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使。
風加秦艽或牛膝,熱加黃芩,血虛倍生地黃,渴加天花粉、五味子,閉結加大黃、郁李仁、麻仁,氣虛量加參、耆,陰虛加知母、黃柏。
大抵宜甘寒潤劑,忌辛香動火,及一切發汗之藥。
經曰:燥者潤之,養血之謂也。
濕熱怫鬱,心腹脹滿,有蟲積者,檳榔丸。
凡燥結有時者為實,無時者為虛。
有藥石毒者,大小便閉,氣脹如鼓者,三和散合三黃湯;飲食毒者,香連丸;胃火者,白虎湯;津少,因發汗利小便過多,及產後失血等證血液枯者,五仁丸、腎氣丸、大補陰丸,或導滯通幽湯加檳榔、條芩、陳皮;氣虛者,參仁丸、補中益氣湯;挾七情者,古蓯沉丸;臟寒則氣澀,臟冷則血枯,有痃癖冷氣結滯者,古半硫丸、古姜附湯、五積散,冰冷與之。
其病雖宜服陽藥,若大便不通者,亦當暫與潤劑,微通大便,不令閉結。
七情氣閉,後重窘迫者,三和散、六磨湯;如脈浮,晝便難者,用陳皮、杏仁等分,蜜丸服;脈沉,夜便難者,換桃仁;痰滯不通者,二陳湯加枳殼、檳榔;宿食秘喘者,須審寒熱,傷熱物者二黃丸;傷寒物者,丁香脾積丸,通用備急大黃丸;有脾胃伏火者,潤腸丸。
治秘結,須流行肺氣,蓋肺與大腸為表裡故也,枳梗湯加紫蘇或蘇子降氣湯,或蘇子麻仁煮粥。
又如脾約證,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此脾約丸之由制也。
但脾屬陰虛,火燔金耗,則肺失傳化,尤宜滋陰養血。
在西北壯實者,以脾約丸開結可也;東南氣血虛者,潤燥為主,通用冷熱熨法、掩臍法、麻油導法。
蔭按:夫燥結之證,有虛實二者之分,或因風寒,邪從外入,或因七情,火自內起,此是濕熱沸熱,燥結有時,乃為實也。
實則宜盪滌腸胃,開結軟堅,如大黃、芒硝、枳實、厚樸,承氣湯之類是也。
或因病久,飲食少進,或因年高,將息失宜,此是血液枯涸,燥結無時,乃為虛也。
虛則宜滋養陰血,潤燥散熱,如當歸、地黃、桃仁、條芩,潤燥湯之類是也。
若不審虛實而輕用藥,死生如反掌之易矣,可不畏哉。
脈法 脈多沉伏而結。
陽結脈沉實而數,陰結脈伏而遲或結。
老人虛人便結,脈雀啄者不治。
脈訣舉要 曰:執厥脈伏,時或而數,便秘必難,治不可惜。
又,結之脈沉伏勿疑,熱結沉數,虛結沉遲,若是風燥,必右尺浮肥。
治大便熱秘方 當歸潤燥湯 治大便秘結不通。
升麻 生地黃(各一錢半) 當歸尾 熟地(砂仁炒) 大黃 桃仁(另研) 麻仁(去殼) 生草(各一錢) 紅花(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一方有黃柏,無紅花。
大黃飲子 治身熱煩躁,大便不通。
大黃(煨,二錢) 杏仁(炒,去皮尖) 枳殼(麩炒) 梔子(各一錢半) 升麻(一錢) 生地(姜酒炒) 人參 黃芩(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五片、豆豉二十一粒、烏梅一個,水煎,食前服。
大承氣湯 治腸胃熱厥極深,大便燥結,以此下之。
大黃(酒洗) 芒硝 厚樸 枳實(各等分) 上銼,每服量證大小,用水先煮厚樸、枳實二物至七分,納大黃煮至五分,去渣,納芒硝煎一二沸,通口服,以利為度,不利再服。
本方去芒硝名小承氣湯。
去厚樸、枳實加甘草,名調胃承氣湯。
本方加甘草,名三一承氣湯,皆可選用。
潤腸丸 治脾胃伏火,大便秘澀或乾燥不通,全不思食,及風結血秘,皆令閉塞也,以此潤燥和血疏風,自然通利。
桃仁(湯泡,去皮尖) 麻仁(去殼,各一兩) 當歸梢 大黃(煨) 羌活(各五錢)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餘杵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如風濕而大便不行,加煨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燥。
檳榔丸 治大腸濕熱,氣壅不通,心腹脹滿,大便秘結。
大黃(蒸) 黃芩 枳實(麩炒) 牽牛(炒) 檳榔 羌活 麻子仁(炒,去殼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 白芷(各一兩) 人參(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牛黃散 治上焦熱,臟腑秘結。
大黃(一兩) 白牽牛(頭末半兩) 上為細末,有厥冷用酒調下三錢,無厥冷而手足
