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婦人,虛勞不足,大骨枯,大肉陷,皆治之。
生地黃汁 白蓮藕汁 生乳汁 上三味,等分,用砂石器內以文武火熬成膏,用後藥: 人參 白朮 黃連 黃耆 五味子 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前膏子和劑,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
瓊玉膏 滋血補氣,延年益壽。
昔人謂一料分十劑,可救勞瘵十人。
人參(三十六兩,去蘆,研為細末) 白茯苓(二十四兩,去皮,研為淨末) 白蜜(六斤) 生地黃(十六斤,搗取汁,以盡為度,去渣) 一方加枸杞、天冬、麥冬各一斤。
上和勻,入銀石器瓶中,內用油紙,外用竹箬包,以軟蔑縛緊瓶口,入重湯內,懸煮之,用桑柴文武火,不住手三晝夜,入井中浸一日夜,出火毒,又煮一日出陰毒,取出,每空心用酒或白湯調下。
接命膏 治男婦氣血虛弱,痰火上升及一切虛損。
人乳(二盞,香甜白者佳) 梨汁(一盞) 上二味傾入銀錫鏇中,入湯內頓滾,有黃沫起開青為度,每五更後一服。
大能補虛消痰,生血延壽。
玄霜雪梨膏 生津止渴,除咯血吐血嗽血久不止,及治勞心動火,勞嗽久不愈,消痰止嗽,清血歸經。
雪梨(六十個,去心皮,取汁二十鍾,酸者不用) 藕汁(十鍾) 鮮生地(搗取汁,十鍾) 麥門冬(搗爛煎汁,五鍾) 蘿蔔汁(五鍾) 茅根汁(十鍾) 上六汁,再重濾去渣,將清汁再入火煎煉,入蜜一斤,飴糖半斤,薑汁半酒盞,入火再熬如稀糊,則成膏矣。
如血不止,咳嗽,加側柏葉,搗汁一鍾,韭白汁半鍾,茜根汁半鍾,俱去渣,入前汁內煎成膏服之。
坎離膏 治勞瘵發熱,陰虛火動,咳嗽吐血,唾血,咯血,咳血,衄血,心慌喘急盜汗。
黃柏 知母(各四兩) 生地(姜酒炒) 熟地(砂仁炒)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杏仁(去皮,七錢) 胡桃仁(去皮,四兩) 蜂蜜(四兩) 上先將黃柏、知母,童便三碗,側柏葉一把,煎至四碗,去渣。
又將天麥門冬、生熟地黃入汁內,添水二碗,煎汁去渣,再搗如泥,另用水一二碗,熬熟絞汁,入前汁,將杏仁、桃仁用水擂爛,再濾,勿留渣,同蜜入前汁內,用文武火熬成膏,瓷器收貯封固,入水內去火毒。
每服三五匙,側柏葉煎湯,空心調服,忌銅鐵器。
服童便法 滋陰降火,消瘀血,止吐衄咳咯諸血。
取十二歲以下童子,絕其烹炮鹹酸,多與米飲以助水道,每用一盞,入薑汁,或韭汁一二點,徐徐服之,日進二三服。
寒天則重湯溫服,久自有效也。
一方治骨蒸發熱,取三歲童便五升,煎取一升,以蜜三匙和之,每服二碗,半日更服,此後常取自己小便服之,輕者二十日,重者五十日瘥。
一方治男婦怯證,男用童女便,女用童男便,斬頭去尾,日進二次,用乾燒餅壓之,月餘全愈。
一方治久嗽涕唾,肺痿,時時寒熱,頰赤氣急,用童便去頭尾少許五合,取大粉甘草一寸,四破之浸之,露一夜,去甘草,平旦頓服,或入甘草末一錢同服亦可,一日一劑。
童子忌食五辛物。
蔭按:本草小便味鹹氣寒,寇宗爽亦謂熱勞方中用之,若氣血虛無熱者,不宜多服。
而朱丹溪辯曰:小便降火甚速。
常見一老婦年逾八十,貌似四十,詢其故,常有惡病,人教服人尿四十餘年矣,且老健無他病,而何謂之性寒不宜多服耶。
凡陰虛火動,熱蒸如燎,服藥無益者,非小便不能除。
故李時珍雲:小便方家謂之輪迴酒,還元湯,性溫不寒,飲之入胃,隨脾之氣上歸於肺,下歸水道而入膀胱,乃其舊路也,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
又小便與血同類也,故其味鹹而走血,治諸血病,不可缺也。
以上諸方,治虛勞發熱之劑。
安嗽膏 治陰虛咳嗽,火動發熱,咯血吐血,大斂肺氣。
天冬(去心,八兩) 杏仁(去皮) 貝母(去心) 百部 百合(各四兩) 款冬花蕊(五兩) 紫菀(三兩) 雪白朮(八兩) 上俱為粗末,長流水煎三次,取汁三次,去渣,入飴糖八兩,蜜十六兩再熬;又入阿膠四兩,白茯苓四兩為末,水飛過曬乾,二味入前汁內和勻,如糊成膏,每服三五匙。
安肺湯 治榮衛俱虛,發熱自汗,肺氣喘急,咳嗽痰唾。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酒蒸) 白朮 茯苓 五味子 麥冬(去心) 桑白皮(炙) 甘草(炙,各五分) 阿膠(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入生薑,水煎服。
