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一

關燈
眩暈 眩,音炫,目無常主也,惑也,亂視也。

    暈,音運,卷也,曰旁氣也。

     論 原病式 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風主動故也。

    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盛,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陽主於動,兩動相搏,則為旋轉,故火本動也。

    焰得風,則自然旋轉矣。

     嚴氏 曰:眩暈之證,雖雲皆由於肝風上攻所緻,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證別之。

    風則脈浮有汗,寒則脈緊無汗,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細沉重嘔逆。

    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

    若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吐衄便利,及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眩暈,當隨所因而治之。

     劉宗厚 曰:眩暈一證,人皆稱為上實下虛所緻,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

    蓋所謂虛者,血與氣也。

    所謂實者,痰涎風火也。

    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所緻,當升陽補氣。

    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氣補血,此皆不足之證也。

    有因痰涎郁遏者,宜開痰導郁,重則吐下。

    有因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

    若因外感而得者,嚴氏雖分四氣之異,皆當散邪為主。

    此皆有餘之證也。

    世所謂氣不歸元,而用丹藥墜鎮,沉香降氣之法。

    然香竄散氣,丹藥助火,其不歸之氣,豈能因此而復耶。

    《內經》所謂治病必求其本。

    氣之歸求其本,而用藥則善矣。

     葉氏 曰:按《直指方》雲: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於氣虛也。

    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於血虛也。

    氣虛者,宜益氣補腎湯。

    血虛者,宜補肝養榮湯。

    若專用溫藥、鎮墜丹藥,多緻飛越之亢,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矣。

     丹溪 曰:痰在上,火在下。

    火炎上而動其痰也。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此特一端耳。

    此證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作眩。

    雖因風者,亦必有痰。

    火動其痰,二陳湯加黃芩、蒼朮、羌活。

    挾氣虛者,亦治痰為主,兼補氣降火藥,如東垣白朮半夏天麻湯之類。

    傷濕者,除濕湯加川芎。

    去血過多而眩暈者,芎歸湯。

    眩暈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

    一老婦患赤白帶一年半,隻是頭眩,坐立不得,睡之則安,專治帶愈,其眩自止。

     戴氏 曰:有因虛緻暈,雖暈醒時,面常欲得暖手按之。

    蓋頭者,諸陽之會。

    陽氣不足耳。

    有頭眩證者,耳中常鳴,頭上有鳥雀嗽嗽之聲,且不可全謂耳鳴為虛,此頭腦挾風所為也。

     良方 曰:《素問》雲: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病也,在足少陰巨陽(在腎與膀胱二經,蓋足太陽之脈,從巔絡腦,而腎與膀胱為表裡,陰虛陽實,故為是病),甚則入腎(甚則腑病已而入於臟,則腎獨受傷矣),徇蒙招尤(徇亦作巡行視貌。

    蒙,茫昧也。

    招,掉搖也,尤甚也),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其過在肝膽之氣,實於下而虛於上也。

    蓋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

    足厥陰之脈,連目繫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為是病),甚則在肝(甚則自腑歸臟,而併入於肝矣)。

    下虛者,腎虛也,故腎厥則頭痛。

    上虛者,肝虛也,故肝虛則暈。

    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尤不定。

    目眩耳聾,皆暈之狀,故肝厥頭痛不同也。

     (蔭按:)眩暈、咳嗽、頭痛三者,乃病之標,必治其病之本。

    如產後眩暈,隻補其血。

    脾虛眩暈,隻補其氣。

    此治其病之本也,學者識之。

     薛氏 曰:按丹溪先生雲:眩者言其黑運旋運,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如立舟船之上,起則欲倒,蓋虛極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軌也。

    若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而眩暈也。

    若鬱結生痰而眩暈者,此七情虛火上逆也。

    若淫欲過度而眩暈者,此腎虛氣不歸源也。

    若吐衄崩漏而眩暈者,此肝虛不能攝血也。

    有早起眩暈,須臾自定者,元氣虛也,正元飲下黑錫丹。

    傷濕頭暈,用腎著湯加川芎。

    有痰,用青州白丸子。

    頭風,風熱也,久則目昏。

    偏頭風,相火也,久則目緊便澀,皆宜出血,以開表之。

    竊謂前證肝虛頭暈,用鉤藤散。

    腎虛頭暈,六味丸。

    頭暈吐痰,養正丹,不應,八味丸。

    血虛,四物湯加參苓白朮,不應,當歸補血湯。

    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