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零四
關燈
小
中
大
鼻病
論
選要論 曰:鼻者,清氣出入之道路也。
脈為氣之主,通竅於鼻,陰陽升降,氣血和平,則一呼一吸,榮衛行焉,自然氣息調停而香臭辨矣。
若或七情內蠹,六氣外傷,則清濁不分,泥丸汩亂,諸證疊起矣。
夫血之與氣相通而行,若臟腑生熱,乘於血氣,故熱氣逼血妄行,上自鼻孔中出,謂之鼻衄。
熱則津液中幹,冷則髓涕流注。
若風冷隨氣乘於鼻腦,則津液交流不能自收,謂之流涕鼻淵是也。
肺為風寒所傷,津液冷滯,鼻氣不宣,香臭不聞,於是壅作鼻齆。
冷氣停聚,血脈陰凝,歲月淹延,轉加壅結,於是變生瘜肉。
或氣壅滯於上,為邪熱留伏不散,則為鼻瘡。
久則變為疳?,腐潰臭汁。
治之當究其所因,衄則以降火涼血之劑清之,冷則宜溫散之,壅則宜通利之,熱則宜清涼之,風則宜祛解之,息肉者消之,瘡而疳?者,宜解毒清肺而理之。
劉河間謂鼻病悉屬乎熱,理固當矣。
然鼻者,肺之候。
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
蓋肺受寒邪,則先見於鼻,若驟用寒涼之劑,使鼻氣壅塞不能通。
惟當溫散寒邪,則氣自通矣。
經雲: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此之謂也。
(汩,音鼓,亂也。
《書·洪範》:汩陳其五行,言五行陳列皆亂也) 虞氏 曰:《內經》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
又曰:鼻之外候。
丹溪曰: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惡寒,又惡熱,是故好飲熱酒者,始則傷於肺臟,鬱熱久則見於外而為鼻齇。
準赤之候,得熱愈紅,得寒則黑,此謂熱極似水之象,亢則害,承乃制也。
其或觸冒風寒,始則傷於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為濁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淵,此為外寒束內熱之證也。
《原病式》曰,肺熱則出涕是也。
又有膽移熱於腦,則為辛頞鼻淵。
鼻淵者,濁流不止也。
鼻中流涕,如湧泉不滲而下,久而不已,則為鼻蔑衄血、塞肉、鼻癰等證,宜各以類推而治之。
東垣 曰:《金匱真言論》雲,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
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
《難經》雲:肺氣通於鼻,肺和則能知香臭矣。
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髮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
若因飢飽勞役,損脾胃生髮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
宜養胃氣,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鼻管則通矣。
又一說,《難經》雲: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竅,反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
因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
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
潔古曰: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
治法宜先散寒,散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
丹溪 曰:鼻為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
有寒有熱,寒邪傷於皮毛,氣不利而壅塞,熱壅清道,氣不宣通。
寒則表之,麻黃、桂枝之類;熱則清之,黃連、山梔之類。
面鼻紫黑,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皆為至清至精之血。
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冷汙濁凝結而不行,故色紫黑,治宜化滯血,生新血,四物加片芩、酒炒紅花、酒拌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煎調五靈脂末服,氣弱加黃芩,酒浸。
酒齇鼻乃熱血入肺,治用前方,用桐油入黃連,以天吊藤燒油熱敷之。
齇鼻瘜肉乃肺氣盛,枯礬研為末,綿裹塞鼻中,日漸消,防風通聖散加好三稜、山茱萸肉、海藻並用酒浸炒末,每一錢半,服之。
鼻淵,膽移熱於腦則辛酸鼻淵,通聖散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半,水煎服。
戴氏 曰:酒齇鼻屬肺風,有不能飲而自生者,非盡因飲酒。
酒齇乃俗呼耳,用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研塗之。
王節齋 曰: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則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
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
治法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
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祗作肺熱治之,清金瀉火消痰,或丸藥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矣。
此予所親見而治驗者,其平日原無鼻塞舊證,一時偶感風寒而緻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當作風寒治。
李氏 曰:鼻竅於肺而能知香臭者,心也。
人身水升火降,榮衛調和,則鼻司呼吸,往來不息。
苟或寒傷皮毛,則鼻塞不利,火鬱清道,則香臭不知。
新者偶感風寒,鼻塞聲重,流涕噴嚏,宜以風寒治之,九味羌活湯、參蘇飲、消風百解散。
久則略感風寒,鼻塞等證便發,乃肺伏火邪。
郁甚則喜熱惡寒,故略感冒而內火便發,宜清金降火,兼通氣之劑,涼膈散加荊芥、白芷,或川芎石膏散。
又有不必外感,四時鼻塞乾燥,不聞香臭,宜清金降火消痰之藥,清氣化痰丸、小清丸。
古方鼻塞甚者,禦寒湯、澄茄丸。
不知香臭者,通氣湯。
