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鼓脹,旦食則不能暮食,痞滿壅塞難當,治血蠱良。
大黃 桃仁(去皮尖) 乾雞糞(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煎湯調,食後臨臥服。
桃仁承氣湯 治胸腹蓄血脹滿。
桃仁(半兩) 大黃(一兩) 甘草(二錢) 桂(三錢) 芒硝(三錢) 上每服一兩,水一盞,姜三片,煎服。
當歸和血散 治瘀血腹脹,如虛人不可下者,以此調之。
赤芍藥 生地(酒炒) 當歸(須,酒洗,各一錢) 川芎(八分) 桃仁(去皮尖,炒) 紅花(酒洗,各一錢) 青皮(七分) 牡丹皮 元胡索(各八分) 香附(童便浸,一錢) 蓬朮(煨,八分) 三稜(煨,七分) 上,水三鍾,煎七分,空心服。
人參芎歸湯 治血脹煩躁,漱水不咽,神思迷忘,小便多,大便黑,或虛厥,婦人多有此證。
一名散血消腫湯。
當歸 半夏(七錢半) 川芎(一兩) 蓬朮 木香 砂仁 白芍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 桂 五靈脂(炒,各二錢半) 上?咀,姜三片,棗一枚,紫蘇四葉,水煎服。
治積脹方 莪朮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硬如石,其形如盤,令人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喘氣促,面色萎黃,通身虛腫。
莪朮 紅花 升麻 吳茱萸(各二分) 生甘草 柴胡 澤瀉 神麯 青皮 陳皮(各三分) 黃芩 厚樸(生用) 黃連 益智仁 草豆 蔻仁 半夏 當歸(各三分) 渴加葛根(四分)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大盞,煎至一盞,稍熱服,忌酒面。
二服之後,中滿減半,月積不消,再服後方。
半夏厚樸湯 消脹化積。
紅花 蘇木(各五釐) 吳茱萸 乾生薑 木香 黃連(各一分) 青皮(各二分) 肉桂 蒼朮 白茯苓 澤瀉 柴胡 陳皮 生黃芩 草豆 蔻仁 生甘草(各三分) 京三稜 當歸梢 豬苓 升麻(各四分) 神麯(六分) 厚樸(八分) 半夏(一錢) 桃仁(七個) 昆布(少許) 渴加葛根(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此藥二服之後,前證又減一半,卻與前藥中加減服之。
七氣消聚散 治因積聚相攻,或疼或脹。
香附米(一錢半) 青皮 蓬朮 三稜(俱醋炒) 枳殼(麩炒) 木香 砂仁(各一錢) 厚樸(薑製) 陳皮(各一錢二分) 甘草(炙,四分) 上加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大三稜煎丸 治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
常服順氣寬中,消積滯,除膨脹,大治癥瘕積塊,消脹軟堅,累獲良驗。
三稜(生細切,半斤,搗為末,以酒三升,於銀石器內熬成膏) 蘿蔔子(炒各二兩) 青皮 神麯(炒,二兩) 麥芽(炒,二兩) 乾漆 硇砂(用瓷罐研細,入水少許,調坐於溏灰火中,候水乾,取出為末) 杏仁(湯泡,去皮尖炒黃色,各三兩) 上為末,三稜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遠米湯下。
保安丸 治症積,心腹內結如拳,上撚心痛及臍腹痛。
大黃(三兩) 附子(五錢) 乾薑(一兩) 鱉甲(一兩半) 上為末,醋熬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醋湯或米飲下,取積下為度。
外敷神膏 治男婦積聚,脹滿血蠱等證。
川大黃 樸硝(各四兩) 麝香(一錢) 上為末,每二兩和大蒜搗成膏,敷患處。
治蠱脹方 諸蠱保命丹 治蜘蛛蠱脹。
肉蓯蓉(三兩) 青礬 紅棗 香附(各一斤) 大麥芽(一斤半) 上先將蓯蓉,青礬入罐內,同煅煙盡,和前藥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酒下。
蛤蟆煮肚法 治蠱脹兼治浮腫。
用癩蛤蟆一個,入豬肚內,煮熟去蛤蟆,將肚一日食盡。
香棗丸 治十種蠱氣病,諸脹,內熱者,尤宜。
