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溫證論

關燈
溫邪有妊足月,少陰腎臟脈養,火擾漏血,未破漿胞,本方石膏用二兩,當歸五錢,增入川芎、川貝母各一錢。

     羊毛溫邪有妊將生,燒躁煩亂,似欲生產,又不能生,忽然癇瘋大作,抽搐昏沈,牙關緊閉,急用川芍一錢,全當歸五錢,殭蠶三錢,蟬退十四枚,河水煎去渣,和紫雪金丹三錢服下,即能癇止生孩下地。

    產婦宜多服童便、米湯。

    羊毛溫邪新生產後,羊毛擦出,毒火漸輕,方用加味佛手散。

     羊毛溫邪產後五六日或十餘日,毒發雙注證,脈象沈實,寒熱胸脹,周身拘痛,面青昏厥,舌乾而赤,或苔黃而膩,或灰白均有紫點裂紋,或頭痛如裂,煩躁狂亂,或毒結乳癰,或四肢腫痛,或面腫唇掀,耳腫作痛。

    治法:外除羊毛,內服加味佛手散去桂枝,清水煎去渣,和回生丹一粒服之。

    如不愈,服新制蘭膏湯,繼用解毒養陰理脾而愈。

     羊毛溫邪產後四五日,毒火發動,微寒壯熱,頭痛作暈,心煩口渴,內燒腹痛,四肢麻木,周身拘束,面青色滯,舌赤苔黃,或白布有點紋,晝夜不安。

    治法:外除羊毛,內服加味佛手散,增入秋石、雄黃、黃蜜,兼服回生丹。

    如不愈,並服紫雪金丹,燈心湯下。

     羊毛溫邪產後十餘日,面色青滯,舌紫苔黃,布有細點,嘔吐痰水,忽寒忽熱,頭痛眩暈,胸悶氣脹。

    治法:外除羊毛,內服加味佛手散,兼服五黃丹。

     羊毛溫邪產後一月內外,寒熱胸悶,面青舌赤。

    治法:外除羊毛,內服新制蘭膏湯並五黃丹,病退即止,繼服加減資生健脾丸。

     羊毛溫邪產後四五十日,毒入雙注,面青舌紫,有苔有點,煩躁譫言,壯熱內燒。

    治法:外除羊毛,內服加減雙解散去硝黃,增元明粉、熟大黃、雄黃,並服五黃丹,繼服新制蘭膏湯。

     以上有治胎前產後法,未盡善者,務須臨證參詳,活人更多矣。

     婦女病羊毛溫行經治法 婦女患羊毛溫邪,毒火擾動血室,或逢當期,暴下不止,人事昏沈,譫言狂躁。

    治法:外除羊毛,內服加減雙解散,方內當歸用五錢,黃芩三錢,增入白薇一兩,數服後病退,繼以清熱解毒,斂血理脾,不至經枯、經閉、淋瀝不調為害。

    婦女患羊毛溫邪,毒火迫血,不當行經,忽然而行,血湧昏亂,譫言發厥,邪火更熾。

    治法:外除羊毛,內服加減雙解散,方內石膏用四兩,當歸用五錢,增入羚羊角尖五錢,白薇五錢,大生地一兩取汁沖服,並服紫雪金丹,燈草湯下。

     婦女患羊毛溫邪,毒火擾動精府,帶下如水,腰痛束脹,寒熱煩躁,舌有紫點,胸悶口渴。

    治法:外除羊毛,內服加減雙解散,方內石膏用二兩,增入羌活一錢,雄黃三分,次服豬苓湯加蟬衣、殭蠶、石膏、澤蘭葉。

    倘本質素虧,溫邪解退,宜培補陰陽,如大造丸、固本丸皆可通用。

     嬰兒病羊毛溫治 嬰兒初生下地,多有胎熱發厥,吐沫不哭,肝火生風,手足動搖。

    法用紫雪金丹三五釐,常服,燈草湯下。

     嬰兒初生,胎濕生黃。

    法用陳氏抱龍丸,葧薺清汁和勻,溫服數次而愈。

    嬰兒初生,臍風撮口證,由於有孕多欲。

    法用九製大黃五釐,陳氏抱龍丸五釐,燈草湯和服。

     嬰兒初生,胎中毒火,發赤遊風,或發丹毒,由妊娠時菸酒辛膻食物太過,緻有此患。