內有硬物者,單南星飲,貼囟蓽撥餅,外用
脈為氣之主,通竅於鼻,陰陽升降,氣血和平,則一呼一吸,榮衛行焉,自然氣息調停而香臭辨矣。
若或七情內蠹,六氣外傷,則清濁不分,泥丸汩亂,諸證疊起矣。
夫血之與氣相通而行,若臟腑生熱,乘於血氣,故熱氣逼血妄行,上自鼻孔中出,謂之鼻衄。
熱則津液中幹,冷則髓涕流注。
若風冷隨氣乘於鼻腦,則津液交流不能自收,謂之流涕鼻淵是也。
肺為風寒所傷,津液冷滯,鼻氣不宣,香臭不聞,於是壅作鼻齆。
冷氣停聚,血脈陰凝,歲月淹延,轉加壅結,於是變生瘜肉。
或氣壅滯於上,為邪熱留伏不散,則為鼻瘡。
久則變為疳?,腐潰臭汁。
治之當究其所因,衄則以降火涼血之劑清之,冷則宜溫散之,壅則宜通利之,熱則宜清涼之,風則宜祛解之,息肉者消之,瘡而疳?者,宜解毒清肺而理之。
劉河間謂鼻病悉屬乎熱,理固當矣。
然鼻者,肺之候。
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
蓋肺受寒邪,則先見於鼻,若驟用寒涼之劑,使鼻氣壅塞不能通。
惟當溫散寒邪,則氣自通矣。
經雲: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此之謂也。
(汩,音鼓,亂也。
《書·洪範》:汩陳其五行,言五行陳列皆亂也) 虞氏 曰:《內經》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
又曰:鼻之外候。
丹溪曰: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惡寒,又惡熱,是故好飲熱酒者,始則傷於肺臟,鬱熱久則見於外而為鼻齇。
準赤之候,得熱愈紅,得寒則黑,此謂熱極似水之象,亢則害,承乃制也。
其或觸冒風寒,始則傷於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為濁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淵,此為外寒束內熱之證也。
《原病式》曰,肺熱則出涕是也。
又有膽移熱於腦,則為辛頞鼻淵。
鼻淵者,濁流不止也。
鼻中流涕,如湧泉不滲而下,久而不已,則為鼻蔑衄血、塞肉、鼻癰等證,宜各以類推而治之。
東垣 曰:《金匱真言論》雲,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
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
《難經》雲:肺氣通於鼻,肺和則能知香臭矣。
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髮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
若因飢飽勞役,損脾胃生髮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
宜養胃氣,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鼻管則通矣。
又一說,《難經》雲: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竅,反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
因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
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
潔古曰: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
治法宜先散寒,散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
丹溪 曰:鼻為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
有寒有熱,寒邪傷於皮毛,氣不利而壅塞,熱壅清道,氣不宣通。
寒則表之,麻黃、桂枝之類;熱則清之,黃連、山梔之類。
面鼻紫黑,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皆為至清至精之血。
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冷汙濁凝結而不行,故色紫黑,治宜化滯血,生新血,四物加片芩、酒炒紅花、酒拌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煎調五靈脂末服,氣弱加黃芩,酒浸。
酒齇鼻乃熱血入肺,治用前方,用桐油入黃連,以天吊藤燒油熱敷之。
齇鼻瘜肉乃肺氣盛,枯礬研為末,綿裹塞鼻中,日漸消,防風通聖散加好三稜、山茱萸肉、海藻並用酒浸炒末,每一錢半,服之。
鼻淵,膽移熱於腦則辛酸鼻淵,通聖散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半,水煎服。
戴氏 曰:酒齇鼻屬肺風,有不能飲而自生者,非盡因飲酒。
酒齇乃俗呼耳,用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研塗之。
王節齋 曰: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則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
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
治法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
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祗作肺熱治之,清金瀉火消痰,或丸藥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矣。
此予所親見而治驗者,其平日原無鼻塞舊證,一時偶感風寒而緻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當作風寒治。
李氏 曰:鼻竅於肺而能知香臭者,心也。
人身水升火降,榮衛調和,則鼻司呼吸,往來不息。
苟或寒傷皮毛,則鼻塞不利,火鬱清道,則香臭不知。
新者偶感風寒,鼻塞聲重,流涕噴嚏,宜以風寒治之,九味羌活湯、參蘇飲、消風百解散。
久則略感風寒,鼻塞等證便發,乃肺伏火邪。
郁甚則喜熱惡寒,故略感冒而內火便發,宜清金降火,兼通氣之劑,涼膈散加荊芥、白芷,或川芎石膏散。
又有不必外感,四時鼻塞乾燥,不聞香臭,宜清金降火消痰之藥,清氣化痰丸、小清丸。
古方鼻塞甚者,禦寒湯、澄茄丸。
不知香臭者,通氣湯。
內有硬物者,單南星飲,貼囟蓽撥餅,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