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關燈
咳血嗽血咯血唾血 論 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

    唾血者,鮮血隨唾而出。

    咯血者,咯出皆是血疙瘩。

     丹溪 雲:咳血,痰盛身熱,多是血虛,用青黛、瓜蔞仁、訶子、海石、山梔為末,薑汁蜜丸,噙化。

    嗽盛者加杏仁,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痰盛宜再加痰藥)。

    唾血出於腎,亦有瘀血內積,肺氣壅逼,不能下降,用天門冬、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黃、遠志,或加炮乾薑。

    咯血用薑汁、童便、青黛,入血藥中,如四物湯、地黃膏、牛膝膏之類(有咯出痰帶血絲者同治,但宜加痰火藥)。

    痰涎血出於脾,以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

    痰帶血絲,用韭汁、童便二物合和,加鬱金末入內服之,其血自消。

    舌上無故出血如線,用槐花炒為末摻之愈。

     蔭按:葉氏曰:嗽血,其因有二,熱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

    久嗽損於肺者難治,漸已成勞也。

    熱嗽有血,宜金沸草散加阿膠;痰盛加瓜蔞、貝母。

    勞嗽有血,宜補肺湯加阿膠、白及。

    嗽血而氣急者,仍入杏仁。

    如嗽痰中帶血絲者,此是陰虛火動,勞傷肺臟,宜滋陰保肺湯。

     李氏 曰:嗽痰帶血屬脾經虛者,六君子湯加桑白皮、黃芩、枳殼、五味子;有火者,加減逍遙散。

    咳血屬肺火上升,痰盛身熱者,龍腦雞蘇丸、雞蘇散、滋陰降火湯、古百花膏、黃連阿膠丸;虛者二陳芎歸湯、八物湯,或二陳湯加嫩桂枝、桑白皮、杏仁、桔梗、知母、貝母、阿膠、生地黃、山梔子。

    蓋嫩桂枝能治上焦故也。

    愈後調理,玄霜膏。

    咳血咽瘡者,不治。

    血隨唾出屬腎,滋陰降火湯。

    唾中紅絲,乃是肺痿,難治。

    咯出血屑或帶紅絲如線,為咯血。

    有血在嚥下,咯不出者,甚咯則有之者,此精血竭也,四物湯加竹瀝、薑汁、童便、青黛,或聖餅子、地黃膏。

    蓄血在上,閉塞清道,喜忘者,犀角地黃湯。

     脈法 脈經 曰: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唾血,脈堅強者生,滑濡者死。

     治咳嗽血方 丹溪方 治咳嗽痰血。

     青黛 瓜蔞仁(去油) 訶子肉 海粉(去砂) 山梔子(炒黑,各等分) 咳甚加杏仁去皮尖。

    (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 上為末,煉蜜同薑汁丸。

     蔭按:吳氏曰:肺者,至清之臟,纖芥不容,有氣有火則咳,有痰有血則嗽。

    青黛、山梔所以降火,瓜蔞、海粉所以行痰,訶子所以斂肺。

    然而無治血之藥者,火去而血自止也,理也。

     金沸草散 治熱嗽有血。

     旋覆花(二錢) 前胡 赤芍藥(煨) 山梔 桑白皮(炒) 荊芥穗 黃芩 橘紅(各一錢) 甘草(五分) 加阿膠 上銼,水煎,食遠服。

    痰盛加瓜蔞、貝母。

     安嗽湯 治咳嗽有血。

     五味子(十五粒) 茯苓 陳皮 知母 川芎(各一錢) 桑白皮 麥冬(去心,各一錢二分) 馬兜鈴(一錢半) 粉草(五分) 上銼,加烏梅一個,去核,水煎,食遠服。

     補肺湯 治勞嗽有血。

     人參 麥冬(去心,各一錢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款冬花 紫菀 桑白皮(炒,各一錢) 當歸(酒洗,一錢半) 芍藥(煨) 知母 貝母 茯苓 橘紅(各八分)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

     黃耆散 治咳血成勞。

     黃耆 麥冬 熟地(砂仁炒) 桔梗 白芍藥(各五錢) 甘草(炙,四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煎服。

     五味子黃耆散 治嗽,咯血成勞,眼睛疼,四肢困倦,腳腿無力。

     麥冬 熟地(砂仁炒) 黃耆 桔梗(各半兩) 人參(二錢) 白芍藥 五味子(各二分) 甘草(一分)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日三服。

     雲岐子芩散 涼心肺,解勞熱。

     黃耆(一兩) 白芍藥 黃芩 人參 白茯苓 麥冬 桔梗 生地黃(各半兩,酒洗) 上為粗末,先用竹葉一握,小麥七十粒,水三盞,生薑三片,煎一盞半,入藥末三錢,煎七分,溫服。

     人參黃耆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乾頰赤,心忡潮熱,盜汗減食,咳嗽膿血。

     人參 桔梗(各一兩) 秦艽 茯苓 鱉甲(去裙,酥炙,各二兩) 黃耆(三兩半) 紫菀 柴胡(各二兩半) 桑白皮 半夏(各一兩) 知母(二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加減逍遙散 治痰中見血。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