苦丁香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熟棗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棗湯送下,三服。
蔭按:苦丁香,即苦瓜蒂也。
散用之則吐;丸用之則瀉,凡有形之邪,無不出之,亦良方也。
治少腹脹方 澤漆湯 治石水,四肢瘦,腹腫不喘,其脈沉。
澤漆(洗去腥,五兩) 桑白皮 射幹(洗浸) 黃芩 茯苓 白朮(各四兩) 澤瀉 防己(各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三盞,烏豆一合,煎二盞,入藥同煎七分,去渣,空腹溫服,日三。
治石水方 少腹堅脹曰石水。
陰陽結邪,多陰少陽也。
用白石英十兩,槌大豆大,以瓷瓶盛好酒三鬥,浸以泥重封瓶口,用馬糞及糠火燒之,長令酒小沸,從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盞飲,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隨性飲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燒之。
晞露丸 治寒傷於內,氣凝不流,結於腸外,久為癥瘕,時作疼痛,腰不得伸,名曰腸覃。
京三稜 莪朮(各一兩,酒浸) 乾漆(五錢,洗去腥,炒煙盡) 茴香(三錢,鹽炒) 硇砂(四錢,另研) 輕粉(一錢,另研) 青皮(去白,三錢) 川烏(半兩,炮去皮臍) 雄黃(三錢,另研) 川山甲(炮,三錢) 麝香(五分,另研) 巴豆(三十粒,去皮,同莪朮、三稜炒黃色,去不用) 上除另研四味外,餘為細末,和勻,生薑汁打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生薑湯下,溫酒亦得,食前服。
烏喙丸 治腸覃,亦治乳餘並男子疝氣。
烏喙(炮,去皮尖,一錢) 半夏(湯洗,四錢) 石膏(煅) 黎蘆(炒) 牡蒙 茯苓(酒浸) 桂心 乾薑(炮,各一錢) 巴豆(七個,研膏) 上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食後酒飲任下。
見晛丹 治寒客於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日以益大,狀如懷子,名曰石瘕。
此病多生於女子。
附子(四錢,炮,去皮臍) 鬼箭羽(三錢) 澤瀉肉桂 元胡索 木香(各二錢) 紫石英(一錢) 檳榔(二錢半) 血竭(一錢半,另研) 水蛭(一錢米,炒煙盡) 桃仁(湯浸去皮炒黃三十個) 京三稜(五錢) 大黃(一錢,同三稜酒浸一宿焙乾。
睍,胡典切,小視也。
) 上除血竭、桃仁外,同為細末,和勻,用原浸酒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醋湯調下,溫酒亦得,食前。
石英散 治婦人血結胞門,或為癥瘕,在腹脅間,心腹脹滿腫急如石水狀,俗謂之血蠱。
紫石英(一兩) 歸尾 馬鞭草 紅花(炒) 蓬朮(炮) 烏梅肉(各五錢) 三稜(炒) 蘇木節 沒藥 琥珀(研)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濃煎,蘇木酒調下二錢,不飲酒,生薑湯調服。
大黃甘遂湯 治女人小腹滿如敦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為水與血病結在血室也。
(敦,音墩,大也) 大黃(四兩,蒸) 甘遂(炮) 阿膠(炒,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其血當下。
萬病丸 治室女月經不通,臍下堅結,狀如杯升,發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血瘕。
若生肉瘕,不可為也。
乾漆(杵碎炒,令煙出一時許) 牛膝(酒浸一宿,各一兩六錢) 生地黃(四兩八錢,取汁) 上二味為末,入地黃汁內,慢火熬,候可丸即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或溫酒下一丸。
日再,勿妄加,病去止藥。
