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關燈
熱者,用防風、龍膽草,等分為末,米飲調服。

    心虛者,用人參、當歸各二錢半,先用豬心血煮湯澄清,以汁煎藥服。

    思慮過度,以緻心孔獨有汗出者,用艾湯調下茯苓末一錢,或用青桑第二葉,帶露採陰乾,火焙為末,米飲調服。

    或古芷砂散通用,黃耆六一湯加浮小麥、牡蠣、麻黃根,外用五倍子、白礬為末,津液調封臍中,一宿即止。

    或用牡蠣、麥麩、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分為末,周身撲則更效。

     蔭按:夫自汗盜汗之證,為病雖一,其源不同。

    自汗者,乃陽虛氣虛有濕也。

    陽氣虛則不能衛護肌表,故醒時津津然而汗出矣。

    盜汗者,乃陰虛血虛有火也。

    陰血虛則不能榮養於中,故睡時湊湊然而汗出矣。

    何以知之?如古方用玉屏風散治自汗效者,其間防風、黃耆所以實表氣,白朮所以燥內濕也。

    用當歸六黃湯治盜汗效者,當歸、黃耆、生熟地黃所以補陰血,黃芩、黃連、黃柏所以去內火也。

    藥性與病情相對,豈有不愈者乎。

     葉氏 曰:人之一身,負陰抱陽,平則安,偏則病。

    陰虛陽必湊,故發熱汗出,如水瀉而湧。

    陽虛陰必乘,故發厥汗出,如水溢而流。

    要之,汗者血之異名,陽主氣為衛,陰主血為榮,氣血二者,俱不可一日餒也。

    若汗出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

    是故君子宜辨之於早。

     吳氏 曰:有因而自汗,非病也。

    所謂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乃陰陽和而雨澤降也。

    惟無因而自汗,則為病矣。

    汗孔謂之鬼門,故盜汗不止,久久令人喪魄。

    《素問》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名曰酒風。

    酒風,一名漏風。

    蓋飲酒入風,則為漏風。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惰,喘息,惡風衣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海藏 雲:頭汗出,齊頸而還,血證也。

    額上偏多,何也?曰:首者,六陽之會也。

    故熱熏蒸而汗出也。

    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瀆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發為頭汗。

    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證也。

    飲酒飲食,頭汗出者,亦血證也。

    至於雜證,相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證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

    下之而心下痞者,血證也。

    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於心之分也,故心下痞。

    世人以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甚,而又下之,故變而為中滿膨脹,非其治也。

    如此然當作何治,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又 雲:一男子手足汗,醫用芩、連、柏並補劑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後以八物、半、苓為君,白附、川烏佐使,其汗自無。

     經 雲: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血與汗非兩種,但血主營,為陰為裡;汗屬衛,為陽為表。

    一表一裡,無可並攻,故奪血者無取其汗,奪汗者無取其血。

    若表裡俱奪,則不脫於陰,必脫於陽) 東垣 曰: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

    若陰火已衰,無汗反燥,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

    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

    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乃絕。

    生氣者,胃之穀氣也,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

     脈法 脈大而虛,浮而濡者,汗。

    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

    傷寒脈陰陽俱緊當汗。

    若自汗者,亡陽不治。

     脈訣舉要 曰:汗脈浮虛,或澀或濡,軟散洪大,竭盡無餘。

     治自汗方 玉屏風散 治氣虛自汗。

     防風(去蘆) 黃耆(蜜炙,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不拘時。

    一方加生薑三片。

    一方加麻黃根、牡蠣等分,入小麥一撮,水煎服。

    (丹溪雲:自汗忌生薑,用者慎之) 黃耆建中湯 治陽虛自汗。

     黃耆(蜜炙,二錢) 白芍藥(煨,三錢) 肉桂(去皮)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加棗一枚,水煎去渣,入飴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