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零一·上
關燈
小
中
大
目病上
論
袖珍論 曰:人之有兩眼,猶天地之有兩曜,視萬物察細毫,何所不至。
日月有一時之晦者,風雷雲雨之所緻也;眼之失明者,四氣七情之為害也。
大抵眼目為五臟之精華,一身之至要,故五臟分五輪,八卦分八廓。
五輪者,肝屬目,曰風輪,在眼為烏睛;心屬火,曰血輪,在目為二眥;脾屬土,曰肉輪,在眼為上下胞;肺屬金,曰氣輪,在眼為白睛;腎屬水,曰水輪,在眼為瞳子。
至若八廓,無位有名,膽之腑為天廓,膀胱之腑為地廓,命門之腑為水廓,小腸之腑為火廓,腎之腑為風廓,脾胃之腑為雷廓,太陽之腑為山廓,三焦之腑為澤廓。
此雖為眼目之根本,而又藉血為之包絡。
五臟或蘊積風熱,或七情之氣鬱結不散,上攻眼目,各隨五臟所屬而見,或腫赤而痛,羞澀多淚,或生障膜,昏暗失明。
其證七十有二,治之須究其所因,風則驅散之,熱則清涼之,氣結則調順之。
切不可輕用針刀點割,偶得其愈,出乎僥倖,倘或不然,為終身之害。
又且不可過用寒涼之劑,或冰其血脈,凝而不流,亦成痼疾,當量人老少氣體虛實用藥。
又有腎虛者,亦能令人眼目無光,或生冷翳,止當補暖下元,以益腎水。
雖然北方之人患眼最多,皆是日冒風沙,夜臥熱炕,二氣交蒸使然,治之多用涼藥,北方稟受與南方不同故也。
(八廓意義無據) 龍木論 曰:夫眼者,乃天地之日月也。
天地清淨,日月光明,天地昏暝,日月薄蝕。
經雲:眼應於肝,旺在春三月,作魂神寶。
眼為戶牖所通,萬物無不睹之,好惡是非,自然分別。
自少及長,疾病多般,背時調養有乖,緻使眼目生患。
凡人多食熱物,或食五辛、喜怒不時,淫欲不節,沖寒冒暑,坐濕當風,恣意喧呼,狂情啼叫,長夜不寐,天日無閒,極目視高,凝神遠望,或久處煙火,或博戲經時,拈掇多年,雕鏤畫繡,燈下細書,月中讀書,皆能耗散精神,大能損目;更有馳騁田獵,冒涉雪霜,向日迎風,晝夜不息,皆是損目之因。
恣一時之快意,為目病之根源,所以疾生眼目。
凡有損性之事,必須慎之,終身保惜,自然無憂,永無眼目之患也。
陳無擇 曰:病者喜怒不節,憂思兼併,緻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隨氣上厥,逢腦之虛,浸淫眼系,蔭注於目,輕則昏澀,重則障翳,眵淚胬肉,白膜遮睛,皆內所因;或數冒風寒,不避暑濕,邪中於項,乘虛循系,以入於腦,故生外翳,醫論中所謂青風、綠風、紫風、黑風、赤風、白風、白翳、黃翳等,隨八風所緻,變生諸證,皆外所因;或嗜欲不節,飲食無時,生食五辛,熱啖炙煿,馳騁田獵,冒涉煙霧,勞動外睛,乃喪明之本,所謂恣一時之遊佚,為百歲之痼愆,皆不內外因。
治之有方。
東垣 曰:按《陰陽應象論》雲:諸脈者,皆屬於目。
又曰:目得血而能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即隨眼系入於腦,則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故見兩物。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主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發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氣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經雲:十二經脈,三百五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精,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
又雲:心事煩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故脾胃虛弱,心火太甚,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孔竅,天明則星月不明也。
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實於目。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氣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
心者君火也,主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熱乃妄行,及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
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又內障瞳子散大論 曰:凡心包絡之脈出於心中,以代心君之行事也,與少陽為表裡。
瞳子散大者,少陰心之脈挾目系,厥陰肝主木,此木火之勢盛也。
其味則宜苦,宜酸,宜涼,大忌辛辣熱物,是瀉木火之邪也,飲食中常知此理可也。
