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勞瘵
論
虞氏 曰:《內經》曰:陰虛生內熱。
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薰胸中,故內熱。
是故欲養陰而延年者,心神宜恬靜而毋躁擾,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
風寒暑濕之謹避,行立坐臥之有常,何勞怯之有哉。
惟嗜欲無節,起居不時,七情六慾之火時動乎中,飲食勞倦之過屢傷乎體,漸而至於真水枯竭,陰火上炎,而發蒸蒸之燥熱。
或寒熱進退,似瘧非瘧,故古方名曰蒸病。
或二十四種,或三十六種,名雖不同,證亦少異,大抵不過咳嗽發熱,咯血,吐痰,白濁,白淫,遺精,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
婦人則月閉不通,日漸虧羸,漸成勞瘵之候。
夫病此者,始不求治,姑息日久,直至發熱不休,形體瘦甚,真元已脫,然後求醫治療,雖倉扁復生,莫能救其萬一矣。
中藏經· 勞傷論曰:勞者,勞於神氣。
傷者,傷於形容。
飢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度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
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敗於內。
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
榮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始勞於一,一起於二,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幹其五,五復犯一,一至於五,邪乃深,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難。
及其如此,則雖有命,亦不能生也。
故調神氣論曰:調神氣,戒酒色,節起居,少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耳。
診其脈甚數,甚急,甚細,甚弱,甚微,甚濡,甚滑,甚短,甚長,甚沉,甚浮,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於勞而傷也。
王啟玄 曰:虛者,皮毛肌肉,筋爪骨髓,氣血津液不生也。
若男女終日勞役,神耗力倦,飢飽越常,喜怒憂思,形寒飲冷,縱欲恣情。
《素問》曰:今人未及半百而衰者,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根源從此而虛竭矣。
五臟六腑,如何不弱,五勞六極七傷,從此而始。
何謂五勞,心勞血損,肝勞神損,脾勞食損,肺勞氣損,腎勞精損。
六極,謂筋、脈、肉、皮、毛、骨瘁損、是謂六極。
七傷《難經》言之甚詳,傷形與氣謂之七傷。
總而言之,為虛是也。
大抵五行六氣,水特五之一耳。
夫一水既虧,豈能勝五火哉,虛勞等證蜂起矣。
其體虛者,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從其緩而治之,次則調之。
醫者不知,邪氣加之於身而未除,便行補劑,邪氣得補,遂入經絡,緻死不治,如此誤者,何啻千萬,良可悲哉。
《內經》中本無勞證之說,其曰勞者溫之,溫者溫存之義,不足者補之以味,穀肉菜果,百味珍羞,無非補也。
今之醫者,不通其法,惟知大補之道,輕則當歸、鹿茸、雄附,重則乳石、丹砂,加之以灼艾補,燥其水,水得熱愈涸,生火轉甚,少而成嗽,痰血,潮熱,煩渴,喜冷,此則熱證明矣。
重則失音,斷不可救,猶且峻補不已,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及遇良工治驗,而以清劑解之,不合病人之意,反行責怪,及聞發表攻裡之說,畏而不從,甘死於庸工熱補之手,雖死不悔,深可憫也。
夫涼劑能養水清火,熱劑能燥水補火,天下之事,無出乎理,理既明,何患病疾之不安。
勞為熱證明矣,還可補乎。
惟無邪無熱無積之人,脈舉按無力而弱者,方可補之。
又必察其胃中,及右腎二火虧而用之。
心虛則動悸,恍惚憂煩,少色舌強,宜養榮湯、琥珀定神丸之類,以益其心血。
脾虛,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不進,宜快脾湯、進食丸之類,以調其飲食。
肝虛,目昏,筋脈拘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牛膝益中湯、虎骨丹之類,以養助其筋脈。
肺虛,呼吸少氣,喘乏咳嗽嗌乾,宜枳實湯加人參、黃耆、阿膠、蘇子,以調其氣。
腎虛,腰背脊膝厥逆而痛,神困耳鳴,小便頻數,精漏,宜八味丸加五味子、鹿茸,去附子,用山藥等丸,以生其精。
醫說 雲:五勞者,動作勞傷於五臟,五臟之氣因傷成病,故謂之五勞。