女人氣血虛,經不行者不可服。
大黃 桃仁(去皮尖) 乾雞糞(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煎湯調,食後臨臥服。
桃仁承氣湯 治胸腹蓄血脹滿。
桃仁(半兩) 大黃(一兩) 甘草(二錢) 桂(三錢) 芒硝(三錢) 上每服一兩,水一盞,姜三片,煎服。
當歸和血散 治瘀血腹脹,如虛人不可下者,以此調之。
赤芍藥 生地(酒炒) 當歸(須,酒洗,各一錢) 川芎(八分) 桃仁(去皮尖,炒) 紅花(酒洗,各一錢) 青皮(七分) 牡丹皮 元胡索(各八分) 香附(童便浸,一錢) 蓬朮(煨,八分) 三稜(煨,七分) 上,水三鍾,煎七分,空心服。
人參芎歸湯 治血脹煩躁,漱水不咽,神思迷忘,小便多,大便黑,或虛厥,婦人多有此證。
一名散血消腫湯。
當歸 半夏(七錢半) 川芎(一兩) 蓬朮 木香 砂仁 白芍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 桂 五靈脂(炒,各二錢半) 上?咀,姜三片,棗一枚,紫蘇四葉,水煎服。
治積脹方 莪朮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硬如石,其形如盤,令人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喘氣促,面色萎黃,通身虛腫。
莪朮 紅花 升麻 吳茱萸(各二分) 生甘草 柴胡 澤瀉 神麯 青皮 陳皮(各三分) 黃芩 厚樸(生用) 黃連 益智仁 草豆 蔻仁 半夏 當歸(各三分) 渴加葛根(四分)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大盞,煎至一盞,稍熱服,忌酒面。
二服之後,中滿減半,月積不消,再服後方。
半夏厚樸湯 消脹化積。
紅花 蘇木(各五釐) 吳茱萸 乾生薑 木香 黃連(各一分) 青皮(各二分) 肉桂 蒼朮 白茯苓 澤瀉 柴胡 陳皮 生黃芩 草豆 蔻仁 生甘草(各三分) 京三稜 當歸梢 豬苓 升麻(各四分) 神麯(六分) 厚樸(八分) 半夏(一錢) 桃仁(七個) 昆布(少許) 渴加葛根(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此藥二服之後,前證又減一半,卻與前藥中加減服之。
七氣消聚散 治因積聚相攻,或疼或脹。
香附米(一錢半) 青皮 蓬朮 三稜(俱醋炒) 枳殼(麩炒) 木香 砂仁(各一錢) 厚樸(薑製) 陳皮(各一錢二分) 甘草(炙,四分) 上加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大三稜煎丸 治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
常服順氣寬中,消積滯,除膨脹,大治癥瘕積塊,消脹軟堅,累獲良驗。
三稜(生細切,半斤,搗為末,以酒三升,於銀石器內熬成膏) 蘿蔔子(炒各二兩) 青皮 神麯(炒,二兩) 麥芽(炒,二兩) 乾漆 硇砂(用瓷罐研細,入水少許,調坐於溏灰火中,候水乾,取出為末) 杏仁(湯泡,去皮尖炒黃色,各三兩) 上為末,三稜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遠米湯下。
保安丸 治症積,心腹內結如拳,上撚心痛及臍腹痛。
大黃(三兩) 附子(五錢) 乾薑(一兩) 鱉甲(一兩半) 上為末,醋熬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醋湯或米飲下,取積下為度。
外敷神膏 治男婦積聚,脹滿血蠱等證。
川大黃 樸硝(各四兩) 麝香(一錢) 上為末,每二兩和大蒜搗成膏,敷患處。
治蠱脹方 諸蠱保命丹 治蜘蛛蠱脹。
肉蓯蓉(三兩) 青礬 紅棗 香附(各一斤) 大麥芽(一斤半) 上先將蓯蓉,青礬入罐內,同煅煙盡,和前藥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酒下。
蛤蟆煮肚法 治蠱脹兼治浮腫。
用癩蛤蟆一個,入豬肚內,煮熟去蛤蟆,將肚一日食盡。
香棗丸 治十種蠱氣病,諸脹,內熱者,尤宜。
