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小便不禁
論
原病式 曰:熱甚客於腎部,幹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極甚,而氣不能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液滲於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
戴氏 曰:小便多者,乃下元虛冷,腎不攝水,以緻滲滯,宜生料鹿茸丸。
睡著遺尿者,此亦下元虛冷,治如前法。
有盛喜緻小便日夜無度,乃喜極傷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宜分清飲合四七湯煎服,再以辰砂妙香散,或小菟絲子丸間服。
小便數者,頻頻欲去而溺不多,但不痛耳,此腎與膀胱俱虛,客熱乘之,虛則不能制水,宜補腎丸、六味地黃丸。
熱又水道澀而不利,八正散、或五苓散加黃柏、知母、麥門冬、木通。
大便硬,小便數者,是謂脾約病,脾約丸主之。
丹溪 曰:小便不禁者,屬熱屬虛。
熱者,五苓散加解毒;虛者,五苓散加四物。
王節齋 曰:小便不禁,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殊不知屬熱者多。
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安,故不能禁而頻數來也。
故年老人多頻數,是膀胱血少,陽火偏旺也,治法當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收澀之劑,如牡蠣、山茱萸、五味之類,不可用溫藥也。
病本屬熱,故宜瀉火,因水不足,故火動而緻小便多,小便既多,水益虛矣,故宜補血。
補血瀉火,治其本也;收之澀之,治其標也。
東垣 雲:小便遺失者,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禁勞役,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
不愈當責有熱,加黃柏、生地黃。
樓氏 曰:下焦虛脫者澀之。
經雲: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仲景雲:下焦竭則遺溺失便,其氣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又雲:下焦不歸,則遺溲。
世用桑螵蛸、雞肶胵之類是也。
李氏 曰:小便不禁,出而不覺,赤者有熱,白者氣虛。
實熱乃膀胱火動,四苓散合三黃湯,加五味子、山茱萸少許。
虛熱四苓散合四物湯,加山梔,升麻。
虛乃腎與膀胱氣虛,十全大補湯加益智仁,或縮泉丸、大菟絲子丸、二苓丸。
遇夜陰盛愈多,內虛自汗者,秘元丹。
內虛濕熱者,腎氣丸、八味丸減澤瀉、附子,加五味子、杜仲、破故紙、倍山茱萸。
內虛寒冷者,古桂附湯,大菟絲子丸加肉桂。
頻數而少,輕於不禁,勞心者,妙香散、桑螵蛸散。
勞役傷脾者,補中益氣湯。
脾約證見傷寒。
下虛內損,則膀胱不約,便溺自遺,或尿後餘瀝,皆火盛水不得安,治宜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牡蠣、山茱萸、五味子之類,不可用溫藥,古方補陰丸最妙。
婦人產後傷胞,小兒胞冷,雞肶胵散主之。
治內熱小便不禁方 茯苓琥珀湯 治膏粱濕熱內蓄,不得施化,膀胱竅澀,小便頻數而短少,脈沉緩,時時帶數。
茯苓 豬苓 白朮 琥珀(各半兩) 澤瀉(一兩) 滑石(七錢) 甘草(炙) 桂(去皮,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煎長流水一盞,空心食前調下。
待少時,以美膳壓之。
解毒四苓湯 治有熱小便不禁。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黃連 黃柏 梔子 山茱萸(各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上銼,水煎服。
治內虛小便不禁方 四物合四苓湯 治虛弱不禁。
白朮 茯苓 澤瀉 豬苓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山茱萸(各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上銼,水煎,空心服。
參耆湯 治氣虛,遺溺失禁。
人參 黃耆(蜜水炒) 茯苓 白朮 當歸 熟地黃 陳皮(各一錢) 益智仁(八分) 升麻 肉桂(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年老之人虛寒遺溺者,多加附子,名參附湯。
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五味子,亦可服。
參朮湯 治身體虛瘦,遺溺失禁。
人參(八分) 白朮(麩炒) 黃耆(蜜水炒) 山藥(炒) 白芍藥(酒炒,各一錢) 山茱萸(酒蒸,去核) 酸棗仁(炒,各七分) 甘草(炙,四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二苓丸 治心腎不足,精神恍惚,小便淋瀝不禁。
赤茯苓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以新汲水澄,去新沫,控幹別去,地黃汁與好酒同於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鹽酒嚼下。
桑螵蛸散 治勞傷心腎,小便頻數如米泔色,能安神定志,有服此藥,不終劑而愈。
桑螵蛸(鹽炙) 遠志(去心) 龍骨 人參 菖蒲(鹽炙) 茯神(去木) 鱉甲(醋炙) 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臨臥人參湯調服。
既濟丸 治小便不禁。