諸辛主散,熱則助火,故不可食。
諸酸主收心氣、瀉木火也。
諸苦瀉火,熱則益水也。
尤忌食冷水大寒之物,此則能損胃氣不行,則元氣不生,胃氣下流胸中,三焦之火及心火乘於肺,上入腦灼髓。
火主散,益瞳子開大,大熱之物又助火邪,此蓋不可食,驗也。
藥中雲茺蔚子一味辛及主益精,益精者,助火也,故去之。
乃知黃芩、黃連瀉中焦之火,芩能瀉上焦肺中之火,以酒洗之,乃寒因熱用也。
又去青葙子,為助陽火也。
加五味子,以收瞳人開大。
且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內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少火生氣,壯火散氣。
諸酸之物,能助元氣。
孫真人雲:五月常服五味,助五臟氣,以補西方肺金。
法雲: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辛瀉氣則明矣。
或曰:藥中有當歸,其味亦辛而甘,其不去者何。
止辛甘一味,以其和血之聖藥,況有甘味,又欲以為嚮導,為諸藥之使耳。
劉河間 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裡,當熱氣安神。
如暴失明,昏澀翳膜,眵淚斑入眼,皆表也,風熱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散,皆裡也,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血補水安神以調之,除風散熱者,瀉青丸主之;養血安神者,定志丸主之,婦人熟地黃丸主之。
或有體肥氣盛,風熱上行,目昏澀,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濁氣上行也,重則為痰厥,亦能損目,常使胸中氣清,自無此病也。
又有因目疾服涼藥多則損氣者,久之目漸昏弱,乍明乍暗,不能視物,此則失血之驗也,熟乾地黃丸、消氣定志丸相須而養之。
或有視物不明,見黑花者,此之謂氣弱也,宜補腎水,駐景丸是也。
或有暴失明者,謂眼諸陽交之會也,而陰反閉之,此風邪內滿,當有不測之病也。
又曰:目眯不明,熱也。
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牙爪,至於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於升降之道路門戶也。
人之眼耳鼻口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
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強齒腐,毛髮墜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洩者,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密,而緻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為病之輕重,故知熱鬱於目,則無所見也。
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如隔簾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三腑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眯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
樓氏 曰:誠哉河間斯言也。
目盲耳聾,鼻不聞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動用者,皆由玄府閉塞,而神氣出入升降之道路不能利。
故先賢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羊肝引黃連等藥入肝,解肝中請郁,蓋肝主目,肝中郁解,則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
故黃連之類,解鬱熱也;椒目之類,解濕熱也;茺蔚之類,解氣鬱也;芎歸之類,解血鬱也;木賊之類,解積鬱也;羌活之類,解經郁也;磁石之類,解頭目郁,墜邪氣使下降也;蔓菁下氣通中,理亦同也。
凡此諸劑,皆治氣血鬱結目昏之法,而河間之言信不誣矣。
至於東垣、丹溪治目昏,用參耆補血氣,亦能明者,又必有說通之。
蓋目主氣血,盛則玄府得利,出入升降而明,虛則玄府無以出入升而昏,此則必用參耆四物湯等劑,助氣血運行而明也。
集略論 曰:《內經》雲:諸脈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
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
其白仁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
