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零一·下
關燈
小
中
大
受傷,亦不能生也。
晝為陽,天之陽也。
晝為陽,人亦應之也,雖受憂思恐怒、勞役飢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之陽盛陰衰之時,我之陽氣雖衰,不得不應之而升也,故猶能晝視通明。
夜為陰,天之陰也。
夜為陰,人亦應之也,既受憂思恐怒、勞役飢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陰盛陽衰之時,我之陽氣既衰,不得不應之而伏也,故夜視罔所見也。
問曰:何以為治。
答曰:鎮陰升陽之藥,決明夜靈散主之。
一曰陰弱不能配陽之病 夫五臟無偏勝,虛陽無補法;六腑有調候,弱陰有強理。
心肝脾肺腎,各有所滋生,一臟或有餘,四臟俱不足,此五臟無偏勝也。
或浮或為散,是曰陽無根益之欲令實,翻緻不能禁,此虛陽無補法也。
膀胱、大小腸、三焦、膽、包絡,俾之各有主,平秘永不危,此六腑有調候也。
衰弱不能濟,遂使陽無禦,反而欲匹之,要以方術勝,此弱陰有強理也。
解精微論曰:心者五臟之專精。
目者其竅也,又為肝之竅。
腎生骨,骨之精為神水。
故肝木不平,內挾心火,為勢妄行,火炎不制,神水受傷,上為內障。
此五臟病也。
勞役過多,心不行事,相火代之。
「五臟生成論」曰:諸脈皆屬於目,相火者,心包絡也,主百脈,上榮於目,火盛則百脈沸騰,上為內障,此虛陽故也。
膀胱、小腸、三焦、膽脈俱循於目,其精氣亦皆上注而為目之精,精之寞為眼。
四腑一衰,則精氣盡敗,邪火乘之,上為內障,此六腑病也。
神水黑眼,皆法於陰,白眼赤脈,皆法於陽,陰齊陽伴,故能為視。
陰微不立,陽盛即淫。
「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
上為內障,此弱陰病也。
其病初起時視覺微昏,常見空中有黑花,神水淡綠色,次則視歧,睹一成二,神水淡白色,可為沖和養胃湯、益氣聰明湯、千金磁朱丸、石斛夜光丸主之。
有熱者瀉熱,黃連湯主之。
久則不睹,神水純白,永為廢疾也。
然廢疾亦有治法,先令病者以冷水洗面如冰,氣血不得流行為度,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轉動,次用右手持鴨舌針去黑睛如米許針之,但人白睛甚厚,欲入甚難,必要手準力完重針則破,然後斜回針首,以針刀刮之,障落則明。
有落而復起者,起則重刮。
刮之有至再三者,皆為洗不甚冷,氣血不凝故也。
障落之後,以棉裹黑豆數粒,令如杏核樣,使病目垂閉,覆眼皮上,用軟棉纏之,睛珠不動移為度。
如是五七日,才許開視。
視勿勞也,亦須服上藥,庶幾無失。
此法治者五六,不治者亦四五。
五臟之病,虛陽之病,六腑之病,弱陰之病,四者皆為陰弱不能配陽也。
噫,學者慎之。
一曰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夫天有六邪,風、暑、熱、濕、燥、火也;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
七情內召,六邪外從,從而不休,隨召見病,此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原也。
世病目赤為熱,人所共知者也,然不知其赤分數等,各治不同。
有白睛純赤,如火熱氣炙人者,乃淫熱反克之病也,治如淫熱反克之病。
有白睛赤而腫脹,外睫虛浮者,乃風熱不制之病也,治如風熱之病。
有白睛淡赤而細脈深紅,縱橫錯貫者,乃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治如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
