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動而不止者,名曰瘛瘲,俗謂之發搐是也。
癲癇、風痙、破傷風三證,皆能瘛瘲,但癲癇則仆地不省,風痙瘛瘲則角弓反張,破傷風瘛瘲,則有瘡口。
竊謂瘛者,屬肝經風熱血燥,或肝火妄動血傷。
瘲者,屬肝經血氣不足,或肝火汗多亡血,以緻手足伸縮不已,抽搐不利。
若因風熱血燥,用羚羊角散加鉤藤鉤、山梔。
若肝火妄動,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柴胡、牡丹皮、鉤藤鉤、山梔。
若肝經血氣不足,用八珍湯加鉤藤鉤、山梔。
若肝火亡血,用逍遙散加鉤藤鉤、山梔、牡丹皮。
如不應,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生肝木為主,佐以前劑治之。
若其脈長弦者,是肝之本脈也,則易治。
其脈短澀者,是肺金克肝木也,則難治。
其面色青中見黑者,是水生木也,當自愈。
青中見白者,是金剋木也,必難愈。
樓氏 曰:筋脈相引而急,名曰瘛瘲,俗謂之搐是也。
《素問》雲:心脈急甚者為瘛瘲,此心火虛寒也。
治宜補心,牛黃散主之。
《靈樞經》雲:心脈滿大,癇瘛筋攣,此心火實熱也。
治宜瀉心火,涼驚丸主之。
若肝脈盛者,先救脾,宜加減建中湯。
《素問》雲:脾脈急甚者亦為瘛瘲。
此脾虛肝乘之而瘛瘲也,故宜實土瀉肝木之劑。
論顫振 黃帝 曰:人之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氣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墮,筋脈懈墮則行陰,用力不復,故為顫。
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樓氏 曰:顫,搖也。
振,動也。
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瘛瘲,其勢力緩。
《內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掉即顫振之謂也。
又曰: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熱。
鼓慄亦動搖之意也。
此證多因風熱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治各不同也。
綱目 雲:顫振與瘛瘲相類,但瘛瘲則手足牽引,而或伸或屈,顫振則但顫動,而不伸屈也。
胃虛有痰,用參朮以補氣,茯苓、半夏以行痰。
如實熱積滯,用張子和三法。
薛氏 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治法若肝木實熱,用瀉青丸。
肝木虛熱,用六味丸。
肺金克肝木,用瀉白散。
肝木虛弱,用逍遙散加參、朮、鉤藤鉤。
脾血虛弱,用六君子湯加芎、歸、鉤藤鉤。
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鉤藤鉤。
若婦人產後顫振,乃氣血虧損,虛火益盛而生風也,切不可以風論,必當大補,斯無誤矣。
脈法 脈經 曰:脈虛弦為驚,為風癇。
治風癇方 加味續命湯 治風癇發則仆地,悶動無知,嚼舌吐沫,背反張,目上視,手足搐搦,或作六畜聲者,此方主之。
麻黃 防風 龍齒(各一錢) 防己 附子(炮) 石膏 桂枝(各一錢) 陳皮(去白) 紫蘇(各五分) 竹瀝(合一) 生薑汁(十匙) 生苄汁(半合。
苄音戶,地黃也) 上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作癇。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不去節,各五錢) 桔梗 黃芩 石膏(各一兩) 白朮 山梔子 荊芥穗(各二錢半) 滑石(三兩)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加生薑煎服,日再服。
追風丹 治風癇及破傷風,暗風。
川芎 半夏(湯泡七次) 桔梗 附子(炮去皮臍) 薄荷葉 川烏 白附子(各二兩) 細辛 魚鰾 人參 硃砂(另研,各六錢) 麝香(另研,四錢) 南星(一錢)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一兩) 蜈蚣(金頭赤足,四條,炙黃) 大蠍尾(去鉤,二錢,生用) 上為末,生薑汁和劑為錠,每服一錠,溫酒化下,以汗出為度。
追風祛痰丸 治諸風癇,喑風。
防風 天麻 殭蠶 白附子 牙皂(各一兩) 全蠍 木香 白礬(各五錢) 半夏曲(六兩) 南星(三兩,用白礬皂角水各浸一半,過宿) 加虎睛一對,微炒尤妙。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桐子大,硃砂七錢半為衣,每服七八十丸,食遠臨臥,薄荷湯下,或薑湯下。
鬱金丹 治癇疾。
川芎(二兩) 防風 鬱金 豬牙皂角 明礬(各一兩) 蜈蚣(黃腳赤腳,各一條)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五丸。
烏頭丸 治五風癇病。
川烏 草烏 天仙子 五靈脂(各二兩) 黑豆(一升) 中風加附子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珠子辰砂丹 治風癇久不愈者。
薯蕷 人參 遠志 防風 紫石英 茯神 虎骨 虎睛 龍腦 五味子 石菖蒲 丹參 細辛(各二錢半) 珠子末(四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用硃砂二錢,研細為衣,每服三十五丸,煎金銀花湯下,日進三服。
忌魚肉濕面動風之物。
五癇丸 治癲癇發作,不問新久,並宜服之。
全蠍(去毒炒,二錢) 皂角(四兩,槌碎,水半升,將汁與白礬一同熬幹)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 南星(炮) 白礬 烏蛇(酒浸去骨焙