肺勞之狀,短氣而面腫,不聞香臭。
肝勞之狀,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
心勞之狀,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
脾勞之狀,舌根苦直,不得嚥唾。
腎勞之狀,背難俯仰,小便不利,黃赤而有餘瀝,囊濕生瘡,小腹裡急。
治法,肝勞補心氣,心勞補脾氣,脾勞補肺氣,肺勞補腎氣,腎勞補肝氣,此療子以益母也。
經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補其根本。
肝心為陽,脾肺腎為陰。
夫五臟實亦成勞。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又曰:六極者,筋極主肝,脈極主心,肉極主脾,氣極主肺,骨極主腎,精極主臟腑。
筋極之狀,令人數轉筋,十指手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
脈極之狀,忽忽喜忘,少顏色,眉發墮落。
肉極之狀,飲食無味,不生肌肉,皮膚枯槁。
氣極之狀,正氣少,邪氣多,氣不足,多喘少言。
骨極之狀,腰脊痠削,齒痛,手足煩痛,不欲行動。
精極之狀,肉虛少氣,喜忘,鬢衰落。
然謂之極者,病重於勞也,治法與治勞同。
又曰:七傷者,一曰大怒逆行傷肝,二曰憂愁思慮傷心,三曰飲食太飽傷脾,四曰形寒飲冷傷肺,五曰久坐濕地傷腎,六曰風雨寒濕傷形,七曰大怒恐懼傷志。
肝傷則少血目暗,心傷則苦驚喜忘,脾傷則面黃善臥,肺傷則短氣咳嗽,腎傷則短氣腰痛、厥逆下冷,形傷則皮膚枯槁,志傷則恍惚不樂。
治法與五勞六極同。
又曰:冷勞之人,氣血枯槁,表裡俱虛,陰陽不和,精氣散失,則內生寒冷也。
皆因臟腑久虛,積冷之氣,遂令宿食不消,心腹積聚,臍腹痛疼,面色痿黃,口舌生瘡,大腸洩痢,手足無力,骨節痠疼,久而不痊,轉加羸瘦,故曰冷勞。
又曰:勞,動作也。
郭逢源曰:凡人暫爾疲倦,通謂之勞。
而今人以勞為惡疾而惡聞之,親戚朋友,共為隱諱,見其疾狀,莫敢呼之。
殊不知勞之為病,初起於動作不能節謹。
至於疲倦且傷不已,漸成大疾。
凡言虛勞者,五勞是也。
六極七傷為類,蓋蒙莊所謂精太用則竭,神太勞則弊者是也。
治法不過補養五臟,滋益氣血,使之強盛,則其疾自去。
又曰:凡虛勞之疾,皆緣情欲過度,榮衛勞傷,緻百脈空虛,五臟衰損,邪氣乘襲,緻生百疾。
聖人必假藥石以資氣血,密腠理以禦諸邪。
肌肉之虛,猶如物體之輕,虛如馬勃、通草、蒲梢、燈心之屬是也,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
故前古方中,鹿角膠、阿膠、牛乳、鹿髓、羊肉、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參、當歸、地黃、麥冬之類者,蓋出此意。
本草雲:補虛去弱,羊肉、人參之屬是也。
所謂虛勞者,因勞役過甚而緻虛損,故謂之虛勞。
今人才見虛弱疾證,悉用燥熱之藥,如伏火金石附子薑桂之類,緻五臟焦枯,血色乾涸,而緻危困,皆因此也。
如虛而兼冷者,止可於諸虛勞方中加諸溫熱藥為助可也。
如此,即不失古人之意。
又曰:養生必用方論虛勞不得用涼藥,如柴胡、鱉甲、青蒿、麥冬之類,皆不用服,惟服黃耆建中湯。
有十餘歲女子,因發熱咳嗽,喘急,小便少,後來成腫疾,用利水藥得愈。
然虛羸之甚,遂用黃耆建中湯,日一服,三十餘日遂愈。
蓋人稟受不同。
虛勞,小便白濁,陰臟人,服橘皮煎、黃耆建中湯,獲愈者甚眾。
至於陽臟人,不可用暖藥,雖建中湯不甚熱,然有肉桂,服之稍多,亦反緻害。
要之,用藥亦量其所稟,審其冷熱,而不可一概以建中湯治虛勞也,謹之。
又曰: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
厥者,手足冷也。
氣屬陽,陽虛則陰湊之,故發厥。
血者,陰也,血虛則陽湊之,故發熱也。
氣虛發厥者,當用溫藥。
血虛發熱者,不宜用涼藥,當用溫養氣血之藥以補之,宜養陰,黃耆建中湯之類是也。
又有一種病實熱者,極而手足厥冷,所謂熱深厥亦深,此當用涼藥,須以脈別之也。
此最難辨,差之毫釐,則害人性命,戒之。
李氏 曰:勞極曰瘵,先須辨陰陽。
熱勞陽病,口乾舌瘡,咽痛,涕唾稠黏,手足心煩疼,小便黃赤,大便燥結。
虛勞陰病,唾痰白色,胃逆口惡,飲食難化,小便多,遺精白濁,大便溏瀉。
又有嗽痰,仰臥不得者,必陰陽兼病也。
多因十五六歲,或二十前後,血氣未定,酒色虧損精液而成,全屬陰虛。
間有因外感、久瘧久嗽而成者,多屬陽虛熱勞。
咽瘡失音者死,虛勞瀉不止者死。
不問陰病陽病,日久皆能傳變。
男子自腎傳心肺肝脾,女子自心傳肺肝脾腎五臟,復傳六腑而死。
亦有始終隻傳一經者,有專著心腎而不傳者,大要以脈為證驗。
輕者六證間作,重者六證兼作。
蓋火蒸於上,則為潮熱咳血。
火動於下,則為精濁洩瀉。
若先見血,止血為先,其餘流傳,變證雖多,亦必歸重一經。
假如現有精濁,又加之脛痠腰背拘急,知其邪在腎也。
現有咳血多汗,加之驚惕,口舌生瘡,知其邪在心也。
