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零五
關燈
小
中
大
口唇舌病
論
虞氏 曰:《內經》雲: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幹脾,故病在舌。
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甘、辛、鹹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緻也。
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
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
有口淡者,知胃熱也。
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
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肝也。
又舌吐不收,名曰陽強,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為病種種不同,各宜類推而治之。
選要論 曰:口者脾之竅,舌者心之苗,齒者腎之標,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
蓋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運化津液,以養五氣。
五氣者,五臟之氣也。
節宣微爽,五臟之氣偏勝,由是諸疾生焉。
故口臭者,乃臟腑臊腐之氣,蘊積於胸臆之間而生熱,沖發於口也。
口瘡者,脾氣凝滯,加之風熱而然也,治之當清胃瀉火是也。
丹溪曰:脾熱口甘,(一雲口苦)三黃丸主之。
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緻,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
口瘡,以西瓜水徐徐飲之,無瓜時以瓜皮燒灰擦之。
實熱生瘡,涼膈散、甘桔湯。
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焦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
一小兒口瘡,疼不下食,若以傷寒狐惑治之必死,後以白礬湯於腳上浸半日,頓寬,以黃柏、蜜炙殭蠶炒為末敷,立下乳而安。
丹溪活套 雲:肝膽有實熱,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加甘草、龍膽草、青皮之類,甚者當歸龍薈丸。
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苦者,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龍膽草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虛則補其母也。
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
脾熱而口甘者,三黃丸、平胃散之類。
肺熱而口辛者,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
腎熱而口鹹者,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之類。
戴氏 曰: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緻,宜甘桔湯加芩、連,外以柳花散撒之。
經雲: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心胃壅熱,水穀不轉,下傳小腸,以導赤散去小腸熱,五苓散瀉膀胱熱,相合服之,外以胡連散。
東垣 曰:口燥咽乾者,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緻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燥咽乾,病人自以為渴,醫以五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緻危亡。
經雲:虛則補其母。
當於心與小腸中補之,乃脾胃之根蒂也。
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為之使,以酸為之臣,佐以辛。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薛氏 曰:繭唇者,經雲:脾氣開於口,又雲脾之榮在唇,蓋燥則乾熱,則裂,風則瞤,寒則揭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名曰繭唇。
有唇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者。
或因七情動火傷血,或因心火傳授脾經,或因厚味積熱傷脾。
大要審本證,察兼證,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
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熱消毒之藥,或用藥線揭取,反為翻花敗證矣。
折衷方 雲:脾臟應唇,通口氣,脾胃為合足陽明胃之經,其脈俠口環唇,故脾胃受邪,則唇為之病。
風則動,寒則緊,燥則幹,熱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澀而無血色。
治法內理其脾胃,外敷以藥,無不愈矣。
統旨 雲:《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
又雲:心脈系舌本,脾脈絡系舌旁,肝脈絡舌本。
或因風寒所中,則捲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則舌腫滿而不消。
肝壅則血上湧,心熱則舌裂成瘡,脾熱則舌強滑胎。
因於風者散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痰者開之,郁者解之。
又有舌無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風治,由心血不足,用理中湯合四物湯服之。
有痰氣所緻者,順氣豁痰湯,有火者加芩、連。
舌上瘡久蝕成穴,累服涼藥不效,後用黑錫丹,遂得漸愈,此亦下虛故上盛也。
