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黃、木香。
氣急者,加瓜蔞仁、桔梗。
勞心無汗者,茯苓補心湯。
有汗者,歸脾湯。
素郁者,清肝解鬱湯。
氣壅者,蘇子降氣湯。
如失血後被七情,四物湯加木香、檳榔。
陰虛者,去木檳,加元參、黃柏、枳殼。
內傷飲食生冷,滯胃清道,氣濁血亂者,理中湯加乾葛、川芎。
治衄能分陰陽,定血脈,冷暈倒者,加桂附。
傷酒吐血者,四君子湯加乾葛、川芎、山梔。
內傷勞役,氣衰火盛者,單人參湯,或四君子湯加蒲黃、人乳、藕節。
傷力吐血者,豬肝蘸白及末食,或花蕊石散。
內傷氣散,汗出沾衣,甚如流染者,黃耆建中湯、妙香散,或男胎髮燒灰??之。
膕血,十全大補湯。
人知百病生於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胎也,通用四物湯加減。
如涼血,加芩、連、山梔之類,各隨經絡清之。
瘀血,加紅花、桃仁、韭汁、童便以行之。
血來暴者,加薄荷、元參以散之。
血不止者,加蒲黃、京墨、茅根。
久不止者,加升麻引血歸經。
血止後,加炒黑乾薑引血歸元。
血虛加龜闆。
血燥加人乳。
血病每以胃藥收功,胃氣一復,其血自止。
他如嘔吐後發熱,及傷寒汗下後發熱,但用調和胃氣,自然熱退,可見脾胃能統氣血。
李氏 又曰:內傷外感,及飲食房勞,墜閃五臟,有傷血聚膈間,從胃脘出者,則為嘔吐。
從鼻出者,則為衄。
陽盛身熱多渴,陰盛身涼不渴。
然血,陰也,身涼者易愈。
陽盛多因飲食辛熱,傷於肺胃,嘔吐出血,大薊飲子主之。
因酒者,古葛連丸、小調中湯。
吐膿血者,名肺疽,桔梗湯。
大怒氣逆,上衝暴甚者,四物湯加蘇子、陳皮、沉香、童便,或茅根煎湯,磨沉香服之。
若血聚滿膈間則吐者,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
或暴吐紫黑成塊者,瘀血也,雖多亦不妨,四物湯合解毒湯調之。
覺胸中氣塞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五志火動,熱者,解鬱湯。
虛者,保命散。
陰盛多因勞力傷氣,吐血解紅,心腹絞痛,自汗者,四君子湯加黃耆、柴胡、山藥、百合、前胡、薑、棗煎服。
或用蓮心、糯米等分為末,溫酒下。
勞傷氣虛挾寒,陰陽不為守,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者是也。
外證必有虛冷之狀,法當溫中,使血自歸經絡。
如胃虛不能化食,其氣逆上吐衄者,理中湯加木香。
胃寒不能約血者,甘草乾薑湯,或七氣湯加川芎。
自汗者,小建中湯、古桂附湯。
下虛極而氣壅喘嗽,血不歸元者,黑錫丹、金液丹。
勞力傷肺,唾內有血,咽喉不利者,雞蘇散。
如心肺脈破,血若湧泉,口鼻俱出者,不治。
勞心過度,不能統血,反上,令人煩悶倦怠者,茯苓補心湯、歸脾湯。
古方治血,多以茯苓、茯神為佐者,心主血故也。
思色強力入房,勞傷心腎,陰虛火動者,加減四物湯。
凡血越上竅者,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俱宜補陰抑陽。
氣降則血自歸經矣。
陰盛陽虛者,間有之耳。
先痰嗽後見血,多痰火積熱,化痰降火為急,不可純用血藥,恐泥痰也,山梔地黃湯。
痰帶血者,多胃中清血,熱蒸而出,重者山梔,輕者藍實。
先見血,後痰嗽,多因虛火妄動,四物湯加貝母、天花粉化痰,山梔、牡丹皮、麥門冬降火。
蓋吐血火病也,雖挾痰者,亦隻治火則止。
凡血不可單行單止,蓋血來未多,必有瘀於胸膈,必先消瘀而後涼之、止之。
然血熱則行,宜苦寒涼血為君,辛味行氣開鬱為臣,升提俾復其位為佐,酸澀止塞其源,甘溫收補其後。
涼血,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陶氏生地芩連湯、四生丸。
行氣,枳梗湯、二陳湯、枳橘湯、古烏附湯。
滋補血虛,加減四物湯。
昏暈,古芎歸湯。
氣虛,人參湯。
扶脾,生脈散。
清肺,生脈飲。
虛甚者,十全大補湯。
止澀,古參柏糊、狗膽丸、單京墨丸,或單用炒乾薑末,童便調服,善能止血降火。
