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飲食滋真水。
非惟腎精損削,而濕熱下注,陰胕獨腫者有之,甚則氾濫偏體無歸,必土實而後足以收攝邪水。
腎水歸元,金生水也。
惟脾病,則肺金失養,非惟肺氣孤危而失降下之令,滲道不通,且濕熱濁氣上升為喘為咳,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以滋化源。
或曰:獨無寒濕者乎?寒則土堅水清間有,亦更易治。
陽水熱渴二便閉。
經雲:諸胕腫疼酸皆屬於火。
又雲:結陽,肢腫是也。
治與水證、濕證大同。
大要腰已上腫,宜汗。
腰已下腫,宜下。
表證喘咳,小青龍湯、越婢湯、古麻甘湯、桂枝苦酒湯。
裡證腹腫脅硬,十棗湯、澤瀉湯、澤瀉牡蠣湯、導水丸、三花神佐丸、浚川丸、布海丸。
然證雖可下,又當權其輕重。
若年衰久病及虛者,黃米丸。
初起隻宜上下分消其濕,五苓散,用桂枝合六一散加橘皮、木香、檳榔生薑煎服。
或單山梔丸,木香、白朮煎湯下。
兼黃者,茵陳五苓散滲之。
陰水身涼大便利。
經雲:陰蓄於內,水氣脹滿是也。
治宜補脾土,以復運化之常。
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而滲道又且開導。
此補中行濕兼全,虛而有濕熱者最宜。
若有寒者溫補,則氣暖而小便自通。
氣陷者升提,則陽舉而陰自降,故曰:行濕非五苓神佑之謂也。
補中氣,六君子湯加木香。
瀉者,參苓白朮散。
升陽除濕,防風湯。
嘔者,赤茯苓湯。
中寒者,玄武湯、實脾散。
挾食積者,緊皮丸、千金養脾丸。
挾濕熱者,中滿分消湯丸。
濕甚者,退黃丸。
虛甚氣陷,口無味者,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復元丹,切忌淡滲。
腎虛腰重腳腫,濕熱者,加味八味丸、滋腎丸。
陽虛小便不利者,古沉附湯。
二便俱利者,朮附湯、復元丹。
久病喘咳瘧痢,或誤服涼藥,以緻腫者,危證也,俱宜補脾為主。
大概挾喘者,分氣紫蘇飲、五皮散、葶藶丸。
久痢,加味八味丸。
久瘧,退黃丸。
產後腫,必大補氣血,使水自降,八物湯加蒼朮、陳皮、半夏、香附。
有熱,加麥門冬、黃芩。
氣不順,加木香、砂仁。
懷胎氣遏,水道腫者,去半夏,加紫蘇、大腹皮。
飲食無阻者,雖不藥而既產自消矣。
食積,香平丸、枳朮丸。
因酒,小蘿皂丸。
飲毒水而腫者,名水蠱,漆雄丸。
不伏水土者,胃苓湯。
膿瘡擦藥,愈後發腫,敗毒散。
便閉,升麻和氣飲。
幹瘡洗浴,水氣入腹者,赤小豆湯。
瘡久,倦怠嗜臥腫者,五苓散加橘皮、木香、檳榔、滑石、甘草、枳殼、大腹皮、砂仁姜煎,溫服。
陽水陰水腫外,又有風腫、氣腫、血腫,惟腸覃、石瘕乃婦人病也。
風腫,即痛風腫者,腫面多風熱,腫腳多風濕。
關脈浮洪弦者,風、熱,濕三氣,鬱而為腫。
因脾土不足,木火太盛,胃中純是風氣,所以清氣不升,腹作?脹,濁氣不降,大便閉澀,經曰中滿瀉之於內者是也。
外證走注疼痛,麵皮粗,麻木不仁,先服三和散,次服小續命湯。
大便閉,去附子,加檳榔、牽牛。
日久者,金丹,風從汗散故也。
虛弱不敢汗者,四君子湯。
加升麻、柴胡、蒼朮、防風。
汗多者,防己黃耆湯。
氣腫,隨氣消長,蓋七情停涎,郁為濕熱。
脾肺俱病,四肢瘦削。
腹脅膨脹,與水氣相似。
但以手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濕也。
按之皮厚不成凹者,氣也。
六君子湯加木香、木通。
喘者,木香流氣飲。
大便閉者,三和散、六磨湯、木香檳榔丸。