不知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水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
故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
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
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然亦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緻者,或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並宜分治。
風熱內障,脈浮弦數,赤腫而痛者,為實熱,當利以清涼風濕者;脈浮弦澀,腫癢多膠目,屬虛寒,宜養血溫涼;氣熱上壅,脈弦而沉,癢而澀痛,當順氣溫涼;痰火上升,脈弦而滑,當降火清涼;陰虛火動,虛陽上攻,眼不耐視,宜滋陰補血,又當隨時令而治。
大抵眼疾,肝熱則昏暗,心熱則燥痛,風濕血少則澀癢,腎虛則不耐視。
清心涼血,抑肝補肺,滋其腎水,此治法也。
龍木論 曰:醫眼之法,最為多端,如患眼不明,非止一狀。
肝腎虛而近視不快,脾虛而見白花,氣虛而瞻視茫茫,血虛則飛蠅散亂,血冷則瞳人開張,腎虛則瞳仁縮小。
或不明者,氣不和也;黑花散亂者,乃精血虛也;更迎風淚不止者,或昏,是思慮傷也,膀胱損也;最宜用和血壯氣,切不可用針鐮割點,隻宜服收花平補之藥也。
眼中生翳,從上生下者難治,自下而上易治,若頭尾生者亦可治也。
海藏 雲: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法當補腎;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法宜補心。
東垣 曰: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而氣盛也。
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
火者,元氣、穀氣、真氣之賊也。
元氣之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之來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也。
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乃氣虛而血盛也。
血盛者陰火有餘也,氣虛者元氣衰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陽主散,陽虛則眼稜急而為倒睫拳毛;陰主斂,陰虛不斂,則瞳子散大而為目昏眼花。
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緻也。
蓋內伏熱,緻陰氣外行,當去其內熱併火邪,使眼皮緩則拳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皮向外,刺以三稜針,針出熱血,以左手指甲迎住針鋒,立愈。
水附木勢,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肝木寡於畏也,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當以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而愈。
或雲:風沿眼系,上膈有積熱,自飲食中挾怒氣,而或頑痰痞塞,濁氣不降,清氣不上升,由是火益熾而水益降,積而久也,眼沿因膿漬而腫,於中生細小蟲絲,遂年久不愈而多癢者是也,用紫金膏以銀釵腳揩去油膩,點之,試問若果癢者,又當去蟲以絕根本,蓋紫金膏止是去濕與去風涼血而已。
若前所謂飲食挾怒成痰,又須更與防風通聖散,去硝黃,為細末,以酒拌勻曬乾,依法服之,禁諸厚味及大料物,方盡諸法之要。
(紫金方未詳,查東垣《蘭室秘藏》眼目門,還睛紫金丹是此方也) 丹溪 曰:目病屬風熱、血少、神勞、腎虛。
瞳子散大,皆辛熱之為也,辛主散,熱乘之,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
芩、連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歸身、地黃養血涼血,為臣,五味酸寒體浮,收瞳散,地骨皮、天門冬瀉熱補氣,或用滋陰地黃丸,妙。
久病昏暗,以熟地黃、歸身為君,以羌活、防風、甘菊之類佐之。
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黃連、當歸為佐以養血,羌活、柴胡、升麻、白芷、甘草為使,白睛紅,加白豆蔻少許。
肥人風熱上壅目痛,宜防風、羌活、荊芥、酒芩,以散其濕熱。
