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館憂惱,忽一日氣厥,牙禁涎潮,一裡醫便作中風,以大通丸三粒下之,大下數下,一夕卒。
予嘗痛恨。
每見此證,急化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其寒熱虛實而調理之,無不愈者。
李氏 曰:《內經·氣厥篇》:厥者,氣逆也。
凡移寒移熱,或伏熱深而振慄,或虛寒甚而發燥,皆謂之厥,不但手足厥冷,而宗筋脾胃合而為孽。
宗筋,陰器也,厥陰所主。
脾胃脈皆附近宗筋,寒厥則陰縮而四肢冷,熱厥則津幹不榮四肢,溺赤而手足熱。
是六經之厥,皆統於肝與脾胃也。
經曰:巨陽之厥(巨陽者,太陽也),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眴音眩,目眩亂也,僕,猝倒也)。
陽明之厥,則顛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面熱,妄見而妄言。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胻音杭,腳脛也)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則腹滿?脹,便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溺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又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若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外感寒,泣血發厥,脈沉微者,理中湯、四逆湯。
暑耗氣,發厥脈虛者,白虎湯,或香薷散加羌活。
夏月勞役犯房,以緻陽氣煩,目盲耳閉。
《內經》謂之煎厥。
言熱氣煎逼,損腎與膀胱而成也,宜四君子湯加遠志、防風、赤芍、麥門冬、陳皮。
凡外感發熱者,宜解散藥中加薑汁。
內因喜怒,傷風傷志,氣逆而不下行,則血積於心胸,《內經》謂之薄厥。
言陰陽相薄,氣血奔並而成。
古法暴厥氣逆身冷者,蘇合香丸、八味順氣散。
怒氣逆甚,嘔血鼽衄發厥者,四物湯去地黃加赤茯苓、人參、桔梗、陳皮、麥門冬、檳榔,姜煎服,或六郁湯。
氣實多怒,忽大叫發厥者,乃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上衝,概用香附五錢,川芎七錢,生甘草三錢,童便薑汁煎服。
又青黛、人中白、香附為丸服。
稍愈用導痰湯加黃連、香附煎,吞當歸龍薈丸。
因勞役飲水,被驚發厥者,六君子湯加芩、連、竹瀝、薑汁。
內傷痰火發厥,脈弦滑者,二陳湯加竹瀝,挾寒加生附子,挾火加芩、連、山梔、竹瀝,肥人加人參、薑汁。
凡厥證為顛,為眴僕,為妄見,或腹脹,二便不利,或嘔或心痛,皆痰火鬱氣病也。
熱厥,因醉飽入房,濕熱鬱於脾土,不能滲榮四肢,陽氣獨盛,故手足心熱,宜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火鬱湯。
寒厥,因多欲奪精,元陽大有所損,不能滲榮經絡,陰氣獨在,故手足皆寒,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或當歸四逆湯。
尋常氣虛發厥者,四君子湯。
血虛發厥者,四物湯。
有火加知母黃柏,虛寒加附子。
但厥冷多,以不勝乘其所勝,如腎移寒於脾,則為寒厥。
心移熱於腎,則為熱厥,六經皆然。
抑論陽證煩渴譫語、身熱,陰證不渴、靜倦身涼,與傷寒陽厥、陰厥大同。
但雜病多因酒色七情痰火所緻,外感者少。
故經曰:陽衰於上,則為寒厥,陰衰於下,則為熱厥。
陽極似陰,陰極似陽。
與傷寒固雖不同,而病狀變化亦相似也。
凡有弔死問疾,或入廟登場,卒中外邪,與臟氣相忤,氣遏不行經絡,脈伏,昏不知人,忽手足逆冷,頭面青黑,牙關緊急,昏暈卒倒,或錯言妄語,謂之屍厥,決不可作風治。
先宜蘇合香丸灌之,候醒,以木香勻氣散合平胃散調之。
素虛者,以焰硝五錢,硫黃二錢,為末,作三服用,陳酒一盞煎,攪焰硝起,傾於盞內,蓋著溫服,如人行五裡,又進一服。
如無前藥,用古參附湯入薑汁酒煎服,外灸百會穴,如綠豆大艾九壯,氣海百壯。
身溫者生,暴者死,追魂湯灌之。
蛔厥見傷寒,血厥見產後。
大抵陰陽氣不相接則厥,熱厥補陰,寒厥補陽,正經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
凡卒厥未辨,先以蘇合香丸灌醒。
痰壅口噤者,瓜蒂散吐之,或搐鼻亦可。
熱甚者,大承氣湯、雙解散下之。
脈法 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屍,但氣不絕,脈動如故。
或脈無倫序,或乍大乍小,或微細不絕,而心胸暖者是也。
經 雲:無故而喑,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者為祟,滑者鬼疰,緊而急者遁屍。