葉氏 曰: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絡,系舌下,故舌有病,皆二經之所為也。
舌根脹腫者為重舌,舌腫而不柔和者為木舌,治法皆以瀉心脾二經之火為先,外用針砭刺出其血。
其舌上生胎,或白或黃,或黑或如闆強,不獨傷寒為然,雖雜病亦有之,由內熱深淺而其色不同耳,治者辨之。
李氏 曰:口病有熱,亦有虛,一心主舌,脾主唇口,然心脾之氣,恆相通也。
心貴安靜,七情煩擾過度,則心火炎盛,加之飲食厚味,積熱而口生瘡或臭。
勞心者,犀角琥珀膏。
心勞厚味者,氣出腥臭,唾涕稠黏,口乾舌燥,瀉白散加桔梗、知母、麥門冬、黃芩、五味子。
痰熱淺者,薄荷煎。
深者,五福化毒丹。
熱甚,一臟偏勝,則口味失常,心熱,口苦生瘡,涼膈散,黃連阿膠丸。
肝熱口酸而苦,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青皮、甘草,甚者當歸龍蒼丸。
謀慮不決,膽虛口苦,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龍膽草為使,甚者腎氣丸。
脾熱,口乾或臭,瀉黃散、四順清涼飲、甘露飲、三黃丸。
肺熱口辛,甘桔湯、瀉白散。
腎熱口鹹,滋腎丸。
然肝移於膽,則口亦苦;木乘脾,則口亦酸;胃熱,或淡或甘;腎化火,則苦而甘。
要之熱勝則苦,寒勝則鹹,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脾熱則甘,勞郁傷肺則口臭、口糜。
膀胱移熱小腸,溺澀。
虛熱口瘡糜爛者,柴胡、地骨皮等分水煎服,甚者加硝、黃。
心胃壅熱,水穀不化者,導赤散合四苓散。
如熱盛並大便不通,臍痛喘急,口瘡潰爛者,瀉白湯,血熱者,雞蘇丸。
口瘡久不愈,服涼藥反甚者,乃虛火上攻,中焦不足,理中湯,甚者加附子。
下虛甚者,秘傳降氣湯吞黑錫丹二十丸。
陰虛者,四物湯加知柏,或補陰丸,年久不愈者,黑參丸。
口中瘡赤者心熱,白者肺熱,赤白者心肺俱熱。
虛火鬱熱,蘊於胸中,乃作口臭,因與前同,外用川芎、白芷等分,蜜丸,含化,或香附子亦可。
又曰: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繫於舌兩旁,肝脈循陰氣絡於舌本,腎之津液出於舌端,分布五臟,心實主之。
故曰:諸經皆會於口。
外感風寒傳經者,則舌胎自白而黃,而黑者死。
卒中者,則舌強而短,舌卷不言者死。
大概風用小續命湯,寒用理中湯,熱用甘桔湯加防風、枳殼、黃芩。
風寒濕,舌強者,用白礬、肉桂末等分,安舌下。
內因七情氣鬱,腫滿不得息者,金沸草湯。
久不愈者,黑參丸,外用古霜鹽散。
因怒,單繡鐵粉塗之。
一舌腫滿,口氣不得吐者,名木舌,用陳茶、陳白梅入巴豆七枚,同搗成膏,薄荷水調刷口中,得下咽片時,即下一二行,以粥補住。
如生瘡,連腮頰腫者,元參升麻湯。
舌腫滿口,不能聲,飲食不通者,名重舌,用蒲黃頻刷舌上自退。
如不能咽藥,即以黃連濃煎,時時呷之,以瀉心火。
舌腫如豬胞者,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出血即消。
切勿刺中脈,令血不止。
誤刺,以火燒銅著烙之,血再不止者死。
或醋調鍋墨,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自消。
不食亦死。
舌腫,舌下有蟲,如蛄螻臥蠶,頭小白有尾,可燒鐵烙舌頭上,即消。
舌長過寸者,單冰片末敷之。
腎虛火,色淡,黑一二點,宜以生薑蜜水洗紅,後用補腎,兼痰火藥。
肺有痰熱,舌強壅腫,或短,甘露飲。
肝熱舌出血如泉,單槐花末撒之。
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甘、辛、鹹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緻也。
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
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
有口淡者,知胃熱也。
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
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肝也。
又舌吐不收,名曰陽強,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為病種種不同,各宜類推而治之。
選要論 曰:口者脾之竅,舌者心之苗,齒者腎之標,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
蓋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運化津液,以養五氣。
五氣者,五臟之氣也。
節宣微爽,五臟之氣偏勝,由是諸疾生焉。
故口臭者,乃臟腑臊腐之氣,蘊積於胸臆之間而生熱,沖發於口也。
口瘡者,脾氣凝滯,加之風熱而然也,治之當清胃瀉火是也。
丹溪曰:脾熱口甘,(一雲口苦)三黃丸主之。
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緻,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
口瘡,以西瓜水徐徐飲之,無瓜時以瓜皮燒灰擦之。
實熱生瘡,涼膈散、甘桔湯。
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焦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
一小兒口瘡,疼不下食,若以傷寒狐惑治之必死,後以白礬湯於腳上浸半日,頓寬,以黃柏、蜜炙殭蠶炒為末敷,立下乳而安。
丹溪活套 雲:肝膽有實熱,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加甘草、龍膽草、青皮之類,甚者當歸龍薈丸。
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苦者,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龍膽草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虛則補其母也。
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
脾熱而口甘者,三黃丸、平胃散之類。
肺熱而口辛者,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
腎熱而口鹹者,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之類。
