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疝氣
論
虞氏論 曰:經曰: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疝者,寒氣結聚所為。
脈急者,挾肝邪。
脈沉者,在陰分。
沉急而大,陰邪盛也。
肝腎之脈,絡小腹,結於陰器。
寒邪居之,故當病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病疝而心脈搏滑急者,寒挾肝邪乘心也。
肺脈沉搏者,寒挾肝邪乘肺也)。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太陽受寒,血凝為瘕。
太陰受寒,氣聚為疝。
凡脈急者,皆邪盛也)。
又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任脈自前陰上毛際,行腹裡,故為病如此)。
夫所謂七疝者,寒、水、筋、血、氣、狐、?者是也。
子和 曰: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
久而無子,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名便癰。
得之於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
腫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
號哭怒罷,則氣散者是也。
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
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
或小兒有此,名曰偏墜,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
惟築賓一穴,內踝上五寸,腨分肉中,灸五壯。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畫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來上下,正與狐相類也。
亦與氣疝大同小異,宜以逐氣流濕之劑下之。
?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鬥,不癢不痛者是也。
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有之,宜以去濕之劑下之。
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
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
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
蔭按:子和論七疝病源,至為詳悉。
但其處方,一以攻下之法為主治,不能使人無疑耳。
既曰多由房勞緻虛而作,豈可一例施以攻下之法乎。
大抵七疝為病,若非房勞所緻,即是遠行辛苦,涉水履冰,熱血得寒而凝滯於小腸、膀胱之分,或濕熱乘虛而流入於足厥陰之經,古方一以為寒,而純用烏、附等藥為治,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此發古人之所未發者也。
夫熱鬱於中,而寒束於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驅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痰血,而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即邪易伏而病易退也。
其攻下之法,愚未敢試而行之,以俟識者再詳焉,況葉氏曰:氣因寒聚為疝,其名有七,寒、水、筋、血、氣、狐、?是也。
初發熱,或頭疼身熱,或憎寒壯熱,重者,逆上攻心,疼痛,嘔吐,手足冷,脈沉急。
必先以祛散寒邪,兼佐疏肝消疝之劑,使邪氣伏而病易退也。
若按以子和所立攻下之法,恐病未除而先虛元氣,其不傾者鮮矣,學者宜緻思焉。
(痛有定處,即有形之積,非濕熱死血而何。
若無形之氣作痛,則走注滿腹而流散遍身矣) 丹溪 曰:疝氣,睪丸連小腹急痛也。
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
或無形無聲,或有形如瓜,有聲如蛙,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
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
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
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
若隻作寒論,恐為未備。
其初緻濕熱之故,蓋太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
肝屬木,性急速,火性又暴烈,為寒所束,宜其痛甚而暴也,有用川烏頭、梔子等分作湯服之,其效亦敏。
後因此方隨形證加減與之,無不驗。
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梔子仁治內郁之熱也。
又有挾虛而發者,其脈不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是也。
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當以參朮為君,疏導藥佐之。
蓋疏導藥即桃仁、山楂、枳實、梔仁、茱萸、川楝、元胡索、丁香、木香之類。
宜灸大敦穴,在足大脂爪甲後,一韭葉聚毛間。
食積與瘀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實、茱萸為末,川流水入薑汁,作湯調服。
下部?氣不痛之方,細思,非痛斷房事與厚味不可,用藥唯促其壽。
若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皆要藥,人視其藥,皆鄙賤之物,已啟慢心,又不能斷欲以愛護其根本,非惟無益,而反被其害者多矣。
且其藥宜隨時月寒熱,更按君臣佐使加減。
大抵?疝屬濕多,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南星。
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樸硝半兩,秋冬加吳茱萸二錢半,神麯糊丸。
葉氏 曰:疝病,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有以為膀胱氣者,惟子和、丹溪專主肝經而言,其理大同。
