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便血
論
袖珍論 曰:人之滋養一身,惟氣與血。
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故心生血,肝藏之,而脾為之統,貴乎氣順則血調。
若內因七情,並酒食所傷,外為風氣相幹,則血氣逆亂,榮衛失調,皆能令人下血。
風入腸胃者,其脈浮,下血必在糞前,是名近血。
停積於大腸者,其脈沉滯,血在糞後,又名遠血。
臟寒者,其脈沉微,下血無痛。
積熱者,其脈洪數,純下鮮血,甚則急痛。
傷濕者,脈沉而遲,下血如豆汁。
又有因氣鬱結,酒色過度,並過食炙膾,因毒生蟲,亦能令人下血。
又當以五臟所傷,辨其證治,風濕則祛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停滯則疏滌之,氣則調之,有毒者解之。
下血之證,非止一端,大概得熱而行,得寒而止,用藥當審之。
許 雲: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
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
肛門射如血線者,蟲痔也。
亦有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
丹溪 雲:下血有熱有虛。
熱用四物湯加炒梔子、升麻、秦艽、阿膠,虛用四物湯加乾薑、炮升麻溫散之。
有風邪下血者,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宜升提之。
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治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
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
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
有傷濕下血者,宜行濕清熱。
《脈經》謂先下血後見屎是近血,先見屎後見血是遠血。
下血不可純用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
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
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
葉氏 曰:熱則流通,虛則下溜。
故便血屬熱屬虛,亦有風傷脾而下陷,及濕勝而傷血者。
熱而下血,或鮮或濁,宜四物湯加黃芩、山梔、炒槐花、秦艽、阿膠。
虛用四物湯加炒乾薑、升麻,涼藥隨虛實加減。
風入腸胃,純下清血者,宜四物加防風、升麻、荊芥、柴胡升提之。
濕入腸胃,血下如豆汁色者,宜四物加蒼白朮、黃連、黃柏、地榆、槐花。
陰虛下血無熱者,十全大補湯加止血之劑。
大抵下血後,必以胃藥收功。
胃氣回,血自循於經絡矣。
又曰:血鮮而色清者,為腸風邪氣外入,隨感而見者也。
濁而色黯者,為臟毒,蘊積毒氣,久而始見者也。
二者之證,與五痔,特介乎毫釐之間。
腸風臟毒之血,自腸臟而來,五痔之血,自肛門蝕孔處出也。
其得病之由,皆因坐臥風濕,醉飽房勞,酒面積熱,以緻榮血失道,滲入大腸,聚而不散,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
腸風腹中有痛,下清血,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甚者肛門腫疼,敗毒散加槐角、荊芥,或槐花湯、枳殼散。
臟毒腹內略痛,濁血,兼花紅膿並下,或肛門脹腫,或大腸頭突出,大便難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劑追出惡血膿水,然後以內托,並涼血祛風藥量用。
人虛兼以參耆苓朮,助養胃氣。
薛氏 曰:經雲: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
陰氣內結,陽絡外傷,滲入腸間,故便血也。
《針經》雲: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
皆因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七情六淫失宜,內傷外感所緻。
若外感則血鮮,名曰腸風。
內傷則血濁,名曰臟毒。
外感而元氣實者,人參敗毒散加槐花、荊芥,以祛邪氣。
內傷而元氣虛者,用六君子湯以補胃氣。
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以升舉之。
憂思傷脾者,濟生歸脾湯以解之。
糞前見血者,益氣湯加吳茱萸。
糞後見血者,加黃連。
陰血不足者,宜用四物湯。
病因多端,不能盡述,當臨證制宜,庶無誤矣。
丹溪先生雲:精氣血氣,出於穀氣。
惟大便下血,當以胃氣收功,治者審之。
一儒者,素善飲,不時便血,或在糞前,或在糞後,食少體倦,面色痿黃。
此脾氣虛而不能統血,以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三十餘劑而再不發。
一男子,每怒必便血,或吐血,即服犀角地黃湯之類。
餘曰:此脾虛不能攝血,恐不宜用此寒涼之藥。
彼不信,仍服之,日加倦怠,面色痿黃,更用四物、芩、連、牡丹皮之劑,飲食少思,心煩渴熱,吐血如湧,竟至不起。
若用四君子加芎、歸,或補中益氣湯,多有得生者,甚夥。
蔭按:李氏曰:便血須分內外,自外感得者曰腸風,隨感隨見,所以色鮮,多在糞前,自大腸氣分來也。
自內傷得者曰臟毒,積久乃來,所以色黯,多在糞後,自小腸血分來也。
又有不拘糞前後來者,氣血俱病也。
皆因七情六慾,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或坐臥濕地,或醉飽行房,或生冷停寒,或酒面積熱,以緻榮血失道,滲入大腸。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主血,邪結陰分,則血受病,故當便血。
其淺者便血一升,則結邪當解。
若不解而再結,以邪盛也,故便血二升。
若又不解,邪為尤甚,故曰三結三升也)。
蓋邪犯五臟,則三陰脈絡不和而結聚,血因停留,溢則滲入大腸。
陰,非陰寒之謂也,《針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溺。
外感風者,色青或純下清血。
實者,人參敗毒散加槐花、荊芥。
虛者,不換金正氣散。
久虛者,胃風湯、古樗參散、苦參丸、結陰丹。
熱者鮮紅,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分,水煎服,酒蒸黃連丸、香連丸、蒼地丸、龜柏丸。
挾風者,藏頭丸。
暑月,黃連香薷飲。
熱甚則黑者,解毒散合四物湯加大黃。
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
寒者色黯,平胃散合理中湯,加葛根、升麻、益智、神麯、當歸、地榆、薑、棗煎服。
