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厥證
論
葉氏 曰:《內經·厥論》謂陽衰於下而為寒厥,陰衰於下而為熱厥。
寒厥則因多欲而奪其精,故緻陽衰陰盛。
熱厥則因醉飽入房,精虛則熱入,故緻陰虛陽盛,或陰盛腹脹,陽盛氣亂,而為卒厥,及五臟六腑皆有厥狀,病能或寒或熱,其論甚詳,學者究心焉。
又 曰:《原病式》謂厥有陰陽之辨,陰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細而微也。
陽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陽證,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也。
若陽厥極深,或失下而至於身冷,反見陰證,脈微欲絕而死者,正謂熱而然也。
王安道曰:熱極而成厥逆者,陽極似陰也。
寒極而成厥逆者,獨陰無陽也。
陽極似陰用寒藥,獨陰無陽用熱藥,不可不辨也。
葉氏 曰:按《內經》所謂寒熱二厥者,乃陰陽之氣逆而為虛損之證也。
寒厥補陽,熱厥補陰,正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此補其真水火之不足耳。
仲景、河間、安道所論厥證,而為傷寒手足之厥冷也。
冰炭殊途,治法亦異。
丹溪 曰,厥逆也,手足因氣血逆而冷也。
有陽厥,有陰厥,《原病式》詳矣。
陽衰於下則寒,陰衰於下則熱。
因氣虛血虛者多,氣虛脈細,血虛脈大如蔥管。
熱厥脈數,外感脈浮實,痰脈弦。
熱用承氣湯,痰用白朮、竹瀝,外感解散藥中加薑汁酒。
丹溪活套 雲:熱厥四肢煩熱,蓋濕熱鬱於脾土之中,治用東垣升陽散火湯、火礬湯之類。
寒厥手足厥冷者,多是氣血不足,補氣血藥加附子。
飲酒人,或體肥盛人手足熱者,濕痰鬱火盛也,二陳加芩連梔子之類。
若忽然手足厥冷,卒厥不知人者,多屬痰火,亦有陰虧而陽暴熱者,宜多用參膏,點竹瀝薑汁與之。
人瘦弱者,雖無痰而火亦盛也,服竹瀝亦能養血而降火。
王太僕 雲:厥者,氣逆上也。
世謬傳為腳氣,讀此始知其病,上古之為腳氣也。
經曰寒厥者,手足寒也。
曰熱厥者,手足熱也。
曰痿厥者,痿病與厥雜合,而足弱痠軟無力也。
曰痹厥者,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頑麻腫痛也。
曰厥逆者,即前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
氣逆上而或嘔吐,或迷悶,或脹,或氣急,或小腹不仁,或暴不知人,世所謂腳氣衝心者是也。
葉氏 曰:厥有涎潮,如拽鋸聲在喉中,為痰厥。
先用瓜蒂散或人參蘆煎湯探吐,隨用導痰湯加竹瀝薑汁。
暴怒氣逆而昏暈者,為氣厥,宜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
手足搐為風厥,宜小續命湯。
因酒而得,為酒厥,宜二陳,加乾葛、青皮。
又有臟氣相形,或與外邪相忤,則氣遏不行,閉於經絡,諸脈伏匿,昏不知人,此為屍厥,惟當隨其臟氣而通之。
寒則熱之,熱則寒之,閉則通之。
昔扁鵲治虢太子之屍厥,正謂此也。
蔭按:《心法附錄》曰:厥者,甚也。
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
其證不一,散之方書者甚多。
今姑撮其大概,且如寒熱厥逆者,則為陰陽二厥也。
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精魄絕而死矣。
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
所謂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逆,足蜷臥,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赤白,此其候也。
治之以四逆、理中之輩,仍速灸關元百壯。
屍厥、飛屍、卒厥,此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有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旋暈倒,此是卒厥。
客忤、飛屍、鬼擊,凡吊死問喪,入廟登場,多有此病,以蘇合香丸灌之,候稍蘇,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名調氣和胃散。
痰厥者,及寒痰迷悶,四肢逆冷,宜姜附湯,以生附代熟附。
蛔厥者,乃胃寒所生,經曰:蛔者,長蟲也。
胃中冷即吐蛔,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效。
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氣厥者,與中風相似,何以別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
如有痰,以四七湯、導痰湯服之。
大抵陰陽氣不相接,故生厥也。
和雲:凡卒中、屍厥、鬱冒、中風、中暑之類,皆當發表也。
仲景雲:鬱冒欲解,必是大汗出,還魂湯,用麻黃桂枝;清魂湯,用荊芥。
及諸卒中,用皂莢半夏搐鼻取嚏,用藜蘆砒霜折齒取痰,皆所以開散三焦,使表邪流通也。
中暑忌冷水閉表,亦此意。
本 雲: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拂意,氣多逆厥,往往多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概作中風候,用藥非止不相當,多緻殺人。
元祐庚午,母氏親遭此禍,至今飲恨。