蓋小腸氣,小腸之病。
膀胱氣,膀胱之病。
疝氣,肝經之病,三者自是不一。
昔人以小腸、膀胱氣為疝者,誤也。
殊不知足厥陰之經,環陰器,抵少腹,人之病此者,其發睪丸脹痛而連及小腹,則疝氣之繫於肝經也可知矣。
且小腸氣,俗謂之橫弦,堅弦。
繞臍走注,少腹攻刺,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小腹之分作痛,與疝氣之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於腹,或下於囊者不同也。
但小腸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所以受病連於肝,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
然隻是二經之病,不可以為疝也。
李氏 曰:疝氣本屬濕熱,標則屬寒。
蓋緣醉飽,勞役,房欲,忿怒動火,火鬱久則生濕,津液凝為痰瘀,流入肝經,肝性急速又暴,為外寒所束,是以痛甚。
有專言寒者,論其標耳。
大要熱者,遇熱則發,二便赤澀,小便肛門俱熱,外腎累垂,玉莖挺急。
寒者,遇寒則發,二便皆利,脅腹清冷,外腎緊縮。
又有冷熱不調者,外腎、小腹或冷或熱,二便或閉,或利,《局方》多以為小腸氣、膀胱氣。
腎氣者,亦自其標末而言,其實主於肝也。
蓋肝環陰器而上入小腸,又肝腸所屬於下,與衝任督相附,腎與膀胱為臟腑,其氣相通,運為外腎,繫於睪丸,此三經相連相會。
然肝主經睪丸,雖名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
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纂戶。
經雲,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控,引也。
睪,陰丸也。
小腸連於小腹,若其邪盛則厥逆,自下上衝心肺,熏於肝胃,引於腰脊下及肓臍睪系之間也。
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及論三臟脈,皆以滑為疝。
每雲風疝者,非外風也,乃肝木陽臟氣動之風。
論三陽疝發寒熱,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於肝而後為疝。
又明堂穴法,治疝皆厥陰部分,可見疝主肝經。
小腸,多氣少血之經。
忿怒憂思起於肝,而心氣因之鬱結,心與小腸為表裡,膜外氣聚無出,攻及膀胱,腎納氣,房勞過度,敗精蓄為邪水,氣滯入裡,包絡真氣,膀胱氣脹。
然皆肝所主也,所以發病不特外腎小腹作痛,或攻刺腰脅,或遊走胸背,或搶心痛或繞臍痛,男子遺精,女子不月,令人羸瘦少氣,灑淅寒熱,食少嘔吐吞酸,久則遂成暴吐,甚則角弓反張,咬牙戰汗,冷汗流不止者,難治。
疝有睪丸痛者,有連小腹痛者,感冷觸怒則塊氣逆上囊根。
心和氣平,則塊物自循膋系歸入囊中。
?疝有四種,腸?即小腸氣吊,外腎偏墜腫癢。
卵?玉莖腫硬,引臍絞痛,甚則陰縮肢冷,囊上生瘡,或癰,二證出水不止者,死。
氣?,素有濕熱,因怒激起相火,昏眩手搐如狂,面黑,睪丸能左右相過,氣疝飲、萸連梔石丸。
寒冷者,五積散、蟠蔥散、當歸四逆湯、木香勻氣散、青木香丸、茱萸內消丸、黑錫丸。
水?,外腎腫大如鬥如升,不痛不癢,得於卑濕,五苓散加小茴韭汁丸、單竹葉湯。
熱者,三白散、橘核散;久者,橘核丸。
?疝之中又有木腎者,有偏墜者。
木腎堅硬頑痹不痛,乃心火不降,腎水不溫,活腎丸、四制茱萸丸、四炒川楝丸,或單用雄楮樹葉,不結子者是,曬
脈急者,挾肝邪。
脈沉者,在陰分。
沉急而大,陰邪盛也。
肝腎之脈,絡小腹,結於陰器。
寒邪居之,故當病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病疝而心脈搏滑急者,寒挾肝邪乘心也。
肺脈沉搏者,寒挾肝邪乘肺也)。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太陽受寒,血凝為瘕。
太陰受寒,氣聚為疝。
凡脈急者,皆邪盛也)。
又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任脈自前陰上毛際,行腹裡,故為病如此)。
夫所謂七疝者,寒、水、筋、血、氣、狐、?者是也。
子和 曰: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
久而無子,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名便癰。
得之於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
腫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
號哭怒罷,則氣散者是也。
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
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
或小兒有此,名曰偏墜,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
惟築賓一穴,內踝上五寸,腨分肉中,灸五壯。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畫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來上下,正與狐相類也。
亦與氣疝大同小異,宜以逐氣流濕之劑下之。
?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鬥,不癢不痛者是也。
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有之,宜以去濕之劑下之。
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
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
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
蔭按:子和論七疝病源,至為詳悉。
但其處方,一以攻下之法為主治,不能使人無疑耳。
既曰多由房勞緻虛而作,豈可一例施以攻下之法乎。
大抵七疝為病,若非房勞所緻,即是遠行辛苦,涉水履冰,熱血得寒而凝滯於小腸、膀胱之分,或濕熱乘虛而流入於足厥陰之經,古方一以為寒,而純用烏、附等藥為治,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此發古人之所未發者也。
