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關燈
自汗盜汗 論 虞氏 曰:《內經》曰:心之液為汗。

    《原病式》曰:心熱則出汗。

    東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

    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陰雨,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

    據《內經》獨主於心,而東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蓋心為君火,主熱。

    脾胃屬土,主濕。

    濕熱相搏為汗,明矣。

    亦如地之濕氣,為雲霧而上升,其天地若不升降,則不能成霖雨也。

    又如甑中燒酒,若非湯火蒸淘,則不能成汗液也。

    夫各臟皆能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

    《內經》又雲: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飲食飽甚,則胃氣滿而液洩,故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則神散,神散則奪其情氣,故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持重遠行則傷骨,腎主骨,故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主筋而藏魂,疾走則傷筋,恐懼則傷魂,故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搖體勞苦則肌肉四肢皆動,脾所主也,故汗出於脾。

    《本病論》曰:醉飽行房,汗出於脾。

    此上五條言汗者,汗屬精,病在陰也)。

    若夫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

    自汗者,無時而濈濈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也。

    盜汗者,寐中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榮血之所主也。

    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

    盜汗,宜補陰降火。

    又有心虛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補肝,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陰虛火炎者,法當補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醫者宜詳辨之。

    《袖珍論》曰,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

    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因,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

    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

    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此固陰陽偏勝所緻。

    又有傷風、中暑、病濕,兼以驚怖、房室、勞極、歷節、腸癰、痰飲、產蓐等疾,亦能令人自汗。

    如睡中覺汗出者是名盜汗,亦心虛所緻。

    其脈多微而澀,治之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丹溪 曰:自汗屬氣虛,屬濕與熱,用人參、黃耆,少佐以桂枝。

    陽虛甚,附子亦可少用,須用小便煮。

    盜汗屬血虛,用當歸六黃湯甚效,但藥性寒,人虛者隻有黃耆六一湯。

    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湯加黃柏,兼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

    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涼膈散主之。

    痰證亦有汗。

    自汗大忌生薑,以其開腠理故也。

    小兒盜汗不須治。

     戴氏 曰: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心,宜養心血,用豶豬心一個,破開,帶血入人參、當歸二兩,裝在心中,煮熟,去二味藥,隻吃豬心,不滿三四日即愈。

    汗病若服止汗固表之藥無效者,隻可理心血。

    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宜大補黃耆湯加酸棗仁。

    有微熱者,更加石斛。

    有痰證,冷汗自出者,理氣降痰湯,痰去則汗自止。

     李氏 曰:汗者,元氣真液。

    因飲食、驚恐、房勞、行動出汗者,曰多汗。

    不問昏醒,朝夕浸浸出汗者,曰自汗,乃陽氣不足榮護。

    發熱者,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但升、柴俱宜蜜水炒過,以殺其升發之性,又欲其引參耆至肌表,故不可缺也。

    發厥者,古耆附湯、順元散。

    間有氣血俱虛者,黃耆建中湯。

    痰證自汗,頭眩嘔逆,宜川芎、白朮、陳皮、甘草水煎服。

    多汗身軟者,濕也。

    心主熱,脾主濕,濕熱相搏,如地之濕蒸氣為雲霧為雨,各臟皆令有汗,獨心與脾胃,為濕熱主耳,宜調衛湯、玉屏風散。

    火炎上蒸,胃濕作汗者,涼膈散。

    胃熱者,二甘湯。

    是知自汗亦有實者,故外感初證,亦多自汗。

    風證,桂枝湯加附子。

    寒證,古桂附子湯。

    暑證,五苓散。

    風濕相搏,防己黃耆湯。

    凡自汗久用參耆附子不效,宜養心血。

    或汗乾仍熱者,必外感風,宜參蘇飲,病止住服,是反治也。

    盜汗全是陰虛,兼腎火、脾濕、心勞,睡著汗出,醒則漸收。

    蓋睡則胃氣行於裡而表虛,醒則氣散於表而汗止。

    心火炎盛,以緻肺失衛護者,當歸六黃湯。

    陰虛火動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

    兼氣虛者,加參、耆、白朮。

    腎火動甚者,正氣湯。

    脾濕者,四制白朮散。

    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