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水腫
論
袖珍論 曰:岐伯所謂水腫,有膚脹、鼓脹、腸覃、石瘕者是也。
名雖不一,皆聚水所緻。
故人身之脾屬土。
五行論之,雖曰剋制腎水,然非土則又不能防其氾濫。
水腫之疾究其所由,皆由脾土有虧,不能防制,以緻腎水浸漬脾土,凝而不流,遂成此疾。
其為證也,發見之初,目窠微腫,有若臥蠶才起之狀,微而至大,以手按之,則隨手而起,如裹水其內。
上則喘急咳嗽,下則足膝胕腫。
面目虛浮,外腎或腫,小便不利。
治療之法,當辨其陰陽脈證。
若陰水為病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府多洩。
陽水為病者,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秘。
腰已上腫者,宜發汗;腰已下腫者,宜利小便。
然後實其脾土,土盛自能攝養腎水,其腫自消。
虛弱者,又當溫補下元,尤宜節飲食,絕生冷,戒房事。
否則愈而復作。
凡腫證甚者,肌肉崩潰,足脛流水,又若唇黑,缺盆平,臍凸(陀骨切。
又徒結切。
音疊,高也),背平,足平。
五者,是謂五臟有損,非可療之病。
又有內挾七情之氣,停滯痰飲,腹滿脅脹,名為氣分,及血熱生瘡變為腫痛,名為熱腫。
又當隨證施治,不可一途而取。
要知此證,脈浮大者生,沉細者死。
臨證宜詳審焉,須辨其陰陽而治。
蔭按:丹溪曰:《內經)雲,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蓋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
故濕每生於熱,熱氣亦能自濕者,子氣感母,濕之變也。
凡病腫,皆宜以治濕為主。
所挾不同,故治法亦異。
《盧氏醫鏡》以水脹隸於腎肝胃,而不及脾。
又謂肺盛生水,水液妄行,而欲導腎以決去之,豈理也哉。
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焉能自盛而生水。
若謂腫之水,果生於肺,金之清氣則滋長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何病腫之有。
今為腫之水,乃濁腐之氣,滲透經絡,注流溪谷,灌入遂道,血亦化水,而欲藉脾土以制之,導腎氣以利之。
不思脾病,則金氣衰,木寡於畏,而來侮脾,欲不病不可得矣。
治法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全運化之職。
肺氣下降,滲道開通,使敗濁之氣其稍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
敗濁之甚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
今不明言而曰制水燥水,得非白圭以鄰國為壑乎。
經言腫病,因津液充郭而緻,不生於肺金之盛也明矣。
又言氣拒於內,氣耗於外,責其不能滲運敗濁耳。
又雲開鬼門,潔淨府。
鬼門,膚腠也,屬肺。
淨府,膀胱也,屬腎之府,未聞有導腎氣之說。
註文明言陰精耗損,腎氣果可導乎。
仲景謂治濕利小便,即經中潔淨府之意。
苟以清淨為腎而導之,果於經意有合乎。
錢仲陽謂腎無瀉法,其可輕易導之乎?或曰:經言疏滌五臟,非導腎歟。
予曰:此承上文五陽已布而言,若鬼門開矣,淨府潔矣,五宮之陽氣條布,彼敗濁之氣,自然疏導滌除,於腎氣何與焉。
又 曰: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調脾,使脾氣得實則能健運,自然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
非若五苓神佑之行水也。
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
用二陳湯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門冬、炒梔子制肝木。
若腹脹,少佐以厚樸。
氣不運,加木香、木通。
氣若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
隨病加減,必須補中行濕。
產後必大補血氣,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自降。
用大劑白朮補脾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
有熱當清肺金,麥門冬、黃芩之屬。
水腫本自中宮,諸家隻知治濕利小便之說,頻用去水之藥,甚有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此速死之兆。
腰已上腫,宜發汗;腰已下腫,宜利小便,此仲景要法(發汗用麻黃、甘草,二味煎服)。
水腫,用山梔子炒為末,米飲送下。
若胃脘熱,病在上者帶皮用。
東垣 曰:水腫,宜以辛散之,以苦瀉之,以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
正所謂開鬼門,潔淨府。
開鬼門者,謂發汗也。
潔淨府者,利小便也。
羅謙甫 曰:治腫以胃氣為本。
夫營運之氣,出自中焦者胃也。
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營養臟腑、經絡、皮毛,故氣行而澀為浮腫。
大便溏多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
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
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
