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種子
論
求嗣全書 論曰:凡孕子在男女之氣血沖和,厚積而時發。
其艱且晚者,由稟受虛弱,榮衛偏勝,故資藥餌調攝,抑太過,助不及,俾就沖和已耳。
庸醫識謬,動投香燥辛熱,消爍真陰,煽引諸火,心火得熱而熾,怔忡恍惚,驚悸狂躁發焉。
肝火得熱而灼,掉眩強直,支痛軟縮,昏瞀發焉。
脾火得熱而燥,嘔吐暴注,脹鼓癰疹,鼽衄淋悶發焉。
肺火得熱而燋,咳唾喘滿,痿痹膹郁發焉。
腎火得熱而沸,水虧則火盛,化源枯涸,四臟之疾叢起焉。
是本來無恙,因補藥過驟,補而病,病而甚,猶不知剛劑之酷烈也。
血虛,四物可矣;氣虛,四君子可矣。
王道雖無近功,亦無遠禍。
然所以稱虛者,恣欲過度緻之,果虛則虛中有火,未有不制火而能收補益之效也。
蓋火盛,則雖有補藥,從邪而不從正,火益旺而氣血愈耗矣,但調氣清火而血自勻和。
婦人性多偏怒,妾媵情鮮疏暢,偏則暴,暴則火性益騰。
偏則鬱,鬱則伏火愈積。
心不足則血不流,脾不足則味不化,加以毒食猛劑,安得沖和。
此入制香附丸,性味極純,氣調則血調,血調則經順,久服收功,百發百中,不敢自私,公之於人。
又曰:男子陽精微薄,雖遇血海虛靜,流而不能直射子宮,多不成胎。
蓋因平時嗜欲不節,施瀉太多所緻。
宜補精元,兼用靜功存養,無令妄動,候陽精充實,依時而合,一舉而成矣。
女人陰血衰弱,雖投真精,不能攝入子宮,雖交而不孕,雖孕而不育。
是以男子配合,必當其年,未笄之女,陰氣未完,欲盛之婦,所生多女。
性行和者經調易,性行姤者月水不勻。
相貌惡者刑重,顏容媚者福薄。
大肥脂滿,子宮不能受精。
太瘦子宮無血,精不能聚,俱不宜子。
男精女血,皆兼氣血陰陽,總屬腎與命門,精血充盛,別無雜病,宜交會得時,乃成胎孕。
凡經盡一日至三日,新血未盛,精盛其血,男胎成矣。
四日至六日,新血漸長,血勝其精,女胎成矣。
六日至十日,鮮有成者,總成亦皆女胎。
欲求子者,全在經盡三日以裡,於夜半子時,生氣瀉精,受妊必男。
斯時男女無暴怒,毋醉飽,毋食炙煿辛熱,毋用他術贊益,陰陽和平,精血調暢,交而必孕,孕而必育,育而為子且壽。
妊後宜內遠七情,薄五味,大冷大熱之物,皆在所禁。
蓋子食母氣以成形,食母味以養精,苟無胎動、胎痛、漏血及風寒外邪,不可輕易服藥,亦不得交合,觸動欲火。
生後攝養,一如胎前。
蓋母食熱則乳熱,母食寒則乳寒,母食膏粱熬烈之物則乳毒,有是數者,子受其害。
寡欲則不妄交合,積氣儲精,待時而動,故能有子。
凡心有所動即是欲,心主血而藏神,腎主精而藏志,心神外馳,則腎志內亂,其於交會之際,殊無靜一清和之氣,所瀉之物,同歸腐濁而已,安能發育長養於其間哉。
欲寡神完,不惟多子,抑且多壽。
若見命門脈微細或絕,陽事痿弱,法當補陽。
若見命門脈洪大鼓擊,陽事堅舉,是為相火妄動,法當滋陰。
若或腎脈浮大芤緊,遺精尿血,法當補陰。
若帶洪數,兼以瀉火。
若見腎脈微甚欲絕,別無相火為病,法當陰陽雙補。
陽脫痿弱,精冷而薄,或來慢不能直射子宮,命門脈微細者,還少丹、打老兒丸。
精清淡者,雀卵丸。
陽痿不舉,命門脈虛欲脫者,巨勝子丸、壯陽丹。
腎氣欠旺,來慢不能直射子宮者,續嗣丹、溫腎丹。
精漏無火者,金鎖思仙丹。
陰虛有火者,大造丸、腎氣丸、補陰丸、虎潛丸。
四十以後,縱有火動者,隻宜小菟絲子丸、天門冬膏,忌用知柏、芍藥寒涼。
陰陽兩虛者,八味丸、二神交濟丹、通用種子大補丸、玄牝太極丸、五子衍宗丸、十子丸、加味蒼朮膏、何首烏丸。
女宜鼓動微陽,女金丹、螽斯丸、大小烏雞丸。
調養經血,四制香附丸、十味香附丸、墨附丸、單醋附丸、百子附歸丸、琥珀調經丸、加味養榮丸、加味益母膏、滋陰百補丸、大造丸、補陰丸,依證選用。
不可過服熱藥以遺子患。
古雲:父吞剛劑,子患熱淋,且性燥多火,男女皆然,況造化之妙,豈可專恃藥餌乎。
又曰:或問《千金方》有房中補益法,可用否?予應之曰:人之有生,心為火居上,腎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
水之體靜,火之體動,動易而靜難。
儒者曰:正心收心養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動於妄也。
道者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動於妄也。
蓋相火藏於肝腎陰分,君火不妄動,相火惟有稟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虐焰飛走之狂勢也。
易兌取象於少女,兌,說也,遇少男艮為鹹。
鹹,無心之感也。
艮,止也。
房中之法,有艮止之義焉。
若良而不止,徒有戕賊,何益之有。
為補益之說者,此可用於質壯心靜遇敵不動之人,苟無聖賢之心,神仙之骨,未易為也。
女法水,男法火,水能制火,一樂於與,一樂於取,此自然之理也。
若以房中為補,殺人多矣。
又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
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
日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
