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噎膈翻胃
論
醫說 雲:古今論膈氣,乃有五種。
謂憂、恚(胡桂切,音惠,恨怒也)、氣、寒,熱也。
夫胸中氣結煩悶,飲食不下,羸瘦無力,此名憂膈。
心下實滿,食不消化,噫輒醋心,大小便不利,此名恚膈。
胸脅逆滿,咽喉閉塞,噫聞食臭,此名氣膈。
心腹脹滿,咳逆腸鳴,食不生肌,此名寒膈。
五心中熱,口舌生瘡,骨煩體重,唇乾口燥,背痛胸痹,此名熱膈。
噎病亦有五種,謂氣、憂、食、勞、思也。
噎者,乃噎塞不通,心胸不利,飲食不下也。
各隨其證而治之。
張雞峰 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
此病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氣積於內,氣動則諸證悉見,氣靜疾候稍平,手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而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服藥,皆不見效。
此乃神意間病也。
頃,京師一士人家有此症,勸令靜觀內養,將一切用心力事,委之他人,服藥方得見效。
潔古 曰: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
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
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
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
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
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和其氣。
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
其脈大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
治法當以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府秘結而自安也。
(樓氏曰,潔古論三焦吐,其說蓋本於黃帝,所謂氣為上膈,食飲入而還出,為下膈,食晬時,乃反出之其上焦,食已暴吐者,今世謂之嘔吐也。
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今世謂之膈氣翻冒也。
今分嘔吐膈氣為二門。
晬,祖對切,音最,晬時,周時也) 王太僕 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又發明曰:噎者,六腑之所主,陽也,氣也。
塞者,五臟之所主,陰也,血也。
二者皆因陰中伏火而作也。
劉宗厚曰:若三焦傳化失常所緻,主於氣也。
若血虧胃脘乾槁所緻,因於血也。
塞,猶填塞不通之義。
故發明有治幽門不通,噎塞不便通幽湯例。
蓋陽無陰不能通化,陰之失位而陽伏其中,傳化不變而反上行矣。
虞氏 曰:先哲論膈噎翻胃,大率以血液乾槁,其或咽喉窒塞,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門。
或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食出痛止,其槁在賁門,此皆上焦之膈噎也。
其或食物可下,良久復出,其槁在幽門,此中焦之膈噎也。
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闌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噎也。
雖然,亦有斯須輕病,而為醫所誤者,丹溪論之詳矣(闌門臍下攔約水穀,分膀胱大腸而為糞溺)。
丹溪曰:《局方》治一切氣,冷氣,滯氣,逆氣,上氣,悉用香燥熱藥。
夫周流於人之一身以為主者,氣也。
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一升一降,無有窮已。
苟內不傷於七情,外不感於六淫,其為氣也,何病之有?今曰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至於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展轉變為嘔、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翻胃、為吞酸。
夫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之法也。
治熱用熱,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
詳味《局方》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不疑也。
按原病式曰:諸病嘔吐酸,皆屬於熱,諸積飲痞滿中膈,皆屬於濕。
諸氣逆衝上,嘔湧溢,食不下,皆屬於火。
諸堅痞腹滿,急痛吐腥穢,皆屬於寒。
深契仲景之意。
觀《金匱要略》用藥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寒偏熱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何嘗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實實虛虛,咎將誰孰?或曰:脈訣謂熱則生風,冷生氣,寒主收引,今冷氣上衝矣,氣逆矣,氣滯矣,非冷而何?吾子引仲景之言而斥其非。
然則諸氣、諸飲、諸嘔吐、翻胃、吞酸等病,將無寒病耶。
予曰:五臟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若諸寒為病,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乃為病寒。
非若諸火,病自內作,所以氣之病寒者,十無一二。
或曰:其餘痰氣嘔吐吞酸,噎膈翻胃,作熱作火論治,於理可通。
若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非冷而何。
予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出,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
火極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見此證。
冷生氣者,出高陽生之謬言也。
若病果因於寒,當以去寒之劑治之,何至例用辛香燥熱為方。
