下症猶在。
不必拘舌胎。
嘔渴不止者。
竹葉石膏湯宜之。
蓋此疾以尋常傷寒溫疫之法律之。
則緩者或可及。
急者不可及。
是所以為不可拘於舌胎之有無也。
亦有吐瀉數行舌變冰冷者。
不可驚誤為虛寒之極。
用參附之類。
是陽郁之極也。
故手足亦多厥冷。
未必死症。
是速當峻下。
厥回則舌亦暖。
是亦不可不知矣。
治法 凡初起洞洩三四行。
嘔吐或吐瀉並作。
或瀉斷而吐猶不止。
或一二日瀉自止而吐作者。
此邪在中焦胃中。
而連於胃口。
宜大柴胡湯主之。
間有吐逆不納藥者。
不可誤為水逆與五苓散之類。
此症世醫往往用吳茱萸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者。
俱非其治所宜。
前方或加黃連山梔子伏龍肝水煎。
緩緩冷服之。
若猶吐不止者。
本方加辰砂或鐵粉之類。
或加鐵鏽水煎亦可也。
若心下硬滿者。
前方加厚樸。
或大小承氣湯。
但痞而不硬者。
三黃瀉心湯。
嘔者加辰砂。
但瀉而不嘔吐者。
是邪在中焦。
三承氣湯。
而兼吐者猶連上焦。
大柴胡湯加芒硝。
兼腹痛者。
涼膈散。
心中煩悶欲吐不吐者。
枳實梔子豉湯。
或更加大黃。
瀉斷後脈浮而數煩渴引飲者。
白虎湯。
或小柴胡合白虎湯。
吐瀉俱斷。
嘔渴猶不止者。
人參飲子去人參。
或竹葉石膏湯。
但嘔者本事竹茹湯。
凡此疾驗盪滌盡未盡有法。
大便稍稠。
糞色生。
小便快利。
舌苔去。
則是邪勢盡也。
否則未盡也。
未盡則用硝黃。
徹上徹下不可間斷。
否則餘燼復熾。
戒之慎之。
吐瀉全正。
舌苔減半。
猶微微渴者。
柴胡清燥湯。
或更加葛根。
人參飲子去人參半夏加瓜蔞根亦佳。
舌上緋薄如豬肪者。
津液虛耗也。
亦宜前方。
或柴胡養榮湯。
婦人室女經水適來者。
多在吐瀉斷後。
此為熱入血室。
宜小柴胡加鮮地黃。
或犀角亦佳。
餘見各門。
按醫治此症。
有知宜清涼。
猶畏大黃之盪滌者。
徒從事芩連梔柏之類。
其輕者適有愈。
至感之重。
邪之劇者。
既無盪滌之能。
反招閉塞之害。
邪氣無由而洩。
津液愈耗。
是猶葉公之好龍。
遂不能入其室。
與彼用參附誤人者。
不過五十步百步之相距也。
如何則此疾邪氣一蟠踞於胃中。
非大黃之盪滌不可拔。
且大黃之治瘟疫。
實為必用之藥。
古今神人之所同然。
昔耶律楚材下靈武。
諸將爭掠女子玉帛。
耶律楚材獨取書數部。
大黃兩駝而已。
既而軍中大疫。
惟得大黃可愈。
所活幾萬人。
又陳宜中夢神人語曰。
天災流行。
人多死於疫癘。
唯服大黃得生。
因遍以示人。
時果疫。
因大黃得生者甚多。
可見大黃之於疫。
固不可闕之品矣。
蓋大黃之治疫。
專為逐邪而用焉。
本不論大便之利不利。
胃中有結邪。
非大黃不能去。
矧此症之瀉。
為邪熱而瀉。
若欲俟其燥結而下之。
遂無可下之時。
而病者已斃矣。
是醫之咎也。
故巴豆之峻亦有所不畏。
且夫仲景治傷寒嘔吐而下利者。
用大柴胡湯。
亦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者。
用大承氣湯。
自餘下利之症。
用大黃者。
在經文歷歷可徵矣。
今此疾所下非清水。
則必如敗醬。
無一下利清穀者。
故下劑一投。
輕者即斷。
重者不至劇者。
以胃中蟠踞之邪散也。
是皆大黃之功。
安患洞洩乎。
吳又可曰。
邪傳胃。
煩渴口燥。
舌乾胎刺。
氣噴如火。
心腹痞滿。
午後潮熱。
此應下之症。
若用大劑芩連梔柏。
務清熱。