戴氏 曰: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緻,宜甘桔湯加芩、連,外以柳花散撒之。
經雲: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心胃壅熱,水穀不轉,下傳小腸,以導赤散去小腸熱,五苓散瀉膀胱熱,相合服之,外以胡連散。
東垣 曰:口燥咽乾者,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緻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燥咽乾,病人自以為渴,醫以五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緻危亡。
經雲:虛則補其母。
當於心與小腸中補之,乃脾胃之根蒂也。
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為之使,以酸為之臣,佐以辛。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薛氏 曰:繭唇者,經雲:脾氣開於口,又雲脾之榮在唇,蓋燥則乾熱,則裂,風則瞤,寒則揭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名曰繭唇。
有唇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者。
或因七情動火傷血,或因心火傳授脾經,或因厚味積熱傷脾。
大要審本證,察兼證,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
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熱消毒之藥,或用藥線揭取,反為翻花敗證矣。
折衷方 雲:脾臟應唇,通口氣,脾胃為合足陽明胃之經,其脈俠口環唇,故脾胃受邪,則唇為之病。
風則動,寒則緊,燥則幹,熱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澀而無血色。
治法內理其脾胃,外敷以藥,無不愈矣。
統旨 雲:《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
又雲:心脈系舌本,脾脈絡系舌旁,肝脈絡舌本。
或因風寒所中,則捲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則舌腫滿而不消。
肝壅則血上湧,心熱則舌裂成瘡,脾熱則舌強滑胎。
因於風者散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痰者開之,郁者解之。
又有舌無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風治,由心血不足,用理中湯合四物湯服之。
有痰氣所緻者,順氣豁痰湯,有火者加芩、連。
舌上瘡久蝕成穴,累服涼藥不效,後用黑錫丹,遂得漸愈,此亦下虛故上盛也。
葉氏 曰: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絡,系舌下,故舌有病,皆二經之所為也。
舌根脹腫者為重舌,舌腫而不柔和者為木舌,治法皆以瀉心脾二經之火為先,外用針砭刺出其血。
其舌上生胎,或白或黃,或黑或如闆強,不獨傷寒為然,雖雜病亦有之,由內熱深淺而其色不同耳,治者辨之。
李氏 曰:口病有熱,亦有虛,一心主舌,脾主唇口,然心脾之氣,恆相通也。
心貴安靜,七情煩擾過度,則心火炎盛,加之飲食厚味,積熱而口生瘡或臭。
勞心者,犀角琥珀膏。
心勞厚味者,氣出腥臭,唾涕稠黏,口乾舌燥,瀉白散加桔梗、知母、麥門冬、黃芩、五味子。
痰熱淺者,薄荷煎。
深者,五福化毒丹。
熱甚,一臟偏勝,則口味失常,心熱,口苦生瘡,涼膈散,黃連阿膠丸。
肝熱口酸而苦,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青皮、甘草,甚者當歸龍蒼丸。
謀慮不決,膽虛口苦,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龍膽草為使,甚者腎氣丸。
脾熱,口乾或臭,瀉黃散、四順清涼飲、甘露飲、三黃丸。
肺熱口辛,甘桔湯、瀉白散。
腎熱口鹹,滋腎丸。
然肝移於膽,則口亦苦;木乘脾,則口亦酸;胃熱,或淡或甘;腎化火,則苦而甘。
要之熱勝則苦,寒勝則鹹,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脾熱則甘,勞郁傷肺則口臭、口糜。
膀胱移熱小腸,溺澀。
虛熱口瘡糜爛者,柴胡、地骨皮等分水煎服,甚者加硝、黃。
心胃壅熱,水穀不化者,導赤散合四苓散。
如熱盛並大便不通,臍痛喘急,口瘡潰爛者,瀉白湯,血熱者,雞蘇丸。
口瘡久不愈,服涼藥反甚者,乃虛火上攻,中焦不足,理中湯,甚者加附子。
下虛甚者,秘傳降氣湯吞黑錫丹二十丸。
陰虛者,四物湯加知柏,或補陰丸,年久不愈者,黑參丸。
口中瘡赤者心熱,白者肺熱,赤白者心肺俱熱。
虛火鬱熱,蘊於胸中,乃作口臭,因與前同,外用川芎、白芷等分,蜜丸,含化,或香附子亦可。
又曰: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繫於舌兩旁,肝脈循陰氣絡於舌本,腎之津液出於舌端,分布五臟,心實主之。
故曰:諸經皆會於口。
外感風寒傳經者,則舌胎自白而黃,而黑者死。
卒中者,則舌強而短,舌卷不言者死。
大概風用小續命湯,寒用理中湯,熱用甘桔湯加防風、枳殼、黃芩。
風寒濕,舌強者,用白礬、肉桂末等分,安舌下。
內因七情氣鬱,腫滿不得息者,金沸草湯。
久不愈者,黑參丸,外用古霜鹽散。
因怒,單繡鐵粉塗之。
一舌腫滿,口氣不得吐者,名木舌,用陳茶、陳白梅入巴豆七枚,同搗成膏,薄荷水調刷口中,得下咽片時,即下一二行,以粥補住。
如生瘡,連腮頰腫者,元參升麻湯。
舌腫滿口,不能聲,飲食不通者,名重舌,用蒲黃頻刷舌上自退。
如不能咽藥,即以黃連濃煎,時時呷之,以瀉心火。
舌腫如豬胞者,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出血即消。
切勿刺中脈,令血不止。
誤刺,以火燒銅著烙之,血再不止者死。
或醋調鍋墨,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自消。
不食亦死。
舌腫,舌下有蟲,如蛄螻臥蠶,頭小白有尾,可燒鐵烙舌頭上,即消。
舌長過寸者,單冰片末敷之。
腎虛火,色淡,黑一二點,宜以生薑蜜水洗紅,後用補腎,兼痰火藥。
肺有痰熱,舌強壅腫,或短,甘露飲。
肝熱舌出血如泉,單槐花末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