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關燈
,謂之嘔吐。

    至於胃之下脘不開,飲食雖進,停滯胃中,良久方出,謂之翻胃。

    丹溪雲:年高者不治。

    蓋少年氣血未虛,用藥劫去痰火,病不復生。

    老年氣血已虛,用藥劫去痰火,雖得暫愈,其病復作。

    所以然者,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故也。

    丹溪又雲:此證切不可用香燥之藥,若服之必死。

    宜薄滋味,夫證屬熱燥香燥之藥非宜。

    又香散氣燥耗血,滋味助火而生痰也。

    予嘗用霞天膏,加於補虛藥中,以治此證者。

    一人則吐瀉以去積血;一人則吐瀉以去積痰,俱獲病安思食。

    但二人俱不能節戒,隨啖肥甘,終不能免。

    殊不知此證挾虛,雖雲病去,而脾胃尚弱,肥甘難化,故病復也。

    噫,得此證者,可不謹哉,可不懼哉。

    若用霞天膏吐瀉後,宜用人參膏補之。

    又按吳氏曰:噎膈者,有物噎塞,妨礙飲食之名,方書稱五噎五膈。

    五噎者,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也。

    五膈者,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

    立言雖曰有五,說症其實未周,今不拘其說,隻據世人所有之證立方焉。

    翻胃者,胃不能安穀,食下即出之名也。

    嗜酒燥暴之人多有此疾。

    若胃脘未枯,皆為可治。

    已枯者,從容用藥,猶可久延,若造次不察病理,非惟無益,而又害之矣。

    (張雞峰雲:內觀靜養,深中病情,然其中有挾蟲、挾血、挾痰與食而為患者,皆當按法兼治,不可忽也) 李氏 曰:飲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

    疏雲:膈有拒格意,即膈食翻胃也。

    玉機雲:噎塞大便不通,通幽湯。

    故以膈噎為題。

    《局方》以噎近咽,膈近胃而遺下焦,又妄分十膈五噎,皆非經旨。

    病因內傷憂鬱失志,及飲食淫欲而動脾胃肝腎之火。

    或因雜病誤服辛香燥藥,俱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其槁在上焦賁門者,食不能下,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乃止。

    賁門即胃脘上口,言水穀自此奔入於胃,而氣則傳之於肺也。

    其槁在中焦幽門者,食物可下,良久復出。

    幽門與中脘相近,言其位幽僻,胃中水穀自此而入小腸也。

    其槁在下焦闌門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闌門臍下攔約水穀,分水膀胱大腸而為糞溺,是大小腸膀胱乃氣血津液流通之道路也。

    經曰:三陽結謂之膈,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便,膀胱熱結,則津液涸。

    三陽熱結,脈必洪數有力。

    前後閉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

    縱下復出,乃陽火上行而不下降也。

    實火,黃連解毒湯加童便、薑汁,或益元散入薑汁,澄白,卻為小丸,時時服之,溫六丸尤妙。

    甚者,陶氏六一承氣湯,人參利膈丸。

    虛火衝上食不入者,枳梗二陳湯加厚樸、白朮及木香少許,或古萸蓮丸。

    渴者錢氏白朮散。

    大便閉者,導滯通幽湯或參仁丸、麻子仁丸。

    當噎未至於膈之時,便宜服此防之。

    膏肓之疾豈可怠忽。

    間有身受寒氣,口傷冷物,以脾胃火衰,膈上若冷,腸鳴,脈必滑微,宜暫用丁香煮散、五膈湯、五噎湯、單附子散以劫之。

    若不求其本,偏認為寒,概用辛香燥藥,必至爍陰不救。

    古雲:膈噎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之,益七情火熾,熏蒸津液為痰為積,積久則血愈衰。

    針經曰:怒氣所至,食則氣逆不下。

    勞氣所至,為膈噎喘促。

    思氣所至,為中痞三焦閉塞,咽嗌不利,痰飲脈滑或伏,二陳湯、古參夏湯、化痰丸、瓜蔞實丸,或用黃連、吳茱萸、貝母、瓜蔞仁、牛轉草水煎。

    食積,脈滑而短,枳朮丸加黃連、陳皮、半夏,或狗米平胃丸、虎脂平胃丸,或用保和丸二錢加姜炒黃連三錢,山楂二錢為丸,如麻仁大,胭脂為衣,每六十丸,人參煎湯,入竹瀝下。

