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極似陰也。

    宜大柴胡湯下之。

    或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醫學入門) 吳綬曰。

    厥應下而不可發汗。

    汗之則口傷爛赤也。

    (傷寒蘊要) 又曰。

    陽厥者。

    必先因熱甚不解。

    而後發厥也。

    經言厥深熱亦深。

    厥微熱亦微。

    此之謂也。

    切其脈雖沉。

    按之則滑。

    四肢雖冷。

    手足心或溫也。

    或時煩躁。

    畏熱喜冷。

    與之冷水則咽也。

    此乃陽厥之候。

    (同) 張石頑曰。

    溫病熱病時疫。

    熱極而厥者。

    涼膈合解毒。

    或合承氣下之。

    熱不退者。

    再下之。

    (張氏醫通) 又曰。

    手足厥逆少氣。

    唇面爪甲背青。

    六脈俱伏。

    而嘔出酸穢。

    瀉下臭惡。

    便溺黃赤者。

    此火伏於厥陰也。

    為熱極似陰之候。

    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

    誤作寒治必死。

    (同) 吳有性曰。

    凡陽厥。

    手足皆冷。

    或冷過肘膝。

    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

    劇則遍身冷冰如石。

    血凝青紫成片。

    或六脈無力。

    或脈欲絕。

    以上脈症悉見純陰。

    猶以為陽症何也。

    蓋審內症。

    氣噴如火。

    齦爛口臭。

    煩渴譫語。

    口燥舌乾。

    舌胎黃黑。

    或生芒刺。

    心腹痞滿。

    小腹疼痛。

    小便赤澀。

    涓滴作痛。

    非大便燥結。

    即大腸膠閉。

    非協熱下利。

    即熱結旁流。

    以上內三焦悉見陽證。

    所以為陽厥也。

    粗工不察內多下症。

    但見裡症脈體純陰。

    誤投溫補劑。

    禍不旋踵。

    (溫疫論) 又曰。

    凡陽症似陰者。

    外寒而內必熱。

    故小便血赤。

    凡陰症似陽者。

    格陽之症也。

    上熱下寒。

    故小便清白。

    但以小便赤白為據。

    以此推之萬不失一。

    (同) 楊慄山曰。

    大抵陽症似陰。

    乃假陰也。

    實則內熱而外寒。

    在傷寒以大承氣湯下之。

    有潮熱者六一順氣湯。

    熱甚合黃連解毒湯。

    在溫病。

    雙解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之類。

    斟酌輕重。

    消息治之。

    以助其陰而清其火。

    使內熱既徐。

    則外寒自伏。

    易所謂水流濕者即此義也。

    此與陽勝格陰例同。

    王太僕所謂病人身寒厥冷。

    其脈滑數按之鼓指者。

    非寒也。

    餘謂火閉而伏。

    多見脈沉欲絕不盡。

    滑數鼓指也。

    要在詳症辨之。

    (寒溫條辨) 又曰。

    溫病厥逆無陰厥。

    雜氣伏郁。

    陽熱內迫。

    格陰於處。

    氣閉不能達於四肢。

    甚有通身冰冷。

    其脈多沉滑。

    或沉伏。

    或沉細欲絕。

    或六脈俱閉。

    所雲體厥脈厥是也。

    症多怪異不測之狀。

    輕則升降散。

    增損雙解散。

    加味涼膈散。

    重則加味六一順氣湯。

    解毒承氣湯。

    斟酌下之。

    豈可與傷寒陽厥並論哉。

    若數下後。

    厥不回熱不退者死。

    亦有利下數十行厥方回熱方退而得生者。

    正所雲急症急攻。

    下之或可活。

    不下必死無疑矣。

    此則溫病厥逆治法也。

    (同) 唇甲青紫 凡邪熱梟猛之症不速盪滌。

    則必緻手足厥冷。

