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零一·上
關燈
小
中
大
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
夫目之內眥,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眥,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
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交額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於目,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
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
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
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而已。
凡血之為物,太多則濫,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
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屬木,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
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
其白仁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
及有目疾,則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
何以言之,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故《內經》曰,熱勝則腫。
凡目暴赤腫起,羞明癮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太熱之所為也。
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
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
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
《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
又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暴怒,大憂之所緻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
至於暴赤腫痛,皆宜以?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髮根,甚者雖至於再至於三可也。
量其病勢,以平為期。
巢氏 曰:凡眼內眥頭忽結成疱,三五日間便生膿汁,世呼為偷針,此由熱氣客在眥間,熱搏於津液所成。
但其勢輕者,小小結聚,汁潰熱歇乃瘥。
薛氏 曰:世傳眼眥初生小疱,視其背上即有細紅點如瘡,以針刺破即瘥,故名偷刺,實解太陽經結熱也。
人每試之有驗,然巢氏但具所因,而不更分經絡,其諸名實所過者多矣。
薛氏 曰:按《龍木論》眼疾有七十二般,內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狀一一不同,詳見本論。
然內障為黑水神光昏翳,外障則有翳膜者是。
今論中雖具諸候,而所用藥多本風熱,故並略去。
然內障有因於痰熱氣鬱,血熱陽陷,陰虛脫營所緻,種種病因皆略之不議。