風加秦艽或牛膝,熱加黃芩,血虛倍生地黃,渴加天花粉、五味子,閉結加大黃、郁李仁、麻仁,氣虛量加參、耆,陰虛加知母、黃柏。
大抵宜甘寒潤劑,忌辛香動火,及一切發汗之藥。
經曰:燥者潤之,養血之謂也。
濕熱怫鬱,心腹脹滿,有蟲積者,檳榔丸。
凡燥結有時者為實,無時者為虛。
有藥石毒者,大小便閉,氣脹如鼓者,三和散合三黃湯;飲食毒者,香連丸;胃火者,白虎湯;津少,因發汗利小便過多,及產後失血等證血液枯者,五仁丸、腎氣丸、大補陰丸,或導滯通幽湯加檳榔、條芩、陳皮;氣虛者,參仁丸、補中益氣湯;挾七情者,古蓯沉丸;臟寒則氣澀,臟冷則血枯,有痃癖冷氣結滯者,古半硫丸、古姜附湯、五積散,冰冷與之。
其病雖宜服陽藥,若大便不通者,亦當暫與潤劑,微通大便,不令閉結。
七情氣閉,後重窘迫者,三和散、六磨湯;如脈浮,晝便難者,用陳皮、杏仁等分,蜜丸服;脈沉,夜便難者,換桃仁;痰滯不通者,二陳湯加枳殼、檳榔;宿食秘喘者,須審寒熱,傷熱物者二黃丸;傷寒物者,丁香脾積丸,通用備急大黃丸;有脾胃伏火者,潤腸丸。
治秘結,須流行肺氣,蓋肺與大腸為表裡故也,枳梗湯加紫蘇或蘇子降氣湯,或蘇子麻仁煮粥。
又如脾約證,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此脾約丸之由制也。
但脾屬陰虛,火燔金耗,則肺失傳化,尤宜滋陰養血。
在西北壯實者,以脾約丸開結可也;東南氣血虛者,潤燥為主,通用冷熱熨法、掩臍法、麻油導法。
蔭按:夫燥結之證,有虛實二者之分,或因風寒,邪從外入,或因七情,火自內起,此是濕熱沸熱,燥結有時,乃為實也。
實則宜盪滌腸胃,開結軟堅,如大黃、芒硝、枳實、厚樸,承氣湯之類是也。
或因病久,飲食少進,或因年高,將息失宜,此是血液枯涸,燥結無時,乃為虛也。
虛則宜滋養陰血,潤燥散熱,如當歸、地黃、桃仁、條芩,潤燥湯之類是也。
若不審虛實而輕用藥,死生如反掌之易矣,可不畏哉。
脈法 脈多沉伏而結。
陽結脈沉實而數,陰結脈伏而遲或結。
老人虛人便結,脈雀啄者不治。
脈訣舉要 曰:執厥脈伏,時或而數,便秘必難,治不可惜。
又,結之脈沉伏勿疑,熱結沉數,虛結沉遲,若是風燥,必右尺浮肥。
治大便熱秘方 當歸潤燥湯 治大便秘結不通。
升麻 生地黃(各一錢半) 當歸尾 熟地(砂仁炒) 大黃 桃仁(另研) 麻仁(去殼) 生草(各一錢) 紅花(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一方有黃柏,無紅花。
大黃飲子 治身熱煩躁,大便不通。
大黃(煨,二錢) 杏仁(炒,去皮尖) 枳殼(麩炒) 梔子(各一錢半) 升麻(一錢) 生地(姜酒炒) 人參 黃芩(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五片、豆豉二十一粒、烏梅一個,水煎,食前服。
大承氣湯 治腸胃熱厥極深,大便燥結,以此下之。
大黃(酒洗) 芒硝 厚樸 枳實(各等分) 上銼,每服量證大小,用水先煮厚樸、枳實二物至七分,納大黃煮至五分,去渣,納芒硝煎一二沸,通口服,以利為度,不利再服。
本方去芒硝名小承氣湯。
去厚樸、枳實加甘草,名調胃承氣湯。
本方加甘草,名三一承氣湯,皆可選用。
潤腸丸 治脾胃伏火,大便秘澀或乾燥不通,全不思食,及風結血秘,皆令閉塞也,以此潤燥和血疏風,自然通利。
桃仁(湯泡,去皮尖) 麻仁(去殼,各一兩) 當歸梢 大黃(煨) 羌活(各五錢)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餘杵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如風濕而大便不行,加煨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燥。
檳榔丸 治大腸濕熱,氣壅不通,心腹脹滿,大便秘結。
大黃(蒸) 黃芩 枳實(麩炒) 牽牛(炒) 檳榔 羌活 麻子仁(炒,去殼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 白芷(各一兩) 人參(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牛黃散 治上焦熱,臟腑秘結。
大黃(一兩) 白牽牛(頭末半兩) 上為細末,有厥冷用酒調下三錢,無厥冷而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