    厥冷之極。

    必至唇口青紫。

    此蓋鬱熱熾盛。

    血脈凝滯之所緻。

    亦有輕症用熱劑。

    鼓激邪火而至於此者。

    不知者往往誤認為陰寒之症。

    益用溫熱之劑。

    愈用而愈甚。

    豈知青中有紫。

    原非陰寒之症哉。

    盪滌少遲。

    則必就鬼錄矣。

    治法詳於厥冷門中。

    其辨色之法。

    張石頑論之最詳。

    宜參看焉。

     張石頑曰。

    色之青者為寒。

    赤者為熱。

    以寒中於裡。

    則血脈凝滯不能榮行於外。

    所以唇爪青黑也。

    若熱毒流入於裡。

    而為熱厥。

    則唇甲亦青中必滯深紫。

    與陰寒之青黑不同。

    試觀產婦以舌青驗子死。

    唇青驗母死。

    則知青黑為陽氣竭絕。

    不得與青紫渾稱也。

    (張氏醫通) 轉筋 轉筋之一症。

    多在誤藥緻厥者。

    間有不經誤治。

    吐瀉數行忽轉筋者。

    俱是津液耗渴。

    邪火迫於筋脈之所緻。

    亦有腰腿間肌肉降起作痛者。

    是亦邪鬱血凝之所緻。

    俱宜大柴胡湯大承氣湯之類。

    或加行血之藥一二味最佳。

    罨法刺絡之類。

    亦輔治之一策。

    隨症或宜用之。

    蓋此症去秋尤多。

    今秋甚稀。

    豈邪氣稍與人身諳而然歟。

    龔西園曰。

    轉筋屬熱血。

    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煎服。

    (醫學源流肯綮大成) 按。

    此等法宜大邪既去。

    而轉筋猶不止者。

    若其邪炎猶熾而轉筋者。

    恐非此等之法所能治。

    學者思焉。

    又委中穴也血。

    或十指頭出血。

    皆是良法。

    然刺絡之法。

    宜未至厥冷者。

    若厥冷之極。

    轉筋者用之。

    則隻出紫黑血點數滴耳。

    遂不能救。

    故行之當在早矣。

     目眩 直視 目反 露睛 夫目五臟精華之所聚。

    故五臟方有病。

    其候往往見於目。

    況此症熱毒之極。

    一感之。

    則或上攻頭目。

    或下迫腸胃者乎。

    故初起有目眩者。

    或目系急痛。

    卒倒而不省人事者。

    俱為邪熱元閉上攻頭目之所緻。

    宜走馬湯。

    備急丸。

    大承氣之類。

    若其手足厥冷。

    必直視目反。

    不可驚為死症也。

    厥回則復常。

    治法詳於厥冷門。

    亦有手足厥冷而目半開半合睡中露睛者。

    輕者厥回後。

    三五日猶不止。

    不可誤為中氣虛極而與溫補之藥。

    必緻不救。

    仍宜確守前法。

    邪退精氣復則止矣。

     楊慄山曰。

    溫病頭目眩。

    及頭脹頭痛汗。

    並目赤。

    目黃。

    目不明。

    目直視。

    目反折。

    與傷寒治法不同。

    俱系雜氣伏郁中焦。

    邪熱元閉。

    上攻頭目。

    乃胃家實也。

    通宜升降散。

    加味涼膈散清利之。

    頭眩疼量加大黃。

    目眩赤等症量加龍膽草酒炒。

    (寒溫條辨) 呃逆 呃逆之症。

    熱邪鬱於胃之所緻也。

    故用熱藥而緻其冷者。

    多發之。

    不可誤為胃寒。

    與丁香附子等之熱劑。

    不獨呃逆不止。

    必緻諸症增劇。

    但宜大柴胡湯三承氣湯之類下之則自止。

    下症既去。

    渴而呃逆者。

    宜白虎湯。

    若其初起。

    用盪滌法。

    吐瀉全止而呃逆者。

    餘熱猶伏於胃中也。

    宜竹葉石膏湯。

    橘皮竹茹湯。

    本事竹茹湯之類。

    若邪全去。

    而猶呃逆數日不止者。

    屬胃寒。

    宜丁香柿蒂湯之類。

    然屬寒者。

    誠百中之一二也。

    宜詳內外。

    果屬寒則用前法。

     病源論曰。

    伏熱在胃。

    令人胸滿氣逆。

    氣逆則噦。