久者,升提三黃補血湯。
斷根,天門冬丸、大阿膠丸、女真丹。
還血歸元,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腎氣丸、瓊玉膏。
抑論血疾陰火,誤用陽燥熱藥,則血枯瘦怯,勞瘵成矣。
勞傷誤用寒藥,則胸滿膈痛,血愈郁矣。
墜墮閃挫,誤行補澀,則瘀蓄於胃,心下脹滿,食入即吐,名曰血逆,古法以二陳湯去茯苓、甘草,加赤芍藥等分救之,此血疾難調,最宜斟酌。
又 曰:嘔血與吐血無大異,但成盆無聲者為吐,成碗有聲者為嘔。
怒氣逆甚,血溢口鼻,當抑怒全陰,熱者解鬱湯,虛者保命散。
氣虛發熱,咽喉痛者,甘桔湯加參、耆、歸、地、荊芥、黃柏,水煎,入童便、韭汁、薑汁、鬱金少許。
或單黃柏蜜炙為末,麥門冬煎湯下。
血虛熱熾,滋陰降火,加減四物湯主之。
脈法 脈經 曰: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
太陽脈大而浮,必衄吐血。
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
煩咳者必吐血。
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
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
脈弦而緊,脅痛,肝臟傷,主有瘀血。
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諸書皆無此條) 東垣 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
難治者,邪勝也。
身涼脈靜者易治。
易治者,正氣復也。
脈訣舉要 曰:諸失血證,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
大凡失血,脈貴沉細,設見浮大,後必難治。
初用止血涼血方 十灰散 治一切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
大
氣急者,加瓜蔞仁、桔梗。
勞心無汗者,茯苓補心湯。
有汗者,歸脾湯。
素郁者,清肝解鬱湯。
氣壅者,蘇子降氣湯。
如失血後被七情,四物湯加木香、檳榔。
陰虛者,去木檳,加元參、黃柏、枳殼。
內傷飲食生冷,滯胃清道,氣濁血亂者,理中湯加乾葛、川芎。
治衄能分陰陽,定血脈,冷暈倒者,加桂附。
傷酒吐血者,四君子湯加乾葛、川芎、山梔。
內傷勞役,氣衰火盛者,單人參湯,或四君子湯加蒲黃、人乳、藕節。
傷力吐血者,豬肝蘸白及末食,或花蕊石散。
內傷氣散,汗出沾衣,甚如流染者,黃耆建中湯、妙香散,或男胎髮燒灰??之。
膕血,十全大補湯。
人知百病生於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胎也,通用四物湯加減。
如涼血,加芩、連、山梔之類,各隨經絡清之。
瘀血,加紅花、桃仁、韭汁、童便以行之。
血來暴者,加薄荷、元參以散之。
血不止者,加蒲黃、京墨、茅根。
久不止者,加升麻引血歸經。
血止後,加炒黑乾薑引血歸元。
血虛加龜闆。
血燥加人乳。
血病每以胃藥收功,胃氣一復,其血自止。
他如嘔吐後發熱,及傷寒汗下後發熱,但用調和胃氣,自然熱退,可見脾胃能統氣血。
李氏 又曰:內傷外感,及飲食房勞,墜閃五臟,有傷血聚膈間,從胃脘出者,則為嘔吐。
從鼻出者,則為衄。
陽盛身熱多渴,陰盛身涼不渴。
然血,陰也,身涼者易愈。
陽盛多因飲食辛熱,傷於肺胃,嘔吐出血,大薊飲子主之。
因酒者,古葛連丸、小調中湯。
吐膿血者,名肺疽,桔梗湯。
大怒氣逆,上衝暴甚者,四物湯加蘇子、陳皮、沉香、童便,或茅根煎湯,磨沉香服之。
若血聚滿膈間則吐者,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
或暴吐紫黑成塊者,瘀血也,雖多亦不妨,四物湯合解毒湯調之。
覺胸中氣塞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五志火動,熱者,解鬱湯。