小便閉者,分心氣飲。
嘔滿者,四炒枳殼丸。
瀉者,單香附丸。
挾痰腹脹滿者,加味枳朮湯、控涎丹。
瘀血腫,皮間有赤縷血痕,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或續斷飲加味八味丸。
婦人經閉,敗血腫者,腎氣丸加紅花,或紅礬丸。
詳婦人經候。
莖囊腫,亦有陰陽二候。
蓋玉莖與陰囊伸縮痿強,乃身中陰陽之機。
有陽火玉莖腫脹,健裂不休者,柴青瀉肝湯。
濕熱下流者,四苓散加山梔、木通、金鈴子。
莖囊腫大通明者,木香流通飲,加木香煎,吞青木香丸。
暴風客熱,陰挺腫脹者,龍膽瀉肝湯。
膀胱熱甚囊腫,二便不通者,三白散,八正散。
腫痛者,用小茴、全蠍、穿山甲、木香等分為末,每二錢,空心酒下。
有陰寒濕腫痿弱者,五苓散加茴香或八味丸。
腎大如鬥者,荔枝散。
上熱下虛,玉莖腫痛者,清心蓮子飲。
陰腫大如升核者,用馬鞭草搗攔塗之,或乾地龍為末,雞子清調敷,囊軟者可治。
婦人陰腫、便秘,枳,橘熨。
凡陽水宜辛寒散結行氣,苦寒瀉火燥濕。
陰水宜苦溫燥脾,或辛熱導氣。
極忌甘藥助濕作滿,尤忌針刺,犯之流水而死。
凡先腫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腫四肢而後歸於腹者,難治。
若肌肉崩潰,足脛流水,唇黑耳焦,缺盆平,臍凹,背平,手足掌平,肉硬腹多青筋,大便滑洩者,不治。
又面黑者肝死,兩手無紋者心死,臍凹者脾死,兩肩凹者肺死,下注腳腫者腎死。
(胕音附,?稱人切,起也,肉脹起也) 脈法 丹溪 曰:水腫脈多沉伏,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
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
脈沉而滑,為風水;脈浮而遲,弦而緊,皆為腫也。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
緊而榮衛俱絕,面浮腫者死。
唇腫齒焦者死。
卒唇腫而面黑者死。
掌腫無紋者死。
臍腫凹出者死。
缺盆平者死。
陰囊莖俱腫者死。
脈絕口張足腫者死。
足趺腫膝如鬥者死。
脈訣舉要 曰:水腫之證有陰有陽,察脈觀色,問證須詳。
陰脈沉遲,其色青白,不渴而瀉,小便清澀;脈或沉數,色赤而黃,燥糞赤溺,兼渴為陽。
通治諸水腫方 加減二陳湯 諸腫通用,隨證加減。
陳皮(去白) 半夏 白茯苓 蒼朮(泔浸炒) 白朮 豬苓 澤瀉 山梔子(炒) 麥門冬(去心) 黃芩(炒,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腹脹加厚樸;瀉加肉豆蔻、訶子;喘急加桑白皮、杏仁;氣壅加香附;食積加山楂、麥芽;陽水便閉,加甘遂少許;陰水氣弱,加人參;風腫,加羌活、防風、白芷;夏月,加香薷;寒月,加薑桂;氣腫,加蘿蔔子、枳殼;血腫,加當歸、芍藥;痰,加貝母;上腫,加紫蘇;下腫,加防己、木瓜;陰囊腫,加小茴香、木香;外腎如石,引脅痛,加巴戟。
又太陽腫證,加藁本、赤小豆;少陽,加芫花、雄黃、木通;陽明,加茯苓、椒目。
太陰,加甘遂、葶藶;少陰,加澤瀉、連翹、巴戟;厥陰,加大戟、吳茱萸。
蔭按:古法不可妄用。
蓋甘遂、大戟、芫花,損氣破血;巴戟損腎陰氣,輕粉傷齒,毒留腸胃;土狗劫奪,消而復腫,慎氣。
治陽水浮腫 (脈沉數,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者) 九味羌活湯 治水病腰以上腫者,此方微汗之,則愈。
