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
關燈
小
中
大
頭痛
論
袖珍論 曰:頭圓象天,故居人之上,為諸陽之會。
頭痛之疾,非止一端。
如痛引腦巔,陷至泥丸宮者,是為真頭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非藥物可療。
其體氣虛弱之人,或為風寒之氣所侵,邪正相搏,伏而不散,發為偏正頭痛,其脈多浮緊。
又有胸膈停痰,厥而頭痛。
蓋厥者,逆也,逆壅而衝於頭也。
痰厥之脈,時伏時見,亦有腎虛而氣厥,並新沐之後,當風露臥,皆能令人頭痛,當詳其所因。
風邪則驅散之;痰厥則溫利之;腎虛則補暖之;尋常感冒,頭痛發熱,又宜隨證治之。
東垣 曰:金匱真言論雲: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故春氣者,病在頭。
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直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則沖頭痛。
又,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
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
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
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
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
心煩頭痛者,病在耳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
凡頭痛,每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
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
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太陽經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獨活之類為主。
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用柴胡、黃芩主之。
陽明經頭痛,自汗發熱,不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
太陰經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脈沉緩者,蒼朮、半夏、南星主之。
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厥陰經頭痛,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
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
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
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
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
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
羌活附子湯,治厥陰頭痛藥也。
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
先師嘗病頭痛,發時兩頰青黃,暈眩,目不欲閉,懶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
潔古曰:此厥陰太陰合病,名曰風痰。
以《局方》玉壺丸治之,更灸俠谿穴即愈。
是知方者,體也。
法者,用也。
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
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
丹溪 曰:東垣頭痛論極好。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
勞役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兩太陽作痛,此相火自下衝上,宜補中益氣湯,多加川芎、當歸,甚者加知母、蔓荊子。
諸經氣滯,亦能頭痛。
偏頭風在右,屬痰屬熱。
痰用蒼朮、半夏;熱用酒芩。
在左屬風,屬血虛。
風用荊芥、薄荷;血虛用川芎、當歸。
諸家不分所屬,故藥多不效。
少陽偏頭痛,便秘或可下之。
清空膏治諸般頭痛,惟血虛頭痛不治。
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頭痛,川芎、當歸主之。
當歸一兩,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醉效。
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此東垣法也。
如肥人頭痛,是濕痰,宜用半夏、蒼朮。
如瘦人頭痛,是熱,宜酒洗薄黃芩。
因感冒而頭痛,宜防風、羌活、藁本、白芷之類。
如氣虛而痛,宜黃耆酒、生地黃、東垣安神湯之類。
如風熱在上而痛,宜天麻、蔓荊子、臺芎、酒黃芩。
如苦頭痛,宜細辛。
如形瘦色蒼而頭痛者,此是血虛也,宜用當歸、川芎、酒黃柏。
壯實人氣實有痰,或頭重頭暈,用大黃酒炒為末,茶調三錢,服之立效。
眉稜骨痛,屬風熱與痰,治類頭風,白芷、酒黃芩為末,茶調下。
戴氏 曰:痰作頭痛,其人嘔吐痰多者,宜芎辛湯或導痰湯。
怒氣傷肝及肝氣不順,上衝於腦,令人頭痛,宜蘇子降氣湯加沉香。
因虛頭痛,此為腎厥頭痛,宜十全大補湯。
中酒頭痛,噁心嘔逆,吐出宿酒,昏眩頭疼如破,宜中和湯、縮脾飲、五苓散,俱加乾葛選用。
又曰:眉稜骨痛,屬風熱與痰,治類頭風風熱者,宜祛風清上散。
因痰者,二陳湯加酒黃芩。
因風寒者,羌烏散。
眼眶痛有二證,皆屬於肝。
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眼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