現有喘咳嗽血,加之皮枯,鼻塞聲沉,知其邪在肺也。
現有夢遺,加之脅痛,多怒頸核,知其邪在肝也。
現有洩瀉,加之腹痛痞塊,飲食無味,四肢倦怠,知其邪在脾也,當隨邪之所在調之。
勞熱清骨散,內熱保真湯,晡熱黃耆鰲甲湯,勞血咯血太平丸,嗽吐咳咯保和湯,血去多三黃補血湯,血不止十灰散、單花蕊石散。
勞嗽,幹嗽,人參潤肺丸、保和湯、太平丸、安肺湯。
肺痿,知母茯苓湯。
肺癰,桔梗湯、單白及散。
勞洩,白朮膏、八珍湯、腎氣丸。
勞汗,黃耆散,更當幹各病本條參究。
勞者,倦也。
氣血勞倦不運,則凝滯疏漏,邪氣得以相乘。
又飲食勞倦所傷,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熱熏胸中而生內熱。
凡頸上有核,腹中有塊,或當膝冰冷,或無力言動,皆痰涎結聚,氣血凝滯之所緻也,故以開關起胃為先。
蓋關脈閉,則氣血乾枯。
胃氣弱,則藥無由行。
但陽虛不可偏用辛香丁附之類,陰虛不可偏用苦寒知柏之類。
古立有開關散、定胃散,今亦難用,竊其意推之。
陽病開關清熱利便,宜瀉白散加銀柴胡、秦艽、桔梗、木通、澤瀉、當歸、芍藥、木香,以小便多為病去。
陰病開關行痰利氣,宜二陳湯加便制香附、貝母、牡丹皮、當歸、山楂、蘇梗及生地黃、木香少許,以氣清痰少為病減。
陰陽俱病用參苓白朮散、三白湯,或二陳湯加白朮、神麯、麥芽,以起脾胃。
如有洩者,尤宜多服,久服,俟胃氣轉,然後依證用藥。
古方以生犀散、防風當歸飲,或三補丸、單黃連丸治熱勞證,然必初起體實而後敢用之也。
久虛積損成勞,陽虛劫勞散、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補中益氣湯、單人參湯。
陰虛加味逍遙散、滋陰降火湯、節齋四物湯、補陰丸、大造丸、補天丸。
虛甚者瓊玉膏、白鳳膏。
古雲:服涼藥百無一生,飲溲溺萬無一死。
惟脾胃虛及氣血弱者,必以滋補藥中量入童便,以代降火之藥。
今俗非偏用知、柏、生地滯脾,即偏用人參、桂、附助火。
治咳輒用兜鈴、紫菀、款冬、青黛、牡蠣,收澀肝經。
治血輒用京墨,金石寒涼傷其氣血。
退潮輒用銀柴胡,胡黃連消其肌肉。
遺精輒用龍骨、石脂,澀燥其精,皆不治其本耳。
蟲亦氣血凝滯,痰與瘀血化成,但平補氣血為主,加以烏梅、青蒿、硃砂之類,而蟲自止矣。
或紫河車丹、紫河車丸、青蒿膏、蛤蚧散、天靈蓋散。
蔭按:傳屍之說,不必深泥。
歷觀勞瘵,皆因酒色財氣,損傷心血,以緻虛火妄動。
醫者不分陰陽用藥,病家不思疾由自取,往往歸咎前人積惡,甚則疑及房屋器皿墳墓,且冤業飛屍,遞相傳證。
古人亦雲:勞瘵三十六種,惟陰德可以斷之。
不幸患此疾者,或入山林,或居靜室,清心靜坐,常焚香叩齒,專意保養,節食戒欲,庶乎病可斷根。
若不遵此禁忌,服藥不效。
丹溪 曰:此陰虛之極,痰與血病,有有蟲者,其傳屍一證,不可雲無。
大法四物湯加童便、竹瀝、薑汁。
氣血虛甚,發熱成勞者,補天丸加治骨蒸藥佐之。
身瘦屬火,因火燒爍也,肉脫甚者難治。
傳屍勞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久羸瘦,先以三拗湯,次以蓮心散、白蠟塵治瘵蟲。
虛勞皆積熱湊成,始健時可用子和法。
日後羸憊,四物湯加減送消積丸,使熱不作也。
蒸蒸發熱,積病最多。
小陷胸湯治濕痰發熱極妙。
丹溪活套 雲:勞極之證,五臟必歸重於一經。
假如足脛痠疼,腰背拘急,遺精白濁,面色黑黃,耳輪焦枯,脈沉細數,知其邪在腎也,宜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麥冬、天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入童便、韭汁、竹瀝服。
其或心神驚惕,怔忡無時,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唾血面赤,脈洪而數,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肉桂、澤瀉,加茯神、胡黃連、蓮心、遠志、菖蒲、硃砂之類。
其或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枯燥,鼻塞聲沉,時吐痰沫,脈微虛而澀數,知其邪在肺也,宜以四物湯加沙參、麥冬、五味、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入童便、竹瀝、薑汁服。
其或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怒,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脈弦而數,知其邪在肝也,宜以四物湯加竹茹、龍膽草、柴胡、黃芩、青皮、竹葉之類。
其或面色萎黃,唇吻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利,四肢倦怠,脈虛濡而數,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蓮肉、薏苡仁、乾山藥、豬苓、澤瀉、白扁豆之類。
