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

關燈
面病(附痄腮) 論 難經 曰:人面獨耐寒者何也?蓋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故令面耐寒也。

     又 曰:肝外證面青,善潔善怒;心外證面赤,口乾善笑;脾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肺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腎外證面黑,善恐欠。

     東垣 曰:咽痛頜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治之。

    如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通其經血,加黃連、黃芩消其腫,以人參、黃耆益其元氣而瀉其火邪。

    面赤為邪氣怫鬱在經,宜表不宜下。

    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者,有時而火上行,獨燎其面。

    《針經》曰:面熱者,足陽明病。

    巴戟丸治肺病面白不悅,則為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

    脈緊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惡,皆寒也,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四味,瀉足太陽,少加附子以通其脈。

    面色惡,悲恐者,更加桂、附。

    麵皮裡痛者,用何首烏為末,薑汁調敷以帛蓋定,炙熱鞋底熨之。

    或曰:痄腮因風熱犯胃,須分表裡,如外因風熱腫痛,在表,寒熱者,升麻胃風湯;在裡,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

    如表裡俱解,腫痛又不消,欲作膿也,托裡消毒散,治同大頭腫。

    膏粱厚味,胃經積熱,腮腫作痛或發寒熱者,用升麻、黃連、連翹、牛蒡子、白芷等分,水煎服。

    連耳上太陽部分腫,屬風熱,加羌活、防風;連耳下少陽部分腫,屬怒火,加柴胡、山梔、牡丹皮;連耳後少陰部分腫,屬相火,加知母、黃柏。

    頭面齒牙俱腫,內熱口乾者,犀角升麻湯。

    齒牙唇口俱腫,出血者,清胃散加石膏。

    內傷生冷,涼藥不能消積,食少體倦者,補中益氣湯。

    內傷氣血俱虛,八物湯加麥門冬、五味子。

    傷七情有寒熱者,八味逍遙散。

    傷色欲,連頤及耳後腫者,腎氣丸、八味丸、十全大補湯,不可誤用風藥克伐之劑。

     羅謙甫 曰,楊郎中之內五十一歲,身體肥盛,己酉春患頭目昏悶,面赤熱多,服清上藥不效,請予治之。

    診其脈洪大而有力。

    《內經》雲:面熱者,足陽明病。

    《脈經》雲:陽明經氣盛有餘,則身以前皆熱。

    況其人素膏粱積熱於胃,陽明經多血多氣,木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目,故面熱之病生矣。

    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加黃連三錢、犀角一錢、薄荷三錢,行徹其本熱,次以升麻加黃連湯,去經絡中風熱上行,如此則標本之邪俱退矣。

     治面腫面痛方 升麻胃風湯 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瞤,胃中有風熱,故面獨腫。

     升麻(二錢) 白芷 當歸 葛根 蒼朮(各一錢) 甘草(一錢半) 柴胡 藁本 羌活 黃柏 草豆蔻(各三分) 麻黃(不去節,五分) 蔓荊子(二分) 上銼,加棗煎服。

    一方有白殭蠶三分。

     升麻連翹湯 治面腫搭腮,因膏粱積熱者。

     升麻 黃連 連翹 牛蒡子 白芷(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連耳上加羌活,耳下加柴胡 加味羌活勝濕湯 治咽痛頰腫,脈洪大,面赤者。

     羌活 獨活(各一錢) 防風 藁本 蔓荊子 川芎 黃芩 桔梗 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

     丹溪方 治膈壅表熱,兩腮熱腫。

     乾葛 桔梗 蘇葉(各一錢半) 升麻 薄荷(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 上銼,加生薑一片,水煎服。

     補胃湯 治胃虛脛寒不得臥,腹痛虛鳴,時寒時熱,唇乾面目浮腫,少氣口苦,身體無澤。

     柏子仁(去油) 防風 細辛 桂心 陳皮(各一錢) 川芎 吳茱萸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乾薑散 治胃虛脛寒,面浮身枯,諸骨節皆痛。

     乾薑(二兩) 人參 甘草 細辛(各一兩半) 麥門冬 桂心 當歸(各一兩七錢半) 遠志(一兩) 吳茱萸(五錢) 蜀胡椒(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

     治面熱面寒方 升麻黃連湯 治面熱。

     升麻 葛根(各一錢半) 白藍(一錢) 白芍藥(煨,七分) 黃連(八分) 川芎 薄荷 生犀角 甘草(各五分) 荊芥穗(四分) 黃芩(三分) 上銼,作一劑,水煎,食後服。

    忌酒、濕面、五辛之物。

     升麻附子湯 治面寒。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 黃芩(各一錢) 人參 甘草(炙) 草豆蔻(各八分) 益智仁 附子(童便煮,炮,各五分) 上銼,一劑加連須蔥白二根,水煎,食遠溫服。

     治面見五色方 升麻順氣湯 治憂思飲食失節,面色黧黑,心懸如飢,不飲食,氣短而促,此陽明經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