和肺飲子 治咯血後肺虛咳嗽多痰。
阿膠 人參 麥冬(去心) 山藥 貝母 茯苓 百合 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作一服,入黃蠟如皂子大一塊,水煎,食後溫服。
緊菀散 治咳中有血,虛勞肺痿。
人參 紫菀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茯苓 知母 桔梗(各一錢半) 貝母(一錢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
天門冬丸 治吐血咯血,大安肺氣,止咳。
天門冬(去心,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 貝母 茯苓 阿膠(蛤粉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臨臥皆可用,日進二三丸。
黃耆散 治咳血成勞。
黃耆 麥門冬 熟地(砂仁炒) 桔梗 白芍(各一錢) 甘草(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服。
一方加人參、五味各六分,名五味黃耆散。
劫勞散 治心腎俱虛,勞嗽時復三四聲,潮熱,潮過即有盜汗,四肢倦怠,體瘦,恍惚異夢,喉中有血,名曰肺痿。
黃耆(蜜炙,一錢) 白芍(二錢半) 人參 白茯苓 熟地(砂仁炒) 當歸 半夏曲 五味子 阿膠(蛤粉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團參飲子 治憂思喜怒,飢飽失宜,以緻臟氣不安,咳唾膿血,增寒壯熱,肌膚消瘦,將成勞瘵。
人參 紫菀 阿膠(炒成珠) 細辛 款冬花 杏仁 天冬 桑葉(經霜者) 半夏(湯泡七次) 五味子 百合(蒸,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因氣而成核者,加木香五分。
吐血有絲者,加生地一錢半。
咳而吐血,有痰者,加鍾乳粉五分。
因痰極而咳嗽者,加黃耆一錢。
因損嗽而唾血者,加沒藥五分,藕節二個;咳而嘔逆,腹滿不食者,加白朮一錢二分,仍倍加生薑,咳而小便多者,加益智仁八分;咳而大便溏者,用杏仁加白朮一錢;咳而氣逆者,加陳皮一錢,沉香七分。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促短氣咳嗽。
蘇子(五錢) 陳皮 厚樸(薑汁炒) 前胡 肉桂(各二錢) 半夏(薑製) 當歸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蔭按:虛勞病,未有不痰嗽壅盛者,而治痰以燥濕之藥,治嗽以清火之劑,百無一效。
蓋此痰非脾濕之痰,乃濁液聚而為痰也。
此火非有餘之火,乃虛陽升而為火也。
大抵人身之氣,不過一陰一陽,陽降陰升,水火既濟,何痰火之有。
惟心火炎於上,腎水虧於下,緻陽氣浮而不降,陰氣沉而不升,此痰嗽喘急之所由而作也。
此方收斂陽氣,使歸下元,則陰氣自升,火邪自降,痰嗽何由而作乎。
以上諸方,治虛勞嗽喘之劑。
正氣湯 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
黃柏(炒,一錢) 知母(炒,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四制白朮散 治盜汗。
白朮(四兩,用黃耆、石斛、牡蠣、麥麩各炒一兩,去四味不用) 上止取白朮為末,每服三錢,粟米飲調下。
黃耆六一湯 治虛人盜汗。
黃耆(六兩) 甘草(一兩) 上各用蜜炙十數次,出火毒,每服一兩,水煎服。
玉屏風散 治自汗。
防風 黃耆(各一錢,二味實表) 白朮(二錢,燥內濕) 上作一服。
水煎服。
以上諸方,虛汗之劑。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血氣大虛,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肢體重痛,嗜臥少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耆(蜜炙) 龍眼肉 當歸 遠志(去心) 酸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滋陰安神湯 治血氣兩虛,不時怔忡,眩暈。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砂仁炒) 人參 白朮 茯神(去木) 遠志(去心) 酸棗仁(去心) 甘草(炙,各五分) 黃連(酒炒,四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滋陰抑火湯 治陰火上衝,怔忡不已。
