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氣脹方
四炒枳殼丸 治氣血凝滯,腹內鼓脹。
枳殼(四兩,去穰,切作指面大塊子,分四處,一份用蒼朮一兩同炒,一份用蘿蔔子一兩同炒,一份用小茴香一兩同炒,一份用乾漆一兩同炒,各炒黃,去蒼朮等四味) 上為細末,用原炒蒼朮,蘿蔔子、茴香、乾漆四味,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米飲下。
木香順氣湯 治內傷,濁氣在上,則生?脹,及七情所傷。
木香 乾生薑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厚樸 白茯苓 澤瀉 半夏(各一錢) 青皮 益智仁 吳茱萸(各三分) 草豆蔻 當歸(各五分) 蒼朮(八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愈。
蔭按:此方用升、柴引清氣上行,茯、澤導陰氣下降。
更佐吳茱萸,苦以瀉之。
薑、蔻、半夏、益智溫中。
蒼、樸、青皮、木香順氣。
歸、橘調和榮衛,經所謂留者行之,結者散之、瀉之、上之、下之,清濁各安其位矣。
橘皮湯 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米炒) 半夏 橘皮(各二兩) 甘草(七錢半) 上?咀,每服七八錢,加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木香分氣湯 治氣滯,腹急中滿,脅肋膨脹,虛氣上衝,小便臭濁。
木香(不見火) 赤茯苓 豬苓 澤瀉 半夏 枳殼 檳榔 紫蘇子 燈心草(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入麝香少許,水煎,食前服。
平肝飲子 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眩嘔逆,脈來浮弦。
防風 枳殼(麩炒) 桔梗 赤芍藥 桂枝(各一錢半) 木香(不見火) 人參 檳榔 川芎 當歸 陳皮 甘草(炙,各八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不拘時。
分心氣飲 治因怒氣而脹者。
紫蘇梗(一錢半) 青皮 芍藥 陳皮 木通 大腹皮(各一錢) 半夏(各八分) 官桂(六分) 赤茯苓 桑白皮(炒,各一錢) 上入姜三片,燈心十莖,水煎,食前服。
破滯氣湯 一名木香化滯散 破滯氣,治心腹滿悶。
炙甘草(四分) 白檀香 藿香 陳皮 大腹皮 白豆蔻 白茯苓 桔梗(各五分) 砂仁 人參 青皮 檳榔 木香 薑黃 白朮(各三分) 上切作一服,水煎溫服,不拘時。
加味六君子湯 治因怒傷肝乘肺,傳大腸者,腹鳴氣走有聲,二便或閉或溏。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蘇子 大腹皮 木香 草果 厚樸 枳實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金陵酒丸 治鼓腫。
真沉香(一兩) 牙皂(一兩) 廣木香(二兩半) 檳榔(一兩) 上為末,用南京燒酒丸,每服三錢,重者四錢,五更燒酒下,水鼓加葶藶五錢。
治食脹方 大安丸 治飲食傷脾,成鼓脹者。
山楂肉(炒,一兩) 白朮(炒) 神麯(炒) 半夏(制) 茯苓(各一兩) 陳皮(去白) 連翹 蘿蔔子(生用,各五錢) 上為丸酌服。
加味枳朮湯 治內傷飲食停滯而脹者。
枳實(三錢) 白朮(五錢) 厚樸(三錢) 上銼,入生薑三片,水煎服。
加味胃苓湯 治傷酒食,濕熱之氣不化,緻令腹脹者。
厚樸 蒼朮 陳皮 甘草 白茯苓 澤瀉 豬苓 白朮 桂 山楂 麥芽 上銼,生薑水煎服。
加味三補丸 治傷肉食內脹。
黃連 黃芩 黃柏 香附 半夏曲(各等分) 上為末,蒸餅為丸,用山楂湯下。
大異香散 治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旦食不能暮食,名谷脹。
三稜 蓬莪 青皮(去穰) 半夏曲 陳皮 藿香 桔梗 枳殼(炒) 香附(炒) 益智(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丹溪方 治心腹膨脝,內多食積所緻。
南星(一兩半) 半夏 瓜蔞仁(另研,各一兩) 香附(童便浸) 黃連(姜炒,各二兩) 礞石(硝煅) 蘿蔔子(各五錢) 麝香(少許) 連翹(五錢)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治水脹方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內外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洩。
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之聖藥也。
葶藶子 茯苓 豬苓 白朮(各二錢) 木香(五分) 澤瀉 木通 甘草(各五錢) 辣桂(二錢半) 白滑石(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食前服。
白朮木香散 治喘嗽腫滿,欲變成水病者,不能臥,不敢多食,小便閉而不通者。
白朮 豬苓 澤瀉 甘草 木通 木香 赤茯苓(各五分) 檳榔(三分) 陳皮(去白) 滑石(各二錢) 官桂(二分) 上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二氣散 治水氣蠱脹滿悶。
白醜 黑醜(各二錢) 上為細末,用大麥面四兩,同一處拌勻,做燒餅,臨臥用清茶一盞下,降氣為驗。