凡骨蒸勞熱,元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六穴,無有不安者也。
(四花六穴,詳見《醫學正傳》,備載於虛勞條之後) 王節齋 曰:男子二十前後,色欲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
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
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哈哈出血。
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勞瘵,最重難治。
輕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
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無用也。
此病治之幹早則易為,若到肌肉消爍,沉困著床,尺脈沉取細數,則難為矣。
又此病大忌服人參,若曾服過多者,亦難治。
(忌服人參,此論太拘,若氣虛無火,服之何妨。
但肺熱喘嗽者不宜耳。
用者洋之)或雲:瘵病至於骨痛痿軟,身沉聲啞,肺槁面黧,或身汗而嗽,及脈虛數而小澀者,斷不可治。
脈法 脈經 曰: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男子勞乏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
陰寒精自出,足痠軟不能行,少陰虛滿。
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盜汗自出也。
男子面色薄白,主渴及亡血卒喘,心悸,其脈浮者,裡虛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時目瞑,此人喜衄,小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
夫失精家,小腹強急,陰頭寒,目眶痛,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消穀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夢鬼交通。
脈沉小遲者,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洩,食不消化。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脈訣舉要 曰:骨蒸勞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
加汗加嗽,非藥可除。
治熱勞方 正料生犀散 治勞病骨蒸,肌瘦,日晚潮熱,盜汗,五心煩躁,及大病後餘毒不解,兼治勞瘧及小兒疳熱。
犀角 地骨皮 秦艽 麥冬 枳殼 大黃 柴胡 茯苓 赤芍 桑皮 黃耆 人參 鱉甲(醋煮) 知母(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入陳青蒿一根,水煎服,有痰加半夏;熱輕去大黃,加黃芩。
黃耆鱉甲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減食多渴,咳嗽有血。
鱉甲(去裙,醋炙) 天冬(去心,各五兩) 知母(焙) 黃耆 赤芍(各三兩半) 地骨皮 白茯苓 秦艽 柴胡(去蘆,各三兩三錢) 生乾地黃(洗,焙,三兩) 桑白皮 半夏(煮) 紫菀 甘草(炙,各二兩半) 人參 肉桂 苦梗(各一兩六錢五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秦艽鱉甲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口紅頰赤,困倦盜汗。
柴胡 地骨皮(各一兩) 秦艽 知母 當歸(各半兩) 鱉甲(一兩,去裙,醋煮)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青蒿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臨臥空心各—服。
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熱或寒,嘎聲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
柴胡(二錢) 地骨皮(一錢半) 鱉甲(米醋炙) 秦艽 當歸(洗,焙) 半夏(湯泡七次) 紫菀(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烏梅、大棗各一枚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熱甚加青蒿;汗多加黃耆,去半夏、生薑。