仲景 雲: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
予嘗痛恨。
每見此證,急化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其寒熱虛實而調理之,無不愈者。
李氏 曰:《內經·氣厥篇》:厥者,氣逆也。
凡移寒移熱,或伏熱深而振慄,或虛寒甚而發燥,皆謂之厥,不但手足厥冷,而宗筋脾胃合而為孽。
宗筋,陰器也,厥陰所主。
脾胃脈皆附近宗筋,寒厥則陰縮而四肢冷,熱厥則津幹不榮四肢,溺赤而手足熱。
是六經之厥,皆統於肝與脾胃也。
經曰:巨陽之厥(巨陽者,太陽也),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眴音眩,目眩亂也,僕,猝倒也)。
陽明之厥,則顛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面熱,妄見而妄言。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胻音杭,腳脛也)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則腹滿?脹,便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溺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又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若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外感寒,泣血發厥,脈沉微者,理中湯、四逆湯。
暑耗氣,發厥脈虛者,白虎湯,或香薷散加羌活。
夏月勞役犯房,以緻陽氣煩,目盲耳閉。
《內經》謂之煎厥。
言熱氣煎逼,損腎與膀胱而成也,宜四君子湯加遠志、防風、赤芍、麥門冬、陳皮。
凡外感發熱者,宜解散藥中加薑汁。
內因喜怒,傷風傷志,氣逆而不下行,則血積於心胸,《內經》謂之薄厥。
言陰陽相薄,氣血奔並而成。
古法暴厥氣逆身冷者,蘇合香丸、八味順氣散。
怒氣逆甚,嘔血鼽衄發厥者,四物湯去地黃加赤茯苓、人參、桔梗、陳皮、麥門冬、檳榔,姜煎服,或六郁湯。
氣實多怒,忽大叫發厥者,乃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上衝,概用香附五錢,川芎七錢,生甘草三錢,童便薑汁煎服。
又青黛、人中白、香附為丸服。
稍愈用導痰湯加黃連、香附煎,吞當歸龍薈丸。
因勞役飲水,被驚發厥者,六君子湯加芩、連、竹瀝、薑汁。
內傷痰火發厥,脈弦滑者,二陳湯加竹瀝,挾寒加生附子,挾火加芩、連、山梔、竹瀝,肥人加人參、薑汁。
凡厥證為顛,為眴僕,為妄見,或腹脹,二便不利,或嘔或心痛,皆痰火鬱氣病也。
熱厥,因醉飽入房,濕熱鬱於脾土,不能滲榮四肢,陽氣獨盛,故手足心熱,宜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火鬱湯。
寒厥,因多欲奪精,元陽大有所損,不能滲榮經絡,陰氣獨在,故手足皆寒,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或當歸四逆湯。
尋常氣虛發厥者,四君子湯。
血虛發厥者,四物湯。
有火加知母黃柏,虛寒加附子。
但厥冷多,以不勝乘其所勝,如腎移寒於脾,則為寒厥。
心移熱於腎,則為熱厥,六經皆然。
抑論陽證煩渴譫語、身熱,陰證不渴、靜倦身涼,與傷寒陽厥、陰厥大同。
但雜病多因酒色七情痰火所緻,外感者少。
故經曰:陽衰於上,則為寒厥,陰衰於下,則為熱厥。
陽極似陰,陰極似陽。
與傷寒固雖不同,而病狀變化亦相似也。
凡有弔死問疾,或入廟登場,卒中外邪,與臟氣相忤,氣遏不行經絡,脈伏,昏不知人,忽手足逆冷,頭面青黑,牙關緊急,昏暈卒倒,或錯言妄語,謂之屍厥,決不可作風治。
先宜蘇合香丸灌之,候醒,以木香勻氣散合平胃散調之。
素虛者,以焰硝五錢,硫黃二錢,為末,作三服用,陳酒一盞煎,攪焰硝起,傾於盞內,蓋著溫服,如人行五裡,又進一服。
如無前藥,用古參附湯入薑汁酒煎服,外灸百會穴,如綠豆大艾九壯,氣海百壯。
身溫者生,暴者死,追魂湯灌之。
蛔厥見傷寒,血厥見產後。
大抵陰陽氣不相接則厥,熱厥補陰,寒厥補陽,正經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
凡卒厥未辨,先以蘇合香丸灌醒。
痰壅口噤者,瓜蒂散吐之,或搐鼻亦可。
熱甚者,大承氣湯、雙解散下之。
脈法 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屍,但氣不絕,脈動如故。
或脈無倫序,或乍大乍小,或微細不絕,而心胸暖者是也。
經 雲:無故而喑,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者為祟,滑者鬼疰,緊而急者遁屍。
仲景 雲: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