    七情鬱結,脈沉而澀,飲食喜靜,胸背痛者,四七湯、溫膽湯。

    痞滿煩悶微嗽,二便不利者,分心氣飲、四磨湯,或木香檳榔二味等分為末,白湯下。

    傷神不睡者,十味溫膽湯、硃砂安神丸。

    腹脹腸鳴者,木香勻氣散。

    有積聚者,阿魏撞氣丸。

    惡聞食氣者,五膈寬中散。

    氣虛不能運化生痰者,脈必緩而無力,四君子湯。

    大便秘,加蘆根、童便。

    氣虛甚者,六君子湯加附子、大黃。

    酒毒加甘蔗汁,單人參湯、人參膏尤妙。

    血虛不能滋潤生火者,脈必數而無力,四物湯加童便、竹瀝、薑汁。

    大便閉,加桃仁、紅花。

    有瘀血,加壯丹皮、韭汁。

    防生蠱,加驢尿。

    血虛甚,加乾薑。

    血燥,加牛、羊乳汁,不可以人乳代之。

    蓋人乳反有七情飲食之毒火故也。

    氣血俱虛者,八物湯主之。

    不問虛實,俱以益陰養胃為主,庶免後患。

     通用二陳湯,加童便、竹瀝、薑汁、韭汁。

    有熱,加土炒芩連、瓜蔞、桔梗。

    七情,加香附、川芎、木香、檳榔。

    不納食,加麥芽、神麯。

    熱結,食反上奔,加大黃、桃仁。

    氣虛,合四君子湯。

    血虛,合四物湯。

    雜方燒針丸、杵糠丸、紫金錠、霞天膏、神仙奪命丹、古阿魏散,或靈砂燒酒下。

    凡五十歲後,血枯糞如羊屎,及年少不淡薄飲食,不斷絕房室者,不治。

     袖珍論 曰:又有下虛之人氣上控膈,令人心下緊滿痞急,肌中苦痹,緩急如刺,不得俯仰,名曰胸痞。

    其證類乎五膈,又當以嚴氏瓜蔞實丸治之,臨證又宜詳審。

     脈法 脈經曰: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故不能食。

    誤言未止者,此為翻胃,故尺為微澀也。

    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

    關上脈數,其人則吐。

    脈弦者,虛也。

    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於胃反。

    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

    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脈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戴氏 曰:翻胃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

    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

    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

    但見沫大出者必死。

    有熱者,脈數而有力。

    有痰者,脈滑數,二者可治。

    血虛者,四物為主。

    氣虛者,四君子為主。

    熱以解毒為主,痰以二陳為主。

    龔氏曰:翻胃噎膈,寸緊尺澀,緊芤或弦虛寒之厄。

    關沉有痰,浮澀脾積,浮弱氣虛,澀小血弱。

    若澀而沉,七情所搏。

    又曰: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

     通治諸膈噎翻胃方 加減二陳湯 丹溪活套,治膈噎翻胃,悉用此為主治。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上用水煎,加薑汁、竹瀝、童便、韭汁服。

    如胸中覺有熱悶,加土炒黃連、黃芩、瓜蔞仁、桔梗。

    如血虛瘦弱之人,合四物湯,加杏仁泥、紅花、童便、韭汁之類,仍不可缺。

    如氣虛肥白人膈噎者,合四君子湯,亦加竹瀝、薑汁為要藥也。

    如飲酒人,加砂糖、驢尿入內服。

    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須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

    或大小腸秘結不通,食返而上奔也,加酒蒸大黃、桃仁之類以潤之。

    脾不磨者,加麥芽、神麯之類以助化之。

    有因七情鬱結成氣噎者,加香附、撫芎、木香、檳榔、瓜蔞仁、砂仁。

     蔭按:膈噎大便燥結,用大黃,乃急則治其標之劑也。

    仍用四物湯,加童便、韭汁,多飲牛羊乳為上策也。

    但不可以人乳代之。

    蓋人乳內有飲食烹飪之火及七情之火存於中,故不可用。

     順氣和中湯 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心腹刺痛,噁心,吐痰水。

     陳皮(鹽水炒) 香附(醋浸炒) 山梔子(薑汁炒黑,各一錢) 白朮(八分) 白茯苓(七分) 半夏(薑汁浸炒) 神麯(炒,各六分) 黃連(薑汁曬乾,以豬膽汁拌炒) 枳實(麩炒,五分) 砂仁(三分) 甘草(炙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長流水,入嬌泥,攪澄清水一盅,煎至七分,入竹瀝、童便、薑汁,不拘時,細細溫服。