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薰胸中,故內熱。
是故欲養陰而延年者,心神宜恬靜而毋躁擾,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
風寒暑濕之謹避,行立坐臥之有常,何勞怯之有哉。
惟嗜欲無節,起居不時,七情六慾之火時動乎中,飲食勞倦之過屢傷乎體,漸而至於真水枯竭,陰火上炎,而發蒸蒸之燥熱。
或寒熱進退,似瘧非瘧,故古方名曰蒸病。
或二十四種,或三十六種,名雖不同,證亦少異,大抵不過咳嗽發熱,咯血,吐痰,白濁,白淫,遺精,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
婦人則月閉不通,日漸虧羸,漸成勞瘵之候。
夫病此者,始不求治,姑息日久,直至發熱不休,形體瘦甚,真元已脫,然後求醫治療,雖倉扁復生,莫能救其萬一矣。
中藏經· 勞傷論曰:勞者,勞於神氣。
傷者,傷於形容。
飢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度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
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敗於內。
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
榮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始勞於一,一起於二,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幹其五,五復犯一,一至於五,邪乃深,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難。
及其如此,則雖有命,亦不能生也。
故調神氣論曰:調神氣,戒酒色,節起居,少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耳。
診其脈甚數,甚急,甚細,甚弱,甚微,甚濡,甚滑,甚短,甚長,甚沉,甚浮,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於勞而傷也。
王啟玄 曰:虛者,皮毛肌肉,筋爪骨髓,氣血津液不生也。
若男女終日勞役,神耗力倦,飢飽越常,喜怒憂思,形寒飲冷,縱欲恣情。
《素問》曰:今人未及半百而衰者,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根源從此而虛竭矣。
五臟六腑,如何不弱,五勞六極七傷,從此而始。
何謂五勞,心勞血損,肝勞神損,脾勞食損,肺勞氣損,腎勞精損。
六極,謂筋、脈、肉、皮、毛、骨瘁損、是謂六極。
七傷《難經》言之甚詳,傷形與氣謂之七傷。
總而言之,為虛是也。
大抵五行六氣,水特五之一耳。
夫一水既虧,豈能勝五火哉,虛勞等證蜂起矣。
其體虛者,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從其緩而治之,次則調之。
醫者不知,邪氣加之於身而未除,便行補劑,邪氣得補,遂入經絡,緻死不治,如此誤者,何啻千萬,良可悲哉。
《內經》中本無勞證之說,其曰勞者溫之,溫者溫存之義,不足者補之以味,穀肉菜果,百味珍羞,無非補也。
今之醫者,不通其法,惟知大補之道,輕則當歸、鹿茸、雄附,重則乳石、丹砂,加之以灼艾補,燥其水,水得熱愈涸,生火轉甚,少而成嗽,痰血,潮熱,煩渴,喜冷,此則熱證明矣。
重則失音,斷不可救,猶且峻補不已,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及遇良工治驗,而以清劑解之,不合病人之意,反行責怪,及聞發表攻裡之說,畏而不從,甘死於庸工熱補之手,雖死不悔,深可憫也。
夫涼劑能養水清火,熱劑能燥水補火,天下之事,無出乎理,理既明,何患病疾之不安。
勞為熱證明矣,還可補乎。
惟無邪無熱無積之人,脈舉按無力而弱者,方可補之。
又必察其胃中,及右腎二火虧而用之。
心虛則動悸,恍惚憂煩,少色舌強,宜養榮湯、琥珀定神丸之類,以益其心血。
脾虛,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不進,宜快脾湯、進食丸之類,以調其飲食。
肝虛,目昏,筋脈拘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牛膝益中湯、虎骨丹之類,以養助其筋脈。
肺虛,呼吸少氣,喘乏咳嗽嗌乾,宜枳實湯加人參、黃耆、阿膠、蘇子,以調其氣。
腎虛,腰背脊膝厥逆而痛,神困耳鳴,小便頻數,精漏,宜八味丸加五味子、鹿茸,去附子,用山藥等丸,以生其精。
醫說 雲:五勞者,動作勞傷於五臟,五臟之氣因傷成病,故謂之五勞。
肺勞之狀,短氣而面腫,不聞香臭。
肝勞之狀,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
