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虛者,清心蓮子飲。
凡房勞思恐,傷腎陰虛,口中有味,夜熱晝輕者,俱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黃芩,甚者加童便、龜闆峻補其陰。
有郁者,下甲丸。
陰陽兩虛,晝夜發熱,煩渴不止,證似白虎而無目痛乾者,古歸耆湯。
如臟冷榮熱脈浮者,人參地骨散。
久虛積損者,八物湯,人參養榮湯,甚者既濟湯去半夏加五味子、當歸、地黃,入童便少許,或二至丸,八味丸,二神交濟丹。
肥人及脈弦大無力者,氣虛於血,宜甘溫補氣,氣旺則能生血。
若瘦人及脈弦帶澀者,血虛於氣,止宜苦寒為主,佐以甘溫。
若氣血平補,依舊氣旺而陰愈消矣。
凡虛熱,皆因精神外馳,嗜欲無厭,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至浮散肌表而發熱,實非有熱也。
骨熱,因氣虛不能化血,血乾則火自沸騰,肉如針刺,骨熱煩疼,或五心俱熱,或兩肋如火,或子午相應,或晝微惡寒,而夜返大熱。
雖腎經所主,傳變不常,蒸上則見咳嗽痰血,唇焦舌黑,耳鳴目眩等證;蒸下則見遺精,淋濁洩瀉,腰疼腳痠,陰物自強等證;蒸中則見腹脹肋痛,四肢倦怠等證。
古雲:肝證發熱,肉下骨上,寅卯尤甚,瀉青丸,人中白散。
心證發熱,在血脈,日中則甚,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脾證發熱,在肌肉,遇夜尤甚,瀉黃散,三白湯。
肺證發熱,在皮膚,日西則甚,瀉白散,甚者涼膈散。
腎證發熱,在骨,亥子時甚,手足心如火,滋腎丸主之。
大要脈弦而濡者,秦艽扶羸湯,加味逍遙散。
脈弦而數者,節齋四物湯,通用五蒸湯丸,二參湯,香連豬肚丸,大胡連丸,補髓丹,大造丸。
挾痰發熱者,二陳湯加乾葛、升麻、人參、白芍、五味子。
挾濕痰發熱者,清膈蒼莎丸。
濕熱甚者,皮枯肢疼,唇燥面赤,痰嗽,飲食少味者,宜量體吐出痰涎,然後服清熱化痰開鬱之藥,古方蒼苓丸,蒼梔丸,蒼連丸,蒼芍丸選用。
積病最能發熱,多夜分腹肚熱甚,柴陳湯加山楂、麥芽,並乾葛。
久者,保和丸,枳朮丸,間服清骨散。
陰虛發熱,黃白丸。
勞熱食積痰者,上下甲丸。
蔭按:熱曰發者,謂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則成熱也。
與潮熱寒熱,若同而異。
潮熱者,有時而熱,不失其時也。
寒熱者,寒已而熱,相繼而發。
至於發熱,則無時而發也,學者辨之。
蓋發熱之證,實非一端,王節齋先生論之詳矣。
然其中有痰飲、腳氣、食積、虛煩四證,未之及也。
其餘治各證發熱之方,另分門類,已隨本證,不復重舉。
隻具治陽虛陰虛二者言之。
古人於陽虛陰虛二證,論之未詳,而方之未辨,至丹溪先生出而後明矣。
何則,晝夜發熱,晝重夜輕,口中無味,陽虛之證也。
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有味,陰虛之證也,陽全陰半,陽得以兼陰,陰不得以兼陽,自然之理也。
陽虛之證責在胃,陰虛之證責在腎。
蓋飢飽傷胃,則陽氣虛,房勞傷腎,則陰血虛。
古人以飲食男女為切要,厥有旨哉。
以藥而論之,甘溫則能補陽氣,苦寒則能補陰血。
如用四君以補氣,四物以補血是也。
若氣血兩虛,但以甘溫之劑以補其氣,氣旺則能生血也。
若隻血虛而氣不虛,忌用甘溫之劑以補其氣,氣旺而陰血愈虛消矣。
故陽虛之與陰虛,甘藥之與苦藥,不可不詳實而明辨也。
學者昧此,但見發熱,不審陽虛陰虛,便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則禍如反掌,可不畏哉。
脈法 經 曰:脈大無力為陽虛,脈數無力為陰虛。
無力為虛,有力曰實。
治陽虛氣虛發熱方 補中益氣湯 治陽虛勞倦發熱。
黃耆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當歸身 柴胡 陳皮(各一錢) 升麻(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
頭痛,加川芎、白芷各七分。
人參麥冬湯 治虛熱煩渴。
人參 麥門冬 小麥 茯苓(各一錢) 竹茹(一團) 白芍藥(八分)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清心