    法用針砭去其毒血,藥用紫雪金丹一分,燈草湯和服,次以犀角、羚羊角、石膏、蟬退、荊芥、元參、黃連等分煎湯服之。

     嬰兒下地三十日內外,發熱變蒸,十月之間,月月忽然發熱,不可作病證醫。

    此熱由於內生,主長養之氣至,常以葧臍清汁兼服白蜜湯解之,或用紫雪金丹少許,燈草湯下。

     嬰兒變蒸時,素有肝火生痰,發熱氣從苗竅不通,面色青亮,忽變浮紅,目瞪微搐。

    法宜羚羊角、石膏、防風、薄荷、鉤藤、鬱金、山查、桔梗。

    時習多以乳滯著駭,撲風為論,而用疏風消滯、鎮驚化痰之藥,服下無效,緻病轉劇,危困無救,深可嘆也。

    書雲:“如保赤子,心誠求之。

    ”至審察病情,惟望聞問切,嬰兒在四診之中已少其三,獨診其色,所以較難診者如此,何況診視羊毛證乎?故略舉數端,為幼科醫備一參耳。

     嬰兒感受溫毒,伏而化生羊毛,兒生下地十月之內皆無此證。

    或問何也?答曰:嬰兒氣貫胸頂,呼吸通於囟門,溫毒不能相幹。

    至食五味之早者,囟門合之亦早,七八月或作此證,或兩三個月亦有此證,由母有溫邪,子亦受之。

    其病形象,手足忽冷,頭身忽熱,面色青滯,或青浮紅,唇乾口渴,舌有紅點,氣促神倦。

    治法:外除羊毛,內服加減雙解散,其分數約全劑十之三四,能吐能瀉,可服米粥,繼以新制蘭膏湯、五黃丹酌量服之。

    毒火已退,宜用加減資生健脾丸。

     嬰兒患羊毛溫邪,適逢出痘,急宜外除羊毛,否則閉痘不出。

    六日以前,依羊毛治法,方用加減雙解散,增人中黃、牛子、雄黃、蘆根、芫荽。

    六日以後,仍歸痘證法治。

     嬰兒患羊毛溫邪,出痘證系雙注,宜忌雖汁、魚、辛,倘服此物,昏阻煩亂倍增。

    嬰兒患羊毛溫邪,出痘證系單注,外除羊毛,內依痘證治法。

     羊毛溫邪出痘,務須除毛為急,擦浴並施。

     羊毛溫邪兼之出痧,其法相同。

     羊毛溫邪不治證 毒注不解,人事昏厥,胸脹如有物不能呼吸,皮膚紫黑,脈不至者,死。

     毒火雙注證,誤服溫燥藥者,死。

     毒重脈空,神昏煩亂者,死。

     毒火熾甚,口鼻出血,狂躁譫言,脈虛散者,死。

     毒火注絡,周身拘痛,痛急昏厥,面色青收,手足紫脹浮腫,脈急或伏者,死。

     舌紫無苔,鼻孔如煤,面紫脹亮,人事昏沈者,死。

     目紅嗆血,氣促脈微者,死。

     腹脹如石,叫痛不休,舌紫有刺無苔者,死。

     煩躁喘阻,抽搐鼻扇,眼眶落陷者,死。

     呃逆不止者,死。

     張狂直視,舌強不語者,死。

     氣急吐蛔,循衣摸被者,死。

     舌卷囊縮者,死。

     潑熱脈躁,狂言不食,舌赤無苔者,死。

     毒留不退,體如煙燻,搖頭氣急者,死。

     嗆軟不食,氣喘神倦者,死。

     溫邪病退,元氣散亂者,死。

     屢汗而病不退者,死。

     久熱不退,脈虛者,死。

     病後不食,唇青或黑,昏倦肢冷者,死。

     挑羊毛至膜無血者,死。

     婦人有孕,毒火迫血不止,神昏阻厥者,死。

     婦人產後,昏厥腹痛,阻脹浮腫紫色者,死。

     婦女熱入血室,暴下不止,神昏狂躁,喘阻舌強不食者,死。

     嬰兒病,昏厥直視,脹阻喘悶,效嗆不食,浮腫紫亮,口鼻出血者,死。