     程國彭曰。

    當下失下。

    胃火上衝。

    而呃者。

    其症燥渴內熱。

    大便閉結。

    大柴胡湯下之。

    (醫學心悟) 吳有性曰。

    胃氣逆。

    則為呃逆。

    吳中稱為冷呃。

    以冷為名。

    遂指為胃寒。

    不知寒熱皆令呃逆。

    且不以本症相參。

    專執俗語為寒。

    遂投丁茱薑桂。

    誤人不少。

    吾願執辭害義者。

    臨症猛省。

    (溫疫論) 又曰治法。

    各從其本症而消息之。

    如見白虎症。

    則投白虎。

    見承氣症。

    則投承氣。

    膈間痰閉。

    則宜導痰。

    如果胃寒。

    丁香柿蒂散宜之。

    然不若四逆湯功效殊捷。

    要之但治本症。

    呃自止。

    其他可以類推矣。

    (同) 發斑 凡發斑。

    為熱邪外解之候。

    故此疾發斑。

    多在用下藥吐瀉已斷之後二三日。

    又有初時誤服熱劑。

    迫陰血。

    裡氣壅閉。

    不得外洩。

    至成厥冷。

    忽峻下一投。

    裡氣忽通。

    邪熱外洩而發斑者。

    又初時雖服熱劑。

    邪氣固微。

    不到激昂。

    正氣一旺。

    又發斑者。

    俱與溫疫發斑。

    治法一同。

    今舉吳楊二氏之說。

    宜參看焉。

    又有先發斑而一二日後吐瀉始發者。

    此屬一種之變局。

    治法俱同前矣。

     吳有性曰。

    邪留血分。

    裡氣壅閉。

    非下不能發斑。

    斑出發毒邪外解下後斑漸出。

    更不可大下。

    設有下症。

    少與承氣湯。

    緩緩下之。

    若復大下。

    中氣不振。

    斑毒內陷則危。

    宜托裡舉斑湯。

    (溫疫論) 楊慄山曰。

    夫疹與斑等乃溫病中之重症也。

    治同溫病傷寒。

    百不出一。

    總緣雜氣之毒鬱於胃中。

    無所施洩。

    發於皮膚而為疹。

    增損雙解散主之。

    加紫背浮萍五七錢。

    或重加石膏大黃芒硝。

    清散得宜。

    未有不出者。

    如身出而頭面不出。

    此毒氣內歸危候也。

    急以大蟾蜍一個。

    搗和新汲水。

    去渣痛飲之自出。

    屢驗。

    (寒溫條辨) 結胸 傷寒結胸。

    多在用下劑甚早。

    邪氣陷入。

    此癥結胸。

    多系鬱熱上炎與水飲相結。

    故素常蓄飲人。

    患之最多。

    輕者小陷胸湯加大黃。

    或大茈胡合小陷胸湯。

    或更加芒硝。

    千金陷胸湯亦可用。

    甚者大陷胸湯。

    大承氣湯加甘遂。

    在上者宜吐之。

    三物白散之類。

    量症之輕重。

    而選用之。

    旁用罨法亦可矣。

    亦有初起用熱劑。

    下利忽止。

    邪熱無出路。

    於是郁邪上攻。

    迫於心膈以為結胸者。

    治法俱同於上。

    其兼發斑或呃逆。

    脈沉微。

    手足厥冷等。

    在傷寒為難治。

    此疾未必然。

     楊慄山曰。

    溫病鬱熱內攻。

    火性上炎。

    一發即心胸結痞。

    脈洪滑數。

    或伏沉。

    自是熱實結胸痞氣。

    特患下之不早耳。

    非大小陷胸。

    或陷胸承氣。

    加味涼膈等方下之。

     腹痛 此疾兼腹痛者甚稀。

    但夏至前後。

    邪勢尚嫩。

    秋秒後邪勢已老之時。

    患之者必兼腹痛。

    又者兼蛔蟲。

    挾滯食。

    動疝瘕者。

    六七月盛行之時。

    感之者必無腹痛。

    又初起無吐瀉。

    但腹痛如刺。

    頗類攪腸痧者有之。

    邪勢尤劇。

    非走馬湯備急丸杏仁丸之類則不能治之。

    少少腹痛不必拘。

    但宜大柴胡湯涼膈散三承氣湯之類。

    宜量其輕重而與之。

    若果繫於兼蛔兼滯食。

    則於對症藥中。