當歸(酒洗) 芍藥(煨) 生地(酒炒) 熟地黃 川芎 黃連 知母(各一錢) 肉桂 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煎,入童便半盞,食前服。
硃砂安神丸 治血虛心煩,懊憹,驚悸怔忡,胸中氣亂。
硃砂(五錢,水飛過,另研) 黃連(酒洗,六錢) 生地(姜酒炒,一錢半) 當歸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食後唾津下。
蔭按:以上諸方,治心神怔悸之劑。
大抵虛勞證多起之於勞心思慮,水火不交,故治腎必先治心,心火既降,則腎水自升,且不緻刑肺金,絕生化之源,蓋源源本本之道也。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洩瀉等證。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 山藥(炒,一錢) 蓮肉(五分) 白扁豆(七分) 薏苡仁(五分) 砂仁 桔梗(各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棗湯調下,瀉不止加訶子。
瑞蓮丸 治元氣大虛,脾胃怯弱,洩瀉不止,不思飲食。
乾山藥(炒) 蓮肉(去心) 白朮 芡實(去殼,各二兩) 楝參(五錢) 白茯苓 橘紅 白芍(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豭豬肚一個,洗淨煮爛,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湯下,兼服白雪糕。
二仙糕 壯陰益腎水,養脾胃。
人參 山藥 白茯苓 芡實仁 蓮肉(去皮心,各半斤) 糯米(一升) 粳米(三升半) 蜜(半斤) 白糖(半斤) 上為細末,和勻,將蜜糖溶化,和末摻妥得宜,以小木籠炊蒸之,上以米一撮成飯,則糕成矣,取起劃作棋子塊,漫火上烘乾,作點心,或作末貯磁器,每早一大匙,白沸湯調下。
以上諸方,補脾胃,止瀉洩之劑。
人參黃耆湯 治血氣大虛,精神短少,形羸脈微,奄奄欲盡。
此藥大有補益。
方見虛損門。
樂令建中湯 治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自汗,將成勞瘵。
此藥大能退熱補虛,生血氣。
前胡 細辛 當歸 白芍 人參 陳皮(去白) 麥冬(去心) 桂心 黃耆(蜜炙) 茯苓 甘草(炙,各一錢) 半夏(八分) 上作一服,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十全大補湯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
此藥性溫補,常服生血,補脾胃。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黃 肉桂(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人參養榮湯 治積勞虛損,四肢倦怠,肌肉消瘦而少顏色,汲汲短氣,飲食無味。
人參 當歸 陳皮 黃耆(蜜炙) 桂心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白芍(二錢) 熟地黃(酒浸) 茯苓 五味子(各七分半) 遠志(去心) 上作一服,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蔭按:世人治虛勞,率執陰虛火動之說,始終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及天麥冬滋陰降火之劑,不知此特可用於初病之時。
蓋初病時,止是腎水虛弱,心火偏旺,而他臟尚實,榮衛未損,故以此取效耳。
若病久不愈,則五臟俱損,真氣消耗,重以陰寒之藥能不促之死乎。
古人雲:服涼藥百無一生,正此之謂也。
以上諸方,俱甘溫之劑,蓋甘能生血,溫能除大熱,以此溫養氣血,調和榮衛,使陰無偏勝之害,則病易痊矣。
大抵變見偶發之證,不妨寒熱偏攻,若平時調養之藥,必須沖和兼濟,此養生之至理,不獨治虛勞為然也。