瘦人眼痛,乃是血少兼熱,須用四物湯,加龍膽草、玄參、防風、荊芥、菊花。
氣眼著惱便發,用明目流氣飲,甚妙。
勞役飲食不節,內障昏暗,用蔓荊子湯,蔓荊子、人參、黃耆、甘草、炙黃柏、白芍藥酒炒,又用四物湯加酒炒芩、連、柏等藥,眼痛用生地黃酒浸搗爛,盦眼上,用草烏、南星、乾薑、桂枝為末,醋糊調貼足心,時用牛膝膏洗眼。
眼黑睛有翳,皆用知母、黃柏。
眼睛疼,知母、黃柏瀉腎火,當歸養陰水。
眼中風淚出,食後吞龍薈丸數粒,日三次。
冬月眼暴發痛,亦當解散,不宜用涼藥。
一壯年人忽早起視物不見,就睡片時,略見而不明,食減倦甚,脈緩大,重則散而無力,意其受濕所緻,詢之果臥濕地半月,遂以白朮為君,黃耆、茯苓、陳皮為臣,附子為使,十餘帖而安。
一老人忽盲,他無所苦,餘以大虛治之,急煎人參膏二斤,服二日,一醫與青礞石藥,餘曰:今夜死矣。
果然。
一人形實,好熱酒,忽目盲脈澀。
此熱酒所傷,胃氣汙濁,血死其中而然也,以蘇木作湯調人參末,服二日,鼻及兩掌皆紫黑。
餘曰:滯血行矣。
以四物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調入人參末,服數日而愈。
戴氏 曰:赤眼有數種,氣毒赤者,熱壅赤者,無非熱壅肝經所主,並黑神散、消風散等分,白湯臨臥調服,或洗肝散、菊花散、龍膽四物湯皆可。
風眼內眥頭忽成疱,三五日間便至膿汁,世呼為偷針,方初生時其眥上有細紅點如瘡,以馬尾穿破即瘥,實解太陽經結熱也。
王節齋 曰:眼赤腫痛,古方用藥,內外不同。
在內湯散,用苦寒辛涼之藥以瀉其火;在外點洗,則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其邪。
故點藥莫要於冰片,而冰片大辛熱,以其辛性甚,故藉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熱氣,古方用燒酒洗眼,或用乾薑末、生薑汁點眼者,皆此意也。
蓋赤眼是火邪內炎,上攻於目,故內治用苦寒之藥,是治其本,如鍋底之去薪也。
然火邪既客於目,從內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鬱火內攻,不得散矣,故點藥用辛熱而洗眼用熱湯,是火鬱則發,因而散之,從治法也。
世人不知冰片為劫藥,而誤認為寒,常用點眼,遂緻積熱入目而昏暗障翳。
故雲眼不點不瞎者,此也。
又不知外治忌寒涼,而妄將冷水、冷物、冷藥挹洗,當緻昏瞎者有之。
張子和 曰: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
故年少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年老之人其間猶
日月有一時之晦者,風雷雲雨之所緻也;眼之失明者,四氣七情之為害也。
大抵眼目為五臟之精華,一身之至要,故五臟分五輪,八卦分八廓。
五輪者,肝屬目,曰風輪,在眼為烏睛;心屬火,曰血輪,在目為二眥;脾屬土,曰肉輪,在眼為上下胞;肺屬金,曰氣輪,在眼為白睛;腎屬水,曰水輪,在眼為瞳子。
至若八廓,無位有名,膽之腑為天廓,膀胱之腑為地廓,命門之腑為水廓,小腸之腑為火廓,腎之腑為風廓,脾胃之腑為雷廓,太陽之腑為山廓,三焦之腑為澤廓。
此雖為眼目之根本,而又藉血為之包絡。
五臟或蘊積風熱,或七情之氣鬱結不散,上攻眼目,各隨五臟所屬而見,或腫赤而痛,羞澀多淚,或生障膜,昏暗失明。
其證七十有二,治之須究其所因,風則驅散之,熱則清涼之,氣結則調順之。
切不可輕用針刀點割,偶得其愈,出乎僥倖,倘或不然,為終身之害。
又且不可過用寒涼之劑,或冰其血脈,凝而不流,亦成痼疾,當量人老少氣體虛實用藥。
又有腎虛者,亦能令人眼目無光,或生冷翳,止當補暖下元,以益腎水。
雖然北方之人患眼最多,皆是日冒風沙,夜臥熱炕,二氣交蒸使然,治之多用涼藥,北方稟受與南方不同故也。
(八廓意義無據) 龍木論 曰:夫眼者,乃天地之日月也。
天地清淨,日月光明,天地昏暝,日月薄蝕。
經雲:眼應於肝,旺在春三月,作魂神寶。
眼為戶牖所通,萬物無不睹之,好惡是非,自然分別。
自少及長,疾病多般,背時調養有乖,緻使眼目生患。
凡人多食熱物,或食五辛、喜怒不時,淫欲不節,沖寒冒暑,坐濕當風,恣意喧呼,狂情啼叫,長夜不寐,天日無閒,極目視高,凝神遠望,或久處煙火,或博戲經時,拈掇多年,雕鏤畫繡,燈下細書,月中讀書,皆能耗散精神,大能損目;更有馳騁田獵,冒涉雪霜,向日迎風,晝夜不息,皆是損目之因。
恣一時之快意,為目病之根源,所以疾生眼目。
凡有損性之事,必須慎之,終身保惜,自然無憂,永無眼目之患也。
陳無擇 曰:病者喜怒不節,憂思兼併,緻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隨氣上厥,逢腦之虛,浸淫眼系,蔭注於目,輕則昏澀,重則障翳,眵淚胬肉,白膜遮睛,皆內所因;或數冒風寒,不避暑濕,邪中於項,乘虛循系,以入於腦,故生外翳,醫論中所謂青風、綠風、紫風、黑風、赤風、白風、白翳、黃翳等,隨八風所緻,變生諸證,皆外所因;或嗜欲不節,飲食無時,生食五辛,熱啖炙煿,馳騁田獵,冒涉煙霧,勞動外睛,乃喪明之本,所謂恣一時之遊佚,為百歲之痼愆,皆不內外因。
治之有方。
東垣 曰:按《陰陽應象論》雲:諸脈者,皆屬於目。