況外障之翳,有起於內眥、外眥、睛上、睛下、睛中,當視其翳色從何絡而來。
如東垣治例魏邦彥夫人目翳,從下而上,病自陽明來也。
緣非五色之正,殆肺腎合而為病也,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諦視之與翳色同矣。
肺腎為病者,無疑乃瀉肝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而他日復病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因詢此必經絡不調,目病未已,問之果然,如所論治之,疾遂不作。
若此憑其色究其所兼所本之因,處治而不愈者,蓋邪蘊日久而實,元氣陰氣不足所緻也,當以王道論治庶可,但世俗不能守此理,遂緻失明者多矣。
羅謙甫 雲:郎中張子敬年六十七歲,病眼目昏暗,微黑色,皮膚不澤,六脈弦細而無力。
一日出視治眼二方,問予曰:可服否。
予曰:此二方以黃連大苦之藥為君,諸風藥為使,且人年五十,膽汁減而目不明。
《內經》雲:土位之主,其瀉以苦。
諸風藥亦能瀉土,人年七十,脾胃虛而皮肉枯,重瀉其土,使脾胃虛而不能營運榮衛之氣,滋春元氣,胃氣不能上行,膈氣吐食,諸病生矣,又況年高衰弱,此藥不服可也。
隻宜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此不治之治也。
子敬以為然,明年春除關西按察使,三年緻仕回還,精神清勝,脈遂平和。
此不可妄服寒涼之劑也。
《內經》雲:征伐無過,是謂太惑,解之可也。
海藏妻侄子形肥,笄年時得目疾。
每月或二月一發,發則紅腫難開,如此者三十,服除風散熱等劑,左目反有頑翳從銳眥遮瞳人,右目亦有翳從下而上。
經雲:從內走外者,少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
予謂此少陽陽明二經有積滯也,脈短滑而實鼓,晨則似短澀。
潔古有雲:短為有積滯遏抑臟腑,宜下之。
遂用溫白丸減川芎、附子下之,加龍膽草、黃連,加東垣五積法,從二丸加起,每日加一丸,加至大利,然後減丸,又從二丸加起,忽一日於利中下黑塊若幹,如黑豆大而硬堅,從此漸痊,而翳盡去。
樓全善 曰:目疼有二,一謂目眥白眼疼,一謂目珠黑眼痛。
蓋目眥白眼疼屬陽,故晝則疼甚,點苦寒藥則效,經所謂白眼赤脈發於陽故也;目珠黑眼疼屬陰,故夜則疼甚,點苦寒藥則反劇,經所謂瞳子黑眼法於陰故也。
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疼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疼,亦神效。
蓋目珠者連目本,又名目系,屬厥陰之經也,夜甚及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
丹溪雲:夏枯草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其草三四月間開花,過夏至時陰生則枯,蓋稟純陽之氣也。
至哉斯言,故治厥陰目疼如神者,以陽治陰也。
予男至夜目珠及連眉稜骨作疼,頭半邊腫痛,用黃連膏點之反大痛,百藥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又灸又止月餘,遂以夏枯草二兩、香附末二兩、甘草四錢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用清茶調服,下咽則疼減大半,至四五日良愈。
凡目赤痛,或大便秘,或脈實有力者,為有裡證,宜微利之,瀉青丸、洗肝散之類是也。
經雲: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按此論表裡之翳明矣,用以治證,如鼓應桴也。
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屬太陽,以太陽主表,其病必連眉稜骨痛或腦項疼,或半邊頭腫痛是也,治法宜溫之散之。