凡房勞思恐,傷腎陰虛,口中有味,夜熱晝輕者,俱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黃芩,甚者加童便、龜闆峻補其陰。
有郁者,下甲丸。
陰陽兩虛,晝夜發熱,煩渴不止,證似白虎而無目痛乾者,古歸耆湯。
如臟冷榮熱脈浮者,人參地骨散。
久虛積損者,八物湯,人參養榮湯,甚者既濟湯去半夏加五味子、當歸、地黃,入童便少許,或二至丸,八味丸,二神交濟丹。
肥人及脈弦大無力者,氣虛於血,宜甘溫補氣,氣旺則能生血。
若瘦人及脈弦帶澀者,血虛於氣,止宜苦寒為主,佐以甘溫。
若氣血平補,依舊氣旺而陰愈消矣。
凡虛熱,皆因精神外馳,嗜欲無厭,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至浮散肌表而發熱,實非有熱也。
骨熱,因氣虛不能化血,血乾則火自沸騰,肉如針刺,骨熱煩疼,或五心俱熱,或兩肋如火,或子午相應,或晝微惡寒,而夜返大熱。
雖腎經所主,傳變不常,蒸上則見咳嗽痰血,唇焦舌黑,耳鳴目眩等證;蒸下則見遺精,淋濁洩瀉,腰疼腳痠,陰物自強等證;蒸中則見腹脹肋痛,四肢倦怠等證。
古雲:肝證發熱,肉下骨上,寅卯尤甚,瀉青丸,人中白散。
心證發熱,在血脈,日中則甚,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脾證發熱,在肌肉,遇夜尤甚,瀉黃散,三白湯。
肺證發熱,在皮膚,日西則甚,瀉白散,甚者涼膈散。
腎證發熱,在骨,亥子時甚,手足心如火,滋腎丸主之。
大要脈弦而濡者,秦艽扶羸湯,加味逍遙散。
脈弦而數者,節齋四物湯,通用五蒸湯丸,二參湯,香連豬肚丸,大胡連丸,補髓丹,大造丸。
挾痰發熱者,二陳湯加乾葛、升麻、人參、白芍、五味子。
挾濕痰發熱者,清膈蒼莎丸。
濕熱甚者,皮枯肢疼,唇燥面赤,痰嗽,飲食少味者,宜量體吐出痰涎,然後服清熱化痰開鬱之藥,古方蒼苓丸,蒼梔丸,蒼連丸,蒼芍丸選用。
積病最能發熱,多夜分腹肚熱甚,柴陳湯加山楂、麥芽,並乾葛。
久者,保和丸,枳朮丸,間服清骨散。
陰虛發熱,黃白丸。
勞熱食積痰者,上下甲丸。
蔭按:熱曰發者,謂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則成熱也。
與潮熱寒熱,若同而異。
潮熱者,有時而熱,不失其時也。
寒熱者,寒已而熱,相繼而發。
至於發熱,則無時而發也,學者辨之。
蓋發熱之證,實非一端,王節齋先生論之詳矣。
然其中有痰飲、腳氣、食積、虛煩四證,未之及也。
其餘治各證發熱之方,另分門類,已隨本證,不復重舉。
隻具治陽虛陰虛二者言之。
古人於陽虛陰虛二證,論之未詳,而方之未辨,至丹溪先生出而後明矣。
何則,晝夜發熱,晝重夜輕,口中無味,陽虛之證也。
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有味,陰虛之證也,陽全陰半,陽得以兼陰,陰不得以兼陽,自然之理也。
陽虛之證責在胃,陰虛之證責在腎。
蓋飢飽傷胃,則陽氣虛,房勞傷腎,則陰血虛。
古人以飲食男女為切要,厥有旨哉。
以藥而論之,甘溫則能補陽氣,苦寒則能補陰血。
如用四君以補氣,四物以補血是也。
若氣血兩虛,但以甘溫之劑以補其氣,氣旺則能生血也。
若隻血虛而氣不虛,忌用甘溫之劑以補其氣,氣旺而陰血愈虛消矣。
故陽虛之與陰虛,甘藥之與苦藥,不可不詳實而明辨也。
學者昧此,但見發熱,不審陽虛陰虛,便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則禍如反掌,可不畏哉。
脈法 經 曰:脈大無力為陽虛,脈數無力為陰虛。
無力為虛,有力曰實。
治陽虛氣虛發熱方 補中益氣湯 治陽虛勞倦發熱。
黃耆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當歸身 柴胡 陳皮(各一錢) 升麻(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
頭痛,加川芎、白芷各七分。
人參麥冬湯 治虛熱煩渴。
人參 麥門冬 小麥 茯苓(各一錢) 竹茹(一團) 白芍藥(八分)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