有白睛不腫不脹,忽如血實者,乃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也,治如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
有白睛微變青色,黑睛稍帶白色,白黑之間,赤環如帶,謂之抱輪紅者,此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也。
此病或因目病已久,抑鬱不舒,或因目病誤服寒涼藥過多,或因目病時,內多房勞,皆能因傷元氣,元氣一虛,心火亢盛,故火能剋金。
金乃手太陰肺,白睛屬肺。
水乃足少陰腎,黑睛屬腎水。
水剋火,水衰不能克,反受火制,故視物不明,昏如雲霧中。
或睛珠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澤,赤脈抱輪而紅也,口乾舌苦,眵多羞澀,稍有熱者,還陰救苦湯、黃連羊肝丸、川芎決明散主之。
無口乾舌苦,眵多羞澀者,助陽和血湯、神驗錦鳩丸、萬應蟬花散主之。
有熱無熱,俱服千金磁朱丸,鎮墜心火,滋益腎水,榮養元氣,自然獲愈也。
(眼內白睛上起赤系謂之赤脈) 一曰內急外弛之病 夫陰陽以和為本,過與不及,病皆生焉。
急者,緊縮不解也。
弛者,寬縱不收也。
緊縮屬陰,寬縱屬陽,不解不收,皆為病也。
手少陰肺,為辛為金也,主一身皮毛,而目之上下睫之外者,亦其屬也。
手少陰心為丁也,手太陽小腸為丙也,丙丁為火,故為表裡,故分上下。
而目之上下睫之內者,亦其屬也。
足厥陰肝為乙,乙為木,其脈循上睫之內,火其子也,故與心合。
心、肝、小腸三經受邪,則陽火內盛,故上下睫之內,緊縮而不解也。
肺金為火克,受克者必衰,衰則陰氣外行,故目之上下睫之外者,寬縱而不收也。
上下睫既內急外弛,故睫毛皆倒而刺裡,睛既受刺則深赤生翳,此翳者睛受損也。
故目所病者皆具,如羞明,沙澀,畏風,怕日,沁爛,或痛或癢,生眵流淚之證俱見。
有用藥夾施於上睫之外者,欲馳者急,急者弛,而睫毛無倒刺之患者,非其治也。
此徒能解厄
晝為陽,天之陽也。
晝為陽,人亦應之也,雖受憂思恐怒、勞役飢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之陽盛陰衰之時,我之陽氣雖衰,不得不應之而升也,故猶能晝視通明。
夜為陰,天之陰也。
夜為陰,人亦應之也,既受憂思恐怒、勞役飢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陰盛陽衰之時,我之陽氣既衰,不得不應之而伏也,故夜視罔所見也。
問曰:何以為治。
答曰:鎮陰升陽之藥,決明夜靈散主之。
一曰陰弱不能配陽之病 夫五臟無偏勝,虛陽無補法;六腑有調候,弱陰有強理。
心肝脾肺腎,各有所滋生,一臟或有餘,四臟俱不足,此五臟無偏勝也。
或浮或為散,是曰陽無根益之欲令實,翻緻不能禁,此虛陽無補法也。
膀胱、大小腸、三焦、膽、包絡,俾之各有主,平秘永不危,此六腑有調候也。
衰弱不能濟,遂使陽無禦,反而欲匹之,要以方術勝,此弱陰有強理也。
解精微論曰:心者五臟之專精。
目者其竅也,又為肝之竅。
腎生骨,骨之精為神水。
故肝木不平,內挾心火,為勢妄行,火炎不制,神水受傷,上為內障。
此五臟病也。
勞役過多,心不行事,相火代之。
「五臟生成論」曰:諸脈皆屬於目,相火者,心包絡也,主百脈,上榮於目,火盛則百脈沸騰,上為內障,此虛陽故也。
膀胱、小腸、三焦、膽脈俱循於目,其精氣亦皆上注而為目之精,精之寞為眼。
四腑一衰,則精氣盡敗,邪火乘之,上為內障,此六腑病也。
神水黑眼,皆法於陰,白眼赤脈,皆法於陽,陰齊陽伴,故能為視。
陰微不立,陽盛即淫。
「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
上為內障,此弱陰病也。
其病初起時視覺微昏,常見空中有黑花,神水淡綠色,次則視歧,睹一成二,神水淡白色,可為沖和養胃湯、益氣聰明湯、千金磁朱丸、石斛夜光丸主之。
有熱者瀉熱,黃連湯主之。