竟不知熱不罷自成其熱。
皆由邪在胃家。
阻礙正氣。
鬱而不通。
火亦留止。
積火成熱。
但知火與熱。
不知因邪而為火熱。
智者必投承氣。
逐去其邪氣。
行火洩而熱自已。
若概用寒涼。
何異揚湯止沸。
每見今醫好用黃連解毒湯。
黃連瀉心湯。
蓋本素、問、熱淫、所勝。
治以寒涼。
以為聖人之言必不我欺。
況熱病用寒藥。
最是捷徑。
又何疑乎。
每遇熱甚。
反指大黃能洩而損元氣。
黃連清熱且不傷元氣。
更無下洩之患。
且得病家無有疑慮。
守此以為良法。
由是遇熱症。
大劑與之。
二三錢不已。
增至四五錢。
熱又不已。
晝夜連進。
其病轉劇。
至此技窮力竭。
及謂事理當然。
又見有等日久腹皮貼背。
乃調胃承氣症也。
況無痞滿。
益不敢議承氣。
唯類聚寒涼專務清熱。
又思寒之最者。
莫如黃連。
因而再倍之。
日近危篤。
有邪不除。
耽誤至死。
猶言黃連至幾兩。
熱不能清。
非藥之不到。
或言不治之症。
或言病者之數也。
他日凡遇此症。
每每如是。
雖父母妻子。
不過以此法毒之。
蓋不知黃連苦而性滯。
寒而氣燥。
與大黃均為寒藥。
大黃走而不守。
黃連守而不走。
一燥、一潤、一通、一塞、相去甚遠。
且疫邪首尾以通行為治。
若用黃連。
反招閉塞之害。
邪毒何由以洩。
病根何由以拔。
既不知病源。
焉能愈疾哉。
(溫疫論) 案。
吳氏此論。
實宜為畏大黃之盪滌。
而徒從事於芩連者之頂門一針矣。
嘔吐 夫邪之入胃。
上走則嘔吐。
下迫則洩利。
上下並走則吐瀉俱起。
故斯疾吐瀉並作者。
此常候也。
間有吐瀉偏者。
吐瀉多少偏者。
蓋雖系其人胃氣之厚薄。
亦因邢之上走與下迫而異也。
俱宜下奪。
以挫其上走之勢。
邪熱一去。
則吐自止。
瀉又尋止矣。
世醫遇如此之症。
欲強止其吐。
往往以小半夏加茯苓湯。
吳茱萸湯或生薑瀉心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旋覆代赭石湯之類。
亦有為水逆與五苓散。
亦有以半夏藿香丁香縮砂之類投之者。
雖俱系治嘔吐之藥。
非治本之法。
邪之至輕者。
幸有治焉。
若邪之劇者。
藥下咽徒使病者益苦悶耳。
如此不如與一杯之冷水。
予治此症。
大抵以大柴胡湯。
放冷與之。
初服雖或吐之。
二三服之後。
必止。
若猶吐不納者。
加辰砂末少許。
或鐵粉亦可用。
或以伏龍肝水煎之。
或湯成少加鐵鏽水。
莫不納。
三黃湯加辰砂。
亦宜隨症而服之。
若大邪既去而猶咂吐不止者。
本事竹茹湯。
或竹葉石膏湯之類。
放冷服之。
又有一症嘔吐之劇。
一滴藥汁入口則乍吐出。
甚者聞藥臭亦嘔。
與冷水則不吐。
至於此。
醫家病家往往束手。
餘每遇此症。
先斷藥湯。
以新汲水。
服紫雪大豆許。
日三五度後竹茹湯。
竹葉石膏之類。
隨症與之則不吐。
此亦不可不知。
凡此疾。
嘔吐皆屬熱。
故與熱藥則必吐而不納。
其無吐者亦生吐。
雖吐之劇者。
與冷水則不吐。
是其證也。
故粥漿以至湯藥。
盡禁熱服。
必當放冷服之。
是予所歷試之真訣也。
張石頑曰。
凡溫病熱疾。
嘔吐者。
火性上炎也。
無問表裡。
通用涼膈散。
嘔吐煩渴者。
白虎湯。
(張氏醫通) 又曰。
溫病。
熱病。
時疫。
乾嘔煩悶者。
黃連解毒湯。
(同) 楊慄山曰。
溫病嘔吐者。
胃中伏火。
鬱而攻發也。
增損三黃石膏湯。
加味涼膈散加石膏。
清利之自止。
(寒溫條辨) 又曰。
凡胃熱甚。
服藥嘔吐不納者。
愈吐愈服。
三服後火性漸消。