溫則臘茶、鹽川附等分煎服,立愈,戴立齋常以此證用川附一錢作一服,隨愈;散則簡要夏枯草散、東垣選奇湯之類是也。
翳膜者,風熱重則有之,或瘢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
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宜發散而去之,若反疏利,則邪氣內蓄,為翳益深。
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走,謂之冰翳而沉。
邪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焮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佐之以退翳之藥而能自去也。
病久者不能速效,宜以歲月除之。
新翳所生,表散方、東垣羌活除翳湯;有熱血虛者,退雲丸之類是也;翳從下而治,諸方瀉青丸之類。
翳除盡,至期年月日復發者,或間一月或二月一發,皆為積治,如脈滑者,宜溫白丸加黃連、龍膽草,如東垣五治法治之。
內障在睛裡昏暗,與不患之眼相似,惟瞳仁裡有隱隱青白者,無隱隱青白者亦有之。
李氏曰:眼病須分表裡,外因風中腦戶,濕浸頭上,熱逼冷灌睛中,或久處煙火,或食後向火,或醉後失枕,血滯痰壅,或冒砂塵,或撞刺撲損,湯泡火燒,皆傷目之標;內因五辛炙煿酒面,濕熱痰火,房室損精,勞役傷氣,泣涕,刺頭傷血,暴喜暴怒,暴驚,極目遠視,夜書細字,鏤刻博奕傷神,皆傷目之本。
初起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久則入臟為裡,當養血安神。
然內因初即入裡,外因久亦帶表。
悟之,五輪八廓亦表裡之謂,表證多屬三陽部分,裡證多屬三陰部分。
要知以肝為主,表裡虛實,不過五行生剋之理,八廓不必深疑,舊設七十二證,今纂注於內,更不重複。
便覽五輪,白屬肺金之精,曰氣輪。
氣證,七情氣滯則血凝,紅脂薄如紙傘,日久變成白膜者難治。
熱證,白睛潤濕,浮而赤腫筋多,重者生紅花翳,痛澀有淚,年深睛變碧色,滿目如凝脂,赤絡橫直如絲,宜四物湯去芎換土當歸加甘草。
虛證,白精枯槁,氣沉而濁。
烏珠屬肝筋之精,曰風輪。
風,睛閃兩旁,不歸中,如轆轤轉關,難治。
熱證赤暈浮漿,重者,烏珠忽然如針刺痛,雙目緊急,或突出豆許,如蟹睛者,忌點;或生翳似旋螺尖突起,或周圍生翳如鋸齒如棗花四五枚相合,赤色刺痛,或生翳四邊皆白,中間一點黃心,或生翳如玉色,浮滿不痛者,忌針割;或生青色翳,兩眥澀痛,或翳如冰色,堅實,旁觀逼透瞳人。
虛證輕者,枯黃繞睛,重者,烏珠上一點圓翳,日中見之差小,陰處見之差大,或一點黑翳如小豆,疼痛淚出者,忌點。
又肝虛雀目者,曉明晚暗,乃所稟血氣有火也,年深則盲。
黃風雀目者,木衰土盛,終當變黃脹而死,宜平胃散以平土氣,四物湯以補肝虛。
經年瞳子色如金者,不治。
不治證生翳,橫加劍脊,下面微微甚薄,不赤不痛;或浮翳如水光,白色環繞瞳人,初生自小眥頭,至烏珠上,不痛癢,無血色相潮;或翳如凝脂,邊厚邊薄,形如缺月,色光無暇;或生翳經年,如銀釘釘入烏珠;或因他病生翳,初甚微,後遍睛俱白。
內眥屬心,外眥屬小腸。
血之精,曰血輪。
熱證輕者,赤脈纏眥,重者赤脈漸漸侵睛,或眥頭結聚生瘡,流出膿汁涎水,黏睛上下,乃風熱留眼皮中,宜白薇丸。
氣證胬肉攀睛,或先赤爛多年,肝熱所沖;或用力作勞,有傷肝氣而成;或痛或癢,兩眥努出,心氣不安,憂思不已,遂乃攀睛,或起筋膜,宜大黃、黃芩、防風、薄荷等分,入蜜煎服,或定志丸。
上下兩胞屬脾胃,肉之精,曰肉輪。
又上胞眼皮內銳眥,系足太陽起脈。
風澀輕者,胞弦緊急,重者上下眼皮似朱塗而生瘡,久則生翳,乃風熱也。
或眼皮有如膠凝,腫如桃李,時出熱淚,乃風毒也,宜點花草膏。
又爛弦風癢甚,雙手背揉,日久兩眼皮赤爛黏滯,經年不安,宜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內服消風散,桑白皮煎湯調服。