以上諸方,大補氣血之劑。
補天大造丸 治男女諸虛百損,補益之功極重。
大抵男精女血構成,非草木金石可比,以人補人,全天元真氣,世所少知。
紫河車(一具,用首胎及肥盛無病婦人者。
先以米泔水擇淨,不動筋膜,以竹器盛於長流水中浸一刻,提回以小瓷盆盛於木甑內,文武火蒸自卯至酉,極熟如糊取出,先傾自然汁在藥內,餘用石臼杵,擂爛如糊,通入藥末內為丸) 熟地黃(酒蒸,二兩) 生地黃(酒浸) 麥冬(去心) 天冬(去心) 牛膝 杜仲(炙去絲,各一兩五錢) 當歸(酒洗) 黃柏(酒炒) 白朮 五味子 枸杞子 小茴香(各一兩) 陳皮(去白,七錢半) 側柏葉(焙乾,二兩) 乾薑(炮,二錢) 上為細末,用河車入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有病者日進二服。
如血虛倍當歸、地黃,氣血加人參、黃耆各一兩,骨蒸加地骨皮、知母、牡丹皮。
婦人去黃柏,加川芎、香附、條芩。
河車丸 治一切勞瘵,虛損骨蒸等證。
紫河車(一具,如前制) 人參(一兩) 白茯苓(半兩) 山藥(二兩) 上為末,麵糊,入河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嗽甚五味子湯下。
還元秋石丸 治諸虛百損。
秋石(一斤) 白茯苓(一斤)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人參 生地(酒炒) 熟地(砂仁炒) 枸杞子 人乳粉(各四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或酒下。
秋石四精丸 治思慮色欲過度,損傷心氣,遺精,小便數。
秋石 白茯苓(各四兩) 蓮肉 芡實(各二兩) 上為末,蒸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接命丹 治虛損勞瘵。
人乳(用磁碟曬極熱,置乳於中) 人胞(一具,曬乾為末) 上以乳汁調胞末服,服後以白粥少少養之。
或將乳曬乾為粉,與人胞末等分,棗肉丸服亦可。
服人乳法 每用一吸,即以紙塞鼻孔,按唇貼齒而漱,乳與口津相和,然後以鼻內使氣由明堂入腦,方可徐徐嚥下。
如此五七吸為一度。
不漱而吸,何異飲酪,止於腸胃爾。
蔭按:白飛霞醫通雲:服人乳大能益心氣,補腦髓,止消渴,治風火證,養老尤宜。
南史載宋何尚之積年勞病,飲婦人乳而瘥。
方術家隱其名,謂之仙人酒,故服乳歌曰:仙家酒,仙家酒,兩個葫蘆盛一鬥,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乾涸時,嚥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餘,返老還童天地久。
蓋乳乃陰血所化,生於脾胃,攝於衝任,未受孕則下為月水,既受孕則留而養胎也,已產則赤變為白,上為乳汁,此造化玄微,自然之妙也。
以上諸方,皆以人補人之法。
蓋虛勞羸瘦,真氣消耗者,非草木之滋味可補,須以此培養,庶真元可復,而肌肉再生也。
秋石還元丹 久服去百病,強骨髓,補精血,開心益志,補暖下元,悅色進食,久則臍下常如火暖,諸般冷病皆愈。
年久冷勞虛憊者,服之亦壯盛。
用男子小便十石,童男尤佳,先安大鍋一口於空室中,上用深瓦甑接鍋口,以紙筋杵石灰泥甑縫並鍋口,勿令通風,候乾,下小便約鍋中七八分以來,竈下用焰火煮之,若湧出,即少少添冷小便,候煎乾即人中白也。
入好罐子內,如法固濟,入炭爐中煅之,旋取二三兩,再研如粉,煮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五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其藥常要近火,或時復養火三五日,則功效更大也。
秋冰乳粉丸 固元陽,壯筋骨,延年不老,卻百病。
秋冰(五錢) 人乳(頭生男女乳汁曬粉,各五錢) 乳香(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烏金紙包黃蠟,櫃收,勿令洩氣,每日用乳汁,化服一丸,仍日飲乳汁助之。
秋水法,用童男童女尿垽各一桶,入大鍋內,桑柴火熬幹,刮下,入河水一桶攪化,隔紙淋過,復熬,刮下,再以水淋煉之,如此七次,其色如霜。
或有一斤入罐內,上用鐵燈盞蓋定,鹽泥固濟,升打三炷香,看秋石色白如玉,再研,再如前升打,燈盞上用水徐徐擦之,不可多,多則不結;不可少,少則不升,自辰至未,退火冷定,其盞上升起者為秋冰,味淡而香,