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光者也。
人身陰氣,其消長視月盈缺。
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
《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
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
主閉藏者,腎也。
司疏瀉者,肝也。
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
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瀉也。
所以聖賢隻教人收心養心,其旨深矣。
《內經》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天然之真,而為來春發生升動之本。
若於此時縱欲戕賊,至春深之際,下無根本,陽氣輕浮,必有溫熱之病。
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浮,此論一年之虛耳。
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月空,亦為一月之虛。
大風大霧,虹霓飛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皆為一日之虛。
若患病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於一日之虛。
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
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所謂注夏病。
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
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墜壞,與言及此,深可驚懼。
古人謂不見所欲,使心不亂。
夫以溫柔之感於體,聲音之感於耳,顏色之感於目,馨香之感於鼻,誰不為之動心也。
善攝生者,於此五個月出居於外,苟值一月之虛,亦宜暫遠帷幕,各自珍重,幸甚。
又曰:昔褚澄氏有言,男女交合,陰血先至,陽精後沖而男形成。
陽精先入,陰血後參而女形成,信斯言也。
人有精先瀉
其艱且晚者,由稟受虛弱,榮衛偏勝,故資藥餌調攝,抑太過,助不及,俾就沖和已耳。
庸醫識謬,動投香燥辛熱,消爍真陰,煽引諸火,心火得熱而熾,怔忡恍惚,驚悸狂躁發焉。
肝火得熱而灼,掉眩強直,支痛軟縮,昏瞀發焉。
脾火得熱而燥,嘔吐暴注,脹鼓癰疹,鼽衄淋悶發焉。
肺火得熱而燋,咳唾喘滿,痿痹膹郁發焉。
腎火得熱而沸,水虧則火盛,化源枯涸,四臟之疾叢起焉。
是本來無恙,因補藥過驟,補而病,病而甚,猶不知剛劑之酷烈也。
血虛,四物可矣;氣虛,四君子可矣。
王道雖無近功,亦無遠禍。
然所以稱虛者,恣欲過度緻之,果虛則虛中有火,未有不制火而能收補益之效也。
蓋火盛,則雖有補藥,從邪而不從正,火益旺而氣血愈耗矣,但調氣清火而血自勻和。
婦人性多偏怒,妾媵情鮮疏暢,偏則暴,暴則火性益騰。
偏則鬱,鬱則伏火愈積。
心不足則血不流,脾不足則味不化,加以毒食猛劑,安得沖和。
此入制香附丸,性味極純,氣調則血調,血調則經順,久服收功,百發百中,不敢自私,公之於人。
又曰:男子陽精微薄,雖遇血海虛靜,流而不能直射子宮,多不成胎。
蓋因平時嗜欲不節,施瀉太多所緻。
宜補精元,兼用靜功存養,無令妄動,候陽精充實,依時而合,一舉而成矣。
女人陰血衰弱,雖投真精,不能攝入子宮,雖交而不孕,雖孕而不育。
是以男子配合,必當其年,未笄之女,陰氣未完,欲盛之婦,所生多女。
性行和者經調易,性行姤者月水不勻。
相貌惡者刑重,顏容媚者福薄。
大肥脂滿,子宮不能受精。
太瘦子宮無血,精不能聚,俱不宜子。
男精女血,皆兼氣血陰陽,總屬腎與命門,精血充盛,別無雜病,宜交會得時,乃成胎孕。
凡經盡一日至三日,新血未盛,精盛其血,男胎成矣。
四日至六日,新血漸長,血勝其精,女胎成矣。
六日至十日,鮮有成者,總成亦皆女胎。
欲求子者,全在經盡三日以裡,於夜半子時,生氣瀉精,受妊必男。
斯時男女無暴怒,毋醉飽,毋食炙煿辛熱,毋用他術贊益,陰陽和平,精血調暢,交而必孕,孕而必育,育而為子且壽。
妊後宜內遠七情,薄五味,大冷大熱之物,皆在所禁。
蓋子食母氣以成形,食母味以養精,苟無胎動、胎痛、漏血及風寒外邪,不可輕易服藥,亦不得交合,觸動欲火。
生後攝養,一如胎前。
蓋母食熱則乳熱,母食寒則乳寒,母食膏粱熬烈之物則乳毒,有是數者,子受其害。
寡欲則不妄交合,積氣儲精,待時而動,故能有子。
凡心有所動即是欲,心主血而藏神,腎主精而藏志,心神外馳,則腎志內亂,其於交會之際,殊無靜一清和之氣,所瀉之物,同歸腐濁而已,安能發育長養於其間哉。
欲寡神完,不惟多子,抑且多壽。
若見命門脈微細或絕,陽事痿弱,法當補陽。
若見命門脈洪大鼓擊,陽事堅舉,是為相火妄動,法當滋陰。