又倒睫拳毛,淚出涓涓,翳膜漸生,乍愈乍發,經年不安,眼皮漸急,如針刺痛,瞳仁不安,乃脾受風熱,當去內熱退火邪,令眼皮緩,則毛出翳退,外用手法,翻內眼皮向外,以三稜針橫刺,用手爪迎其針鋒,出血,再用木鱉子搗爛,綿包成條,左患塞右,右患塞左鼻中,其毛自分,先宜瀉肝散,後服五退散。
又上下眼皮俱翻出,或一眼皮翻出在外,乃脾風熱也。
熱證輕者,眼皮紅赤硬,睛疼,淚出羞明,重者,兩眼皮上下初生如粟,漸大如米,或赤或白,不甚疼痛,堅硬,及肝壅瘀血也,宜加味荊黃湯。
又眼皮內生如雞冠蜆肉,或青或黑,阻礙睛痛,乃脾風熱也。
須翻出看之,用觀音草每日輕輕微微漸漸刮至毫釐血出,用金匙挑洗,風毒藥水按而止之。
刮後不時將藥水點入,則不復腫。
黑瞳子屬腎,骨之精,曰水輪。
虛證瞳仁散大,視物不真,火盛則瞳仁焦黃,虛冷則瞳仁青綠,少勞則痛。
熱證瞳仁內湧,輕者如不患眼人,但微有頭旋生花,或勞力轉加昏蒙,或頭旋相牽,瞳仁連鼻膈皆痛,時起紅白,或黑花吐逆。
肝熱,肝熱則先左,肺熱則先右,肝肺熱則左右齊發,重則生翳,瞳仁上如凝脂色,澀痛無淚,或滑翳如水銀珠子微含黃色,遮繞瞳仁,或散翳形如魚鱗點,或眼皮下起粟子而爛,瞳仁痛甚,又白翳旋繞瞳仁,點點如白花鱗砌,皆肝肺相傳風熱也。
又黑水上橫深瑕盤青色,沉沉深入,痛甚乃分,臟風熱也,或血灌瞳仁,無翳其痛如刺,乃肝血無歸,宜通血丸。
又瞳仁被物撞打,驚痛昏暗,眼眶停留瘀血,宜貼地黃膏,次服決明散。
如撞刺生翳,經久覆被物撞,轉加昏暗者,難治,經效散救之。
又飛絲砂塵入眼,瞳仁不安,單瞿麥為末,鵝涎調敷,或新筆蘸京墨點之。
又湯泡火燒腫痛者,不可用冷藥即點,待一日後,以五行湯溫洗,及地黃膏敷之。
風證則瞳仁青,或瞳仁連眥頭皆癢,不能收斂,乃膽受風熱,宜防風一字散。
不治證:瞳仁幹缺,痛澀無淚;或白藏在黑水下,向日細視方見;或兩眼相傳疼痛,早輕夜重;或內障五色相間,頭痛無淚,日中如坐暗室;或雷頭風熱,毒氣衝入睛中,牽引瞳仁或微或大不見。
八廓者,乾為天廓位,兩邊白睛中間屬肺與大腸。
坎為水廓,位瞳子屬腎水。
艮為山廓位,神光屬膽。
震為雷廓位,白睛上截向小眥,屬小腸。
巽為風廓位,烏珠瞳仁外屬肝。
離為火廓位,大小眥屬心與命門。
坤為地廓位,上下眼皮屬脾胃。
兌為澤廓位,白睛下截向大眥屬膀胱。
婦人活血為主,有孕忌用麝點。
小兒眼患,多是胎毒及食毒,內服敗毒散,外洗解毒湯,切忌披鐮針灸。
小兒初生,胎風,雙目紅而眶邊赤爛,至三四歲不愈,宜消風散,桑白皮煎湯下。
又小兒通睛,欲觀東邊,則見西畔,若振掉頭腦,則睛方轉,此肝受驚風,宜牛黃丸。
又小兒眼胞患瘢瘡,熱氣衝透,睛中疼痛,淚出,翳如銀片,腫澀難開,宜柴胡散,神醫散。
又小兒眼皮中,初生如麻仁,日漸如豆,懸垂眼皮上,乃風熱攻脾,宜五退散加減。
又小兒疳眼,初起澀癢,久生瘡翳腫痛,或肝風所沖,或痢後虛熱上攻者,俱忌點,宜還睛散。
痘瘡眼詳疹痘。
小兒不治證:胎中受風,五臟不和,嘔吐黃汁,兩眼青盲不明,及初生視物近看,轉睛不快,至四五歲瞳仁結白,昏蒙不見。
暴赤腫痛者,或飲食積熱,或天行赤目,老幼相似;或傷寒後餘熱,以緻血熱痰壅,則目暴赤腫,痛為熱,癢為風,澀為毒,不可概用涼藥,因成內障;亦不可誤用溫藥助熱,緻令昏澀眵淚,胬肉攀睛等狀,是成外障,決明散主之。
又有睡覺目赤腫,良久無事者,血復散於四肢也,宜地黃粥。
又或讀書過度,針刺而痛者,名曰肝勞,但須閉目調護。
又中惡祟,卒痛如針刺,或如火灸,及太陽穴痛,早輕後重,宜決明散。
暴赤後,熱流肺經,輕則朦朧而已,稍重則生雲膜,如黃膜從下生而上衝黑睛,痛澀難開,乃脾受風濕毒,可治。
如赤膜從上生下,遮覆黑睛,名垂簾膜,乃客熱上衝也,難治。
又重則生翳障,狀如珍珠碎米,紅色,自下而上者,易治,狀如梅花葉白綠,自上而下者,難治。
治法:宜先去翳,而後清熱。
若先去熱,則翳難治。
眵淚熱而交流,兩臉赤者,屬肝熱之甚,或衝風淚出,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
又肺受風寒,遇風冷則流淚尤甚者,白姜入散。
風淚不止,食後吞當歸龍薈丸數粒。
目昏者,熱鬱也,甚則乎白日無所見,故傷寒病熱極則目盲而不識人,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或如隔簾視,或視如蠅翅,或見黑花,皆目之玄腑閉密,而緻榮衛精神,不能升降故也。