毒者,病邪蘊久色濁,後重疼墜,四物湯加木香、檳榔,
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故心生血,肝藏之,而脾為之統,貴乎氣順則血調。
若內因七情,並酒食所傷,外為風氣相幹,則血氣逆亂,榮衛失調,皆能令人下血。
風入腸胃者,其脈浮,下血必在糞前,是名近血。
停積於大腸者,其脈沉滯,血在糞後,又名遠血。
臟寒者,其脈沉微,下血無痛。
積熱者,其脈洪數,純下鮮血,甚則急痛。
傷濕者,脈沉而遲,下血如豆汁。
又有因氣鬱結,酒色過度,並過食炙膾,因毒生蟲,亦能令人下血。
又當以五臟所傷,辨其證治,風濕則祛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停滯則疏滌之,氣則調之,有毒者解之。
下血之證,非止一端,大概得熱而行,得寒而止,用藥當審之。
許 雲: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
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
肛門射如血線者,蟲痔也。
亦有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
丹溪 雲:下血有熱有虛。
熱用四物湯加炒梔子、升麻、秦艽、阿膠,虛用四物湯加乾薑、炮升麻溫散之。
有風邪下血者,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宜升提之。
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治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
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
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
有傷濕下血者,宜行濕清熱。
《脈經》謂先下血後見屎是近血,先見屎後見血是遠血。
下血不可純用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
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
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
葉氏 曰:熱則流通,虛則下溜。
故便血屬熱屬虛,亦有風傷脾而下陷,及濕勝而傷血者。
熱而下血,或鮮或濁,宜四物湯加黃芩、山梔、炒槐花、秦艽、阿膠。
虛用四物湯加炒乾薑、升麻,涼藥隨虛實加減。
風入腸胃,純下清血者,宜四物加防風、升麻、荊芥、柴胡升提之。
濕入腸胃,血下如豆汁色者,宜四物加蒼白朮、黃連、黃柏、地榆、槐花。
陰虛下血無熱者,十全大補湯加止血之劑。
大抵下血後,必以胃藥收功。
胃氣回,血自循於經絡矣。
又曰:血鮮而色清者,為腸風邪氣外入,隨感而見者也。
濁而色黯者,為臟毒,蘊積毒氣,久而始見者也。
二者之證,與五痔,特介乎毫釐之間。
腸風臟毒之血,自腸臟而來,五痔之血,自肛門蝕孔處出也。
其得病之由,皆因坐臥風濕,醉飽房勞,酒面積熱,以緻榮血失道,滲入大腸,聚而不散,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
腸風腹中有痛,下清血,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甚者肛門腫疼,敗毒散加槐角、荊芥,或槐花湯、枳殼散。
臟毒腹內略痛,濁血,兼花紅膿並下,或肛門脹腫,或大腸頭突出,大便難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劑追出惡血膿水,然後以內托,並涼血祛風藥量用。
人虛兼以參耆苓朮,助養胃氣。
薛氏 曰:經雲: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
陰氣內結,陽絡外傷,滲入腸間,故便血也。
《針經》雲: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
皆因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七情六淫失宜,內傷外感所緻。
若外感則血鮮,名曰腸風。
內傷則血濁,名曰臟毒。
外感而元氣實者,人參敗毒散加槐花、荊芥,以祛邪氣。
內傷而元氣虛者,用六君子湯以補胃氣。
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以升舉之。
憂思傷脾者,濟生歸脾湯以解之。
糞前見血者,益氣湯加吳茱萸。
糞後見血者,加黃連。
陰血不足者,宜用四物湯。
病因多端,不能盡述,當臨證制宜,庶無誤矣。
丹溪先生雲:精氣血氣,出於穀氣。
惟大便下血,當以胃氣收功,治者審之。
一儒者,素善飲,不時便血,或在糞前,或在糞後,食少體倦,面色痿黃。
此脾氣虛而不能統血,以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三十餘劑而再不發。
一男子,每怒必便血,或吐血,即服犀角地黃湯之類。
餘曰:此脾虛不能攝血,恐不宜用此寒涼之藥。
彼不信,仍服之,日加倦怠,面色痿黃,更用四物、芩、連、牡丹皮之劑,飲食少思,心煩渴熱,吐血如湧,竟至不起。
若用四君子加芎、歸,或補中益氣湯,多有得生者,甚夥。
蔭按:李氏曰:便血須分內外,自外感得者曰腸風,隨感隨見,所以色鮮,多在糞前,自大腸氣分來也。
自內傷得者曰臟毒,積久乃來,所以色黯,多在糞後,自小腸血分來也。
又有不拘糞前後來者,氣血俱病也。
皆因七情六慾,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或坐臥濕地,或醉飽行房,或生冷停寒,或酒面積熱,以緻榮血失道,滲入大腸。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主血,邪結陰分,則血受病,故當便血。
其淺者便血一升,則結邪當解。
若不解而再結,以邪盛也,故便血二升。
若又不解,邪為尤甚,故曰三結三升也)。
蓋邪犯五臟,則三陰脈絡不和而結聚,血因停留,溢則滲入大腸。
陰,非陰寒之謂也,《針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溺。
外感風者,色青或純下清血。
實者,人參敗毒散加槐花、荊芥。
虛者,不換金正氣散。
久虛者,胃風湯、古樗參散、苦參丸、結陰丹。
熱者鮮紅,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分,水煎服,酒蒸黃連丸、香連丸、蒼地丸、龜柏丸。
挾風者,藏頭丸。
暑月,黃連香薷飲。
熱甚則黑者,解毒散合四物湯加大黃。
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
寒者色黯,平胃散合理中湯,加葛根、升麻、益智、神麯、當歸、地榆、薑、棗煎服。
毒者,病邪蘊久色濁,後重疼墜,四物湯加木香、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