    加殺蟲消導之一二味亦可矣。

    若其邪全去。

    而痛猶綿綿不止者。

    多是動宿疾也。

    宜詳其因而治之。

     蛔蟲 平素多蛔之人。

    一感此疾。

    蛔不堪其溫熱。

    煩擾動痛。

    或從口出。

    或從肛門出。

    亦有無痛而忽然吐出者。

    此皆因邪火犯胃。

    蛔不安其居已。

    故以逐邪火為要。

    不必治蛔。

    若誤為胃寒。

    與溫熱之劑。

    則邢勢愈加。

    至不可救。

    但硝黃盪滌。

    邪炎自熄。

    則蛔亦安居。

    若不得已而治之。

    則宜兼服清中安蛔湯。

    其吐蛔愈多。

    而時時腹痛。

    不能飲食者。

    是胃敗也。

    多屬不治。

     吳有性曰。

    疫邪傳裡。

    胃熱如沸。

    蛔動不安。

    下既不通。

    必反於上。

    蛔因嘔出。

    此常事也。

    但治其胃。

    蛔厥自愈。

    每見醫家妄引經論以藏寒。

    蛔上入膈。

    其人當吐蛔。

    又雲胃中冷必吐蛔之句。

    便用烏梅丸。

    或理中安蛔湯。

    方中乃細辛附子乾薑桂枝川椒皆辛熱之品。

    投之如火上添油。

    殊知疫症表裡上下皆熱。

    始終從無寒症者。

    不思現前事理。

    徒記紙上文辭。

    以為依經傍注。

    坦然用之無疑。

    因大誤人甚眾。

    (溫疫論) 馬印麟曰。

    蛔厥有熱渴者。

    黃連解毒湯。

    有下症者。

    承氣湯。

    (溫疫類編) 口中糜爛 吐瀉已止。

    飲食稍進。

    後二三日或四五日。

    忽然口舌糜爛者間有焉。

    餘炎薰蒸之所緻也。

    宜涼膈散。

    兼點柳花散。

    或以黃連解毒湯之類嗽之亦可矣。

    清胃散瀉火湯之類。

    亦宜服用。

     解後大小便不利 邪結不散。

    則陽氣內結。

    小便不利。

    甚者二三日不通者有之。

    是此疾之常事。

    服硝黃之類。

    邪火一消。

    大便生渣滓則通。

    不必強利小便。

    不知者利其小便。

    此大誤也。

    亦有下利斷後小便猶不快利者。

    此下後津亡之所為。

    勿以豬澤之屬利之。

    飲食進。

    津液生。

    則自通矣。

    吐瀉後大便數日不行者。

    此亦常事。

    別無他證。

    不可攻之。

    吐下後津涸陽亡。

    胃中虛燥所緻也。

    飲食日加。

    津液自通。

    則大便出矣。

    若病人覺脹悶。

    則宜調胃承氣。

    養胃承氣。

    麻子仁丸之類。

     痧復 凡此疾。

    初起用下劑。

    而吐利止。

    飲食漸進。

    氣力全復。

    近者半日。

    或四五日。

    遠者十日。

    或半月餘。

    已而忽然前症再發。

    疲睏十倍於前日。

    比比有焉。

    是蓋非再感。

    乃餘炎未歇。

    再縱其梟惡也。

    其故何也。

    前日退消黃甚早。

    餘炎不全去。

    其他或輕症服溫劑而愈。

    或緩藥治之幸而愈。

    以邪勢之不劇。

    雖一旦得效。

    餘炎再集。

    則前日不用盪滌之咎也。

    勿以其氣力未復與補藥以養其梟。

    宜速與硝黃之類。

    以拔其邪藪。

    縱藥緊於前日。

    勿緩於前日。

    倘誤為胃虛。

    投參附薑桂蓍術之類。

    則禍不旋踵。

    再感亦同焉。

     劉松峰曰。

    凡治傷寒溫疫。

    醫者最重初次得疾。

    至於痧腹謂死者蓋寡。

    每視為至輕而謾不經意焉。

    蓋謂痧復之病。

    人身之經絡藏府。

    皆前次溫邪。

    所曾經傳遍之所。

    則此番不過由熟路而行。

    故邪氣易出也。

    右人原有此論。

    豈知此第語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