有肝經停飲,發則眉稜骨痛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痰湯,或小芎辛湯加半夏、橘紅、南星、茯苓。
雷頭風者,頭如雷之鳴也,為風邪所客,風動則作聲也。
機要雲:雷頭風諸藥不效者,證與藥不相對也。
夫雷者,震卦主之,震仰盂,故藥內加荷葉,謂象其形狀,其色又青,乃述類形象也。
清震湯主之。
血虛頭痛,自魚尾者,謂上攻眉尖,後近髮際,故曰魚尾。
王節齋 曰: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而標寒。
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表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
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
惟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治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李氏 曰:厥頭痛,厥者,逆也。
邪氣逆上陽經而作痛,甚則發厥,須分內外二因治之。
外感頭痛,必有寒熱,宜分輕重解表。
風證,芎芷香蘇散、消風散。
風熱,川芎石膏散。
風寒,三五七散。
風寒入腦連齒痛者,芎辛湯或羌活黑附湯去附、柏加桂枝。
腦風項背怯寒,腦戶極冷者,用麻黃、細辛、全蠍、藿香各五分為末,荊芥煎酒或茶下。
寒證,連須蔥白湯、葛根蔥白湯。
暑證,香薷飲加茵陳、蔥白,或大半夏湯,薑汁為丸服。
濕證,芎術湯。
濕熱心煩,痛起耳中,古防風湯加酒芩、蒼朮、蒼耳子、細辛為末,茶清入薑汁少許調服。
熱多者,酒芩為末,茶清下。
內傷氣虛,相火上衝,耳鳴,九竅不利,兩太陽穴痛,宜補中益氣湯倍川芎,加知母、蔓荊子,或四君子湯。
大病後,及諸虛痛者,四桂散加茶一撮。
血虛,自魚尾上攻,古芎歸湯或四物湯加酒芩、羌活、柴胡、蔓荊子。
氣血兩虛者,調中益氣湯加川芎、細辛。
挾火者,安神湯。
腎厥,下虛上盛,巔頂不可忍,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宜玉真丸。
七情氣厥,心腹脹滿,嘔吐酸水,宜古芎烏散、葫蘆巴散。
挾痰,如聖餅子。
頭與心換痛者,古藁蒼湯。
痰厥頭旋眼黑,言亂噁心,眼閉肢冷,宜半夏白朮天麻湯、導痰湯加芎辛三生丸。
痰火,痛甚如破,二陳湯加芩、連或清空膏、清上瀉火湯。
如壯實人,隻宜酒炒大黃為末,清茶下。
痰飲滯痛者,神芎丸。
有伏痰者,瓜蒂散吐之。
積聚痛者,大黃備急丸。
凡頭痛,數日不食,百藥不效者,二氣丹。
無熱者,黑錫丹,常服點頭散斷根。
尋常頭目不清,似痛非痛,參蘇飲主之。
風熱者,徹清膏芩連煎湯調下。
沐浴後者,單白芷丸。
又曰:頭風須分偏正,素有痰者,或櫛沐取涼,及醉飽仰臥,賊風入腦,入項,入耳,入鼻,自頸項以上,耳、目、口、鼻、眉稜之間,有一處不若吾體,皆其漸也。
有頭皮浮頑不自覺者,有口舌不知味者,或耳聾或目痛,或眉稜上下掣痛,或鼻中聞香極香,聞臭極臭,或隻阿欠而作眩冒之狀,甚則項強硬,身體拘急,宜川芎茶調散,或祛風通氣散主之,此正頭風也。
偏左痛者,多血虛,或有火,或風熱;偏右痛者,多氣虛,或鬱滯,或痰,或風濕。
要知正痛常兼左右病邪。
凡頭痛,久則為風也。
頭痛之疾,非止一端。
如痛引腦巔,陷至泥丸宮者,是為真頭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非藥物可療。
其體氣虛弱之人,或為風寒之氣所侵,邪正相搏,伏而不散,發為偏正頭痛,其脈多浮緊。
又有胸膈停痰,厥而頭痛。
蓋厥者,逆也,逆壅而衝於頭也。
痰厥之脈,時伏時見,亦有腎虛而氣厥,並新沐之後,當風露臥,皆能令人頭痛,當詳其所因。
風邪則驅散之;痰厥則溫利之;腎虛則補暖之;尋常感冒,頭痛發熱,又宜隨證治之。
東垣 曰:金匱真言論雲: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故春氣者,病在頭。
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直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則沖頭痛。
又,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
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
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
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
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
心煩頭痛者,病在耳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
凡頭痛,每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
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
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太陽經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獨活之類為主。
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用柴胡、黃芩主之。
陽明經頭痛,自汗發熱,不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
太陰經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脈沉緩者,蒼朮、半夏、南星主之。
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厥陰經頭痛,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
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
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
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