不知權變,豈不誤人。
或曰:諸氣,諸飲,與夫嘔吐吞酸膈噎翻胃等症,《局方》未中肯綮,然則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抑猶有未發者乎?予曰:天地之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
仲景之書載道者也。
醫之良者,引例推類,可謂無窮之用,假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俞越矩度。
夫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飲食不謹,或因外冒風雨寒暑,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素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陰火炎上,以緻津液不行,清濁相幹。
氣為之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噎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本原,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帖,暫得快然,以為神方,仍前厚味不節,將理不謹,舊疾被劫暫舒,濁液易於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復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
痰挾汙血,遂成窠囊,於是為痞、為痛、為嘔、為噎膈翻胃之次第諸症隆起,飲食湯液,泥滯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醫者不察,猶孰為冷,翻思前藥,隨手得快,以冀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氣清和則能受。
脾為消化之官,氣清和則能運。
今得香熱之藥,偏助氣血沸騰。
其始也,胃液凝聚,無所容受。
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
其有胃熱易飢,急於得食,脾傷不磨,鬱積成痛,醫者猶曰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妄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餌,積而久也。
血液俱耗,胃脘乾槁。
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
其槁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翻胃。
大便秘小,若羊屎。
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
要略論飲有六,曰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分別五臟諸證,治法至矣盡矣。
第恨醫者不善處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藥助病邪,展轉深痼,去生漸遠,深可哀憫。
或曰:千金諸方,治膈噎翻胃,未嘗廢薑桂等劑,何也?予曰:氣之鬱滯,久留清道,非借香熱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樸硝、茯苓、黃芩、蘆根、瓜蔞等藥為之佐使,其始則同,其終則異,病邪易伏,故易於安。
或曰胃脘乾槁者,古方果可治乎?將他有要捷之法,或可補先人之未發者乎?予曰:古方用人參以補肺,禦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水以潤燥,生薑以去穢,正是此意。
張雞峰亦曰,噎當是神思間病。
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
此言深中病情,治法亦為近理。
夫噎病生於血乾,夫血者,陰氣也。
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有養,陰血自生。
腸胃津液傳化合宜,何噎之有? 又 曰: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大約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
病之初起,因內傷外感,而緻痞痛噫酸嘈雜等症,醫者率用《局方》辛香燥劑,劫之而愈,復作復劫,延蔓至久而成噎膈。
展轉深痼,良可哀憫。
治法用童便、韭汁、竹瀝、牛羊乳、驢尿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痰,用二陳,入氣血等藥中,切不可用香燥藥,宜薄滋味。
氣虛以四君子為主。
血虛以四物為主。
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不治。
有痰以二陳為主。
寸關脈沉而澀者,以解毒為主,二者可治。
有氣結者,用開導之劑。
有陰火炎上者,作陰火治。
有積血者,當消息去之。
韭汁能下膈中瘀血。
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血燥不潤,故便澀,大便澀者難治,常令食兔肉則便利。
年高者不治,治必用參朮輩,關防氣虛胃虛。
糞如羊屎者,斷不可治,大腸無血故也。
又 雲:一中年婦人翻胃,以四物湯,加帶白陳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
入驢尿以防生蟲,與數十貼而安。
一木匠,勤工作而有艾妻,且喜酒,病翻胃半年。
面白,脈澀不勻。
重取則大而無力。
大便燥結,形體羸弱,精血耗故也。
取新溫牛乳細飲之,每次盡一杯,晝夜五七次,漸至八九次,半月便潤,月餘而安。
然或口乾,蓋酒毒未解,飲以甘蔗汁少許。
一人年四十,病翻胃。
二月不喜飲食或不吐,或吐。
涎裹食出,得吐則快,脈澀,重取弦大。
因多服金石房中藥所緻,時秋熱,以竹瀝禦米為粥,二三啜而止,頻與之,遂不吐,後以流水煮稀粥,少入竹瀝與之,間以四物湯,加陳皮益其血。
一人咽膈間,常覺有物閉悶,飲食防礙,脈澀稍沉,形色如常,予作曾飲熱酒所緻。
遂以生韭汁,每服半盞,日三服,至二斤而愈。
一人不能頓食,喜頻食。
一口忽咽膈壅塞,大便燥結,脈澀似真藏脈,喜其形瘦而色紫黑,病見乎冬,卻有生意,以四物湯加白朮、陳皮,濃煎,入桃仁十二粒,研,再煎沸,飲之。
更多食諸般血以助藥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便潤,七十帖而食進,百帖而愈。
一人食必屈曲下膈,瀝瀝微痛,脈右澀而關沉,左卻和,此瘀血在胃脘之口。
氣因鬱而為痰,必食物所緻。