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
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過甚則必死。
故經曰:但得真臟脈而無胃氣則死。
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
戴氏 曰:水腫者,通身皮膚光腫如泡者是也。
以健脾滲水利小便,進飲食,元氣實者可下。
或曰: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此為陽水;不煩渴而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澀,此為陰水。
或曰:水腫,先腹而散於四肢者活,先四肢而歸於腹者死。
大便洩,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心平,背平、肉硬、手掌無紋,又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若脈沉細虛小者,並不治。
葉氏 曰:或問氣、濕、水三腫之辨。
曰:以手按之,頃時而起者,氣也。
隨手而起者,水也。
成凹不即起者,濕也。
濕與水有微甚之意,況有風熱腫與諸水形證不同,要在臨證詳審也。
(凹,音熬,低下也。
土窪曰凹,土高曰凸) 又 曰:腫喘相因為病。
有先腫而後喘者,是腎水上溢侵肺;以至氣壅窒礙,不得降下而生喘,治當伐腎邪,利水道。
次以清肺中壅滯,務使濁氣降而金自清,喘斯定矣。
先喘而後腫者,是肺金受邪氣,不能輸化,以緻小便澀少,水溢皮膚而生腫。
治當清肺金,降逆氣,次以行腎中蓄積之水。
務俾清化行而水自下,腫斯消矣。
又有因脹而發腫,腫後而發喘者,其所因不同,亦由於脾胃受傷,不能運化水穀,則水濕之氣妄行,而又客於肺,治之當以養脾、滲濕兼清金之劑。
觀此三證,雖分脾肺腎先後而治,其實主於脾土一而已矣。
李氏 曰:水腫須分上下陰陽,陽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而見陽證,陰水多內因飲水,及茶酒過多,或飢飽勞役而見陰證。
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體,腰、腹、脛、胕、足三陰經。
故男從腳上腫起,女從頭上腫起者,為逆。
陰陽微妙如此。
人身真水真火,消化萬物以養生。
脾病水流為濕,火炎為熱,久則熱濕鬱滯經絡,盡皆濁腐之氣,津液與血,亦化為水,初起目下微腫如臥蠶,及至水浮膜外,則為膚脹。
流下焦則為胕腫,手按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以指畫之成字者,名燥水。
不成字者,名濕水。
有按之作水聲者,乃氣虛不宜洩,久成水瘕。
腎主水也,惟脾病則不化
名雖不一,皆聚水所緻。
故人身之脾屬土。
五行論之,雖曰剋制腎水,然非土則又不能防其氾濫。
水腫之疾究其所由,皆由脾土有虧,不能防制,以緻腎水浸漬脾土,凝而不流,遂成此疾。
其為證也,發見之初,目窠微腫,有若臥蠶才起之狀,微而至大,以手按之,則隨手而起,如裹水其內。
上則喘急咳嗽,下則足膝胕腫。
面目虛浮,外腎或腫,小便不利。
治療之法,當辨其陰陽脈證。
若陰水為病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府多洩。
陽水為病者,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秘。
腰已上腫者,宜發汗;腰已下腫者,宜利小便。
然後實其脾土,土盛自能攝養腎水,其腫自消。
虛弱者,又當溫補下元,尤宜節飲食,絕生冷,戒房事。
否則愈而復作。
凡腫證甚者,肌肉崩潰,足脛流水,又若唇黑,缺盆平,臍凸(陀骨切。
又徒結切。
音疊,高也),背平,足平。
五者,是謂五臟有損,非可療之病。
又有內挾七情之氣,停滯痰飲,腹滿脅脹,名為氣分,及血熱生瘡變為腫痛,名為熱腫。
又當隨證施治,不可一途而取。
要知此證,脈浮大者生,沉細者死。
臨證宜詳審焉,須辨其陰陽而治。
蔭按:丹溪曰:《內經)雲,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蓋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
故濕每生於熱,熱氣亦能自濕者,子氣感母,濕之變也。
凡病腫,皆宜以治濕為主。
所挾不同,故治法亦異。
《盧氏醫鏡》以水脹隸於腎肝胃,而不及脾。
又謂肺盛生水,水液妄行,而欲導腎以決去之,豈理也哉。
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焉能自盛而生水。
若謂腫之水,果生於肺,金之清氣則滋長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何病腫之有。
今為腫之水,乃濁腐之氣,滲透經絡,注流溪谷,灌入遂道,血亦化水,而欲藉脾土以制之,導腎氣以利之。
不思脾病,則金氣衰,木寡於畏,而來侮脾,欲不病不可得矣。
治法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全運化之職。
肺氣下降,滲道開通,使敗濁之氣其稍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
敗濁之甚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
今不明言而曰制水燥水,得非白圭以鄰國為壑乎。
經言腫病,因津液充郭而緻,不生於肺金之盛也明矣。
又言氣拒於內,氣耗於外,責其不能滲運敗濁耳。