虛者,保命散。
陰盛多因勞力傷氣,吐血解紅,心腹絞痛,自汗者,四君子湯加黃耆、柴胡、山藥、百合、前胡、薑、棗煎服。
或用蓮心、糯米等分為末,溫酒下。
勞傷氣虛挾寒,陰陽不為守,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者是也。
外證必有虛冷之狀,法當溫中,使血自歸經絡。
如胃虛不能化食,其氣逆上吐衄者,理中湯加木香。
胃寒不能約血者,甘草乾薑湯,或七氣湯加川芎。
自汗者,小建中湯、古桂附湯。
下虛極而氣壅喘嗽,血不歸元者,黑錫丹、金液丹。
勞力傷肺,唾內有血,咽喉不利者,雞蘇散。
如心肺脈破,血若湧泉,口鼻俱出者,不治。
勞心過度,不能統血,反上,令人煩悶倦怠者,茯苓補心湯、歸脾湯。
古方治血,多以茯苓、茯神為佐者,心主血故也。
思色強力入房,勞傷心腎,陰虛火動者,加減四物湯。
凡血越上竅者,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俱宜補陰抑陽。
氣降則血自歸經矣。
陰盛陽虛者,間有之耳。
先痰嗽後見血,多痰火積熱,化痰降火為急,不可純用血藥,恐泥痰也,山梔地黃湯。
痰帶血者,多胃中清血,熱蒸而出,重者山梔,輕者藍實。
先見血,後痰嗽,多因虛火妄動,四物湯加貝母、天花粉化痰,山梔、牡丹皮、麥門冬降火。
蓋吐血火病也,雖挾痰者,亦隻治火則止。
凡血不可單行單止,蓋血來未多,必有瘀於胸膈,必先消瘀而後涼之、止之。
然血熱則行,宜苦寒涼血為君,辛味行氣開鬱為臣,升提俾復其位為佐,酸澀止塞其源,甘溫收補其後。
涼血,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陶氏生地芩連湯、四生丸。
行氣,枳梗湯、二陳湯、枳橘湯、古烏附湯。
滋補血虛,加減四物湯。
昏暈,古芎歸湯。
氣虛,人參湯。
扶脾,生脈散。
清肺,生脈飲。
虛甚者,十全大補湯。
止澀,古參柏糊、狗膽丸、單京墨丸,或單用炒乾薑末,童便調服,善能止血降火。
久者,升提三黃補血湯。
斷根,天門冬丸、大阿膠丸、女真丹。
還血歸元,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腎氣丸、瓊玉膏。
抑論血疾陰火,誤用陽燥熱藥,則血枯瘦怯,勞瘵成矣。
勞傷誤用寒藥,則胸滿膈痛,血愈郁矣。
墜墮閃挫,誤行補澀,則瘀蓄於胃,心下脹滿,食入即吐,名曰血逆,古法以二陳湯去茯苓、甘草,加赤芍藥等分救之,此血疾難調,最宜斟酌。
又 曰:嘔血與吐血無大異,但成盆無聲者為吐,成碗有聲者為嘔。
怒氣逆甚,血溢口鼻,當抑怒全陰,熱者解鬱湯,虛者保命散。
氣虛發熱,咽喉痛者,甘桔湯加參、耆、歸、地、荊芥、黃柏,水煎,入童便、韭汁、薑汁、鬱金少許。
或單黃柏蜜炙為末,麥門冬煎湯下。
血虛熱熾,滋陰降火,加減四物湯主之。
脈法 脈經 曰: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
太陽脈大而浮,必衄吐血。
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
煩咳者必吐血。
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
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
脈弦而緊,脅痛,肝臟傷,主有瘀血。
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諸書皆無此條) 東垣 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
難治者,邪勝也。
身涼脈靜者易治。
易治者,正氣復也。
脈訣舉要 曰:諸失血證,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
大凡失血,脈貴沉細,設見浮大,後必難治。
初用止血涼血方 十灰散 治一切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