若患風疹者,必多眼暗,攻其風則暗自去。
抑論脾家受毒,則眼白亦腫;神勞,則眼青亦痛;心熱
夫目之內眥,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眥,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
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交額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於目,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
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
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
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而已。
凡血之為物,太多則濫,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
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屬木,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
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
其白仁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
及有目疾,則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
何以言之,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故《內經》曰,熱勝則腫。
凡目暴赤腫起,羞明癮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太熱之所為也。
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
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
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
《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
又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暴怒,大憂之所緻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
至於暴赤腫痛,皆宜以?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髮根,甚者雖至於再至於三可也。
量其病勢,以平為期。
巢氏 曰:凡眼內眥頭忽結成疱,三五日間便生膿汁,世呼為偷針,此由熱氣客在眥間,熱搏於津液所成。
但其勢輕者,小小結聚,汁潰熱歇乃瘥。
薛氏 曰:世傳眼眥初生小疱,視其背上即有細紅點如瘡,以針刺破即瘥,故名偷刺,實解太陽經結熱也。
人每試之有驗,然巢氏但具所因,而不更分經絡,其諸名實所過者多矣。
薛氏 曰:按《龍木論》眼疾有七十二般,內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狀一一不同,詳見本論。
然內障為黑水神光昏翳,外障則有翳膜者是。
今論中雖具諸候,而所用藥多本風熱,故並略去。
然內障有因於痰熱氣鬱,血熱陽陷,陰虛脫營所緻,種種病因皆略之不議。
況外障之翳,有起於內眥、外眥、睛上、睛下、睛中,當視其翳色從何絡而來。