然後徐徐用藥。
即不吐。
(同) 渴 凡熱邪犯胃則渴。
渴之極必引冷水。
此疾邪火先入胃。
故多渴。
但有好冷。
有好熱。
俱為熱症。
其或好熱。
誤認為寒。
與參附熱藥。
則轉輕為重。
不可不謹。
若欲冷水者。
少少與之不妨。
其他梨漿西瓜之類。
病人慾之宜與之。
至治法。
若吐瀉不止而渴者。
三黃加石膏湯。
或大柴胡湯加石膏。
吐瀉止而渴不止者。
小白湯。
大湯引飲者。
白虎湯。
邪大半解。
而嘔渴不止者。
竹葉石膏湯。
並宜生於津液之品。
葛根栝樓根麥門冬之類。
於對症方中加之。
亦佳矣。
予治此症。
不論渴之冷熱。
一切湯藥至白湯粥清。
盡放冷與之。
不然則助嘔而納。
間有不嘔者。
必益瀉。
或為腹痛。
是最治此疾之緊關。
故不厭煩而屢告焉。
吳有性曰。
如大渴思飲冰水及冷飲。
無論四時。
皆可量與。
蓋內熱之極。
得冷飲相救甚宜。
能飲一升。
止與半升。
寧使少傾再飲。
至於梨汁藕汁蔗漿西瓜。
皆可備不時之需。
如不欲飲冷。
當易白滾湯與之。
乃至不思飲。
則知胃和矣。
(溫疫論) 楊慄山曰。
溫病本未身冷不渴。
小便不赤。
脈不洪數者。
未之有也。
輕則白虎湯。
加白姜蠶蟬蛻天花粉。
重則增損三黃石膏湯。
加大黃。
凡病忽欲飲水者。
為欲愈。
蓋腸胃燥則不能散邪。
得水則和其胃氣。
汗出而解。
若不與水。
則乾燥無由作汗。
遂至悶亂也。
(寒溫條辨) 案此說甚妙。
瀉疫渴飲水數升。
始有蒸然為汗者焉。
厥冷 夫厥冷者。
陰寒之極。
故諸病見之者。
鹹為陽氣衰絕之候。
但傷寒與瘟疫。
純熱之極而亦見之。
謂之陽厥。
古法率以盪滌為主矣。
今此疾亦瘟疫之一種。
純熱之邪也。
故往往見厥冷之症。
而查其所從來。
凡有三。
其一吐瀉數行。
不及服藥而厥冷脈伏。
是尤劇症。
其一邪勢原輕。
醫者與緩劑。
藥方不與病敵。
半日或一日後。
邪熱稍劇。
遂至於厥冷脈伏。
是其次也。
其一服參附之類。
或阿片等。
或大艾焚灼。
使邪炎鬱塞。
遂至厥冷脈伏者是也。
三症中不及服藥而厥冷者。
雖邪勢劇。
畢竟不過內結壅閉。
陽氣逆於內。
不能達於四末。
故與大柴胡湯大承氣湯之類。
邪炎一衰。
陽氣一通。
則厥愈脈出。
甚者走馬湯。
備急丸。
杏仁丸。
硃砂丸之類。
亦可選用。
其服緩劑。
邪勢加劇。
而厥冷者。
比前症稍難。
然猶有可救者。
治法同上法。
如其參附炙炳阿片等之誤治。
助長之弊。
邪勢加劇。
必耗正氣。
或動宿疾。
其變至不可測。
有發膈痛者。
有轉筋者。
有吐瀉俱斷而膈熱如燒。
煩躁不安者。
有瀉斷而吐益劇者。
有吐下蛔蟲者。
種種不一。
至厥之甚。
通身冰冷。
肌膚血凝。
青紫成斑。
唇口指甲並四掌。
變青紫。
直視上插。
舌冷如冰。
煩渴欲冷水。
與水則納。
與熱則吐。
神雖昏。
不近衣服。
是梟猛之邪內郁。
而陽氣不能四布之候。
俱系醫之失治。
而猶不察。
卒至於此。
又況燒酒熨之。
芥子泥塗之。
助桀為暴之徒乎。
實可痛憫矣。
當此時非斬關奪旗之兵。
恐不能得救拔。
治法亦宜前數方。
其他涼膈散。
白虎湯。
竹葉石膏湯。
六一順氣湯。
解毒承氣湯之類。
隨其症而選用之。
或可回死於無何有之鄉矣。
李挺曰。
熱極忽然伏於內。
故身寒四肢厥逆。
狀若陰症。
但身雖冷。
而不欲近衣。
神雖昏而氣色光潤。
脈沉滑而有力。
此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