    如氣虛,加人參、黃耆各八分。

    如血虛,加當歸七分,川芎五分。

    如氣惱,或氣不舒暢,加烏藥五分,木香三分。

    如胸膈飽悶,加蘿蔔子炒六分。

    如心下嘈雜醋心,加吳茱萸四分,倍加黃連、白朮。

    如嘔吐不止,加藿香梗七分。

     安胃湯 治胃虛,吐食不納。

     人參(五分) 白朮 茯苓 山藥(炒) 當歸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藿香(各一錢) 黃連(薑汁炒) 蓮肉(各八分) 砂仁(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棗一枚,烏梅一個,水煎溫服。

     王道無憂散 治翻胃膈噎,攻補兼濟。

     白朮(土炒) 白茯苓(各一錢二分) 當歸 白芍藥(煨) 川芎 生地(酒炒) 赤茯苓 砂仁 枳實(麩炒) 香附 烏藥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藿香 檳榔 豬苓 木通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各八分) 粉草(三分) 黃柏(人乳炒) 知母(人乳炒) 黃芩(炒,各八分) 赤芍藥(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安中調氣丸 治翻胃,一切痰氣之疾。

     白朮(土炒) 陳皮(鹽水炒,各二兩) 香附(三兩,長流水浸三日,洗淨,炒黃色) 半夏(薑汁浸曬,香油炒) 白茯神(去木) 枳實(麩炒) 黃連(薑汁浸,豬膽汁炒) 神麯(炒,各一兩) 白芍藥(鹽水洗) 紫蘇子(炒) 蘿蔔子(炒,各六錢)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豆蔻(各五錢) 木香(一錢) 甘草(炙,三錢) 上為細末,竹瀝、薑汁打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八十丸,不拘時,白滾湯送下,清米湯亦可。

     治氣膈翻胃方 四七調氣湯 治七情四氣,以緻膈噎翻胃。

     紫蘇子 厚樸(薑汁炒)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半) 枳實(麩炒) 砂仁(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後以加味保和丸,加人參一兩,砂仁、木香各二兩,服之效。

     四子調中湯 治翻胃,或小便赤,或大便閉,及痰氣壅盛者。

     半夏(薑汁炒,二錢) 枳實(麩炒) 香附(炒) 蘇子(炒) 瓜蔞仁(炒) 白芥子(炒,各一錢) 黃連(薑汁炒,七分) 陳皮 青皮(去穰麩炒) 白茯苓 木通 沉香 芒硝(各五分) 桃仁(去皮尖,一錢半) 上銼一劑,生薑五片,水煎,稍熱服。

     五膈寬中散 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以緻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之病,一切冷氣,並皆治之。

     厚樸(薑製,一斤)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穰) 丁香(不見火,各四兩) 砂仁 香附子(炒) 木香(不見火,各三兩) 白豆蔻(去皮,二兩) 甘草(炙,五兩) 上?咀,每服七錢,加生薑五片,鹽一撚,水煎,食遠服。

    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用姜鹽湯調服亦妙。

     木香通氣飲子 治一切氣噎塞,痰飲不下。

     木香 青皮 陳皮 枳殼 人參 蓬朮 檳榔 蘿蔔子(炒) 甘草(各五錢) 藿香葉(一兩) 香白芷(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香砂寬中湯 治氣滯,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砂仁 白豆蔻 木香(臨服時磨水入三四匙) 青皮 半夏 茯苓 檳榔(各一錢) 香附子 陳皮 白朮(各一錢) 厚樸(薑製,一錢二分) 甘草(三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入蜜一匙,食前服。

     透膈湯 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並皆治之。

     木香(不見火) 白豆蔻 砂仁 檳榔 枳殼(麩炒) 厚樸(薑汁炒) 半夏(湯泡)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大黃 樸硝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沉香散 治五膈五噎,胸中久塞,諸氣結聚,嘔逆噎塞,飲食不化,結氣不消。

    常服順氣通噎,寬中進食。

     白朮 茯苓(各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