生地黃汁 白蓮藕汁 生乳汁 上三味,等分,用砂石器內以文武火熬成膏,用後藥: 人參 白朮 黃連 黃耆 五味子 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前膏子和劑,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
瓊玉膏 滋血補氣,延年益壽。
昔人謂一料分十劑,可救勞瘵十人。
人參(三十六兩,去蘆,研為細末) 白茯苓(二十四兩,去皮,研為淨末) 白蜜(六斤) 生地黃(十六斤,搗取汁,以盡為度,去渣) 一方加枸杞、天冬、麥冬各一斤。
上和勻,入銀石器瓶中,內用油紙,外用竹箬包,以軟蔑縛緊瓶口,入重湯內,懸煮之,用桑柴文武火,不住手三晝夜,入井中浸一日夜,出火毒,又煮一日出陰毒,取出,每空心用酒或白湯調下。
接命膏 治男婦氣血虛弱,痰火上升及一切虛損。
人乳(二盞,香甜白者佳) 梨汁(一盞) 上二味傾入銀錫鏇中,入湯內頓滾,有黃沫起開青為度,每五更後一服。
大能補虛消痰,生血延壽。
玄霜雪梨膏 生津止渴,除咯血吐血嗽血久不止,及治勞心動火,勞嗽久不愈,消痰止嗽,清血歸經。
雪梨(六十個,去心皮,取汁二十鍾,酸者不用) 藕汁(十鍾) 鮮生地(搗取汁,十鍾) 麥門冬(搗爛煎汁,五鍾) 蘿蔔汁(五鍾) 茅根汁(十鍾) 上六汁,再重濾去渣,將清汁再入火煎煉,入蜜一斤,飴糖半斤,薑汁半酒盞,入火再熬如稀糊,則成膏矣。
如血不止,咳嗽,加側柏葉,搗汁一鍾,韭白汁半鍾,茜根汁半鍾,俱去渣,入前汁內煎成膏服之。
坎離膏 治勞瘵發熱,陰虛火動,咳嗽吐血,唾血,咯血,咳血,衄血,心慌喘急盜汗。
黃柏 知母(各四兩) 生地(姜酒炒) 熟地(砂仁炒)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杏仁(去皮,七錢) 胡桃仁(去皮,四兩) 蜂蜜(四兩) 上先將黃柏、知母,童便三碗,側柏葉一把,煎至四碗,去渣。
又將天麥門冬、生熟地黃入汁內,添水二碗,煎汁去渣,再搗如泥,另用水一二碗,熬熟絞汁,入前汁,將杏仁、桃仁用水擂爛,再濾,勿留渣,同蜜入前汁內,用文武火熬成膏,瓷器收貯封固,入水內去火毒。
每服三五匙,側柏葉煎湯,空心調服,忌銅鐵器。
服童便法 滋陰降火,消瘀血,止吐衄咳咯諸血。
取十二歲以下童子,絕其烹炮鹹酸,多與米飲以助水道,每用一盞,入薑汁,或韭汁一二點,徐徐服之,日進二三服。
寒天則重湯溫服,久自有效也。
一方治骨蒸發熱,取三歲童便五升,煎取一升,以蜜三匙和之,每服二碗,半日更服,此後常取自己小便服之,輕者二十日,重者五十日瘥。
一方治男婦怯證,男用童女便,女用童男便,斬頭去尾,日進二次,用乾燒餅壓之,月餘全愈。
一方治久嗽涕唾,肺痿,時時寒熱,頰赤氣急,用童便去頭尾少許五合,取大粉甘草一寸,四破之浸之,露一夜,去甘草,平旦頓服,或入甘草末一錢同服亦可,一日一劑。
童子忌食五辛物。
蔭按:本草小便味鹹氣寒,寇宗爽亦謂熱勞方中用之,若氣血虛無熱者,不宜多服。
而朱丹溪辯曰:小便降火甚速。
常見一老婦年逾八十,貌似四十,詢其故,常有惡病,人教服人尿四十餘年矣,且老健無他病,而何謂之性寒不宜多服耶。
凡陰虛火動,熱蒸如燎,服藥無益者,非小便不能除。
故李時珍雲:小便方家謂之輪迴酒,還元湯,性溫不寒,飲之入胃,隨脾之氣上歸於肺,下歸水道而入膀胱,乃其舊路也,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
又小便與血同類也,故其味鹹而走血,治諸血病,不可缺也。
以上諸方,治虛勞發熱之劑。
安嗽膏 治陰虛咳嗽,火動發熱,咯血吐血,大斂肺氣。
天冬(去心,八兩) 杏仁(去皮) 貝母(去心) 百部 百合(各四兩) 款冬花蕊(五兩) 紫菀(三兩) 雪白朮(八兩) 上俱為粗末,長流水煎三次,取汁三次,去渣,入飴糖八兩,蜜十六兩再熬;又入阿膠四兩,白茯苓四兩為末,水飛過曬乾,二味入前汁內和勻,如糊成膏,每服三五匙。
安肺湯 治榮衛俱虛,發熱自汗,肺氣喘急,咳嗽痰唾。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酒蒸) 白朮 茯苓 五味子 麥冬(去心) 桑白皮(炙) 甘草(炙,各五分) 阿膠(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入生薑,水煎服。
和肺飲子 治咯血後肺虛咳嗽多痰。