詢其去臘日,飲點剁酒三盞,遂以韭汁半盞冷飲,細細呷之,盡半斤而愈。
古方用人參以補肺,禦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有治寒者,必為當時有實因於寒者,用之得效,不比《局方》泛論使凡有此證,率用之也。
挾寒者間或有之,今人率因痰氣,久誤於醫,傳變而成,其無寒也明矣。
集略 雲:夫五噎五膈者,或由飲食痰飲,七情過用,脾胃內虛,以吞酸吐酸作痛之始。
原病式曰:嘔湧溢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也。
不可用香燥大熱之劑,亦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緻者,當補氣自運,有服通利藥過多,緻血液耗竭而愈結者,當補血潤血自行,如痰飲阻滯,脈結澀者,當清痰瀉熱,其火自降。
有脾胃陽火衰,其脈沉細而微者,當以辛香之藥溫其氣,仍以益陰養胃為主,非如局方之惟務燥烈也。
如實熱太甚,承氣三湯可下之。
脾胃衰虛者禁用。
大抵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氣補脾,開鬱為上,枳朮二陳湯降火,以酒炒芩、連清痰,以竹瀝、薑汁開鬱,以神麯、香附潤氣,以麻仁、杏子生津,以烏梅潤燥,少加白蜜,其間腸胃燥結,至食罷如羊屎者,不能為矣。
調養之法,務在戒性安靜,張雞峰雲:噎是神思間病,當內觀自養,使臟腑之火不起,以培金水二氣,若不守戒,忌厚味、房勞之人,及年高無血者,不愈。
蔭按:夫膈噎翻胃之證,因火而成,其來有漸,病源不一。
有因思慮過度而動脾火者;有因忿怒過度而動肝火者;有因久食煎炒而生胃火者;有因淫欲忘反而起腎火者。
蓋火氣炎上,熏蒸津液成痰,初則痰火未結,咽膈乾燥,飲食不得流利,為膈為噎;久則痰火已結,胃之上脘不開,飲食雖進,停滯膈間,須臾便出
謂憂、恚(胡桂切,音惠,恨怒也)、氣、寒,熱也。
夫胸中氣結煩悶,飲食不下,羸瘦無力,此名憂膈。
心下實滿,食不消化,噫輒醋心,大小便不利,此名恚膈。
胸脅逆滿,咽喉閉塞,噫聞食臭,此名氣膈。
心腹脹滿,咳逆腸鳴,食不生肌,此名寒膈。
五心中熱,口舌生瘡,骨煩體重,唇乾口燥,背痛胸痹,此名熱膈。
噎病亦有五種,謂氣、憂、食、勞、思也。
噎者,乃噎塞不通,心胸不利,飲食不下也。
各隨其證而治之。
張雞峰 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
此病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氣積於內,氣動則諸證悉見,氣靜疾候稍平,手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而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服藥,皆不見效。
此乃神意間病也。
頃,京師一士人家有此症,勸令靜觀內養,將一切用心力事,委之他人,服藥方得見效。
潔古 曰: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
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
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
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
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
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和其氣。
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
其脈大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
治法當以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府秘結而自安也。
(樓氏曰,潔古論三焦吐,其說蓋本於黃帝,所謂氣為上膈,食飲入而還出,為下膈,食晬時,乃反出之其上焦,食已暴吐者,今世謂之嘔吐也。
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今世謂之膈氣翻冒也。
今分嘔吐膈氣為二門。
晬,祖對切,音最,晬時,周時也) 王太僕 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又發明曰:噎者,六腑之所主,陽也,氣也。
塞者,五臟之所主,陰也,血也。
二者皆因陰中伏火而作也。
劉宗厚曰:若三焦傳化失常所緻,主於氣也。
若血虧胃脘乾槁所緻,因於血也。
塞,猶填塞不通之義。
故發明有治幽門不通,噎塞不便通幽湯例。
蓋陽無陰不能通化,陰之失位而陽伏其中,傳化不變而反上行矣。
虞氏 曰:先哲論膈噎翻胃,大率以血液乾槁,其或咽喉窒塞,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門。
或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食出痛止,其槁在賁門,此皆上焦之膈噎也。
其或食物可下,良久復出,其槁在幽門,此中焦之膈噎也。
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闌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噎也。
雖然,亦有斯須輕病,而為醫所誤者,丹溪論之詳矣(闌門臍下攔約水穀,分膀胱大腸而為糞溺)。
丹溪曰:《局方》治一切氣,冷氣,滯氣,逆氣,上氣,悉用香燥熱藥。
夫周流於人之一身以為主者,氣也。
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一升一降,無有窮已。
苟內不傷於七情,外不感於六淫,其為氣也,何病之有?今曰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至於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展轉變為嘔、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翻胃、為吞酸。
夫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之法也。
治熱用熱,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
詳味《局方》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不疑也。
按原病式曰:諸病嘔吐酸,皆屬於熱,諸積飲痞滿中膈,皆屬於濕。
諸氣逆衝上,嘔湧溢,食不下,皆屬於火。
