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零五

關燈
心熱生瘡破裂,單黃連煎湯服。

    脾熱舌胎乾澀如雪,薄荷蜜冰柏丸。

    心脾熱者,升麻葛根湯加薄荷、黃芩、桔梗。

    又曰:繭唇緊小,不能開合,飲食不得,不急治則死,外用青皮燒灰,豬脂調擦,仍將青皮灰末,每一錢,酒調服之。

    內治,實者瀉黃散,虛者菊睛丸,腫者薏苡仁湯。

     脈法 脈經 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

    右寸浮數,肺熱口辛。

    左關弦數而虛,膽虛口苦甚,洪而實,肝熱口酸。

    右關沉實,脾胃有實熱,口甘。

    兼洪數者,口瘡,或為重舌。

    木舌脈虛者,中氣不足。

    口瘡若服涼藥不愈,宜理中湯。

     或曰:口苦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脈虛,中氣不足。

     治口見五味方 黃連瀉心湯 治心經蘊熱口苦。

     黃連去須,為細末,水調服一二錢。

     龍膽瀉肝湯 經曰:有病口苦,名曰膽痹。

    乃肝主謀慮,膽主決斷,盛汁七合,是清淨之府,取決於膽,膽或不決,為之隱怒,則氣上逆,膽汁上溢,故口苦,或熱甚而使然也,此湯主之。

     柴胡(一錢半) 黃芩(一錢) 人參 黃連 山梔 龍膽草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知母 甘草(各八分) 五味子(二十粒) 上?咀,水煎,食遠服,忌辛熱物。

    大效。

     加味小柴胡湯 治膽熱口苦,乃謀慮不決所緻。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甘草 麥門冬 酸棗仁 遠志 地骨皮 上銼,水煎服。

     益膽湯 治謀慮不決,肝膽虛氣,上溢則口苦證。

     黃芩 甘草(炙) 人參(各一錢) 遠志(去心,八分) 茯神(去木) 苦參(各五分) 官桂(三分) 上銼,水煎,食遠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肝膽有實熱,口酸而苦,並怒則口苦或脅脹,或發熱,俱可服。

     依本方加龍膽草、青皮、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見上) 伐肝補脾湯 治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

     黃連 柴胡 芍藥 白茯苓(各一錢) 白朮(一錢半) 人參(八分) 青皮(醋炒,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煎,食前服。

     三黃丸 治三焦實熱,及脾熱口甘。

     黃芩(春四兩,夏秋六兩,冬三兩) 黃連(春四兩,夏五兩,秋三兩,冬二兩) 大黃(春三兩,夏一兩,秋二兩,冬五兩) 上為末,煉蜜丸或水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茶清白湯下。

     三黃湯 治脾熱口甜。

     黃連 黃芩 山梔 石膏 芍藥 茯苓 桔梗 陳皮(各一錢) 白朮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加烏梅一個,水煎,食後服。

     瀉白散 治肺熱口辣。

     桑白皮 地骨皮(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溫服。

     滋腎丸 治腎熱口鹹。

     黃柏 知母(各二兩,俱用酒拌濕,陰乾) 肉桂(一錢) 上為末,以熟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沸湯下。

     治口瘡方 升麻散 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先用此藥升散。

     升麻(一錢半) 赤芍藥(煨) 人參 桔梗 乾葛 薄荷 防風(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咀,每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溫服。

     加減涼膈散 治三焦火盛,口舌生瘡。

     連翹 黃芩 黃連 山梔子 桔梗 薄荷 當歸 芍藥 生地黃(酒炒) 枳殼 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食遠服。

     增損如聖散 治上焦熱壅,口舌生瘡。

     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黃芩(一兩) 防風(半兩) 枳殼(炙,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黃連湯 治口舌生瘡,亦治赤眼。

     黃連(三錢,為末) 上用好酒,煎一二沸,候冷,噙漱或嚥下,即能赴筵。

     黃連升麻湯 治口舌生瘡。

     升麻(一錢半) 黃連(三錢) 上為細末,綿裹含津咽。

     瀉白湯 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口舌生瘡。

     橘皮 竹茹 黃芩 山梔 黃柏(各五分) 芒硝 茯苓(各一錢) 生地黃(三錢) 上銼,加薑、棗,煎服。

    一方有白朮、桂心。

     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熾盛,口舌生瘡,大便秘結,或發熱煩躁,瘡毒作癢等證。

     防風 當歸 川芎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 桔梗 石膏 黃芩(各一兩) 白朮 山梔子 荊芥(各二錢半) 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 上銼,每服五七錢,水煎,或為末,白湯調下。

     梔子清肝散 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口舌生瘡,或耳內作癢,出水,疼痛,或胸間作痛,或寒熱往來。

     茯苓 川芎 芍藥 牛蒡子(炒) 當歸(各七分) 柴胡 山梔 牡丹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清心蓮子飲 治口舌生瘡,煩躁作渴,小便赤澀,口乾便濁,夜間安靜,晝則舉發,此熱在氣分。

     石蓮子 人參 黃耆(炒) 茯苓 柴胡 黃芩(各一錢)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各一錢半) 上銼,水煎服。

     升麻柴胡湯 升麻 柴胡 芍藥 木通 山梔子(各一兩) 黃芩 大青 杏仁(各五錢) 石膏(二錢半) 上銼,每服四五錢,水煎服。

     清熱補氣湯 治中氣虛熱,口舌如無皮狀,或發熱作渴。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酒拌) 芍藥(炒,各一錢半) 升麻 五味子 麥門冬 元參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

    如不應加炮姜,更不應加附子。

     清熱補血湯 治口舌生瘡,體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澀熱痛,此熱在血分也。

     熟地黃(酒拌) 當歸(酒拌) 川芎 芍藥(各一錢) 元參(七分) 柴胡 牡丹皮 黃柏 知母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

    如不應,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治之。

     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發熱,口舌生瘡,或晝寒夜熱。

     當歸 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黃連 胡黃連(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人參理中湯 治口舌生瘡,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畏寒惡熱,作嘔腹痞,此中氣不足,虛火炎上。

     人參 白朮 乾薑(煨)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七錢或一兩,水煎服。

    若四肢逆冷,或嘔吐洩瀉,加附子。

     香砂六君子湯 治口舌生瘡,服涼藥過多,以緻食少作嘔,或中氣虛熱所緻。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 陳皮(各一錢) 藿香 砂仁(各八分) 甘草(炙,六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人參安胃散 治胃經虛熱,口舌生瘡,喜熱飲食。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黃芩(二錢) 芍藥(七分) 陳皮 甘草(炙,各五分) 黃連(三分) 上銼,水煎服。

     七味白朮散 治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吐瀉口乾。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木香 藿香(各五分) 乾葛(一錢) 上銼,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口舌生瘡,血氣俱虛,熱渴引飲,目赤面紅,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黃耆(炙,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上銼,水煎服。

     清熱化痰湯 治上焦有熱,痰盛作渴,口舌腫痛。

     貝母 天花粉 枳實(炒) 桔梗(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