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或四味香連丸。
濕者,直來不痛,白柏丸。
濕兼熱者,古連殼丸。
又因傷風犯胃,飧洩久而濕毒成澼,注於大腸,傳於少陰,名曰腸澼,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遠也。
又有如篩,四散漏下者。
初起濕熱,或發當長夏者,當歸和血散、涼血地黃湯,加木香、檳榔。
久而色紫黑者,濕毒甚也,升陽除濕和血湯、升陽補胃湯,或補中益氣湯去柴、陳,加芥、連、川芎、槐角、枳殼。
內傷飲食,腹必脹滿,糟粕與血同來,平胃散加槐角、枳殼、當歸、烏梅、甘草,或通玄二八丹。
虛者,六君子湯加芎、歸、神麯或六神丸。
內傷勞傷,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
脫肛者,榆砂湯。
內傷中氣虛弱者,四君湯,或單人參湯加炒乾姜少許,古卷柏散、烏荊丸、剪紅丸。
陽虛甚者,礬附丹。
內傷陰虛血弱者,四物湯加乾薑、龜柏丸、活龜丸。
內傷脈絡下血者,古連殼丸,虛者十全大補湯主之。
內傷憂思,怔忡,少寢,有汗者,歸脾湯。
或寒熱脅痛,小便悶墜拘急者,逍遙散、六君子湯,俱加柴胡、山梔,或木香少許。
以上糞前俱加吳茱萸,糞後俱加黃連,二味須用熱湯同浸拌濕,再頓滾湯半日久,令藥氣相合方妙。
各揀出,若生則偏寒偏熱。
初起和血,祛風濕,當歸和血散,或涼血地黃湯。
實者槐角丸、黃連阿膠丸,虛者加味槐角丸、四物坎離丸。
通用四物湯,隨證加餘藥。
又古芎歸湯,調血上品,加別藥用之。
婦人胎前患者,古芩術湯、芎歸湯、六一散三方合服。
產後患者,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或八物湯,隨證選用。
久用補脾,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厚樸煎。
蓋精氣血,皆生於穀氣,胃氣一復,血自循軌。
不受補者,宜澀劑,香梅丸,腸風黑散。
單方,糞前,酸石榴為末一錢,荔枝煎湯下。
糞後,艾葉為末,生薑汁下。
或乾柿燒灰為末,米飲下,亦好。
抑考腸風臟毒,血自腸臟中來。
蟲痔之血,肛門傍生小竅,射如血線來。
肛門既脫,腐血侵淫,化為蟲蠹,蝕傷腸口,滴血淋瀝,當以蕪荑、艾葉、苦楝根等化蟲,或燒鰻鱺骨薰之。
內服黑玉丹(鰻音瞞,鱺音黎,魚也。
鰻鱺似鱔而腹大)。
脈法 內經 曰: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血溫身熱者死。
脈經 曰: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澼脈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脈訣舉要 曰:便血則芤,數則赤黃,實脈隆閉,熱在膀胱。
通治下血方 四物湯 總治一切下血,隨證加減。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各一錢,酒洗) 上銼,水煎服。
祛風加柏葉、防風、荊芥、秦艽、槐花、蝟皮、黃芩、地榆、枳殼、甘草,久者加升麻、柴胡提之;解毒加槐花、柏葉、荊芥、枳殼、黃芩、黃連;糞前近血,檳榔、枳實、槐花、條芩,瀉大腸火;若糞後遠血,加木通、吳茱萸、炒黃連,瀉小腸火;如熱者加山梔子、槐花、黃連;大下不止,加血見愁少許,薑汁和服;虛者加炒乾姜;濕熱加蒼朮、秦艽、黃芩、芍藥;挾氣加香附、枳殼,或單香附丸。
治腸風下血方 加減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
側柏葉 生地(酒洗) 當歸(酒洗) 川芎(各一錢) 枳殼(去穰,炒)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咀,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空心溫服。
一方有地榆、條芩、防風各五分。
槐角丸 治五種腸風下血,痔瘻脫肛,並宜服之。
槐角(炒,二兩) 地榆 黃芩 當歸(酒浸,焙) 防風 枳殼(去穰,麩炒,各半斤)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槐花湯 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 側柏葉(搗爛,焙) 荊芥穗 枳殼(麩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
香附散 治腸風。
香附(炒,一兩) 枳殼(炒,七錢半) 當歸 川芎(各五錢) 槐花(炒)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丹溪方 治腸風下血。
黃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上以水煎服。
又方 治腸風下血。
滑石 當歸 生地 黃芩 蒼朮(各等分) 上以水煎服,或以蒼朮、生地,不犯鐵器為末,丸服。
枳殼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
枳殼(去穰,麩炒,十兩) 黃連(四兩,內二兩槐角炒,二兩槐花炒,去角、花) 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清米湯調下。
胃風湯 治大人小兒風邪入於腸胃,水穀不化,洩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川芎 當歸(酒洗) 白芍藥(炒) 官桂(炒,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入粟米百粒,水煎,空心服。
小兒量力加減。
加黃耆、甘草、熟地黃,名十補湯。
敗毒散 治風熱流入大腸經,下血不止。
羌活(一錢半)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人參 茯苓 枳殼 川芎(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黃連散 治腸風下血,疼痛不止。
黃連 雞冠花 貫眾 大黃 烏梅(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溫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
一方加枳殼、荊芥各一兩。
滋陰涼血四物湯 當歸(一錢半)