母氏平時食素,氣血羸弱,因先子捐
寒厥則因多欲而奪其精,故緻陽衰陰盛。
熱厥則因醉飽入房,精虛則熱入,故緻陰虛陽盛,或陰盛腹脹,陽盛氣亂,而為卒厥,及五臟六腑皆有厥狀,病能或寒或熱,其論甚詳,學者究心焉。
又 曰:《原病式》謂厥有陰陽之辨,陰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細而微也。
陽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陽證,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也。
若陽厥極深,或失下而至於身冷,反見陰證,脈微欲絕而死者,正謂熱而然也。
王安道曰:熱極而成厥逆者,陽極似陰也。
寒極而成厥逆者,獨陰無陽也。
陽極似陰用寒藥,獨陰無陽用熱藥,不可不辨也。
葉氏 曰:按《內經》所謂寒熱二厥者,乃陰陽之氣逆而為虛損之證也。
寒厥補陽,熱厥補陰,正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此補其真水火之不足耳。
仲景、河間、安道所論厥證,而為傷寒手足之厥冷也。
冰炭殊途,治法亦異。
丹溪 曰,厥逆也,手足因氣血逆而冷也。
有陽厥,有陰厥,《原病式》詳矣。
陽衰於下則寒,陰衰於下則熱。
因氣虛血虛者多,氣虛脈細,血虛脈大如蔥管。
熱厥脈數,外感脈浮實,痰脈弦。
熱用承氣湯,痰用白朮、竹瀝,外感解散藥中加薑汁酒。
丹溪活套 雲:熱厥四肢煩熱,蓋濕熱鬱於脾土之中,治用東垣升陽散火湯、火礬湯之類。
寒厥手足厥冷者,多是氣血不足,補氣血藥加附子。
飲酒人,或體肥盛人手足熱者,濕痰鬱火盛也,二陳加芩連梔子之類。
若忽然手足厥冷,卒厥不知人者,多屬痰火,亦有陰虧而陽暴熱者,宜多用參膏,點竹瀝薑汁與之。
人瘦弱者,雖無痰而火亦盛也,服竹瀝亦能養血而降火。
王太僕 雲:厥者,氣逆上也。
世謬傳為腳氣,讀此始知其病,上古之為腳氣也。
經曰寒厥者,手足寒也。
曰熱厥者,手足熱也。
曰痿厥者,痿病與厥雜合,而足弱痠軟無力也。
曰痹厥者,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頑麻腫痛也。
曰厥逆者,即前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
氣逆上而或嘔吐,或迷悶,或脹,或氣急,或小腹不仁,或暴不知人,世所謂腳氣衝心者是也。
葉氏 曰:厥有涎潮,如拽鋸聲在喉中,為痰厥。
先用瓜蒂散或人參蘆煎湯探吐,隨用導痰湯加竹瀝薑汁。
暴怒氣逆而昏暈者,為氣厥,宜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
手足搐為風厥,宜小續命湯。
因酒而得,為酒厥,宜二陳,加乾葛、青皮。
又有臟氣相形,或與外邪相忤,則氣遏不行,閉於經絡,諸脈伏匿,昏不知人,此為屍厥,惟當隨其臟氣而通之。
寒則熱之,熱則寒之,閉則通之。
昔扁鵲治虢太子之屍厥,正謂此也。
蔭按:《心法附錄》曰:厥者,甚也。
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
其證不一,散之方書者甚多。
今姑撮其大概,且如寒熱厥逆者,則為陰陽二厥也。
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精魄絕而死矣。
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
所謂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逆,足蜷臥,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赤白,此其候也。
治之以四逆、理中之輩,仍速灸關元百壯。
屍厥、飛屍、卒厥,此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有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旋暈倒,此是卒厥。
客忤、飛屍、鬼擊,凡吊死問喪,入廟登場,多有此病,以蘇合香丸灌之,候稍蘇,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名調氣和胃散。
痰厥者,及寒痰迷悶,四肢逆冷,宜姜附湯,以生附代熟附。
蛔厥者,乃胃寒所生,經曰:蛔者,長蟲也。
胃中冷即吐蛔,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效。
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氣厥者,與中風相似,何以別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
如有痰,以四七湯、導痰湯服之。
大抵陰陽氣不相接,故生厥也。
和雲:凡卒中、屍厥、鬱冒、中風、中暑之類,皆當發表也。
仲景雲:鬱冒欲解,必是大汗出,還魂湯,用麻黃桂枝;清魂湯,用荊芥。
及諸卒中,用皂莢半夏搐鼻取嚏,用藜蘆砒霜折齒取痰,皆所以開散三焦,使表邪流通也。
中暑忌冷水閉表,亦此意。
本 雲: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拂意,氣多逆厥,往往多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概作中風候,用藥非止不相當,多緻殺人。
元祐庚午,母氏親遭此禍,至今飲恨。
母氏平時食素,氣血羸弱,因先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