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
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
羌活附子湯,治厥陰頭痛藥也。
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
先師嘗病頭痛,發時兩頰青黃,暈眩,目不欲閉,懶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
潔古曰:此厥陰太陰合病,名曰風痰。
以《局方》玉壺丸治之,更灸俠谿穴即愈。
是知方者,體也。
法者,用也。
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
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
丹溪 曰:東垣頭痛論極好。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
勞役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兩太陽作痛,此相火自下衝上,宜補中益氣湯,多加川芎、當歸,甚者加知母、蔓荊子。
諸經氣滯,亦能頭痛。
偏頭風在右,屬痰屬熱。
痰用蒼朮、半夏;熱用酒芩。
在左屬風,屬血虛。
風用荊芥、薄荷;血虛用川芎、當歸。
諸家不分所屬,故藥多不效。
少陽偏頭痛,便秘或可下之。
清空膏治諸般頭痛,惟血虛頭痛不治。
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頭痛,川芎、當歸主之。
當歸一兩,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醉效。
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此東垣法也。
如肥人頭痛,是濕痰,宜用半夏、蒼朮。
如瘦人頭痛,是熱,宜酒洗薄黃芩。
因感冒而頭痛,宜防風、羌活、藁本、白芷之類。
如氣虛而痛,宜黃耆酒、生地黃、東垣安神湯之類。
如風熱在上而痛,宜天麻、蔓荊子、臺芎、酒黃芩。
如苦頭痛,宜細辛。
如形瘦色蒼而頭痛者,此是血虛也,宜用當歸、川芎、酒黃柏。
壯實人氣實有痰,或頭重頭暈,用大黃酒炒為末,茶調三錢,服之立效。
眉稜骨痛,屬風熱與痰,治類頭風,白芷、酒黃芩為末,茶調下。
戴氏 曰:痰作頭痛,其人嘔吐痰多者,宜芎辛湯或導痰湯。
怒氣傷肝及肝氣不順,上衝於腦,令人頭痛,宜蘇子降氣湯加沉香。
因虛頭痛,此為腎厥頭痛,宜十全大補湯。
中酒頭痛,噁心嘔逆,吐出宿酒,昏眩頭疼如破,宜中和湯、縮脾飲、五苓散,俱加乾葛選用。
又曰:眉稜骨痛,屬風熱與痰,治類頭風風熱者,宜祛風清上散。
因痰者,二陳湯加酒黃芩。
因風寒者,羌烏散。
眼眶痛有二證,皆屬於肝。
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眼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
有肝經停飲,發則眉稜骨痛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痰湯,或小芎辛湯加半夏、橘紅、南星、茯苓。
雷頭風者,頭如雷之鳴也,為風邪所客,風動則作聲也。
機要雲:雷頭風諸藥不效者,證與藥不相對也。
夫雷者,震卦主之,震仰盂,故藥內加荷葉,謂象其形狀,其色又青,乃述類形象也。
清震湯主之。
血虛頭痛,自魚尾者,謂上攻眉尖,後近髮際,故曰魚尾。
王節齋 曰: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而標寒。
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表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
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
惟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治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李氏 曰:厥頭痛,厥者,逆也。
邪氣逆上陽經而作痛,甚則發厥,須分內外二因治之。
外感頭痛,必有寒熱,宜分輕重解表。
風證,芎芷香蘇散、消風散。
風熱,川芎石膏散。
風寒,三五七散。
風寒入腦連齒痛者,芎辛湯或羌活黑附湯去附、柏加桂枝。
腦風項背怯寒,腦戶極冷者,用麻黃、細辛、全蠍、藿香各五分為末,荊芥煎酒或茶下。
寒證,連須蔥白湯、葛根蔥白湯。
暑證,香薷飲加茵陳、蔥白,或大半夏湯,薑汁為丸服。
濕證,芎術湯。
濕熱心煩,痛起耳中,古防風湯加酒芩、蒼朮、蒼耳子、細辛為末,茶清入薑汁少許調服。
熱多者,酒芩為末,茶清下。
內傷氣虛,相火上衝,耳鳴,九竅不利,兩太陽穴痛,宜補中益氣湯倍川芎,加知母、蔓荊子,或四君子湯。
大病後,及諸虛痛者,四桂散加茶一撮。
血虛,自魚尾上攻,古芎歸湯或四物湯加酒芩、羌活、柴胡、蔓荊子。
氣血兩虛者,調中益氣湯加川芎、細辛。
挾火者,安神湯。
腎厥,下虛上盛,巔頂不可忍,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宜玉真丸。
七情氣厥,心腹脹滿,嘔吐酸水,宜古芎烏散、葫蘆巴散。
挾痰,如聖餅子。
頭與心換痛者,古藁蒼湯。
痰厥頭旋眼黑,言亂噁心,眼閉肢冷,宜半夏白朮天麻湯、導痰湯加芎辛三生丸。
痰火,痛甚如破,二陳湯加芩、連或清空膏、清上瀉火湯。
如壯實人,隻宜酒炒大黃為末,清茶下。
痰飲滯痛者,神芎丸。
有伏痰者,瓜蒂散吐之。
積聚痛者,大黃備急丸。
凡頭痛,數日不食,百藥不效者,二氣丹。
無熱者,黑錫丹,常服點頭散斷根。
尋常頭目不清,似痛非痛,參蘇飲主之。
風熱者,徹清膏芩連煎湯調下。
沐浴後者,單白芷丸。
又曰:頭風須分偏正,素有痰者,或櫛沐取涼,及醉飽仰臥,賊風入腦,入項,入耳,入鼻,自頸項以上,耳、目、口、鼻、眉稜之間,有一處不若吾體,皆其漸也。
有頭皮浮頑不自覺者,有口舌不知味者,或耳聾或目痛,或眉稜上下掣痛,或鼻中聞香極香,聞臭極臭,或隻阿欠而作眩冒之狀,甚則項強硬,身體拘急,宜川芎茶調散,或祛風通氣散主之,此正頭風也。
偏左痛者,多血虛,或有火,或風熱;偏右痛者,多氣虛,或鬱滯,或痰,或風濕。
要知正痛常兼左右病邪。
凡頭痛,久則為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