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四

關燈
虛損 論 薛氏 曰:按丹溪先生雲: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故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成,而養之必欲其固也。

    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陰,真陰也。

    四十之後精氣日衰,陰減其半矣),而起居衰矣。

    夫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運用,況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

    夫腎乃陰中之陰也,主閉藏者。

    肝乃陰中之陽也,主疏洩者。

    然而二臟皆有相火,其繫上屬於心,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

    所以丹溪先生隻是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

    天地以五行更疊衰旺而成四時。

    人之五臟亦應之而衰旺。

    如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

    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腎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以補其不足。

    古人於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耳。

    又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藏,必養其本然之真,以助來春生髮之氣,則春末夏初,無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之病矣。

    竊謂人之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疊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斫喪,故見其證,難以名狀。

    若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

    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

    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

    不可輕用黃柏、知母之類。

    設或六淫外侵而見諸證,亦因其氣內虛而外邪湊襲,尤宜用前藥。

    或曰: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

    如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

    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

    悲哀憔悴,傷也。

    喜樂過度,傷也。

    多言雄談,傷也。

    寢食失時,傷也。

    挽弓弩,傷也。

    沉醉嘔吐,傷也。

    飽食即臥,傷也。

    跳走喘急,傷也。

    是以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急步,耳不急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及疲。

    先寒而衣,先熱而解。

    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

    凡食多則緻積聚,飲多則緻成痰癖也。

    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願遠廣志。

    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

    不欲露臥星下,不欲眠裡見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

    五味入口,不欲偏多。

    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

    凡言傷者,初亦不覺,久則損壽爾。

    天地生物,本然之道也。

    有形之後,猶待於哺乳水穀之養。

    男二八而精通,女二七而經至,陰始成而可與陽配,是陰氣之難成也。

    男八八而精絕,女七七而經斷,陰氣之成復已先虧矣。

    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若何而可以供給也。

     蔭按: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味,陰也。

    補精以陰,求其本也。

    然味乃如谷粟菜果,出於天賦自然沖和之味,故有食入補陰之功。

    非榼醬烹飪偏厚之味,出於人為者也。

    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

    曰:人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

    善攝生者,不可謂味以補精,而遂恣於口腹,以自速其禍也。

    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溫,養也。

    溫存以養,使氣自充,則形完矣。

    曰補,曰溫,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溫熱佐輔藥名曰溫補,豈旨也哉。

    又曰,人年老,或虛損,精血俱耗,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於飛越,天生胃氣,尚爾流連,又藉水穀之陰,故羈縻而定耳。

    《局方》用溫劑劫虛,蓋脾得溫則食進,故亦漸可。

    質有厚薄,病有淺深,設或失手,何以收效。

    吾必稍遲,計出萬全,溫劑決不可用。

    人年老虛損,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宜以人參、白朮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黃芩、麥門冬,冬加當歸身、生薑。

    一日或一帖,或二帖。

    小水之長若舊乃止,此卻病之捷法也。

    虛勞不受補者不治。

    補氣用參,然蒼黑人服多,恐反助火邪而爍真陰,可以術代之,肥白人多服最好,又必以陳皮同用。

    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也。

    多服參耆,勿服附子。

    竹瀝,本草雲大寒,泛觀之,似與石膏、芩、連等同類。

    而諸方治胎產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

    產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何世俗因大寒二字,遂棄之而不用。

    經曰:陰虛則發熱,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火熱者,寒而能補,正與病對。

    蓋大寒言其功,非以氣言也。

    人終世食筍,未有因其寒而病之者。

    瀝即竹之液,況假於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

    王節齋曰:人之一身,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況節欲者少,過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火旺則陰愈消而勞瘵咳嗽、咯血、吐血等證作矣。

    故宜常補其陰,使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無病矣。

    故丹溪先生髮明補陰之說,謂專補左尺腎水也。

    古方滋補藥兼補右尺相火,不知左尺原虛,右尺原旺,若左右平補,依舊火勝於水。

    隻補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也。

    右尺相火固不可衰,若果相火衰者,方宜補火。

    但世之人,火旺緻病者,十居八九。

    火衰成疾者,百無二三。

    且人在少年,腎水正旺,似不必補。

    然欲心正熾,妄用太過。

    至於中年,欲心雖減,然少年斲喪既多,焉得復實。

    及至老年,天真漸絕,隻有孤陽,故補陰之藥,自少至老,不可缺也。

    丹溪先生髮明先聖之旨,以證千載之訛,其功盛哉。

    今立補陰丸方,備加減於後。

    又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證,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不可治也。