     毛毒閉悶,痘痧不出者,死。

     萬事由於前定,災殃測理分明。

    治法求源,細參靈典,內有針砭,用其補洩。

    倘能俞穴處準,即得臟腑氣至。

    夫針自上古傳有九數,其形各別。

    九者,以按天地、人身、四時、陰陽、九宮之謂。

    至於病有浮沈,刺有淺深,經絡血脈,補瀉得宜,各盡其妙。

    經雲:“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

    如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有所主也。

    ”今見羊毛溫證,常用九針內第一針開皮,七針刺俞。

    其針處在胃之上脘、胃之下脘,又胃俞左右皆刺。

    其俞在背心,自上數下第十二椎骨節兩旁。

    此四處有點,亦或無點,按此四處施治。

    先用毫針刺此四處,再用鑱開皮,無血拔出羊毛,有血即止。

    餘欣然明白,有是證暗合是法。

    但針砭流傳已久,偶中一二,未能十全,所以未通行也。

    至於天地之間,運化無窮,時逢有疾,其治不謀而合,此天地之機合乎道也。

    夫醫教自黃帝之後二千五百有餘年,自仲景之後千有餘歲,其未可見者眾矣,其往可稽者灼然。

    若不知年之所加,氣之轉運,病之虛實,治之補洩,不可以為醫矣。

    謹述圖翼於下。

     九針之一名鑱針 其頭大,其末銳,取法於巾針,去末半寸,漸銳之,長一寸六分。

     九針之七名毫針 尖如蚊蟲喙,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

     圖 除羊毛法 喬麥研細成粉,用冷水、熱水各半和勻成團,手握在病者胸前圈擦至腹,背後圈擦至腰,再擦膀腕、腿腕四處,再擦頭面遍身,其毛盡出,多擦為妙,事後病不復發。

    有用燒酒和蕎麥麵成團擦者,亦好。

     有用青布浸熱燒酒,遍身圈擦,其毛亦出。

     用蕎麥麵陰陽水和團圈擦,並治風寒氣鬱、脹悶反胃、咳嗽痹痛皆效。

    此乃偶遇之方,並錄。

     備用諸方 五味消毒飲一: 金銀花(三錢)、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一錢)。

    二分水煎,去渣,加無灰酒半杯服。

     黃連解毒湯二:治羊毛溫邪,毒火內熾,壯熱狂越,煩躁目赤,咽乾唇燥,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盛發癍,或周身痹痛,腹痛嘔吐。

     黃連(三錢)、黃檗(三錢)、山梔子(二錢)、黃芩(二錢)。

    水煎,去渣,溫服。

     加減雙解散三:治溫證羊毛,毒火頭痛,煩臊寒熱,胸悶氣脹,頭目眩暈,口苦耳聾,唇燥咽乾,舌有黃苔,或膩滑,或粉白,厚薄不一,夾有紅點裂紋,甚至幹而有刺,或黑,或中空,或舌本鮮赤無苔,或渴,或不渴,或吐痰水,噁心譫言,昏厥。

    並治毒在下部,腰痛足腫;毒在皮膚,髮赤遊行,疹塊癍痧;毒在少陽,寒熱如瘧,口苦而噦;毒在陽明,煩熱而吐,腮腫面腫,狂躁而渴;毒在大腸,瀉痢膿血;毒在脾臟,腹堅大而痛;毒在少陰,咽痛微熱,內燒吐血;毒在厥陰,頭痛目眩,筋惕抽搐,口歪不語,呃逆神昏。