楮實子丸 治水氣鼓脹。
楮實子(一鬥,用水一鬥、熬成膏子) 白丁香(一兩半) 茯苓(三兩) 上二味為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次服中治丸,末治藥調養,疏啟其中。
忌甘苦峻補,其下宜五補七宣丸。
婁氏曰:白丁香為行濕之劑,煎湯調下,末治,即黃耆建中湯之類。
葶藶丸 治中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
甜葶藶(隔紙炒) 薺菜根(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嚼下,隻三丸,小便清數,丸當依舊。
防己椒藶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胃間有水氣。
防己 椒目 葶藶(炙) 大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
渴者,加芒硝五錢。
大戟棗子 專攻水證膨脹。
大戟(連根果,一握) 大棗(一鬥) 上二物,用水同煮一時,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棗,無時服盡。
蔭按:大戟氣大寒而味苦甘,有小毒,能下十二經之水。
大棗味甘,取其大補脾胃,而不為攻下所傷耳。
服此方,大忌甘草,以其與大戟相反故也,慎之。
治血脹方 大黃?蟲丸 治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惡食,小便自利,大便黑色,面黃肌銷者,血證諦也,此丸與之。
大黃(蒸,十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乾漆(炒) 桃仁(各一兩) 芍藥(四兩) 杏仁(去皮尖) 虻蟲(去翹足,炒) 蠐螬(炒,各一升) ?蟲(炒,半升) 水蛭(炙黃,百枚) 熟地黃(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日進三服。
抵當丸 治有故畜血而腹脹者,宜以此下之。
水蛭(七個,石灰炒赤) 虻蟲(八個,粳米炒) 桃仁(七個) 大黃(一兩) 上為末,分作四丸,每一丸用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血未下,再服。
一方 治血鼓,腹如盆脹。
三稜(煨) 蓬朮 乾漆(炒煙盡) 牛膝(去蘆,酒浸) 琥珀 虻蟲(糯米炒) 肉桂 硇砂 水蛭(石灰炒赤)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勻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童便下亦可。
雞屎散 治
枳殼(四兩,去穰,切作指面大塊子,分四處,一份用蒼朮一兩同炒,一份用蘿蔔子一兩同炒,一份用小茴香一兩同炒,一份用乾漆一兩同炒,各炒黃,去蒼朮等四味) 上為細末,用原炒蒼朮,蘿蔔子、茴香、乾漆四味,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米飲下。
木香順氣湯 治內傷,濁氣在上,則生?脹,及七情所傷。
木香 乾生薑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厚樸 白茯苓 澤瀉 半夏(各一錢) 青皮 益智仁 吳茱萸(各三分) 草豆蔻 當歸(各五分) 蒼朮(八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愈。
蔭按:此方用升、柴引清氣上行,茯、澤導陰氣下降。
更佐吳茱萸,苦以瀉之。
薑、蔻、半夏、益智溫中。
蒼、樸、青皮、木香順氣。
歸、橘調和榮衛,經所謂留者行之,結者散之、瀉之、上之、下之,清濁各安其位矣。
橘皮湯 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米炒) 半夏 橘皮(各二兩) 甘草(七錢半) 上?咀,每服七八錢,加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木香分氣湯 治氣滯,腹急中滿,脅肋膨脹,虛氣上衝,小便臭濁。
木香(不見火) 赤茯苓 豬苓 澤瀉 半夏 枳殼 檳榔 紫蘇子 燈心草(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入麝香少許,水煎,食前服。
平肝飲子 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眩嘔逆,脈來浮弦。
防風 枳殼(麩炒) 桔梗 赤芍藥 桂枝(各一錢半) 木香(不見火) 人參 檳榔 川芎 當歸 陳皮 甘草(炙,各八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不拘時。
分心氣飲 治因怒氣而脹者。
紫蘇梗(一錢半) 青皮 芍藥 陳皮 木通 大腹皮(各一錢) 半夏(各八分) 官桂(六分) 赤茯苓 桑白皮(炒,各一錢) 上入姜三片,燈心十莖,水煎,食前服。
破滯氣湯 一名木香化滯散 破滯氣,治心腹滿悶。
炙甘草(四分) 白檀香 藿香 陳皮 大腹皮 白豆蔻 白茯苓 桔梗(各五分) 砂仁 人參 青皮 檳榔 木香 薑黃 白朮(各三分) 上切作一服,水煎溫服,不拘時。
加味六君子湯 治因怒傷肝乘肺,傳大腸者,腹鳴氣走有聲,二便或閉或溏。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蘇子 大腹皮 木香 草果 厚樸 枳實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金陵酒丸 治鼓腫。