非惟腎精損削,而濕熱下注,陰胕獨腫者有之,甚則氾濫偏體無歸,必土實而後足以收攝邪水。
腎水歸元,金生水也。
惟脾病,則肺金失養,非惟肺氣孤危而失降下之令,滲道不通,且濕熱濁氣上升為喘為咳,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以滋化源。
或曰:獨無寒濕者乎?寒則土堅水清間有,亦更易治。
陽水熱渴二便閉。
經雲:諸胕腫疼酸皆屬於火。
又雲:結陽,肢腫是也。
治與水證、濕證大同。
大要腰已上腫,宜汗。
腰已下腫,宜下。
表證喘咳,小青龍湯、越婢湯、古麻甘湯、桂枝苦酒湯。
裡證腹腫脅硬,十棗湯、澤瀉湯、澤瀉牡蠣湯、導水丸、三花神佐丸、浚川丸、布海丸。
然證雖可下,又當權其輕重。
若年衰久病及虛者,黃米丸。
初起隻宜上下分消其濕,五苓散,用桂枝合六一散加橘皮、木香、檳榔生薑煎服。
或單山梔丸,木香、白朮煎湯下。
兼黃者,茵陳五苓散滲之。
陰水身涼大便利。
經雲:陰蓄於內,水氣脹滿是也。
治宜補脾土,以復運化之常。
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而滲道又且開導。
此補中行濕兼全,虛而有濕熱者最宜。
若有寒者溫補,則氣暖而小便自通。
氣陷者升提,則陽舉而陰自降,故曰:行濕非五苓神佑之謂也。
補中氣,六君子湯加木香。
瀉者,參苓白朮散。
升陽除濕,防風湯。
嘔者,赤茯苓湯。
中寒者,玄武湯、實脾散。
挾食積者,緊皮丸、千金養脾丸。
挾濕熱者,中滿分消湯丸。
濕甚者,退黃丸。
虛甚氣陷,口無味者,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復元丹,切忌淡滲。
腎虛腰重腳腫,濕熱者,加味八味丸、滋腎丸。
陽虛小便不利者,古沉附湯。
二便俱利者,朮附湯、復元丹。
久病喘咳瘧痢,或誤服涼藥,以緻腫者,危證也,俱宜補脾為主。
大概挾喘者,分氣紫蘇飲、五皮散、葶藶丸。
久痢,加味八味丸。
久瘧,退黃丸。
產後腫,必大補氣血,使水自降,八物湯加蒼朮、陳皮、半夏、香附。
有熱,加麥門冬、黃芩。
氣不順,加木香、砂仁。
懷胎氣遏,水道腫者,去半夏,加紫蘇、大腹皮。
飲食無阻者,雖不藥而既產自消矣。
食積,香平丸、枳朮丸。
因酒,小蘿皂丸。
飲毒水而腫者,名水蠱,漆雄丸。
不伏水土者,胃苓湯。
膿瘡擦藥,愈後發腫,敗毒散。
便閉,升麻和氣飲。
幹瘡洗浴,水氣入腹者,赤小豆湯。
瘡久,倦怠嗜臥腫者,五苓散加橘皮、木香、檳榔、滑石、甘草、枳殼、大腹皮、砂仁姜煎,溫服。
陽水陰水腫外,又有風腫、氣腫、血腫,惟腸覃、石瘕乃婦人病也。
風腫,即痛風腫者,腫面多風熱,腫腳多風濕。
關脈浮洪弦者,風、熱,濕三氣,鬱而為腫。
因脾土不足,木火太盛,胃中純是風氣,所以清氣不升,腹作?脹,濁氣不降,大便閉澀,經曰中滿瀉之於內者是也。
外證走注疼痛,麵皮粗,麻木不仁,先服三和散,次服小續命湯。
大便閉,去附子,加檳榔、牽牛。
日久者,金丹,風從汗散故也。
虛弱不敢汗者,四君子湯。
加升麻、柴胡、蒼朮、防風。
汗多者,防己黃耆湯。
氣腫,隨氣消長,蓋七情停涎,郁為濕熱。
脾肺俱病,四肢瘦削。
腹脅膨脹,與水氣相似。
但以手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濕也。
按之皮厚不成凹者,氣也。
六君子湯加木香、木通。
喘者,木香流氣飲。
大便閉者,三和散、六磨湯、木香檳榔丸。
小便閉者,分心氣飲。
嘔滿者,四炒枳殼丸。
瀉者,單香附丸。
挾痰腹脹滿者,加味枳朮湯、控涎丹。