菟絲子(酒製) 益智仁(炒) 茯苓 韭子(炒) 肉蓯蓉(酒洗) 當歸 熟地黃(各五錢) 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 牡蠣(煅) 石棗(酒蒸,去核,各三錢) 五味子(一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水芝丸 治上焦真氣虛弱,小
戴氏 曰:小便多者,乃下元虛冷,腎不攝水,以緻滲滯,宜生料鹿茸丸。
睡著遺尿者,此亦下元虛冷,治如前法。
有盛喜緻小便日夜無度,乃喜極傷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宜分清飲合四七湯煎服,再以辰砂妙香散,或小菟絲子丸間服。
小便數者,頻頻欲去而溺不多,但不痛耳,此腎與膀胱俱虛,客熱乘之,虛則不能制水,宜補腎丸、六味地黃丸。
熱又水道澀而不利,八正散、或五苓散加黃柏、知母、麥門冬、木通。
大便硬,小便數者,是謂脾約病,脾約丸主之。
丹溪 曰:小便不禁者,屬熱屬虛。
熱者,五苓散加解毒;虛者,五苓散加四物。
王節齋 曰:小便不禁,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殊不知屬熱者多。
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安,故不能禁而頻數來也。
故年老人多頻數,是膀胱血少,陽火偏旺也,治法當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收澀之劑,如牡蠣、山茱萸、五味之類,不可用溫藥也。
病本屬熱,故宜瀉火,因水不足,故火動而緻小便多,小便既多,水益虛矣,故宜補血。
補血瀉火,治其本也;收之澀之,治其標也。
東垣 雲:小便遺失者,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禁勞役,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
不愈當責有熱,加黃柏、生地黃。
樓氏 曰:下焦虛脫者澀之。
經雲: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仲景雲:下焦竭則遺溺失便,其氣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又雲:下焦不歸,則遺溲。
世用桑螵蛸、雞肶胵之類是也。
李氏 曰:小便不禁,出而不覺,赤者有熱,白者氣虛。
實熱乃膀胱火動,四苓散合三黃湯,加五味子、山茱萸少許。
虛熱四苓散合四物湯,加山梔,升麻。
虛乃腎與膀胱氣虛,十全大補湯加益智仁,或縮泉丸、大菟絲子丸、二苓丸。
遇夜陰盛愈多,內虛自汗者,秘元丹。
內虛濕熱者,腎氣丸、八味丸減澤瀉、附子,加五味子、杜仲、破故紙、倍山茱萸。
內虛寒冷者,古桂附湯,大菟絲子丸加肉桂。
頻數而少,輕於不禁,勞心者,妙香散、桑螵蛸散。
勞役傷脾者,補中益氣湯。
脾約證見傷寒。
下虛內損,則膀胱不約,便溺自遺,或尿後餘瀝,皆火盛水不得安,治宜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牡蠣、山茱萸、五味子之類,不可用溫藥,古方補陰丸最妙。
婦人產後傷胞,小兒胞冷,雞肶胵散主之。
治內熱小便不禁方 茯苓琥珀湯 治膏粱濕熱內蓄,不得施化,膀胱竅澀,小便頻數而短少,脈沉緩,時時帶數。
茯苓 豬苓 白朮 琥珀(各半兩) 澤瀉(一兩) 滑石(七錢) 甘草(炙) 桂(去皮,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煎長流水一盞,空心食前調下。
待少時,以美膳壓之。
解毒四苓湯 治有熱小便不禁。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黃連 黃柏 梔子 山茱萸(各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上銼,水煎服。
治內虛小便不禁方 四物合四苓湯 治虛弱不禁。
白朮 茯苓 澤瀉 豬苓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山茱萸(各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上銼,水煎,空心服。
參耆湯 治氣虛,遺溺失禁。
人參 黃耆(蜜水炒) 茯苓 白朮 當歸 熟地黃 陳皮(各一錢) 益智仁(八分) 升麻 肉桂(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年老之人虛寒遺溺者,多加附子,名參附湯。
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五味子,亦可服。
參朮湯 治身體虛瘦,遺溺失禁。
人參(八分) 白朮(麩炒) 黃耆(蜜水炒) 山藥(炒) 白芍藥(酒炒,各一錢) 山茱萸(酒蒸,去核) 酸棗仁(炒,各七分) 甘草(炙,四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二苓丸 治心腎不足,精神恍惚,小便淋瀝不禁。
赤茯苓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以新汲水澄,去新沫,控幹別去,地黃汁與好酒同於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鹽酒嚼下。
桑螵蛸散 治勞傷心腎,小便頻數如米泔色,能安神定志,有服此藥,不終劑而愈。
桑螵蛸(鹽炙) 遠志(去心) 龍骨 人參 菖蒲(鹽炙) 茯神(去木) 鱉甲(醋炙) 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臨臥人參湯調服。
既濟丸 治小便不禁。
菟絲子(酒製) 益智仁(炒) 茯苓 韭子(炒) 肉蓯蓉(酒洗) 當歸 熟地黃(各五錢) 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 牡蠣(煅) 石棗(酒蒸,去核,各三錢) 五味子(一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水芝丸 治上焦真氣虛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