如東垣治例魏邦彥夫人目翳,從下而上,病自陽明來也。
緣非五色之正,殆肺腎合而為病也,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諦視之與翳色同矣。
肺腎為病者,無疑乃瀉肝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而他日復病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因詢此必經絡不調,目病未已,問之果然,如所論治之,疾遂不作。
若此憑其色究其所兼所本之因,處治而不愈者,蓋邪蘊日久而實,元氣陰氣不足所緻也,當以王道論治庶可,但世俗不能守此理,遂緻失明者多矣。
羅謙甫 雲:郎中張子敬年六十七歲,病眼目昏暗,微黑色,皮膚不澤,六脈弦細而無力。
一日出視治眼二方,問予曰:可服否。
予曰:此二方以黃連大苦之藥為君,諸風藥為使,且人年五十,膽汁減而目不明。
《內經》雲:土位之主,其瀉以苦。
諸風藥亦能瀉土,人年七十,脾胃虛而皮肉枯,重瀉其土,使脾胃虛而不能營運榮衛之氣,滋春元氣,胃氣不能上行,膈氣吐食,諸病生矣,又況年高衰弱,此藥不服可也。
隻宜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此不治之治也。
子敬以為然,明年春除關西按察使,三年緻仕回還,精神清勝,脈遂平和。
此不可妄服寒涼之劑也。
《內經》雲:征伐無過,是謂太惑,解之可也。
海藏妻侄子形肥,笄年時得目疾。
每月或二月一發,發則紅腫難開,如此者三十,服除風散熱等劑,左目反有頑翳從銳眥遮瞳人,右目亦有翳從下而上。
經雲:從內走外者,少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
予謂此少陽陽明二經有積滯也,脈短滑而實鼓,晨則似短澀。
潔古有雲:短為有積滯遏抑臟腑,宜下之。
遂用溫白丸減川芎、附子下之,加龍膽草、黃連,加東垣五積法,從二丸加起,每日加一丸,加至大利,然後減丸,又從二丸加起,忽一日於利中下黑塊若幹,如黑豆大而硬堅,從此漸痊,而翳盡去。
樓全善 曰:目疼有二,一謂目眥白眼疼,一謂目珠黑眼痛。
蓋目眥白眼疼屬陽,故晝則疼甚,點苦寒藥則效,經所謂白眼赤脈發於陽故也;目珠黑眼疼屬陰,故夜則疼甚,點苦寒藥則反劇,經所謂瞳子黑眼法於陰故也。
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疼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疼,亦神效。
蓋目珠者連目本,又名目系,屬厥陰之經也,夜甚及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
丹溪雲:夏枯草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其草三四月間開花,過夏至時陰生則枯,蓋稟純陽之氣也。
至哉斯言,故治厥陰目疼如神者,以陽治陰也。
予男至夜目珠及連眉稜骨作疼,頭半邊腫痛,用黃連膏點之反大痛,百藥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又灸又止月餘,遂以夏枯草二兩、香附末二兩、甘草四錢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用清茶調服,下咽則疼減大半,至四五日良愈。
凡目赤痛,或大便秘,或脈實有力者,為有裡證,宜微利之,瀉青丸、洗肝散之類是也。
經雲: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按此論表裡之翳明矣,用以治證,如鼓應桴也。
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屬太陽,以太陽主表,其病必連眉稜骨痛或腦項疼,或半邊頭腫痛是也,治法宜溫之散之。
溫則臘茶、鹽川附等分煎服,立愈,戴立齋常以此證用川附一錢作一服,隨愈;散則簡要夏枯草散、東垣選奇湯之類是也。