阿膠 人參 麥冬(去心) 山藥 貝母 茯苓 百合 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作一服,入黃蠟如皂子大一塊,水煎,食後溫服。
緊菀散 治咳中有血,虛勞肺痿。
人參 紫菀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茯苓 知母 桔梗(各一錢半) 貝母(一錢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
天門冬丸 治吐血咯血,大安肺氣,止咳。
天門冬(去心,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 貝母 茯苓 阿膠(蛤粉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臨臥皆可用,日進二三丸。
黃耆散 治咳血成勞。
黃耆 麥門冬 熟地(砂仁炒) 桔梗 白芍(各一錢) 甘草(八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服。
一方加人參、五味各六分,名五味黃耆散。
劫勞散 治心腎俱虛,勞嗽時復三四聲,潮熱,潮過即有盜汗,四肢倦怠,體瘦,恍惚異夢,喉中有血,名曰肺痿。
黃耆(蜜炙,一錢) 白芍(二錢半) 人參 白茯苓 熟地(砂仁炒) 當歸 半夏曲 五味子 阿膠(蛤粉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團參飲子 治憂思喜怒,飢飽失宜,以緻臟氣不安,咳唾膿血,增寒壯熱,肌膚消瘦,將成勞瘵。
人參 紫菀 阿膠(炒成珠) 細辛 款冬花 杏仁 天冬 桑葉(經霜者) 半夏(湯泡七次) 五味子 百合(蒸,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因氣而成核者,加木香五分。
吐血有絲者,加生地一錢半。
咳而吐血,有痰者,加鍾乳粉五分。
因痰極而咳嗽者,加黃耆一錢。
因損嗽而唾血者,加沒藥五分,藕節二個;咳而嘔逆,腹滿不食者,加白朮一錢二分,仍倍加生薑,咳而小便多者,加益智仁八分;咳而大便溏者,用杏仁加白朮一錢;咳而氣逆者,加陳皮一錢,沉香七分。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促短氣咳嗽。
蘇子(五錢) 陳皮 厚樸(薑汁炒) 前胡 肉桂(各二錢) 半夏(薑製) 當歸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蔭按:虛勞病,未有不痰嗽壅盛者,而治痰以燥濕之藥,治嗽以清火之劑,百無一效。
蓋此痰非脾濕之痰,乃濁液聚而為痰也。
此火非有餘之火,乃虛陽升而為火也。
大抵人身之氣,不過一陰一陽,陽降陰升,水火既濟,何痰火之有。
惟心火炎於上,腎水虧於下,緻陽氣浮而不降,陰氣沉而不升,此痰嗽喘急之所由而作也。
此方收斂陽氣,使歸下元,則陰氣自升,火邪自降,痰嗽何由而作乎。
以上諸方,治虛勞嗽喘之劑。
正氣湯 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
黃柏(炒,一錢) 知母(炒,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四制白朮散 治盜汗。
白朮(四兩,用黃耆、石斛、牡蠣、麥麩各炒一兩,去四味不用) 上止取白朮為末,每服三錢,粟米飲調下。
黃耆六一湯 治虛人盜汗。
黃耆(六兩) 甘草(一兩) 上各用蜜炙十數次,出火毒,每服一兩,水煎服。
玉屏風散 治自汗。
防風 黃耆(各一錢,二味實表) 白朮(二錢,燥內濕) 上作一服。
水煎服。
以上諸方,虛汗之劑。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血氣大虛,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肢體重痛,嗜臥少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耆(蜜炙) 龍眼肉 當歸 遠志(去心) 酸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滋陰安神湯 治血氣兩虛,不時怔忡,眩暈。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砂仁炒) 人參 白朮 茯神(去木) 遠志(去心) 酸棗仁(去心) 甘草(炙,各五分) 黃連(酒炒,四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滋陰抑火湯 治陰火上衝,怔忡不已。