夫熱鬱於中,而寒束於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驅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痰血,而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即邪易伏而病易退也。
其攻下之法,愚未敢試而行之,以俟識者再詳焉,況葉氏曰:氣因寒聚為疝,其名有七,寒、水、筋、血、氣、狐、?是也。
初發熱,或頭疼身熱,或憎寒壯熱,重者,逆上攻心,疼痛,嘔吐,手足冷,脈沉急。
必先以祛散寒邪,兼佐疏肝消疝之劑,使邪氣伏而病易退也。
若按以子和所立攻下之法,恐病未除而先虛元氣,其不傾者鮮矣,學者宜緻思焉。
(痛有定處,即有形之積,非濕熱死血而何。
若無形之氣作痛,則走注滿腹而流散遍身矣) 丹溪 曰:疝氣,睪丸連小腹急痛也。
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
或無形無聲,或有形如瓜,有聲如蛙,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
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
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
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
若隻作寒論,恐為未備。
其初緻濕熱之故,蓋太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
肝屬木,性急速,火性又暴烈,為寒所束,宜其痛甚而暴也,有用川烏頭、梔子等分作湯服之,其效亦敏。
後因此方隨形證加減與之,無不驗。
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梔子仁治內郁之熱也。
又有挾虛而發者,其脈不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是也。
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當以參朮為君,疏導藥佐之。
蓋疏導藥即桃仁、山楂、枳實、梔仁、茱萸、川楝、元胡索、丁香、木香之類。
宜灸大敦穴,在足大脂爪甲後,一韭葉聚毛間。
食積與瘀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實、茱萸為末,川流水入薑汁,作湯調服。
下部?氣不痛之方,細思,非痛斷房事與厚味不可,用藥唯促其壽。
若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皆要藥,人視其藥,皆鄙賤之物,已啟慢心,又不能斷欲以愛護其根本,非惟無益,而反被其害者多矣。
且其藥宜隨時月寒熱,更按君臣佐使加減。
大抵?疝屬濕多,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南星。
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樸硝半兩,秋冬加吳茱萸二錢半,神麯糊丸。
葉氏 曰:疝病,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有以為膀胱氣者,惟子和、丹溪專主肝經而言,其理大同。
蓋小腸氣,小腸之病。
膀胱氣,膀胱之病。
疝氣,肝經之病,三者自是不一。
昔人以小腸、膀胱氣為疝者,誤也。
殊不知足厥陰之經,環陰器,抵少腹,人之病此者,其發睪丸脹痛而連及小腹,則疝氣之繫於肝經也可知矣。
且小腸氣,俗謂之橫弦,堅弦。
繞臍走注,少腹攻刺,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小腹之分作痛,與疝氣之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於腹,或下於囊者不同也。
但小腸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所以受病連於肝,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
然隻是二經之病,不可以為疝也。
李氏 曰:疝氣本屬濕熱,標則屬寒。
蓋緣醉飽,勞役,房欲,忿怒動火,火鬱久則生濕,津液凝為痰瘀,流入肝經,肝性急速又暴,為外寒所束,是以痛甚。
有專言寒者,論其標耳。
大要熱者,遇熱則發,二便赤澀,小便肛門俱熱,外腎累垂,玉莖挺急。
寒者,遇寒則發,二便皆利,脅腹清冷,外腎緊縮。
又有冷熱不調者,外腎、小腹或冷或熱,二便或閉,或利,《局方》多以為小腸氣、膀胱氣。
腎氣者,亦自其標末而言,其實主於肝也。
蓋肝環陰器而上入小腸,又肝腸所屬於下,與衝任督相附,腎與膀胱為臟腑,其氣相通,運為外腎,繫於睪丸,此三經相連相會。
然肝主經睪丸,雖名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
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纂戶。
經雲,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控,引也。
睪,陰丸也。
小腸連於小腹,若其邪盛則厥逆,自下上衝心肺,熏於肝胃,引於腰脊下及肓臍睪系之間也。
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及論三臟脈,皆以滑為疝。
每雲風疝者,非外風也,乃肝木陽臟氣動之風。
論三陽疝發寒熱,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於肝而後為疝。
又明堂穴法,治疝皆厥陰部分,可見疝主肝經。
小腸,多氣少血之經。
忿怒憂思起於肝,而心氣因之鬱結,心與小腸為表裡,膜外氣聚無出,攻及膀胱,腎納氣,房勞過度,敗精蓄為邪水,氣滯入裡,包絡真氣,膀胱氣脹。
然皆肝所主也,所以發病不特外腎小腹作痛,或攻刺腰脅,或遊走胸背,或搶心痛或繞臍痛,男子遺精,女子不月,令人羸瘦少氣,灑淅寒熱,食少嘔吐吞酸,久則遂成暴吐,甚則角弓反張,咬牙戰汗,冷汗流不止者,難治。
疝有睪丸痛者,有連小腹痛者,感冷觸怒則塊氣逆上囊根。
心和氣平,則塊物自循膋系歸入囊中。
?疝有四種,腸?即小腸氣吊,外腎偏墜腫癢。
卵?玉莖腫硬,引臍絞痛,甚則陰縮肢冷,囊上生瘡,或癰,二證出水不止者,死。
氣?,素有濕熱,因怒激起相火,昏眩手搐如狂,面黑,睪丸能左右相過,氣疝飲、萸連梔石丸。
寒冷者,五積散、蟠蔥散、當歸四逆湯、木香勻氣散、青木香丸、茱萸內消丸、黑錫丸。
水?,外腎腫大如鬥如升,不痛不癢,得於卑濕,五苓散加小茴韭汁丸、單竹葉湯。
熱者,三白散、橘核散;久者,橘核丸。
?疝之中又有木腎者,有偏墜者。
木腎堅硬頑痹不痛,乃心火不降,腎水不溫,活腎丸、四制茱萸丸、四炒川楝丸,或單用雄楮樹葉,不結子者是,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