若或腎脈浮大芤緊,遺精尿血,法當補陰。
若帶洪數,兼以瀉火。
若見腎脈微甚欲絕,別無相火為病,法當陰陽雙補。
陽脫痿弱,精冷而薄,或來慢不能直射子宮,命門脈微細者,還少丹、打老兒丸。
精清淡者,雀卵丸。
陽痿不舉,命門脈虛欲脫者,巨勝子丸、壯陽丹。
腎氣欠旺,來慢不能直射子宮者,續嗣丹、溫腎丹。
精漏無火者,金鎖思仙丹。
陰虛有火者,大造丸、腎氣丸、補陰丸、虎潛丸。
四十以後,縱有火動者,隻宜小菟絲子丸、天門冬膏,忌用知柏、芍藥寒涼。
陰陽兩虛者,八味丸、二神交濟丹、通用種子大補丸、玄牝太極丸、五子衍宗丸、十子丸、加味蒼朮膏、何首烏丸。
女宜鼓動微陽,女金丹、螽斯丸、大小烏雞丸。
調養經血,四制香附丸、十味香附丸、墨附丸、單醋附丸、百子附歸丸、琥珀調經丸、加味養榮丸、加味益母膏、滋陰百補丸、大造丸、補陰丸,依證選用。
不可過服熱藥以遺子患。
古雲:父吞剛劑,子患熱淋,且性燥多火,男女皆然,況造化之妙,豈可專恃藥餌乎。
又曰:或問《千金方》有房中補益法,可用否?予應之曰:人之有生,心為火居上,腎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
水之體靜,火之體動,動易而靜難。
儒者曰:正心收心養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動於妄也。
道者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動於妄也。
蓋相火藏於肝腎陰分,君火不妄動,相火惟有稟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虐焰飛走之狂勢也。
易兌取象於少女,兌,說也,遇少男艮為鹹。
鹹,無心之感也。
艮,止也。
房中之法,有艮止之義焉。
若良而不止,徒有戕賊,何益之有。
為補益之說者,此可用於質壯心靜遇敵不動之人,苟無聖賢之心,神仙之骨,未易為也。
女法水,男法火,水能制火,一樂於與,一樂於取,此自然之理也。
若以房中為補,殺人多矣。
又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
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
日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
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光者也。
人身陰氣,其消長視月盈缺。
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
《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
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
主閉藏者,腎也。
司疏瀉者,肝也。
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
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瀉也。
所以聖賢隻教人收心養心,其旨深矣。
《內經》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天然之真,而為來春發生升動之本。
若於此時縱欲戕賊,至春深之際,下無根本,陽氣輕浮,必有溫熱之病。
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浮,此論一年之虛耳。
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月空,亦為一月之虛。
大風大霧,虹霓飛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皆為一日之虛。
若患病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於一日之虛。
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
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所謂注夏病。
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
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墜壞,與言及此,深可驚懼。
古人謂不見所欲,使心不亂。
夫以溫柔之感於體,聲音之感於耳,顏色之感於目,馨香之感於鼻,誰不為之動心也。
善攝生者,於此五個月出居於外,苟值一月之虛,亦宜暫遠帷幕,各自珍重,幸甚。
又曰:昔褚澄氏有言,男女交合,陰血先至,陽精後沖而男形成。
陽精先入,陰血後參而女形成,信斯言也。
人有精先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