心勞之狀,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
脾勞之狀,舌根苦直,不得嚥唾。
腎勞之狀,背難俯仰,小便不利,黃赤而有餘瀝,囊濕生瘡,小腹裡急。
治法,肝勞補心氣,心勞補脾氣,脾勞補肺氣,肺勞補腎氣,腎勞補肝氣,此療子以益母也。
經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補其根本。
肝心為陽,脾肺腎為陰。
夫五臟實亦成勞。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又曰:六極者,筋極主肝,脈極主心,肉極主脾,氣極主肺,骨極主腎,精極主臟腑。
筋極之狀,令人數轉筋,十指手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
脈極之狀,忽忽喜忘,少顏色,眉發墮落。
肉極之狀,飲食無味,不生肌肉,皮膚枯槁。
氣極之狀,正氣少,邪氣多,氣不足,多喘少言。
骨極之狀,腰脊痠削,齒痛,手足煩痛,不欲行動。
精極之狀,肉虛少氣,喜忘,鬢衰落。
然謂之極者,病重於勞也,治法與治勞同。
又曰:七傷者,一曰大怒逆行傷肝,二曰憂愁思慮傷心,三曰飲食太飽傷脾,四曰形寒飲冷傷肺,五曰久坐濕地傷腎,六曰風雨寒濕傷形,七曰大怒恐懼傷志。
肝傷則少血目暗,心傷則苦驚喜忘,脾傷則面黃善臥,肺傷則短氣咳嗽,腎傷則短氣腰痛、厥逆下冷,形傷則皮膚枯槁,志傷則恍惚不樂。
治法與五勞六極同。
又曰:冷勞之人,氣血枯槁,表裡俱虛,陰陽不和,精氣散失,則內生寒冷也。
皆因臟腑久虛,積冷之氣,遂令宿食不消,心腹積聚,臍腹痛疼,面色痿黃,口舌生瘡,大腸洩痢,手足無力,骨節痠疼,久而不痊,轉加羸瘦,故曰冷勞。
又曰:勞,動作也。
郭逢源曰:凡人暫爾疲倦,通謂之勞。
而今人以勞為惡疾而惡聞之,親戚朋友,共為隱諱,見其疾狀,莫敢呼之。
殊不知勞之為病,初起於動作不能節謹。
至於疲倦且傷不已,漸成大疾。
凡言虛勞者,五勞是也。
六極七傷為類,蓋蒙莊所謂精太用則竭,神太勞則弊者是也。
治法不過補養五臟,滋益氣血,使之強盛,則其疾自去。
又曰:凡虛勞之疾,皆緣情欲過度,榮衛勞傷,緻百脈空虛,五臟衰損,邪氣乘襲,緻生百疾。
聖人必假藥石以資氣血,密腠理以禦諸邪。
肌肉之虛,猶如物體之輕,虛如馬勃、通草、蒲梢、燈心之屬是也,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
故前古方中,鹿角膠、阿膠、牛乳、鹿髓、羊肉、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參、當歸、地黃、麥冬之類者,蓋出此意。
本草雲:補虛去弱,羊肉、人參之屬是也。
所謂虛勞者,因勞役過甚而緻虛損,故謂之虛勞。
今人才見虛弱疾證,悉用燥熱之藥,如伏火金石附子薑桂之類,緻五臟焦枯,血色乾涸,而緻危困,皆因此也。
如虛而兼冷者,止可於諸虛勞方中加諸溫熱藥為助可也。
如此,即不失古人之意。
又曰:養生必用方論虛勞不得用涼藥,如柴胡、鱉甲、青蒿、麥冬之類,皆不用服,惟服黃耆建中湯。
有十餘歲女子,因發熱咳嗽,喘急,小便少,後來成腫疾,用利水藥得愈。
然虛羸之甚,遂用黃耆建中湯,日一服,三十餘日遂愈。
蓋人稟受不同。
虛勞,小便白濁,陰臟人,服橘皮煎、黃耆建中湯,獲愈者甚眾。
至於陽臟人,不可用暖藥,雖建中湯不甚熱,然有肉桂,服之稍多,亦反緻害。
要之,用藥亦量其所稟,審其冷熱,而不可一概以建中湯治虛勞也,謹之。
又曰: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
厥者,手足冷也。
氣屬陽,陽虛則陰湊之,故發厥。
血者,陰也,血虛則陽湊之,故發熱也。
氣虛發厥者,當用溫藥。
血虛發熱者,不宜用涼藥,當用溫養氣血之藥以補之,宜養陰,黃耆建中湯之類是也。
又有一種病實熱者,極而手足厥冷,所謂熱深厥亦深,此當用涼藥,須以脈別之也。
此最難辨,差之毫釐,則害人性命,戒之。
李氏 曰:勞極曰瘵,先須辨陰陽。
熱勞陽病,口乾舌瘡,咽痛,涕唾稠黏,手足心煩疼,小便黃赤,大便燥結。
虛勞陰病,唾痰白色,胃逆口惡,飲食難化,小便多,遺精白濁,大便溏瀉。
又有嗽痰,仰臥不得者,必陰陽兼病也。
多因十五六歲,或二十前後,血氣未定,酒色虧損精液而成,全屬陰虛。
間有因外感、久瘧久嗽而成者,多屬陽虛熱勞。
咽瘡失音者死,虛勞瀉不止者死。
不問陰病陽病,日久皆能傳變。
男子自腎傳心肺肝脾,女子自心傳肺肝脾腎五臟,復傳六腑而死。
亦有始終隻傳一經者,有專著心腎而不傳者,大要以脈為證驗。
輕者六證間作,重者六證兼作。
蓋火蒸於上,則為潮熱咳血。
火動於下,則為精濁洩瀉。
若先見血,止血為先,其餘流傳,變證雖多,亦必歸重一經。
假如現有精濁,又加之脛痠腰背拘急,知其邪在腎也。
現有咳血多汗,加之驚惕,口舌生瘡,知其邪在心也。
現有喘咳嗽血,加之皮枯,鼻塞聲沉,知其邪在肺也。
現有夢遺,加之脅痛,多怒頸核,知其邪在肝也。
現有洩瀉,加之腹痛痞塊,飲食無味,四肢倦怠,知其邪在脾也,當隨邪之所在調之。