又雲開鬼門,潔淨府。
鬼門,膚腠也,屬肺。
淨府,膀胱也,屬腎之府,未聞有導腎氣之說。
註文明言陰精耗損,腎氣果可導乎。
仲景謂治濕利小便,即經中潔淨府之意。
苟以清淨為腎而導之,果於經意有合乎。
錢仲陽謂腎無瀉法,其可輕易導之乎?或曰:經言疏滌五臟,非導腎歟。
予曰:此承上文五陽已布而言,若鬼門開矣,淨府潔矣,五宮之陽氣條布,彼敗濁之氣,自然疏導滌除,於腎氣何與焉。
又 曰: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調脾,使脾氣得實則能健運,自然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
非若五苓神佑之行水也。
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
用二陳湯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門冬、炒梔子制肝木。
若腹脹,少佐以厚樸。
氣不運,加木香、木通。
氣若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
隨病加減,必須補中行濕。
產後必大補血氣,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自降。
用大劑白朮補脾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
有熱當清肺金,麥門冬、黃芩之屬。
水腫本自中宮,諸家隻知治濕利小便之說,頻用去水之藥,甚有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此速死之兆。
腰已上腫,宜發汗;腰已下腫,宜利小便,此仲景要法(發汗用麻黃、甘草,二味煎服)。
水腫,用山梔子炒為末,米飲送下。
若胃脘熱,病在上者帶皮用。
東垣 曰:水腫,宜以辛散之,以苦瀉之,以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
正所謂開鬼門,潔淨府。
開鬼門者,謂發汗也。
潔淨府者,利小便也。
羅謙甫 曰:治腫以胃氣為本。
夫營運之氣,出自中焦者胃也。
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營養臟腑、經絡、皮毛,故氣行而澀為浮腫。
大便溏多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
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
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
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
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過甚則必死。
故經曰:但得真臟脈而無胃氣則死。
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
戴氏 曰:水腫者,通身皮膚光腫如泡者是也。
以健脾滲水利小便,進飲食,元氣實者可下。
或曰: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此為陽水;不煩渴而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澀,此為陰水。
或曰:水腫,先腹而散於四肢者活,先四肢而歸於腹者死。
大便洩,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心平,背平、肉硬、手掌無紋,又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若脈沉細虛小者,並不治。
葉氏 曰:或問氣、濕、水三腫之辨。
曰:以手按之,頃時而起者,氣也。
隨手而起者,水也。
成凹不即起者,濕也。
濕與水有微甚之意,況有風熱腫與諸水形證不同,要在臨證詳審也。
(凹,音熬,低下也。
土窪曰凹,土高曰凸) 又 曰:腫喘相因為病。
有先腫而後喘者,是腎水上溢侵肺;以至氣壅窒礙,不得降下而生喘,治當伐腎邪,利水道。
次以清肺中壅滯,務使濁氣降而金自清,喘斯定矣。
先喘而後腫者,是肺金受邪氣,不能輸化,以緻小便澀少,水溢皮膚而生腫。
治當清肺金,降逆氣,次以行腎中蓄積之水。
務俾清化行而水自下,腫斯消矣。
又有因脹而發腫,腫後而發喘者,其所因不同,亦由於脾胃受傷,不能運化水穀,則水濕之氣妄行,而又客於肺,治之當以養脾、滲濕兼清金之劑。
觀此三證,雖分脾肺腎先後而治,其實主於脾土一而已矣。
李氏 曰:水腫須分上下陰陽,陽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而見陽證,陰水多內因飲水,及茶酒過多,或飢飽勞役而見陰證。
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體,腰、腹、脛、胕、足三陰經。
故男從腳上腫起,女從頭上腫起者,為逆。
陰陽微妙如此。
人身真水真火,消化萬物以養生。
脾病水流為濕,火炎為熱,久則熱濕鬱滯經絡,盡皆濁腐之氣,津液與血,亦化為水,初起目下微腫如臥蠶,及至水浮膜外,則為膚脹。
流下焦則為胕腫,手按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以指畫之成字者,名燥水。
不成字者,名濕水。
有按之作水聲者,乃氣虛不宜洩,久成水瘕。
腎主水也,惟脾病則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