    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

    前項病證,乃陰血虛而陽火旺,宜服苦甘寒之藥,以生血降火。

    世人不識,往往服參耆以為補,予見服此而死者多矣。

     續醫說 雲:凡人血病,則當用血藥。

    若氣虛血弱。

    又當從氣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

    東垣曰:血脫益氣,古聖人之良法。

    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

    用諸甘劑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

    人之身,內以穀氣為主。

    近世醫者,多執王節齋《明醫雜著》雲:陰虛誤服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死,由是一切脾胃飲食勞倦之證認為陰虛,惟用四物湯加苦寒之藥,吾恐地黃、當歸,多能戀膈,反傷胃氣。

    所謂精氣,血氣,何由而生,血未見生而穀氣先有所損矣。

    昔一士人,形肥而色白,因見《明醫雜著》所載補陰丸,服之數年,形瘦短氣。

    蜀醫韓天爵用辛熱劑,決去其滯積,而燥其重陰,然後和平無恙。

    此則未達方書而輕率自誤,可不戒哉。

     張子和戒補論 曰:至約之法,其治有三。

    所用之藥,其品有六。

    其治三,汗下吐。

    其品六,則辛甘鹹淡酸苦也。

    雖不雲補,理實具焉。

    予考諸經,檢諸方,夫人有無病而補者,有有病而補者。

    無病而補,輕則草木而已,草木則蓯蓉、牛膝、巴戟天、菟絲之類。

    重則金石而已、金石則丹砂、起石、硫黃之類。

    吾不知以此為補而補何臟,以為補心而心為丁火,其經則手少陰,熱則瘡之類生矣。

    以為補肝而肝為乙木,其經則足厥陰,熱則掉眩之類生矣。

    脾為己土,而經則足太陰,以熱補之,則病腫滿。

    肺為辛金,而經則手太陰,以熱補之,則病憤郁。

    心不可補,肝不可補,脾不可補,肺不可補,莫非為補腎乎。

    人皆知腎為癸水,而不知經則子午君火焉。

    補腎之火,火得熱而益熾;補腎之水,水得熱而益涸。

    既熾其火,又涸其水,上接於心之丁火,火獨用事,肝不得以制脾土,肺金不得以制肝木,五臟之極,傳而之六腑,六腑之極,遍而之三焦,則百病交起,萬疾俱生,小不足言,大則可懼。

    不疽則中,不中則暴喑而死矣。

    (瘍音陽,頭創也,傷也。

    疽音苴,久之癰也。

    疽深而惡,癰淺而大。

    喑音音,不能言也,唵然無聲也) 虞氏 曰:《內經》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又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若夫七情五臟之火飛越,男女聲色之欲過淫,是皆虛損之所緻也。

    《機要》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

    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損自上而下,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

    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婦人則月水不通。

    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治宜以辛甘淡。

    過於胃,不可治矣。

    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損自下而上,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

    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

    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

    治宜以苦酸鹹。

    過於脾,則不可治矣。

    又曰:心肺損而色憊,腎肝損而形痿。

    《難經》曰: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

    損其心者,補其榮血。

    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損其肝者,緩其中。

    損其腎者,益其精。

    是皆虛損病因、治法之大要也,學者詳之。

     丹溪 曰:天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為陰而居乎中,天之大氣舉之。

    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

    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而血常不足,乃以為無病而補之者所得也。

    有病而補者,嘔而補,吐而補,洩而補,痢而補,瘧而補,咳而補,勞而補,產而補。

    嘔吐則和胃丸、丁沉煎。

    瀉痢豆蔻丸、禦米殼散。

    咳不五味則安神散。

    勞不桂附則山藥。

    產不烏金則黑神。

    吾不知以此為補,果何意耶。

    殊不知嘔得熱而愈酸,吐得熱而愈暴,洩得熱而清濁不分,痢得熱而休息繼至,瘧得熱而進不能退,咳得熱而濕不能除,勞得熱而火益燥,產得熱而血愈崩。

    蓋如是而死者八九,生者一二。

    死者枉,生者幸,幸而一生,憔悴之態,人之所不堪也。

    視其寒,用熱以補之。

    若言其補,則前所補者,此病何如。

    予請為言補之法,大抵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是則補之義也。

    陽有餘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

    陰有餘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

    熱則芒硝、大黃,損陽而補陰也。

    寒則乾薑、附子,損陰而補陽也。

    豈可以熱藥而雲補雲乎哉,而寒藥亦有補之義也。

    經曰:因其盛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此之謂也。

    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執此溫補二字,便是溫補之法,惟用溫補之藥。

    且溫補二字,特為形精不足而設,豈為不病而設哉。

    雖曰溫之,止言其氣。

    雖曰補之,止言其味。

    曷嘗言熱藥哉。

    至於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實而不滿,可下而已。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滿而不實,可吐而已。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邪從外入,可汗而已。

