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關燈
柴胡飲子 解一切肌骨蒸熱,寒熱往來,及傷寒發汗不解,或汗後餘熱勞復,或婦人經病不快,產後但有如此之證,並宜服之。

     黃芩 甘草 大黃 芍藥 柴胡 人參 當歸(各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防風當歸飲子 治煩熱,皮膚索澤。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防風 大黃 當歸 芍藥(各半兩) 滑石(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七分,食後溫服,空心。

    宜以此藥下地黃丸,如痰嗽加半夏。

     麥煎散 治少男室女骨蒸,婦人血風,攻疰四肢。

     赤苓 當歸 乾漆 鱉甲(醋炙) 常山 大黃(煨) 柴胡 白朮 生地(酒炒) 石膏(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小麥五十粒,水煎,食後臨臥服。

    若有虛汗,加麻黃根一兩。

     東坡雲:此黃州吳判官療骨蒸黃瘦,口臭肌熱,盜汗,極效。

    吳君寶之不肯妄傳。

     百勞散 治骨蒸勞熱等證。

     天心藤 芍藥 茯苓 半夏(湯泡) 黃耆(蜜炙) 知母 當歸(酒浸) 貝母 五味子 地骨皮 黃芩 柴胡 甘草 白芷 桔梗 人參(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後服。

     蛤蚧飲子 治勞熱。

     蛤蚧(一對,洗淨,酒醋浸,炙黃) 黃芩(半兩) 麻黃(不去根節) 胡黃連 秦艽(去蘆) 生甘草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酒洗) 青蒿 人參 柴胡(去蘆) 知母(酒洗) 貝母 杏仁(去皮尖,另炒,以上各五錢) 鱉甲(一兩,酒醋炙) 桔梗 龍膽草 木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加烏梅、薑、棗煎服。

     蛤蚧散 治勞嗽。

     白茯苓(二兩,漫火炒) 桑白皮(二兩,酥炙黃) 知母(二兩,酥醋炙黃) 杏仁(六兩,去皮尖,炒乾) 甘草(三兩,酥醋炙三五次) 貝母(二兩,酥醋炙黃) 蛤蚧(一對,酥醋內浸透,漫火炙七次,令黃色,不得焦) 人參(一兩,酥醋炙黃,不得焦) 乳酥(真者四十西,切骰子大,溶成汁,入極酸上好米醋半斤和勻,用剝前藥,醋不宜太多,則稀不堪用)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和渣服,忌油膩生冷毒物。

    如久患嗽者,初服此藥,必陡嗽加甚,須服久可安,自保養為妙。

     輕骨散 治勞嗽。

     烏梅 龍膽草 胡黃連 貝母 鱉甲(酥炙) 桔梗 秦艽 柴胡 甘草(炙) 梔子 人參 青蒿(酒煮) 阿膠(炒成珠) 杏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上為末,用好京墨一塊,以井花水磨調作餅子,如大指頭大,透風處陰乾二七日,每用一餅,以井花水磨化,又用沒藥五分,磨成一盞,更加黃柏末二錢,同煎數沸,傾入盞內,頻頻打轉,於五更時,輕輕起服,服後就睡,仰臥,甚者不過三服。

     五蒸湯 治男婦諸虛煩熱,蒸痿自汗等證。

     人參 黃芩 知母 生地(姜酒炒) 葛根 石膏 麥冬 粳米(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小麥(一撮) 竹葉(十片) 上銼,水煎服。

     五蒸丸 治男婦煩蒸,潮熱脈數,口乾。

     青蒿(童便浸) 地骨皮 生地(姜酒炒) 石膏(各一兩) 當歸(七錢) 胡黃連(五錢) 鱉甲(一片)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小麥煎湯下。

     大胡連丸 治傳屍勞熱,面紅咳嗽等證。

     胡黃連 銀柴胡 黃芩 當歸 白芍 茯苓 陳皮 熟地黃 知母(各一兩) 人參 白朮 川芎 桔梗 甘草 地骨皮 半夏 秦艽(各八錢) 黃耆(一兩二錢) 黃柏 五味子(各一兩半) 牛黃(三錢) 犀角(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清茶下。

     香連豬肚丸 治骨蒸疳勞羸瘦,勞痢亦宜。

     木香(五錢) 黃連 生地(酒炒) 青皮 銀柴胡 鱉甲(各一兩) 上為末,入豬肚索縛定,於砂鍋內煮爛,搗丸桐子大,小兒黍米大。

     柴胡梅連散 治骨蒸勞熱,三服除根。

     柴胡 胡黃連 前胡 烏梅(各二錢) 上?咀,作一服,用童便二盞,豬膽一個,豬脊髓一條,韭白五分,同煎一鍾,不拘時服。

    (此劫劑,胃虛者慎之) 青蒿飲子 治勞瘵骨蒸。

     青蒿(一鬥五升) 童便(三鬥) 上以文武火熬,約童便減去二鬥,去青蒿,再熬至一升,入豬膽汁七個,或加辰砂、檳榔末三五錢,再熬數沸,甘草末收之,每服抄一匙,清湯點服極妙。