又曰:目得血而能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即隨眼系入於腦,則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故見兩物。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主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發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氣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經雲:十二經脈,三百五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精,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
又雲:心事煩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故脾胃虛弱,心火太甚,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孔竅,天明則星月不明也。
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實於目。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氣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
心者君火也,主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熱乃妄行,及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
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又內障瞳子散大論 曰:凡心包絡之脈出於心中,以代心君之行事也,與少陽為表裡。
瞳子散大者,少陰心之脈挾目系,厥陰肝主木,此木火之勢盛也。
其味則宜苦,宜酸,宜涼,大忌辛辣熱物,是瀉木火之邪也,飲食中常知此理可也。
諸辛主散,熱則助火,故不可食。
諸酸主收心氣、瀉木火也。
諸苦瀉火,熱則益水也。
尤忌食冷水大寒之物,此則能損胃氣不行,則元氣不生,胃氣下流胸中,三焦之火及心火乘於肺,上入腦灼髓。
火主散,益瞳子開大,大熱之物又助火邪,此蓋不可食,驗也。
藥中雲茺蔚子一味辛及主益精,益精者,助火也,故去之。
乃知黃芩、黃連瀉中焦之火,芩能瀉上焦肺中之火,以酒洗之,乃寒因熱用也。
又去青葙子,為助陽火也。
加五味子,以收瞳人開大。
且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內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少火生氣,壯火散氣。
諸酸之物,能助元氣。
孫真人雲:五月常服五味,助五臟氣,以補西方肺金。
法雲: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辛瀉氣則明矣。
或曰:藥中有當歸,其味亦辛而甘,其不去者何。
止辛甘一味,以其和血之聖藥,況有甘味,又欲以為嚮導,為諸藥之使耳。
劉河間 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則為裡,當熱氣安神。
如暴失明,昏澀翳膜,眵淚斑入眼,皆表也,風熱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散,皆裡也,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血補水安神以調之,除風散熱者,瀉青丸主之;養血安神者,定志丸主之,婦人熟地黃丸主之。
或有體肥氣盛,風熱上行,目昏澀,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濁氣上行也,重則為痰厥,亦能損目,常使胸中氣清,自無此病也。
又有因目疾服涼藥多則損氣者,久之目漸昏弱,乍明乍暗,不能視物,此則失血之驗也,熟乾地黃丸、消氣定志丸相須而養之。
或有視物不明,見黑花者,此之謂氣弱也,宜補腎水,駐景丸是也。
或有暴失明者,謂眼諸陽交之會也,而陰反閉之,此風邪內滿,當有不測之病也。
又曰:目眯不明,熱也。
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牙爪,至於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於升降之道路門戶也。
人之眼耳鼻口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