癲癇、風痙、破傷風三證,皆能瘛瘲,但癲癇則仆地不省,風痙瘛瘲則角弓反張,破傷風瘛瘲,則有瘡口。
竊謂瘛者,屬肝經風熱血燥,或肝火妄動血傷。
瘲者,屬肝經血氣不足,或肝火汗多亡血,以緻手足伸縮不已,抽搐不利。
若因風熱血燥,用羚羊角散加鉤藤鉤、山梔。
若肝火妄動,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柴胡、牡丹皮、鉤藤鉤、山梔。
若肝經血氣不足,用八珍湯加鉤藤鉤、山梔。
若肝火亡血,用逍遙散加鉤藤鉤、山梔、牡丹皮。
如不應,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生肝木為主,佐以前劑治之。
若其脈長弦者,是肝之本脈也,則易治。
其脈短澀者,是肺金克肝木也,則難治。
其面色青中見黑者,是水生木也,當自愈。
青中見白者,是金剋木也,必難愈。
樓氏 曰:筋脈相引而急,名曰瘛瘲,俗謂之搐是也。
《素問》雲:心脈急甚者為瘛瘲,此心火虛寒也。
治宜補心,牛黃散主之。
《靈樞經》雲:心脈滿大,癇瘛筋攣,此心火實熱也。
治宜瀉心火,涼驚丸主之。
若肝脈盛者,先救脾,宜加減建中湯。
《素問》雲:脾脈急甚者亦為瘛瘲。
此脾虛肝乘之而瘛瘲也,故宜實土瀉肝木之劑。
論顫振 黃帝 曰:人之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氣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墮,筋脈懈墮則行陰,用力不復,故為顫。
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樓氏 曰:顫,搖也。
振,動也。
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瘛瘲,其勢力緩。
《內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掉即顫振之謂也。
又曰: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熱。
鼓慄亦動搖之意也。
此證多因風熱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治各不同也。
綱目 雲:顫振與瘛瘲相類,但瘛瘲則手足牽引,而或伸或屈,顫振則但顫動,而不伸屈也。
胃虛有痰,用參朮以補氣,茯苓、半夏以行痰。
如實熱積滯,用張子和三法。
薛氏 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治法若肝木實熱,用瀉青丸。
肝木虛熱,用六味丸。
肺金克肝木,用瀉白散。
肝木虛弱,用逍遙散加參、朮、鉤藤鉤。
脾血虛弱,用六君子湯加芎、歸、鉤藤鉤。
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鉤藤鉤。
若婦人產後顫振,乃氣血虧損,虛火益盛而生風也,切不可以風論,必當大補,斯無誤矣。
脈法 脈經 曰:脈虛弦為驚,為風癇。
治風癇方 加味續命湯 治風癇發則仆地,悶動無知,嚼舌吐沫,背反張,目上視,手足搐搦,或作六畜聲者,此方主之。
麻黃 防風 龍齒(各一錢) 防己 附子(炮) 石膏 桂枝(各一錢) 陳皮(去白) 紫蘇(各五分) 竹瀝(合一) 生薑汁(十匙) 生苄汁(半合。
苄音戶,地黃也) 上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作癇。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不去節,各五錢) 桔梗 黃芩 石膏(各一兩) 白朮 山梔子 荊芥穗(各二錢半) 滑石(三兩)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加生薑煎服,日再服。
追風丹 治風癇及破傷風,暗風。
川芎 半夏(湯泡七次) 桔梗 附子(炮去皮臍) 薄荷葉 川烏 白附子(各二兩) 細辛 魚鰾 人參 硃砂(另研,各六錢) 麝香(另研,四錢) 南星(一錢)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一兩) 蜈蚣(金頭赤足,四條,炙黃) 大蠍尾(去鉤,二錢,生用) 上為末,生薑汁和劑為錠,每服一錠,溫酒化下,以汗出為度。
追風祛痰丸 治諸風癇,喑風。
防風 天麻 殭蠶 白附子 牙皂(各一兩) 全蠍 木香 白礬(各五錢) 半夏曲(六兩) 南星(三兩,用白礬皂角水各浸一半,過宿) 加虎睛一對,微炒尤妙。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桐子大,硃砂七錢半為衣,每服七八十丸,食遠臨臥,薄荷湯下,或薑湯下。
鬱金丹 治癇疾。
川芎(二兩) 防風 鬱金 豬牙皂角 明礬(各一兩) 蜈蚣(黃腳赤腳,各一條)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五丸。
烏頭丸 治五風癇病。
川烏 草烏 天仙子 五靈脂(各二兩) 黑豆(一升) 中風加附子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珠子辰砂丹 治風癇久不愈者。
薯蕷 人參 遠志 防風 紫石英 茯神 虎骨 虎睛 龍腦 五味子 石菖蒲 丹參 細辛(各二錢半) 珠子末(四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用硃砂二錢,研細為衣,每服三十五丸,煎金銀花湯下,日進三服。
忌魚肉濕面動風之物。
五癇丸 治癲癇發作,不問新久,並宜服之。
全蠍(去毒炒,二錢) 皂角(四兩,槌碎,水半升,將汁與白礬一同熬幹)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 南星(炮) 白礬 烏蛇(酒浸去骨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