當歸(酒洗) 芍藥(煨) 生地(酒炒) 熟地黃 川芎 黃連 知母(各一錢) 肉桂 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煎,入童便半盞,食前服。
硃砂安神丸 治血虛心煩,懊憹,驚悸怔忡,胸中氣亂。
硃砂(五錢,水飛過,另研) 黃連(酒洗,六錢) 生地(姜酒炒,一錢半) 當歸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食後唾津下。
蔭按:以上諸方,治心神怔悸之劑。
大抵虛勞證多起之於勞心思慮,水火不交,故治腎必先治心,心火既降,則腎水自升,且不緻刑肺金,絕生化之源,蓋源源本本之道也。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洩瀉等證。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 山藥(炒,一錢) 蓮肉(五分) 白扁豆(七分) 薏苡仁(五分) 砂仁 桔梗(各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棗湯調下,瀉不止加訶子。
瑞蓮丸 治元氣大虛,脾胃怯弱,洩瀉不止,不思飲食。
乾山藥(炒) 蓮肉(去心) 白朮 芡實(去殼,各二兩) 楝參(五錢) 白茯苓 橘紅 白芍(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豭豬肚一個,洗淨煮爛,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湯下,兼服白雪糕。
二仙糕 壯陰益腎水,養脾胃。
人參 山藥 白茯苓 芡實仁 蓮肉(去皮心,各半斤) 糯米(一升) 粳米(三升半) 蜜(半斤) 白糖(半斤) 上為細末,和勻,將蜜糖溶化,和末摻妥得宜,以小木籠炊蒸之,上以米一撮成飯,則糕成矣,取起劃作棋子塊,漫火上烘乾,作點心,或作末貯磁器,每早一大匙,白沸湯調下。
以上諸方,補脾胃,止瀉洩之劑。
人參黃耆湯 治血氣大虛,精神短少,形羸脈微,奄奄欲盡。
此藥大有補益。
方見虛損門。
樂令建中湯 治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自汗,將成勞瘵。
此藥大能退熱補虛,生血氣。
前胡 細辛 當歸 白芍 人參 陳皮(去白) 麥冬(去心) 桂心 黃耆(蜜炙) 茯苓 甘草(炙,各一錢) 半夏(八分) 上作一服,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十全大補湯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
此藥性溫補,常服生血,補脾胃。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黃 肉桂(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人參養榮湯 治積勞虛損,四肢倦怠,肌肉消瘦而少顏色,汲汲短氣,飲食無味。
人參 當歸 陳皮 黃耆(蜜炙) 桂心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白芍(二錢) 熟地黃(酒浸) 茯苓 五味子(各七分半) 遠志(去心) 上作一服,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蔭按:世人治虛勞,率執陰虛火動之說,始終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及天麥冬滋陰降火之劑,不知此特可用於初病之時。
蓋初病時,止是腎水虛弱,心火偏旺,而他臟尚實,榮衛未損,故以此取效耳。
若病久不愈,則五臟俱損,真氣消耗,重以陰寒之藥能不促之死乎。
古人雲:服涼藥百無一生,正此之謂也。
以上諸方,俱甘溫之劑,蓋甘能生血,溫能除大熱,以此溫養氣血,調和榮衛,使陰無偏勝之害,則病易痊矣。
大抵變見偶發之證,不妨寒熱偏攻,若平時調養之藥,必須沖和兼濟,此養生之至理,不獨治虛勞為然也。
以上諸方,大補氣血之劑。
補天大造丸 治男女諸虛百損,補益之功極重。