翳膜者,風熱重則有之,或瘢入眼,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
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宜發散而去之,若反疏利,則邪氣內蓄,為翳益深。
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走,謂之冰翳而沉。
邪牢而深者,謂之陷翳,當以焮發之物使其邪氣再動,翳膜乃浮,佐之以退翳之藥而能自去也。
病久者不能速效,宜以歲月除之。
新翳所生,表散方、東垣羌活除翳湯;有熱血虛者,退雲丸之類是也;翳從下而治,諸方瀉青丸之類。
翳除盡,至期年月日復發者,或間一月或二月一發,皆為積治,如脈滑者,宜溫白丸加黃連、龍膽草,如東垣五治法治之。
內障在睛裡昏暗,與不患之眼相似,惟瞳仁裡有隱隱青白者,無隱隱青白者亦有之。
李氏曰:眼病須分表裡,外因風中腦戶,濕浸頭上,熱逼冷灌睛中,或久處煙火,或食後向火,或醉後失枕,血滯痰壅,或冒砂塵,或撞刺撲損,湯泡火燒,皆傷目之標;內因五辛炙煿酒面,濕熱痰火,房室損精,勞役傷氣,泣涕,刺頭傷血,暴喜暴怒,暴驚,極目遠視,夜書細字,鏤刻博奕傷神,皆傷目之本。
初起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久則入臟為裡,當養血安神。
然內因初即入裡,外因久亦帶表。
悟之,五輪八廓亦表裡之謂,表證多屬三陽部分,裡證多屬三陰部分。
要知以肝為主,表裡虛實,不過五行生剋之理,八廓不必深疑,舊設七十二證,今纂注於內,更不重複。
便覽五輪,白屬肺金之精,曰氣輪。
氣證,七情氣滯則血凝,紅脂薄如紙傘,日久變成白膜者難治。
熱證,白睛潤濕,浮而赤腫筋多,重者生紅花翳,痛澀有淚,年深睛變碧色,滿目如凝脂,赤絡橫直如絲,宜四物湯去芎換土當歸加甘草。
虛證,白精枯槁,氣沉而濁。
烏珠屬肝筋之精,曰風輪。
風,睛閃兩旁,不歸中,如轆轤轉關,難治。
熱證赤暈浮漿,重者,烏珠忽然如針刺痛,雙目緊急,或突出豆許,如蟹睛者,忌點;或生翳似旋螺尖突起,或周圍生翳如鋸齒如棗花四五枚相合,赤色刺痛,或生翳四邊皆白,中間一點黃心,或生翳如玉色,浮滿不痛者,忌針割;或生青色翳,兩眥澀痛,或翳如冰色,堅實,旁觀逼透瞳人。
虛證輕者,枯黃繞睛,重者,烏珠上一點圓翳,日中見之差小,陰處見之差大,或一點黑翳如小豆,疼痛淚出者,忌點。
又肝虛雀目者,曉明晚暗,乃所稟血氣有火也,年深則盲。
黃風雀目者,木衰土盛,終當變黃脹而死,宜平胃散以平土氣,四物湯以補肝虛。
經年瞳子色如金者,不治。
不治證生翳,橫加劍脊,下面微微甚薄,不赤不痛;或浮翳如水光,白色環繞瞳人,初生自小眥頭,至烏珠上,不痛癢,無血色相潮;或翳如凝脂,邊厚邊薄,形如缺月,色光無暇;或生翳經年,如銀釘釘入烏珠;或因他病生翳,初甚微,後遍睛俱白。
內眥屬心,外眥屬小腸。
血之精,曰血輪。
熱證輕者,赤脈纏眥,重者赤脈漸漸侵睛,或眥頭結聚生瘡,流出膿汁涎水,黏睛上下,乃風熱留眼皮中,宜白薇丸。
氣證胬肉攀睛,或先赤爛多年,肝熱所沖;或用力作勞,有傷肝氣而成;或痛或癢,兩眥努出,心氣不安,憂思不已,遂乃攀睛,或起筋膜,宜大黃、黃芩、防風、薄荷等分,入蜜煎服,或定志丸。
上下兩胞屬脾胃,肉之精,曰肉輪。
又上胞眼皮內銳眥,系足太陽起脈。
風澀輕者,胞弦緊急,重者上下眼皮似朱塗而生瘡,久則生翳,乃風熱也。
或眼皮有如膠凝,腫如桃李,時出熱淚,乃風毒也,宜點花草膏。
又爛弦風癢甚,雙手背揉,日久兩眼皮赤爛黏滯,經年不安,宜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內服消風散,桑白皮煎湯調服。
又倒睫拳毛,淚出涓涓,翳膜漸生,乍愈乍發,經年不安,眼皮漸急,如針刺痛,瞳仁不安,乃脾受風熱,當去內熱退火邪,令眼皮緩,則毛出翳退,外用手法,翻內眼皮向外,以三稜針橫刺,用手爪迎其針鋒,出血,再用木鱉子搗爛,綿包成條,左患塞右,右患塞左鼻中,其毛自分,先宜瀉肝散,後服五退散。
又上下眼皮俱翻出,或一眼皮翻出在外,乃脾風熱也。