    以上諸證,不得盡見,若見一二證相同,即用此方。

     綿紋大黃(三錢)、芒硝(二錢)、黃連(一錢)、黃芩(二錢)、山梔子(一錢)、石膏(一兩)、飛滑石(三錢)、荊芥(一錢)、防風(一錢)、桔梗(二錢)、甘草(一錢)、蘇薄荷(一錢)、連翹(去心,一錢)、全當歸(一錢)、白芍藥(一錢)、蟬退殼(十二枚)、白殭蠶(三錢)、廣薑黃(七分)。

     河水煎,去渣,下芒硝攪勻,再加無灰酒五錢、黃蜜三錢,和勻溫服。

    此方系河間論中雙解散加殭蠶、蟬退殼、廣薑黃。

    方內減去白朮,恐閉毒火;減去麻黃,恐傷衛氣。

    伏邪毒火以裡氣為主,佐以宣表。

    方用荊防、蟬桔、薄荷、連翹、石膏以解表熱;薑黃、殭蠶、山梔行氣宣郁;芩連、滑石、甘草解洩毒火;硝黃盪滌腸胃毒垢;歸芍調養血脈;酒利氣血,峰蜜潤腸,亦能解毒,是乃除邪解毒之妙方也。

     本方減去荊防、甘桔、石膏、滑石、芒硝、當歸、連翹,加柴胡、橘度、枳實、黃檗,方名加減大柴胡湯,治羊毛溫毒邪作寒熱。

     加味涼膈散(五):溫證羊毛,火鬱於上,狀熱面赤,唇燥舌乾,煩躁譫言,胸悶氣滯,脈象數實,此方主之。

     生大黃(三錢)、黃連(二錢)、黃芩(一錢)、山梔子(二錢)、蘇薄荷(三錢)、甘草(一錢)、連翹(去心,二錢)、白殭蠶(三錢)、蟬退殼(十二枚)、廣薑黃(七分)、嫩竹葉(一錢)。

    水煎,去渣,下芒硝三錢攪勻,再加無灰酒半杯、黃蜜三匙和服。

    如嘔吐口渴,本方加石膏一兩;心中煩熱,加麥冬。

     荊防敗毒散六:治四時溫邪,伏有羊毛,頭目眩痛,四肢軟倦,忽寒忽熱,腰背強痛,胸悶不寬。

     羌活(一錢)、獨活(一錢)、荊芥(二錢)、防風(三錢)、柴胡(八分)、前胡(二錢)、甘草(一錢)、桔梗(二錢)、薄荷(二錢)、川芎(一錢)、枳殼(一錢)、雲赤苓(三錢)、鮮姜(一錢)。

    水煎,去渣,溫服。

    如溫毒甚重,加生大黃五錢、蟬退十二枚、殭蠶三錢。

     按:此升燥太甚,用之宜慎。

     溫證解毒散七:治羊毛溫邪,毒火伏郁,頭面腫大,寒熱如瘧,胸脅脹悶,並治一切火毒閉結。

    不論老少強弱,量其毒之輕重服之。

    此方惟以攻宣伏邪,保全正氣,不至毒火傷元為主。

     生大黃(四錢)、殭蠶(三錢)、薑黃(七分)、蟬退殼(十二枚)。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加黃蜜三匙、陳酒半杯,開水和服,或蜜酒為丸,名太極丸。

     五黃丹八:治一切溫毒,宣伐之妙方也,另有湯引。

     生大黃(一兩)、人中黃(五錢)、明雄黃(五錢)、廣薑黃(三錢)、牛黃(一錢)、硃砂(五錢)、冰片(五分)、蟬退殼(五錢)、殭蠶(一兩五錢)。

    共研細末,用黃蜜、陳酒為丸,重二錢一粒。

     一治頭面腫大,菊花(一錢)、薄荷(八分)。

    水煎,去渣,和丹一粒,連服數次,以消為度。

     一治羊毛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