勞熱清骨散,內熱保真湯,晡熱黃耆鰲甲湯,勞血咯血太平丸,嗽吐咳咯保和湯,血去多三黃補血湯,血不止十灰散、單花蕊石散。
勞嗽,幹嗽,人參潤肺丸、保和湯、太平丸、安肺湯。
肺痿,知母茯苓湯。
肺癰,桔梗湯、單白及散。
勞洩,白朮膏、八珍湯、腎氣丸。
勞汗,黃耆散,更當幹各病本條參究。
勞者,倦也。
氣血勞倦不運,則凝滯疏漏,邪氣得以相乘。
又飲食勞倦所傷,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熱熏胸中而生內熱。
凡頸上有核,腹中有塊,或當膝冰冷,或無力言動,皆痰涎結聚,氣血凝滯之所緻也,故以開關起胃為先。
蓋關脈閉,則氣血乾枯。
胃氣弱,則藥無由行。
但陽虛不可偏用辛香丁附之類,陰虛不可偏用苦寒知柏之類。
古立有開關散、定胃散,今亦難用,竊其意推之。
陽病開關清熱利便,宜瀉白散加銀柴胡、秦艽、桔梗、木通、澤瀉、當歸、芍藥、木香,以小便多為病去。
陰病開關行痰利氣,宜二陳湯加便制香附、貝母、牡丹皮、當歸、山楂、蘇梗及生地黃、木香少許,以氣清痰少為病減。
陰陽俱病用參苓白朮散、三白湯,或二陳湯加白朮、神麯、麥芽,以起脾胃。
如有洩者,尤宜多服,久服,俟胃氣轉,然後依證用藥。
古方以生犀散、防風當歸飲,或三補丸、單黃連丸治熱勞證,然必初起體實而後敢用之也。
久虛積損成勞,陽虛劫勞散、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補中益氣湯、單人參湯。
陰虛加味逍遙散、滋陰降火湯、節齋四物湯、補陰丸、大造丸、補天丸。
虛甚者瓊玉膏、白鳳膏。
古雲:服涼藥百無一生,飲溲溺萬無一死。
惟脾胃虛及氣血弱者,必以滋補藥中量入童便,以代降火之藥。
今俗非偏用知、柏、生地滯脾,即偏用人參、桂、附助火。
治咳輒用兜鈴、紫菀、款冬、青黛、牡蠣,收澀肝經。
治血輒用京墨,金石寒涼傷其氣血。
退潮輒用銀柴胡,胡黃連消其肌肉。
遺精輒用龍骨、石脂,澀燥其精,皆不治其本耳。
蟲亦氣血凝滯,痰與瘀血化成,但平補氣血為主,加以烏梅、青蒿、硃砂之類,而蟲自止矣。
或紫河車丹、紫河車丸、青蒿膏、蛤蚧散、天靈蓋散。
蔭按:傳屍之說,不必深泥。
歷觀勞瘵,皆因酒色財氣,損傷心血,以緻虛火妄動。
醫者不分陰陽用藥,病家不思疾由自取,往往歸咎前人積惡,甚則疑及房屋器皿墳墓,且冤業飛屍,遞相傳證。
古人亦雲:勞瘵三十六種,惟陰德可以斷之。
不幸患此疾者,或入山林,或居靜室,清心靜坐,常焚香叩齒,專意保養,節食戒欲,庶乎病可斷根。
若不遵此禁忌,服藥不效。
丹溪 曰:此陰虛之極,痰與血病,有有蟲者,其傳屍一證,不可雲無。
大法四物湯加童便、竹瀝、薑汁。
氣血虛甚,發熱成勞者,補天丸加治骨蒸藥佐之。
身瘦屬火,因火燒爍也,肉脫甚者難治。
傳屍勞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久羸瘦,先以三拗湯,次以蓮心散、白蠟塵治瘵蟲。
虛勞皆積熱湊成,始健時可用子和法。
日後羸憊,四物湯加減送消積丸,使熱不作也。
蒸蒸發熱,積病最多。
小陷胸湯治濕痰發熱極妙。
丹溪活套 雲:勞極之證,五臟必歸重於一經。
假如足脛痠疼,腰背拘急,遺精白濁,面色黑黃,耳輪焦枯,脈沉細數,知其邪在腎也,宜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麥冬、天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入童便、韭汁、竹瀝服。
其或心神驚惕,怔忡無時,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唾血面赤,脈洪而數,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肉桂、澤瀉,加茯神、胡黃連、蓮心、遠志、菖蒲、硃砂之類。
其或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枯燥,鼻塞聲沉,時吐痰沫,脈微虛而澀數,知其邪在肺也,宜以四物湯加沙參、麥冬、五味、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入童便、竹瀝、薑汁服。
其或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怒,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脈弦而數,知其邪在肝也,宜以四物湯加竹茹、龍膽草、柴胡、黃芩、青皮、竹葉之類。
其或面色萎黃,唇吻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利,四肢倦怠,脈虛濡而數,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蓮肉、薏苡仁、乾山藥、豬苓、澤瀉、白扁豆之類。
凡骨蒸勞熱,元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六穴,無有不安者也。
