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四

關燈
大便燥結 論 東垣 曰:《金匱真言論》雲:北方黑色入通腎,開竅於二陰,藏精幹腎。

    又雲:腎主大便,大便難者,取足少陰。

    夫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

    若飢飽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

    然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燥結者。

    治法雲: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

    結者散之。

    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洩之。

    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

    仲景雲:小便利而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約丸潤之。

    食傷太陰,腹滿而食不化,腹響,不能大便者,以苦洩之。

    如血燥而不能大便者,以桃仁、酒製大黃通之;風結燥而大便不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黃利之;如氣澀而大便不通者,以郁李仁、枳實、皂角仁潤之。

    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復下復結極,以至引導於下而不通,遂成不救。

    噫,可不慎哉。

     丹溪 曰:秘結有虛者,有風者,有濕者,有火者,有津液不足者,有寒者,有氣結者,切不可一例用芒硝、大黃,利藥巴豆、牽牛尤不可用。

    久病腹中有實熱,大便不通,宜用潤腸丸微利之,不宜用峻利之藥。

    古方有脾約證,制脾約丸,謂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

    曰脾約,與此丸以下脾之結燥,腸潤結化,津液入胃而愈。

    然既曰脾約,必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竊母氣以自救,金耗則土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送,宜大便秘而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

    理宜滋養陰血,使陽火不熾,金行清化,脾土清健,津液入胃,脾潤而通矣。

    今此丸用之,熱甚而氣實,與西北方人稟壯實者,無不安,若用之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

    須知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主。

    一老人因內傷挾外感,自誤汗後,以補藥治愈,脈尚洪數。

    予謂洪當作大論,年高誤汗,後必有虛證,仍與參、耆、歸、朮、陳皮、甘草等。

    自言從病不曾更衣,今虛努迸痛不堪,欲用利藥。

    予謂非實秘,為氣困,因誤汗而虛,不得充腹,無力可努,仍用前藥,間以肉汁粥及鎖陽粥與之,濃煎蔥椒湯浸下體,下軟塊五六枚,脈大未斂,此血氣未復,又與前藥,二日小便不通,小腹滿悶,煩苦仰臥,則點滴而出。

    予曰:補藥未至。

    倍參、耆,服二日小便通,至半月而愈。

     葉氏 曰:秘結之證,多面黃,其候有風,有冷,有氣,有熱,有老人津液乾燥,婦人分產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皆能作秘,不可一例用芒硝利藥,巴豆、牽牛尤不可用。

    風秘者,由風摶肺臟,傳於大腸,故傳化難,或其人素有風病者,亦多有秘,宜升麻、防風、羌活、荊芥煎湯,入竹瀝,吞脾約麻仁丸。

    冷秘由冷氣橫於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胃道閉塞,其人腸內氣攻,喜熱惡冷,即仲景所謂陰結病也,宜理中湯加官桂、枳殼,吞半硫丸。

    氣秘由氣不升降,穀氣不行,其人多噫,宜蘇子降氣湯,或木香檳榔丸。

    有氣作痛,大便秘塞用通劑而便更不通,又有氣秘強通雖通復閉,或迫之使通,因時下血者,此當順氣,氣順則便自通,又當求溫暖之劑。

    熱秘面赤身熱,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此由大腸熱結,虛者潤腸丸,實者承氣湯。

    老人虛秘,及出汗利小便過多,產後亡血,一切病後,血氣未復而秘者,並宜潤腸丸,宿食留滯,結而不通,腹脹氣急,木香檳榔丸。

    熱藥多秘,惟硫黃暖潤而疏通;冷藥多洩,惟黃連肥腸而止洩。

     李氏 曰:燥結兩字不同,燥有風燥、熱燥、火燥、氣血虛燥。

    結有能食,脈實數者,為陽結;不能食,脈弦微者,為陰結。

    亦有年高氣血虛結者。

    燥屬少陰,津液不足,辛以潤之,結屬太陰,有燥糞,苦以瀉之。

    凡結後,仍服潤血生津之劑,免其再結再通,愈傷元氣。

    燥結因肝木自旺,或肺風入大腸者,曰風燥,搜風順氣丸;因臟腑積熱,或久病鬱熱者,曰熱燥,四順清涼飲,當歸龍薈丸;因脾胃伏火便閉不食者,曰血燥,四物湯加大黃、桃仁,或為丸服。

    大便偏秘者,導滯通幽湯;小便偏秘者,導氣除濕湯。

    陰虛火燥者,補中益氣湯,通用四物湯,川芎為君,天麥門冬為臣,瓜蔞為佐,升麻、紅花、甘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