    一方名草還丹,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清骨散 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北柴胡 生地(酒炒,各二兩) 人參 防風 熟地黃 秦艽 赤茯苓(各一兩) 胡黃連(半兩) 薄荷(七錢半) 上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地骨皮枳殼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少力多困,夜多盜汗。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枳殼 知母 當歸 鱉甲(醋炙黃,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盞,桃柳枝頭各七個,姜三片,烏梅一個,去渣,臨臥服。

     人參柴胡散 治邪熱客於經絡,肌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及婦人虛勞骨蒸尤宜。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柴胡 當歸 半夏曲 乾葛 甘草(炙) 芍藥(赤,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姜四片,棗三枚,水煎,帶熱服。

     許學士雲:但有勞熱證,皆可服,熱退即止。

    大抵透肌葛根第一,柴胡次之,其方多黃芩半兩。

     蔭按:以上諸方,治虛損復受邪熱,皆宜用柴胡。

    衍義雲: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方中治勞,鮮有不用者,誤人甚多。

    常言病勞,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緻勞,故曰:勞者牢也,當斟酌之。

    如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宜,服無不效。

    熱去即須急止,若無邪熱,得此愈甚。

    王海藏雲:苟無實熱,醫取用之,不死何待,後之用柴胡者宜審諸。

    又大忌芩、連、柏,驟用純苦寒藥,反瀉其陽。

    但當用瓊玉膏之類,大助陽氣,使其復還寅卯之位,微加瀉陰火之藥是也。

     上下甲丸 退勞熱食積痰。

     鱉甲(名上甲) 龜闆(名下甲,各一兩) 側柏 瓜蔞仁 半夏 黃連 黃柏(各五錢) 上為末,炊餅丸服。

     當歸龍薈丸 治肝有積痰汙血,結熱而勞瘵者,其太衝脈必與陽衝脈不相應,宜以補陰藥吞此丸,神效。

     方見脅痛及火熱門。

     石膏散 治熱勞,附骨蒸熱,四肢微瘦有汗,脈長者,此方主之。

     石膏 上一味,為細末,如面,每夕用新汲水調服方寸匕,取身無熱為度。

     蔭按:熱勞之證,豈曰盡屬陰虛。

    亦有陽邪外襲,傳入於骨,不能洩越,內作骨蒸,令人先寒後熱,久久漸成羸瘦。

    有汗者,胃家實也。

    脈長者,陽邪證也。

    石膏寒而清肅者也,可以療裡熱。

    昔睦州鄭迪功妻,苦有骨蒸內熱之病,時發外寒,寒過內熱,附骨蒸盛之時,四肢微瘦,足跌腫者,其病五臟六腑之中,眾醫不瘥,因遇處州吳醫看曰,請為治之,隻單用石膏散,服後體微涼如故。

    或問,東垣言血虛身熱,證象白虎,誤服白虎者必死,非石膏之謂乎?答曰:若新產失血,飢困勞倦之病,合禁用之。

    若內熱有汗脈長者,則不在禁也,用者慎之。

     甘梨漿 勞瘵脈數,燥渴日瘦者,宜服之。

    蓋天一生水,所以養萬物者也。

    若火盛而水滅,令人五液乾涸,則甘梨漿可以急救之。

    此物非惟可以救急,曾有回生起死者。

    師雲:生用之可以涼五火,熟用之可以滋五臟。

     童便 咳血者,以童便一物主之。

    咳血是肺中有竅,肺是清肅之臟,纖芥不容,一有其竅,則血滲入肺矣。

    愈滲愈咳,愈咳愈滲,此為難治。

    褚澄雲:以寒涼治之,百無一生。

    以溲溺治之,百不一死。

    故特表而出之。

    又曰:血雖陰類,運之者其和陽乎,所以示人者深矣。

     治冷勞方 補火丸 冷勞病脊,血氣枯竭,齒落不已,四肢倦怠,語言不足者,此方主之。

     生硫黃(一斤) 豬臟(二尺) 上將硫黃為細末,盡實臟中,爛煮三時取出,去臟,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日漸加。