濕者,直來不痛,白柏丸。
濕兼熱者,古連殼丸。
又因傷風犯胃,飧洩久而濕毒成澼,注於大腸,傳於少陰,名曰腸澼,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遠也。
又有如篩,四散漏下者。
初起濕熱,或發當長夏者,當歸和血散、涼血地黃湯,加木香、檳榔。
久而色紫黑者,濕毒甚也,升陽除濕和血湯、升陽補胃湯,或補中益氣湯去柴、陳,加芥、連、川芎、槐角、枳殼。
內傷飲食,腹必脹滿,糟粕與血同來,平胃散加槐角、枳殼、當歸、烏梅、甘草,或通玄二八丹。
虛者,六君子湯加芎、歸、神麯或六神丸。
內傷勞傷,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
脫肛者,榆砂湯。
內傷中氣虛弱者,四君湯,或單人參湯加炒乾姜少許,古卷柏散、烏荊丸、剪紅丸。
陽虛甚者,礬附丹。
內傷陰虛血弱者,四物湯加乾薑、龜柏丸、活龜丸。
內傷脈絡下血者,古連殼丸,虛者十全大補湯主之。
內傷憂思,怔忡,少寢,有汗者,歸脾湯。
或寒熱脅痛,小便悶墜拘急者,逍遙散、六君子湯,俱加柴胡、山梔,或木香少許。
以上糞前俱加吳茱萸,糞後俱加黃連,二味須用熱湯同浸拌濕,再頓滾湯半日久,令藥氣相合方妙。
各揀出,若生則偏寒偏熱。
初起和血,祛風濕,當歸和血散,或涼血地黃湯。
實者槐角丸、黃連阿膠丸,虛者加味槐角丸、四物坎離丸。
通用四物湯,隨證加餘藥。
又古芎歸湯,調血上品,加別藥用之。
婦人胎前患者,古芩術湯、芎歸湯、六一散三方合服。
產後患者,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或八物湯,隨證選用。
久用補脾,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厚樸煎。
蓋精氣血,皆生於穀氣,胃氣一復,血自循軌。
不受補者,宜澀劑,香梅丸,腸風黑散。
單方,糞前,酸石榴為末一錢,荔枝煎湯下。
糞後,艾葉為末,生薑汁下。
或乾柿燒灰為末,米飲下,亦好。
抑考腸風臟毒,血自腸臟中來。
蟲痔之血,肛門傍生小竅,射如血線來。
肛門既脫,腐血侵淫,化為蟲蠹,蝕傷腸口,滴血淋瀝,當以蕪荑、艾葉、苦楝根等化蟲,或燒鰻鱺骨薰之。
內服黑玉丹(鰻音瞞,鱺音黎,魚也。
鰻鱺似鱔而腹大)。
脈法 內經 曰: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血溫身熱者死。
脈經 曰: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澼脈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脈訣舉要 曰:便血則芤,數則赤黃,實脈隆閉,熱在膀胱。
通治下血方 四物湯 總治一切下血,隨證加減。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各一錢,酒洗) 上銼,水煎服。
祛風加柏葉、防風、荊芥、秦艽、槐花、蝟皮、黃芩、地榆、枳殼、甘草,久者加升麻、柴胡提之;解毒加槐花、柏葉、荊芥、枳殼、黃芩、黃連;糞前近血,檳榔、枳實、槐花、條芩,瀉大腸火;若糞後遠血,加木通、吳茱萸、炒黃連,瀉小腸火;如熱者加山梔子、槐花、黃連;大下不止,加血見愁少許,薑汁和服;虛者加炒乾姜;濕熱加蒼朮、秦艽、黃芩、芍藥;挾氣加香附、枳殼,或單香附丸。
治腸風下血方 加減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
側柏葉 生地(酒洗) 當歸(酒洗) 川芎(各一錢) 枳殼(去穰,炒)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咀,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空心溫服。
一方有地榆、條芩、防風各五分。
槐角丸 治五種腸風下血,痔瘻脫肛,並宜服之。
槐角(炒,二兩) 地榆 黃芩 當歸(酒浸,焙) 防風 枳殼(去穰,麩炒,各半斤)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槐花湯 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 側柏葉(搗爛,焙) 荊芥穗 枳殼(麩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
香附散 治腸風。
香附(炒,一兩) 枳殼(炒,七錢半) 當歸 川芎(各五錢) 槐花(炒)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丹溪方 治腸風下血。
黃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上以水煎服。
又方 治腸風下血。
滑石 當歸 生地 黃芩 蒼朮(各等分) 上以水煎服,或以蒼朮、生地,不犯鐵器為末,丸服。
枳殼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
枳殼(去穰,麩炒,十兩) 黃連(四兩,內二兩槐角炒,二兩槐花炒,去角、花) 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清米湯調下。
胃風湯 治大人小兒風邪入於腸胃,水穀不化,洩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川芎 當歸(酒洗) 白芍藥(炒) 官桂(炒,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入粟米百粒,水煎,空心服。
小兒量力加減。
加黃耆、甘草、熟地黃,名十補湯。
敗毒散 治風熱流入大腸經,下血不止。
羌活(一錢半)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人參 茯苓 枳殼 川芎(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黃連散 治腸風下血,疼痛不止。
黃連 雞冠花 貫眾 大黃 烏梅(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溫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
一方加枳殼、荊芥各一兩。
滋陰涼血四物湯 當歸(一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