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強齒腐,毛髮墜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洩者,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密,而緻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為病之輕重,故知熱鬱於目,則無所見也。
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如隔簾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三腑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眯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
樓氏 曰:誠哉河間斯言也。
目盲耳聾,鼻不聞臭,舌不知味,手足不能動用者,皆由玄府閉塞,而神氣出入升降之道路不能利。
故先賢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羊肝引黃連等藥入肝,解肝中請郁,蓋肝主目,肝中郁解,則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
故黃連之類,解鬱熱也;椒目之類,解濕熱也;茺蔚之類,解氣鬱也;芎歸之類,解血鬱也;木賊之類,解積鬱也;羌活之類,解經郁也;磁石之類,解頭目郁,墜邪氣使下降也;蔓菁下氣通中,理亦同也。
凡此諸劑,皆治氣血鬱結目昏之法,而河間之言信不誣矣。
至於東垣、丹溪治目昏,用參耆補血氣,亦能明者,又必有說通之。
蓋目主氣血,盛則玄府得利,出入升降而明,虛則玄府無以出入升而昏,此則必用參耆四物湯等劑,助氣血運行而明也。
集略論 曰:《內經》雲:諸脈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
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
其白仁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
不知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水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
故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
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
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然亦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緻者,或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並宜分治。
風熱內障,脈浮弦數,赤腫而痛者,為實熱,當利以清涼風濕者;脈浮弦澀,腫癢多膠目,屬虛寒,宜養血溫涼;氣熱上壅,脈弦而沉,癢而澀痛,當順氣溫涼;痰火上升,脈弦而滑,當降火清涼;陰虛火動,虛陽上攻,眼不耐視,宜滋陰補血,又當隨時令而治。
大抵眼疾,肝熱則昏暗,心熱則燥痛,風濕血少則澀癢,腎虛則不耐視。
清心涼血,抑肝補肺,滋其腎水,此治法也。
龍木論 曰:醫眼之法,最為多端,如患眼不明,非止一狀。
肝腎虛而近視不快,脾虛而見白花,氣虛而瞻視茫茫,血虛則飛蠅散亂,血冷則瞳人開張,腎虛則瞳仁縮小。
或不明者,氣不和也;黑花散亂者,乃精血虛也;更迎風淚不止者,或昏,是思慮傷也,膀胱損也;最宜用和血壯氣,切不可用針鐮割點,隻宜服收花平補之藥也。
眼中生翳,從上生下者難治,自下而上易治,若頭尾生者亦可治也。
海藏 雲: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法當補腎;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法宜補心。
東垣 曰: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而氣盛也。
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
火者,元氣、穀氣、真氣之賊也。
元氣之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之來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也。
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乃氣虛而血盛也。