(四花六穴,詳見《醫學正傳》,備載於虛勞條之後) 王節齋 曰:男子二十前後,色欲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
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
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哈哈出血。
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勞瘵,最重難治。
輕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
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無用也。
此病治之幹早則易為,若到肌肉消爍,沉困著床,尺脈沉取細數,則難為矣。
又此病大忌服人參,若曾服過多者,亦難治。
(忌服人參,此論太拘,若氣虛無火,服之何妨。
但肺熱喘嗽者不宜耳。
用者洋之)或雲:瘵病至於骨痛痿軟,身沉聲啞,肺槁面黧,或身汗而嗽,及脈虛數而小澀者,斷不可治。
脈法 脈經 曰: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男子勞乏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
陰寒精自出,足痠軟不能行,少陰虛滿。
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盜汗自出也。
男子面色薄白,主渴及亡血卒喘,心悸,其脈浮者,裡虛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時目瞑,此人喜衄,小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
夫失精家,小腹強急,陰頭寒,目眶痛,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消穀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夢鬼交通。
脈沉小遲者,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洩,食不消化。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脈訣舉要 曰:骨蒸勞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
加汗加嗽,非藥可除。
治熱勞方 正料生犀散 治勞病骨蒸,肌瘦,日晚潮熱,盜汗,五心煩躁,及大病後餘毒不解,兼治勞瘧及小兒疳熱。
犀角 地骨皮 秦艽 麥冬 枳殼 大黃 柴胡 茯苓 赤芍 桑皮 黃耆 人參 鱉甲(醋煮) 知母(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入陳青蒿一根,水煎服,有痰加半夏;熱輕去大黃,加黃芩。
黃耆鱉甲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減食多渴,咳嗽有血。
鱉甲(去裙,醋炙) 天冬(去心,各五兩) 知母(焙) 黃耆 赤芍(各三兩半) 地骨皮 白茯苓 秦艽 柴胡(去蘆,各三兩三錢) 生乾地黃(洗,焙,三兩) 桑白皮 半夏(煮) 紫菀 甘草(炙,各二兩半) 人參 肉桂 苦梗(各一兩六錢五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秦艽鱉甲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口紅頰赤,困倦盜汗。
柴胡 地骨皮(各一兩) 秦艽 知母 當歸(各半兩) 鱉甲(一兩,去裙,醋煮)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青蒿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臨臥空心各—服。
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熱或寒,嘎聲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
柴胡(二錢) 地骨皮(一錢半) 鱉甲(米醋炙) 秦艽 當歸(洗,焙) 半夏(湯泡七次) 紫菀(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烏梅、大棗各一枚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熱甚加青蒿;汗多加黃耆,去半夏、生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