熱證輕者,眼皮紅赤硬,睛疼,淚出羞明,重者,兩眼皮上下初生如粟,漸大如米,或赤或白,不甚疼痛,堅硬,及肝壅瘀血也,宜加味荊黃湯。
又眼皮內生如雞冠蜆肉,或青或黑,阻礙睛痛,乃脾風熱也。
須翻出看之,用觀音草每日輕輕微微漸漸刮至毫釐血出,用金匙挑洗,風毒藥水按而止之。
刮後不時將藥水點入,則不復腫。
黑瞳子屬腎,骨之精,曰水輪。
虛證瞳仁散大,視物不真,火盛則瞳仁焦黃,虛冷則瞳仁青綠,少勞則痛。
熱證瞳仁內湧,輕者如不患眼人,但微有頭旋生花,或勞力轉加昏蒙,或頭旋相牽,瞳仁連鼻膈皆痛,時起紅白,或黑花吐逆。
肝熱,肝熱則先左,肺熱則先右,肝肺熱則左右齊發,重則生翳,瞳仁上如凝脂色,澀痛無淚,或滑翳如水銀珠子微含黃色,遮繞瞳仁,或散翳形如魚鱗點,或眼皮下起粟子而爛,瞳仁痛甚,又白翳旋繞瞳仁,點點如白花鱗砌,皆肝肺相傳風熱也。
又黑水上橫深瑕盤青色,沉沉深入,痛甚乃分,臟風熱也,或血灌瞳仁,無翳其痛如刺,乃肝血無歸,宜通血丸。
又瞳仁被物撞打,驚痛昏暗,眼眶停留瘀血,宜貼地黃膏,次服決明散。
如撞刺生翳,經久覆被物撞,轉加昏暗者,難治,經效散救之。
又飛絲砂塵入眼,瞳仁不安,單瞿麥為末,鵝涎調敷,或新筆蘸京墨點之。
又湯泡火燒腫痛者,不可用冷藥即點,待一日後,以五行湯溫洗,及地黃膏敷之。
風證則瞳仁青,或瞳仁連眥頭皆癢,不能收斂,乃膽受風熱,宜防風一字散。
不治證:瞳仁幹缺,痛澀無淚;或白藏在黑水下,向日細視方見;或兩眼相傳疼痛,早輕夜重;或內障五色相間,頭痛無淚,日中如坐暗室;或雷頭風熱,毒氣衝入睛中,牽引瞳仁或微或大不見。
八廓者,乾為天廓位,兩邊白睛中間屬肺與大腸。
坎為水廓,位瞳子屬腎水。
艮為山廓位,神光屬膽。
震為雷廓位,白睛上截向小眥,屬小腸。
巽為風廓位,烏珠瞳仁外屬肝。
離為火廓位,大小眥屬心與命門。
坤為地廓位,上下眼皮屬脾胃。
兌為澤廓位,白睛下截向大眥屬膀胱。
婦人活血為主,有孕忌用麝點。
小兒眼患,多是胎毒及食毒,內服敗毒散,外洗解毒湯,切忌披鐮針灸。
小兒初生,胎風,雙目紅而眶邊赤爛,至三四歲不愈,宜消風散,桑白皮煎湯下。
又小兒通睛,欲觀東邊,則見西畔,若振掉頭腦,則睛方轉,此肝受驚風,宜牛黃丸。
又小兒眼胞患瘢瘡,熱氣衝透,睛中疼痛,淚出,翳如銀片,腫澀難開,宜柴胡散,神醫散。
又小兒眼皮中,初生如麻仁,日漸如豆,懸垂眼皮上,乃風熱攻脾,宜五退散加減。
又小兒疳眼,初起澀癢,久生瘡翳腫痛,或肝風所沖,或痢後虛熱上攻者,俱忌點,宜還睛散。
痘瘡眼詳疹痘。
小兒不治證:胎中受風,五臟不和,嘔吐黃汁,兩眼青盲不明,及初生視物近看,轉睛不快,至四五歲瞳仁結白,昏蒙不見。
暴赤腫痛者,或飲食積熱,或天行赤目,老幼相似;或傷寒後餘熱,以緻血熱痰壅,則目暴赤腫,痛為熱,癢為風,澀為毒,不可概用涼藥,因成內障;亦不可誤用溫藥助熱,緻令昏澀眵淚,胬肉攀睛等狀,是成外障,決明散主之。
又有睡覺目赤腫,良久無事者,血復散於四肢也,宜地黃粥。
又或讀書過度,針刺而痛者,名曰肝勞,但須閉目調護。
又中惡祟,卒痛如針刺,或如火灸,及太陽穴痛,早輕後重,宜決明散。
暴赤後,熱流肺經,輕則朦朧而已,稍重則生雲膜,如黃膜從下生而上衝黑睛,痛澀難開,乃脾受風濕毒,可治。
如赤膜從上生下,遮覆黑睛,名垂簾膜,乃客熱上衝也,難治。
又重則生翳障,狀如珍珠碎米,紅色,自下而上者,易治,狀如梅花葉白綠,自上而下者,難治。
治法:宜先去翳,而後清熱。
若先去熱,則翳難治。
眵淚熱而交流,兩臉赤者,屬肝熱之甚,或衝風淚出,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
又肺受風寒,遇風冷則流淚尤甚者,白姜入散。
風淚不止,食後吞當歸龍薈丸數粒。
目昏者,熱鬱也,甚則乎白日無所見,故傷寒病熱極則目盲而不識人,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或如隔簾視,或視如蠅翅,或見黑花,皆目之玄腑閉密,而緻榮衛精神,不能升降故也。
若患風疹者,必多眼暗,攻其風則暗自去。
抑論脾家受毒,則眼白亦腫;神勞,則眼青亦痛;心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