血盛者陰火有餘也,氣虛者元氣衰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陽主散,陽虛則眼稜急而為倒睫拳毛;陰主斂,陰虛不斂,則瞳子散大而為目昏眼花。
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緻也。
蓋內伏熱,緻陰氣外行,當去其內熱併火邪,使眼皮緩則拳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皮向外,刺以三稜針,針出熱血,以左手指甲迎住針鋒,立愈。
水附木勢,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肝木寡於畏也,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當以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而愈。
或雲:風沿眼系,上膈有積熱,自飲食中挾怒氣,而或頑痰痞塞,濁氣不降,清氣不上升,由是火益熾而水益降,積而久也,眼沿因膿漬而腫,於中生細小蟲絲,遂年久不愈而多癢者是也,用紫金膏以銀釵腳揩去油膩,點之,試問若果癢者,又當去蟲以絕根本,蓋紫金膏止是去濕與去風涼血而已。
若前所謂飲食挾怒成痰,又須更與防風通聖散,去硝黃,為細末,以酒拌勻曬乾,依法服之,禁諸厚味及大料物,方盡諸法之要。
(紫金方未詳,查東垣《蘭室秘藏》眼目門,還睛紫金丹是此方也) 丹溪 曰:目病屬風熱、血少、神勞、腎虛。
瞳子散大,皆辛熱之為也,辛主散,熱乘之,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
芩、連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歸身、地黃養血涼血,為臣,五味酸寒體浮,收瞳散,地骨皮、天門冬瀉熱補氣,或用滋陰地黃丸,妙。
久病昏暗,以熟地黃、歸身為君,以羌活、防風、甘菊之類佐之。
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黃連、當歸為佐以養血,羌活、柴胡、升麻、白芷、甘草為使,白睛紅,加白豆蔻少許。
肥人風熱上壅目痛,宜防風、羌活、荊芥、酒芩,以散其濕熱。
瘦人眼痛,乃是血少兼熱,須用四物湯,加龍膽草、玄參、防風、荊芥、菊花。
氣眼著惱便發,用明目流氣飲,甚妙。
勞役飲食不節,內障昏暗,用蔓荊子湯,蔓荊子、人參、黃耆、甘草、炙黃柏、白芍藥酒炒,又用四物湯加酒炒芩、連、柏等藥,眼痛用生地黃酒浸搗爛,盦眼上,用草烏、南星、乾薑、桂枝為末,醋糊調貼足心,時用牛膝膏洗眼。
眼黑睛有翳,皆用知母、黃柏。
眼睛疼,知母、黃柏瀉腎火,當歸養陰水。
眼中風淚出,食後吞龍薈丸數粒,日三次。
冬月眼暴發痛,亦當解散,不宜用涼藥。
一壯年人忽早起視物不見,就睡片時,略見而不明,食減倦甚,脈緩大,重則散而無力,意其受濕所緻,詢之果臥濕地半月,遂以白朮為君,黃耆、茯苓、陳皮為臣,附子為使,十餘帖而安。
一老人忽盲,他無所苦,餘以大虛治之,急煎人參膏二斤,服二日,一醫與青礞石藥,餘曰:今夜死矣。
果然。
一人形實,好熱酒,忽目盲脈澀。
此熱酒所傷,胃氣汙濁,血死其中而然也,以蘇木作湯調人參末,服二日,鼻及兩掌皆紫黑。
餘曰:滯血行矣。
以四物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調入人參末,服數日而愈。
戴氏 曰:赤眼有數種,氣毒赤者,熱壅赤者,無非熱壅肝經所主,並黑神散、消風散等分,白湯臨臥調服,或洗肝散、菊花散、龍膽四物湯皆可。
風眼內眥頭忽成疱,三五日間便至膿汁,世呼為偷針,方初生時其眥上有細紅點如瘡,以馬尾穿破即瘥,實解太陽經結熱也。
王節齋 曰:眼赤腫痛,古方用藥,內外不同。
在內湯散,用苦寒辛涼之藥以瀉其火;在外點洗,則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其邪。
故點藥莫要於冰片,而冰片大辛熱,以其辛性甚,故藉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熱氣,古方用燒酒洗眼,或用乾薑末、生薑汁點眼者,皆此意也。
蓋赤眼是火邪內炎,上攻於目,故內治用苦寒之藥,是治其本,如鍋底之去薪也。
然火邪既客於目,從內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鬱火內攻,不得散矣,故點藥用辛熱而洗眼用熱湯,是火鬱則發,因而散之,從治法也。
世人不知冰片為劫藥,而誤認為寒,常用點眼,遂緻積熱入目而昏暗障翳。
故雲眼不點不瞎者,此也。
又不知外治忌寒涼,而妄將冷水、冷物、冷藥挹洗,當緻昏瞎者有之。
張子和 曰: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
故年少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年老之人其間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