瘀血腫,皮間有赤縷血痕,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或續斷飲加味八味丸。
婦人經閉,敗血腫者,腎氣丸加紅花,或紅礬丸。
詳婦人經候。
莖囊腫,亦有陰陽二候。
蓋玉莖與陰囊伸縮痿強,乃身中陰陽之機。
有陽火玉莖腫脹,健裂不休者,柴青瀉肝湯。
濕熱下流者,四苓散加山梔、木通、金鈴子。
莖囊腫大通明者,木香流通飲,加木香煎,吞青木香丸。
暴風客熱,陰挺腫脹者,龍膽瀉肝湯。
膀胱熱甚囊腫,二便不通者,三白散,八正散。
腫痛者,用小茴、全蠍、穿山甲、木香等分為末,每二錢,空心酒下。
有陰寒濕腫痿弱者,五苓散加茴香或八味丸。
腎大如鬥者,荔枝散。
上熱下虛,玉莖腫痛者,清心蓮子飲。
陰腫大如升核者,用馬鞭草搗攔塗之,或乾地龍為末,雞子清調敷,囊軟者可治。
婦人陰腫、便秘,枳,橘熨。
凡陽水宜辛寒散結行氣,苦寒瀉火燥濕。
陰水宜苦溫燥脾,或辛熱導氣。
極忌甘藥助濕作滿,尤忌針刺,犯之流水而死。
凡先腫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腫四肢而後歸於腹者,難治。
若肌肉崩潰,足脛流水,唇黑耳焦,缺盆平,臍凹,背平,手足掌平,肉硬腹多青筋,大便滑洩者,不治。
又面黑者肝死,兩手無紋者心死,臍凹者脾死,兩肩凹者肺死,下注腳腫者腎死。
(胕音附,?稱人切,起也,肉脹起也) 脈法 丹溪 曰:水腫脈多沉伏,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
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
脈沉而滑,為風水;脈浮而遲,弦而緊,皆為腫也。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
緊而榮衛俱絕,面浮腫者死。
唇腫齒焦者死。
卒唇腫而面黑者死。
掌腫無紋者死。
臍腫凹出者死。
缺盆平者死。
陰囊莖俱腫者死。
脈絕口張足腫者死。
足趺腫膝如鬥者死。
脈訣舉要 曰:水腫之證有陰有陽,察脈觀色,問證須詳。
陰脈沉遲,其色青白,不渴而瀉,小便清澀;脈或沉數,色赤而黃,燥糞赤溺,兼渴為陽。
通治諸水腫方 加減二陳湯 諸腫通用,隨證加減。
陳皮(去白) 半夏 白茯苓 蒼朮(泔浸炒) 白朮 豬苓 澤瀉 山梔子(炒) 麥門冬(去心) 黃芩(炒,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腹脹加厚樸;瀉加肉豆蔻、訶子;喘急加桑白皮、杏仁;氣壅加香附;食積加山楂、麥芽;陽水便閉,加甘遂少許;陰水氣弱,加人參;風腫,加羌活、防風、白芷;夏月,加香薷;寒月,加薑桂;氣腫,加蘿蔔子、枳殼;血腫,加當歸、芍藥;痰,加貝母;上腫,加紫蘇;下腫,加防己、木瓜;陰囊腫,加小茴香、木香;外腎如石,引脅痛,加巴戟。
又太陽腫證,加藁本、赤小豆;少陽,加芫花、雄黃、木通;陽明,加茯苓、椒目。
太陰,加甘遂、葶藶;少陰,加澤瀉、連翹、巴戟;厥陰,加大戟、吳茱萸。
蔭按:古法不可妄用。
蓋甘遂、大戟、芫花,損氣破血;巴戟損腎陰氣,輕粉傷齒,毒留腸胃;土狗劫奪,消而復腫,慎氣。
治陽水浮腫 (脈沉數,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者) 九味羌活湯 治水病腰以上腫者,此方微汗之,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