     蔭按:吳氏曰:凡人之身有真火焉,寄於右腎,行於三焦,出入於甲膽,聽命於天君,所以溫百骸,養臟腑,充於七竅者,皆此火也。

    是火也,萬物之父,故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若此火一熄,則萬物無父,故肉衰而瘠,血衰而枯,骨衰而齒落,筋衰而肢倦,氣衰而言微矣。

    硫黃,火之精也,故用之以補火,然其性過熱有毒,故用豬臟爛煮以解之。

    或曰:世方以寒涼之品治勞,而硫黃又世人罕用,今治勞而用之,誰不驚異。

    餘曰: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有熊氏之經也。

    《湯液》雲:硫黃亦號將軍,能破邪歸正,返滯還清,挺出陽精,消陰化魄而生魂,則先醫亦嘗頌之矣。

    戴元禮氏,丹溪之高弟也,有言曰:諸寒涼皆滯,惟有黃連寒而不滯;諸熱藥皆燥,惟有硫黃熱而不燥,則戴氏亦嘗頌之矣。

    奈何拂吾心之理,而求同俗乎。

    昔仁和吏早衰,服之年逾九十,此往昔之驗也,表之類編。

    它如範文正公之金液丹,得效之玉真丸,和劑之來復丹、半硫丸、靈砂丹,百選之二氣丹,活人之返陰丹,楊氏之紫霞丹,往往皆用之,但其所主者,各有攸當,茲不贅耳。

    凡服硫黃者,忌豬羊牛血,及諸禽獸之血,慎之。

     補真丸 治房勞過度,真火衰弱,不能熏蒸脾土,緻中州不運,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脹滿,或已食不消,大腑溏洩,肌肉消瘦。

    古人雖雲補腎不如補脾,其實補脾不如補腎也。

     胡蘆巴 香附 陽起石 川烏 肉蓯蓉 菟絲子 沉香 肉豆蔻 五味子(各五錢) 鹿茸 巴戟 鍾乳粉(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羊腰子兩對,以蔥椒酒煮爛,和酒糊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鹽湯任下。

     鹿茸大補湯 治諸虛不足,元陽虛冷。

     鹿茸(酒炙) 黃耆(蜜炙) 肉蓯蓉(酒浸) 杜仲(炒去絲) 白茯苓 當歸(酒浸,各一錢) 白芍(酒炒) 附子(炮) 肉桂 石斛(酒蒸,焙) 五味子 白朮(煨) 半夏(制) 人參(各七分半) 甘草(炙,五分) 熟地(酒浸,一錢半) 上?咀,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鍾,食前服。

     治虛勞方 滋陰降火湯 治陰虛火動,發熱咳嗽,吐痰喘急,盜汗口乾。

    此方與六味地黃丸相間服之,大補虛勞,神效。

     當歸(酒洗,一錢二分) 白芍(酒炒,一錢) 生地(酒洗,八分) 熟地(薑汁炒)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白朮(去蘆,各一錢) 陳皮(七分) 黃柏(蜜水炒) 知母(酒炒,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臨臥,入竹瀝、童便、薑汁少許,同服。

    一方加玄參、貝母、五味子,殊效。

    咳嗽盛,加冬花、紫菀、五味子、杏仁;喘盛,加桑白皮;痰盛,加薑製半夏、貝母、瓜蔞仁、白茯苓。

    潮熱盛,加地骨皮、柴胡、知母;盜汗,加酸棗仁、牡蠣、浮小麥;夢遺精滑,加龍骨、牡蠣、山萸;赤白濁,加白茯苓、黃連。

    若兼衄血,咳血,出於肺也,加桑白皮、黃芩、炒梔子;兼嗽血痰血,出於脾也,加桑皮、貝母、黃連、瓜蔞仁;兼嘔血吐血,出於胃也,加山梔、黃連、乾薑、蒲黃、韭汁、薑汁;兼咯唾血,出於腎也,加玄參、桔梗、側柏葉。

     王節齋加減四物湯 治色欲證。

    先見潮熱盜汗,咳嗽倦怠,趁早服之。

     川芎 熟地 知母 天冬(去心,各一錢) 白芍 當歸 白朮(各一錢三分) 黃柏 陳皮(各七分) 甘草(炙,各五分) 乾薑(炒三分) 生地黃(姜酒浸,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二片,水煎,空心溫服。

    潮熱加桑白皮、沙參、地骨皮;盜汗及久病者,去川芎,加牡蠣、酸棗仁、浮小麥;咳嗽加桑白皮、馬兜鈴、瓜蔞仁、五味子;痰加貝母、半夏、瓜蔞;遺精加牡蠣、龍骨、山萸;白濁,加茯苓、黃連;衄咳血,加山梔、黃芩、桑白皮;嗽痰血,加桑白皮、貝母、黃連、瓜蔞仁;嘔吐血,加山梔、黃連、乾薑、蒲黃、薑汁、韭汁;咯唾血,加桔梗、玄參、側柏葉。