    然發表不透,熱而無補之義。

    人之所稟,有強有弱,強而病,病而愈,愈後必能復其舊。

    弱而病,病而愈,愈後必不復其舊矣。

    是以有保養之說,熱藥亦安所用哉,慎言語,節飲食是矣。

    以日用飲食言之,則黍稷禾麥之餘,食粳者有幾。

    雞豚牛羊之餘,食血者有幾。

    桃杏梅李之餘,食梨者有幾。

    蔥韭薤蒜之餘,食葵者有幾。

    其助則薑桂椒蒔,其和則鹽油FF榼醬,常而粥羹,別而燋炒,異而燒炙,甚則以五辣生鮓而薦酒之餚,以姜醋羹羊而按酒之病。

    大而富貴,比此尤甚。

    小而市庶,亦得以享此。

    吾不知何者為寒,何物為冷,而以熱藥為補哉。

    日用飲食之間,已為太過矣。

    嘗聞人之所欲者生,所惡者死,今反忘其寒之生,甘於熱之死者,何也?由其不明《素問》造化之理,本草藥性之源,一切委之於庸醫之手。

    醫者曰:寒涼之藥,雖可去疾,奈何臟腑之間,不可使之久冷,脾胃不可使之久寒,保養則固可溫補之是宜。

    斯言方脫諸口,已深信於心矣。

     李氏 曰:血陰而氣陽也,有暴虛而無傷損者,易復。

    有虛而虧損者,亦可補益。

    惟久虛而傷壞者,必保養僅可半愈。

    大概虛脈多弦,弦濡大而無力者為氣虛,脈沉微而無力者,為氣虛甚。

    脈弦而微為血虛,脈澀而微為血虛甚。

    或寸微尺大而緊者,血虛有火,多汗。

    又形肥而面浮白者陽虛,形瘦而面蒼黑者陰虛。

    食少神昏,精不藏固,腰背胸脅筋骨疼痛,潮熱,盜汗,痰嗽,此虛證也,但見一二便是。

    外因感寒,久則損陽,自上而下,一損於肺,則皮聚毛落。

    二損於心,則血脈虛少,不榮臟腑,婦人月水不通。

    三損於胃,則飲食不為肌膚。

    治宜辛甘淡,若過於胃,則不可治矣。

    感熱久則損陰,自下而上,一損於腎,則骨痿不能起於床。

    二損於肝,則筋緩不能自收持。

    三損於脾,則飲食不能消克。

    治宜酸苦鹹。

    若過於脾,則不可治矣。

    又不內外因,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則損脈。

    疾走懼恐,汗出於肝,則損筋。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則損肉。

    飲食飽甚,汗出於胃,則損腸。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則損骨。

    治宜酸苦。

    若辛散於心,則不可治矣。

    抑論心肺損而色憊汗多者為陽虛。

    肝腎損而形痿汗多者為陰虛。

    經雲:損其肺者,益其氣。

    損其心者,補其榮血。

    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損其肝者,緩其中。

    損其腎者,益其精。

    是以古方肺損證,見四君子湯。

    心損證,見四物湯。

    心肺俱損者,八物湯。

    心肺及脾胃俱損者,十全大補湯。

    肝腎俱損者,牛膝丸。

    雜證心虛夢遺者,桂枝湯加龍骨、牡蠣。

    四肢煩熱痠疼,心悸腹痛者,小建中湯。

    汗多力少,筋骨拘急者,黃耆建中湯。

    汗多脈暴結者,炙甘草湯。

    暴損氣虛,有汗潮熱者,補中益氣湯。

    氣虛無汗潮熱者,人參清肌散。

    暴損血虛,有汗潮熱者,人參養榮湯。

    血虛無汗潮熱者,茯苓補心湯。

    暴脫血者,益胃升陽湯。

    潮汗痰嗽者,黃耆益損湯加半夏。

    大病後食減盜汗者,參苓白朮散加黃耆、當歸。

    內因五勞六極七傷,積虛成損,積損成虛傷,經年不愈者,謂之久虛。

    五勞應五臟,六極即六慾應六腑。

    蓋心勞曲運神機,則血脈虛而面無色,驚悸,夢遺,盜汗,極則心痛咽腫。

    肝勞盡力謀慮,則筋骨拘攣,極則頭目昏弦。

    脾勞意外過思,則脹滿少食,極則吐瀉肉消,四肢倦怠,關節肩背強痛。

    肺勞預事而憂,則氣乏,心腹冷,胸背痛,極則毛焦津枯,咳嗽哄熱。

    腎勞矜持志節,則腰骨痛,遺精白濁,極則面垢脊痛。