苦丁香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熟棗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棗湯送下,三服。
蔭按:苦丁香,即苦瓜蒂也。
散用之則吐;丸用之則瀉,凡有形之邪,無不出之,亦良方也。
治少腹脹方 澤漆湯 治石水,四肢瘦,腹腫不喘,其脈沉。
澤漆(洗去腥,五兩) 桑白皮 射幹(洗浸) 黃芩 茯苓 白朮(各四兩) 澤瀉 防己(各二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三盞,烏豆一合,煎二盞,入藥同煎七分,去渣,空腹溫服,日三。
治石水方 少腹堅脹曰石水。
陰陽結邪,多陰少陽也。
用白石英十兩,槌大豆大,以瓷瓶盛好酒三鬥,浸以泥重封瓶口,用馬糞及糠火燒之,長令酒小沸,從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盞飲,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隨性飲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燒之。
晞露丸 治寒傷於內,氣凝不流,結於腸外,久為癥瘕,時作疼痛,腰不得伸,名曰腸覃。
京三稜 莪朮(各一兩,酒浸) 乾漆(五錢,洗去腥,炒煙盡) 茴香(三錢,鹽炒) 硇砂(四錢,另研) 輕粉(一錢,另研) 青皮(去白,三錢) 川烏(半兩,炮去皮臍) 雄黃(三錢,另研) 川山甲(炮,三錢) 麝香(五分,另研) 巴豆(三十粒,去皮,同莪朮、三稜炒黃色,去不用) 上除另研四味外,餘為細末,和勻,生薑汁打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生薑湯下,溫酒亦得,食前服。
烏喙丸 治腸覃,亦治乳餘並男子疝氣。
烏喙(炮,去皮尖,一錢) 半夏(湯洗,四錢) 石膏(煅) 黎蘆(炒) 牡蒙 茯苓(酒浸) 桂心 乾薑(炮,各一錢) 巴豆(七個,研膏) 上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食後酒飲任下。
見晛丹 治寒客於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日以益大,狀如懷子,名曰石瘕。
此病多生於女子。
附子(四錢,炮,去皮臍) 鬼箭羽(三錢) 澤瀉肉桂 元胡索 木香(各二錢) 紫石英(一錢) 檳榔(二錢半) 血竭(一錢半,另研) 水蛭(一錢米,炒煙盡) 桃仁(湯浸去皮炒黃三十個) 京三稜(五錢) 大黃(一錢,同三稜酒浸一宿焙乾。
睍,胡典切,小視也。
) 上除血竭、桃仁外,同為細末,和勻,用原浸酒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醋湯調下,溫酒亦得,食前。
石英散 治婦人血結胞門,或為癥瘕,在腹脅間,心腹脹滿腫急如石水狀,俗謂之血蠱。
紫石英(一兩) 歸尾 馬鞭草 紅花(炒) 蓬朮(炮) 烏梅肉(各五錢) 三稜(炒) 蘇木節 沒藥 琥珀(研)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濃煎,蘇木酒調下二錢,不飲酒,生薑湯調服。
大黃甘遂湯 治女人小腹滿如敦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為水與血病結在血室也。
(敦,音墩,大也) 大黃(四兩,蒸) 甘遂(炮) 阿膠(炒,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其血當下。
萬病丸 治室女月經不通,臍下堅結,狀如杯升,發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血瘕。
若生肉瘕,不可為也。
乾漆(杵碎炒,令煙出一時許) 牛膝(酒浸一宿,各一兩六錢) 生地黃(四兩八錢,取汁) 上二味為末,入地黃汁內,慢火熬,候可丸即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或溫酒下一丸。
日再,勿妄加,病去止藥。
女人氣血虛,經不行者不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