    外五臟變證如腰背足脛痠疼,加杜仲、牛膝、龜闆;口舌生瘡,驚惕,加黃連、胡黃連、遠志、茯神;皮枯鼻塞聲沉,加桔梗、瓜蔞、百部;脅痛夢遺,加龍膽草、青皮、青黛、竹茹;頸核,加玄參、香附、貝母;腹痛飲食無味,去知柏、麥冬、生地黃,倍白芍藥,加白朮、人參、扁豆、薏苡仁、澤瀉;腹塊加鱉甲、山楂、麥芽。

    此病屬火,大便多燥,然須節調飲食,勿令洩瀉。

    若胃氣復壞,洩瀉溏稀,則前項寒涼之藥難用矣,急宜服調理脾胃藥,用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神麯、麥芽、甘草等藥,俟胃氣復,然後用前本病藥。

    (收功後,可合補陰丸常服之及用葛可久方) 六物湯 治陰虛發熱。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酒炒) 知母(酒炒) 黃柏(炒) 上銼,水煎服。

    甚者加龜闆。

    兼氣虛加參耆、白朮,加白馬脛骨。

    降陰火,帶芩連用。

     逍遙散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頰赤盜汗,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月水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白朮 茯苓 當歸 芍藥 柴胡 甘草(炙) 上?咀,加生薑一塊,薄荷少許,水煎服。

    加山梔子、牡丹皮,名加味逍遙散。

     加味四物湯 治婦人血虛骨蒸。

     當歸 白芍 川芎 地黃(酒炒,以上補血) 地骨皮(瀉腎火) 牡丹皮(瀉包絡火,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八錢,水煎服。

     人參清肌散 治男婦氣虛無汗,潮熱煩渴。

     人參 白朮 茯苓 赤芍 當歸 柴胡 半夏曲(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人參地骨皮散 治臟中積冷,榮中熱,脈按不足,舉有餘,乃陰不足,陽有餘也。

     人參 地骨皮 柴胡 生地(酒炒) 黃耆(各一錢半) 知母 石膏(各一錢) 茯苓(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人參麥門冬湯 治虛熱煩渴。

     人參 麥冬(去心) 小麥 茯苓(各一錢) 白芍(八分) 甘草(五分) 竹茹(一團) 上作一服,水煎服。

     六味地黃丸 治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腸癖下血,骨蒸,痿弱無力,不能運動。

    東垣雲:治脈沉而虛者。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白湯任下。

     加味坎離丸 生精養血,升水降火,王道之劑。

     厚黃柏(八兩,酒、鹽水、人乳、蜜各浸二兩,俱曬乾,炒赤) 知母(八兩,同上制) 當歸(酒浸) 白芍(酒浸) 川芎(大者,水洗,各四兩) 熟地(八兩) 白茯苓(四兩,打作小塊) 砂仁(二兩,以上三味,同入絹袋中,用好酒二壺煮乾,去茯苓、砂仁,止用地黃) 上銼片,各均鋪開,日曬夜露各三度,為末,用白蜜一斤八兩,重湯內煉成珠為丸如桐子大,每空心鹽湯下七八十丸,冬月溫酒下。

     加味四制黃柏丸 此坎離丸、四物、四君子湯合料也。

    補血補氣,滋陰降火,治虛勞之聖劑。

     黃柏(去皮,一斤,納鹽水、米泔水、童便、初生男乳各浸四兩,夜露日曬,取日精月華之氣,合陰陽造化之功) 知母(鹽酒浸,曬乾) 白朮 白茯苓 當歸(酒洗) 川芎 山萸(酒浸取肉,各一兩) 白芍 熟地(酒拌蒸,各二兩半) 人參(五錢) 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鹽湯亦可。

     滋陰降火丸 黃柏(一兩半) 知母 蓮肉(去心) 茯神(去木) 人參 枸杞(各一兩) 熟地(二兩) 上為細末,將地黃搗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下。

     蔭按:男子患虛勞,多屬陰虧,藥中須用枸杞為當。

     滋陰清化丸 清痰火,滋化源。

    肺腎乃人身之化源。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酒浸)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各二兩) 白茯苓(一兩) 山藥(炒,一兩) 枸杞子 白芍(酒炒,各一兩) 五味子(七錢) 黃柏(鹽酒炒,一兩半) 知母(鹽水炒) 玄參 薏苡仁(炒,各一兩) 甘草(生,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噙化嚥下。

    有盜汗,加黃耆蜜炙七錢。

    痰嗽甚,加陳皮、貝母各二兩。

     清神甘露丸 治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