真沉香(一兩) 牙皂(一兩) 廣木香(二兩半) 檳榔(一兩) 上為末,用南京燒酒丸,每服三錢,重者四錢,五更燒酒下,水鼓加葶藶五錢。
治食脹方 大安丸 治飲食傷脾,成鼓脹者。
山楂肉(炒,一兩) 白朮(炒) 神麯(炒) 半夏(制) 茯苓(各一兩) 陳皮(去白) 連翹 蘿蔔子(生用,各五錢) 上為丸酌服。
加味枳朮湯 治內傷飲食停滯而脹者。
枳實(三錢) 白朮(五錢) 厚樸(三錢) 上銼,入生薑三片,水煎服。
加味胃苓湯 治傷酒食,濕熱之氣不化,緻令腹脹者。
厚樸 蒼朮 陳皮 甘草 白茯苓 澤瀉 豬苓 白朮 桂 山楂 麥芽 上銼,生薑水煎服。
加味三補丸 治傷肉食內脹。
黃連 黃芩 黃柏 香附 半夏曲(各等分) 上為末,蒸餅為丸,用山楂湯下。
大異香散 治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旦食不能暮食,名谷脹。
三稜 蓬莪 青皮(去穰) 半夏曲 陳皮 藿香 桔梗 枳殼(炒) 香附(炒) 益智(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丹溪方 治心腹膨脝,內多食積所緻。
南星(一兩半) 半夏 瓜蔞仁(另研,各一兩) 香附(童便浸) 黃連(姜炒,各二兩) 礞石(硝煅) 蘿蔔子(各五錢) 麝香(少許) 連翹(五錢)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治水脹方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內外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洩。
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之聖藥也。
葶藶子 茯苓 豬苓 白朮(各二錢) 木香(五分) 澤瀉 木通 甘草(各五錢) 辣桂(二錢半) 白滑石(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食前服。
白朮木香散 治喘嗽腫滿,欲變成水病者,不能臥,不敢多食,小便閉而不通者。
白朮 豬苓 澤瀉 甘草 木通 木香 赤茯苓(各五分) 檳榔(三分) 陳皮(去白) 滑石(各二錢) 官桂(二分) 上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二氣散 治水氣蠱脹滿悶。
白醜 黑醜(各二錢) 上為細末,用大麥面四兩,同一處拌勻,做燒餅,臨臥用清茶一盞下,降氣為驗。
楮實子丸 治水氣鼓脹。
楮實子(一鬥,用水一鬥、熬成膏子) 白丁香(一兩半) 茯苓(三兩) 上二味為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次服中治丸,末治藥調養,疏啟其中。
忌甘苦峻補,其下宜五補七宣丸。
婁氏曰:白丁香為行濕之劑,煎湯調下,末治,即黃耆建中湯之類。
葶藶丸 治中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
甜葶藶(隔紙炒) 薺菜根(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嚼下,隻三丸,小便清數,丸當依舊。
防己椒藶丸 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胃間有水氣。
防己 椒目 葶藶(炙) 大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
渴者,加芒硝五錢。
大戟棗子 專攻水證膨脹。
大戟(連根果,一握) 大棗(一鬥) 上二物,用水同煮一時,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棗,無時服盡。
蔭按:大戟氣大寒而味苦甘,有小毒,能下十二經之水。
大棗味甘,取其大補脾胃,而不為攻下所傷耳。
服此方,大忌甘草,以其與大戟相反故也,慎之。
治血脹方 大黃?蟲丸 治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惡食,小便自利,大便黑色,面黃肌銷者,血證諦也,此丸與之。
大黃(蒸,十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乾漆(炒) 桃仁(各一兩) 芍藥(四兩) 杏仁(去皮尖) 虻蟲(去翹足,炒) 蠐螬(炒,各一升) ?蟲(炒,半升) 水蛭(炙黃,百枚) 熟地黃(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日進三服。
抵當丸 治有故畜血而腹脹者,宜以此下之。
水蛭(七個,石灰炒赤) 虻蟲(八個,粳米炒) 桃仁(七個) 大黃(一兩) 上為末,分作四丸,每一丸用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血未下,再服。
一方 治血鼓,腹如盆脹。
三稜(煨) 蓬朮 乾漆(炒煙盡) 牛膝(去蘆,酒浸) 琥珀 虻蟲(糯米炒) 肉桂 硇砂 水蛭(石灰炒赤)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勻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童便下亦可。
雞屎散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