大抵男精女血構成,非草木金石可比,以人補人,全天元真氣,世所少知。
紫河車(一具,用首胎及肥盛無病婦人者。
先以米泔水擇淨,不動筋膜,以竹器盛於長流水中浸一刻,提回以小瓷盆盛於木甑內,文武火蒸自卯至酉,極熟如糊取出,先傾自然汁在藥內,餘用石臼杵,擂爛如糊,通入藥末內為丸) 熟地黃(酒蒸,二兩) 生地黃(酒浸) 麥冬(去心) 天冬(去心) 牛膝 杜仲(炙去絲,各一兩五錢) 當歸(酒洗) 黃柏(酒炒) 白朮 五味子 枸杞子 小茴香(各一兩) 陳皮(去白,七錢半) 側柏葉(焙乾,二兩) 乾薑(炮,二錢) 上為細末,用河車入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有病者日進二服。
如血虛倍當歸、地黃,氣血加人參、黃耆各一兩,骨蒸加地骨皮、知母、牡丹皮。
婦人去黃柏,加川芎、香附、條芩。
河車丸 治一切勞瘵,虛損骨蒸等證。
紫河車(一具,如前制) 人參(一兩) 白茯苓(半兩) 山藥(二兩) 上為末,麵糊,入河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嗽甚五味子湯下。
還元秋石丸 治諸虛百損。
秋石(一斤) 白茯苓(一斤)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人參 生地(酒炒) 熟地(砂仁炒) 枸杞子 人乳粉(各四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或酒下。
秋石四精丸 治思慮色欲過度,損傷心氣,遺精,小便數。
秋石 白茯苓(各四兩) 蓮肉 芡實(各二兩) 上為末,蒸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接命丹 治虛損勞瘵。
人乳(用磁碟曬極熱,置乳於中) 人胞(一具,曬乾為末) 上以乳汁調胞末服,服後以白粥少少養之。
或將乳曬乾為粉,與人胞末等分,棗肉丸服亦可。
服人乳法 每用一吸,即以紙塞鼻孔,按唇貼齒而漱,乳與口津相和,然後以鼻內使氣由明堂入腦,方可徐徐嚥下。
如此五七吸為一度。
不漱而吸,何異飲酪,止於腸胃爾。
蔭按:白飛霞醫通雲:服人乳大能益心氣,補腦髓,止消渴,治風火證,養老尤宜。
南史載宋何尚之積年勞病,飲婦人乳而瘥。
方術家隱其名,謂之仙人酒,故服乳歌曰:仙家酒,仙家酒,兩個葫蘆盛一鬥,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乾涸時,嚥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餘,返老還童天地久。
蓋乳乃陰血所化,生於脾胃,攝於衝任,未受孕則下為月水,既受孕則留而養胎也,已產則赤變為白,上為乳汁,此造化玄微,自然之妙也。
以上諸方,皆以人補人之法。
蓋虛勞羸瘦,真氣消耗者,非草木之滋味可補,須以此培養,庶真元可復,而肌肉再生也。
秋石還元丹 久服去百病,強骨髓,補精血,開心益志,補暖下元,悅色進食,久則臍下常如火暖,諸般冷病皆愈。
年久冷勞虛憊者,服之亦壯盛。
用男子小便十石,童男尤佳,先安大鍋一口於空室中,上用深瓦甑接鍋口,以紙筋杵石灰泥甑縫並鍋口,勿令通風,候乾,下小便約鍋中七八分以來,竈下用焰火煮之,若湧出,即少少添冷小便,候煎乾即人中白也。
入好罐子內,如法固濟,入炭爐中煅之,旋取二三兩,再研如粉,煮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五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其藥常要近火,或時復養火三五日,則功效更大也。
秋冰乳粉丸 固元陽,壯筋骨,延年不老,卻百病。
秋冰(五錢) 人乳(頭生男女乳汁曬粉,各五錢) 乳香(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烏金紙包黃蠟,櫃收,勿令洩氣,每日用乳汁,化服一丸,仍日飲乳汁助之。
秋水法,用童男童女尿垽各一桶,入大鍋內,桑柴火熬幹,刮下,入河水一桶攪化,隔紙淋過,復熬,刮下,再以水淋煉之,如此七次,其色如霜。
或有一斤入罐內,上用鐵燈盞蓋定,鹽泥固濟,升打三炷香,看秋石色白如玉,再研,再如前升打,燈盞上用水徐徐擦之,不可多,多則不結;不可少,少則不升,自辰至未,退火冷定,其盞上升起者為秋冰,味淡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