久則不睹,神水純白,永為廢疾也。
然廢疾亦有治法,先令病者以冷水洗面如冰,氣血不得流行為度,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轉動,次用右手持鴨舌針去黑睛如米許針之,但人白睛甚厚,欲入甚難,必要手準力完重針則破,然後斜回針首,以針刀刮之,障落則明。
有落而復起者,起則重刮。
刮之有至再三者,皆為洗不甚冷,氣血不凝故也。
障落之後,以棉裹黑豆數粒,令如杏核樣,使病目垂閉,覆眼皮上,用軟棉纏之,睛珠不動移為度。
如是五七日,才許開視。
視勿勞也,亦須服上藥,庶幾無失。
此法治者五六,不治者亦四五。
五臟之病,虛陽之病,六腑之病,弱陰之病,四者皆為陰弱不能配陽也。
噫,學者慎之。
一曰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夫天有六邪,風、暑、熱、濕、燥、火也;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
七情內召,六邪外從,從而不休,隨召見病,此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原也。
世病目赤為熱,人所共知者也,然不知其赤分數等,各治不同。
有白睛純赤,如火熱氣炙人者,乃淫熱反克之病也,治如淫熱反克之病。
有白睛赤而腫脹,外睫虛浮者,乃風熱不制之病也,治如風熱之病。
有白睛淡赤而細脈深紅,縱橫錯貫者,乃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治如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
有白睛不腫不脹,忽如血實者,乃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也,治如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
有白睛微變青色,黑睛稍帶白色,白黑之間,赤環如帶,謂之抱輪紅者,此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也。
此病或因目病已久,抑鬱不舒,或因目病誤服寒涼藥過多,或因目病時,內多房勞,皆能因傷元氣,元氣一虛,心火亢盛,故火能剋金。
金乃手太陰肺,白睛屬肺。
水乃足少陰腎,黑睛屬腎水。
水剋火,水衰不能克,反受火制,故視物不明,昏如雲霧中。
或睛珠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澤,赤脈抱輪而紅也,口乾舌苦,眵多羞澀,稍有熱者,還陰救苦湯、黃連羊肝丸、川芎決明散主之。
無口乾舌苦,眵多羞澀者,助陽和血湯、神驗錦鳩丸、萬應蟬花散主之。
有熱無熱,俱服千金磁朱丸,鎮墜心火,滋益腎水,榮養元氣,自然獲愈也。
(眼內白睛上起赤系謂之赤脈) 一曰內急外弛之病 夫陰陽以和為本,過與不及,病皆生焉。
急者,緊縮不解也。
弛者,寬縱不收也。
緊縮屬陰,寬縱屬陽,不解不收,皆為病也。
手少陰肺,為辛為金也,主一身皮毛,而目之上下睫之外者,亦其屬也。
手少陰心為丁也,手太陽小腸為丙也,丙丁為火,故為表裡,故分上下。
而目之上下睫之內者,亦其屬也。
足厥陰肝為乙,乙為木,其脈循上睫之內,火其子也,故與心合。
心、肝、小腸三經受邪,則陽火內盛,故上下睫之內,緊縮而不解也。
肺金為火克,受克者必衰,衰則陰氣外行,故目之上下睫之外者,寬縱而不收也。
上下睫既內急外弛,故睫毛皆倒而刺裡,睛既受刺則深赤生翳,此翳者睛受損也。
故目所病者皆具,如羞明,沙澀,畏風,怕日,沁爛,或痛或癢,生眵流淚之證俱見。
有用藥夾施於上睫之外者,欲馳者急,急者弛,而睫毛無倒刺之患者,非其治也。
此徒能解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