    此五勞應乎五極者也。

    若原因腑虛,以緻臟虛,臟腑俱虛,視聽已衰,行步不正,名曰精極,令人精濁,莖弱核小,故又曰六極。

    極即傷也,七傷者,推原勞極之由,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肝。

    房勞思慮傷心腎,則陰血虛。

    勞役飢飽傷胃腑,則陽氣虛,此傷證之至要也。

    陰虛四物湯、二宜丸、腎氣丸。

    火動外潮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或滋陰降火湯丸、加味消遙散、補陰丸。

    火燥甚者,大補陰丸、單天門冬膏。

    陽虛四君子湯、保元湯。

    火衰中寒身冷者,鹿茸大補湯、蓯蓉散、加減內固丸、三仙丹、溫腎丸、膃肭補天丸(膃肭,海狗之腎,曰膃肭臍)、斑龍丸。

    陰陽俱虛,八物湯、固真飲子或丸、人參養榮湯,或十全大補湯加蓯蓉、附子、半夏、麥門冬,或八味丸。

    有火者,二至丸、異類有情丸。

    心虛,人參固本丸、夢授天王補心丹、朱子讀書丸。

    肝虛,天麻丸、鹿茸四斤丸。

    脾虛,參苓白朮散、橘皮煎丸、蒼朮膏、白朮膏、參苓造化糕、太和羹。

    肺虛,單人參膏、單五味子膏。

    腎虛,小菟絲子丸、玄菟固本丸、三味安腎丸、太極丸。

    不論陰陽損傷,皆因水火不濟,火降則血脈和暢,水升則精神充滿。

    或心腎俱虛,或心脾俱虛,或心肝俱虛,或肺腎俱虛,或五臟俱虛,但以調和心腎為主,兼補脾胃,則飲食進而精神氣血自充。

    調和心腎,虛中有熱者,古庵心腎丸。

    虛中有寒者,究源心腎丸。

    不受峻補者,神歸茸丸、瑞連丸、冷補丸。

    兼補脾胃,二神交濟丹、還少丹、天真丸、返本丸。

    言虛熱者,虛者,下虛也。

    熱者,上熱也。

    又言虛實者,正氣虛,邪氣實也。

    心勞邪熱,則口舌生瘡,語澀肌瘦。

    肝勞邪熱,則脅痛,關格不通。

    脾勞邪熱,則氣急肌癉多汗。

    肺勞邪熱,則氣喘面腫,口燥咽乾。

    腎勞邪熱,則尿赤陰瘡,耳鳴溺閉,三白湯主之。

    心熱加黃連、木通、麥冬、生地黃,肝熱加黃芩、防風、當歸、龍膽草、赤芍,脾熱加山梔、石斛,肺熱加知母、桑白皮、秦艽、葶藶,腎熱加元參、赤茯苓、車前子、生地黃,更參積熱門虛火治法。

    挾氣者交感丹。

    古庵雲:心腎主血,心惡熱而腎惡燥,則清熱潤燥之藥,是補心腎而瀉脾肺也。

    肺脾主氣,肺惡寒而脾惡濕,則溫寒燥濕之藥,是補肺脾而瀉心腎也。

    《局方》概用辛香燥劑,以能健脾進食,然陰血消而心腎損,以緻虛極,火炎面紅,發喘痰多,身熱如火,跌腫溏瀉,脈緊不食者死。

    噫!凡陰虛,皆陰血陰氣虛也,若真陽虛,亦不可治。

    經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溫存以養,使氣自充,非溫藥峻補之謂也。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乃天地自然之味,非膏粱之謂也。

    今人無病貪補而緻病者有之。

    有病貪補,而不依證用藥,反增痰火者有之。

    非惟不足卻疾延年,亦非養心養性之道。

    且少年欲火正熾,尤宜戒補。

    中年以後,必資藥餌扶持者,亦須量體,但從緩治,不可責效目前,反緻奇疾。

    大概腎虛者,瓊玉膏、還元秋石丸、延年益壽不老丹。

    耳目衰者還元丹、四聖不老丹、松柏實丸。

    腎虛無火者,何首烏丸、卻老烏須健陽丹。

    腎虛有火者,八仙添壽丹。

    羸瘦者,大造丸、紫河車丹。

    血疾者,女真丹、柏葉煎、柏脂丸、秤金丹。

    風疾有火者,松脂丸、松梅丸。

    風疾無火者,仙人飯。

    痰火溺澀者,茯苓煎。

    氣弱者,單人參膏。

    血燥者,單天冬膏、地黃膏。

    脾虛者,白朮膏。

    脾腎俱虛者,加味蒼朮膏。

    此皆養性延年之藥,亦必因病選用。

     蔭按:陰陽血氣,本各不同,而世人類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