諸堅痞腹滿,急痛吐腥穢,皆屬於寒。
深契仲景之意。
觀《金匱要略》用藥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寒偏熱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何嘗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實實虛虛,咎將誰孰?或曰:脈訣謂熱則生風,冷生氣,寒主收引,今冷氣上衝矣,氣逆矣,氣滯矣,非冷而何?吾子引仲景之言而斥其非。
然則諸氣、諸飲、諸嘔吐、翻胃、吞酸等病,將無寒病耶。
予曰:五臟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若諸寒為病,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乃為病寒。
非若諸火,病自內作,所以氣之病寒者,十無一二。
或曰:其餘痰氣嘔吐吞酸,噎膈翻胃,作熱作火論治,於理可通。
若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非冷而何。
予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出,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
火極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見此證。
冷生氣者,出高陽生之謬言也。
若病果因於寒,當以去寒之劑治之,何至例用辛香燥熱為方。
不知權變,豈不誤人。
或曰:諸氣,諸飲,與夫嘔吐吞酸膈噎翻胃等症,《局方》未中肯綮,然則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抑猶有未發者乎?予曰:天地之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
仲景之書載道者也。
醫之良者,引例推類,可謂無窮之用,假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俞越矩度。
夫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飲食不謹,或因外冒風雨寒暑,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素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陰火炎上,以緻津液不行,清濁相幹。
氣為之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噎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本原,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帖,暫得快然,以為神方,仍前厚味不節,將理不謹,舊疾被劫暫舒,濁液易於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復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
痰挾汙血,遂成窠囊,於是為痞、為痛、為嘔、為噎膈翻胃之次第諸症隆起,飲食湯液,泥滯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醫者不察,猶孰為冷,翻思前藥,隨手得快,以冀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氣清和則能受。
脾為消化之官,氣清和則能運。
今得香熱之藥,偏助氣血沸騰。
其始也,胃液凝聚,無所容受。
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
其有胃熱易飢,急於得食,脾傷不磨,鬱積成痛,醫者猶曰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妄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餌,積而久也。
血液俱耗,胃脘乾槁。
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
其槁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翻胃。
大便秘小,若羊屎。
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
要略論飲有六,曰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分別五臟諸證,治法至矣盡矣。
第恨醫者不善處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藥助病邪,展轉深痼,去生漸遠,深可哀憫。
或曰:千金諸方,治膈噎翻胃,未嘗廢薑桂等劑,何也?予曰:氣之鬱滯,久留清道,非借香熱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樸硝、茯苓、黃芩、蘆根、瓜蔞等藥為之佐使,其始則同,其終則異,病邪易伏,故易於安。
或曰胃脘乾槁者,古方果可治乎?將他有要捷之法,或可補先人之未發者乎?予曰:古方用人參以補肺,禦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水以潤燥,生薑以去穢,正是此意。
張雞峰亦曰,噎當是神思間病。
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
此言深中病情,治法亦為近理。
夫噎病生於血乾,夫血者,陰氣也。
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有養,陰血自生。
腸胃津液傳化合宜,何噎之有? 又 曰: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大約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
病之初起,因內傷外感,而緻痞痛噫酸嘈雜等症,醫者率用《局方》辛香燥劑,劫之而愈,復作復劫,延蔓至久而成噎膈。
展轉深痼,良可哀憫。
治法用童便、韭汁、竹瀝、牛羊乳、驢尿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痰,用二陳,入氣血等藥中,切不可用香燥藥,宜薄滋味。
氣虛以四君子為主。
血虛以四物為主。
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不治。
有痰以二陳為主。
寸關脈沉而澀者,以解毒為主,二者可治。
有氣結者,用開導之劑。
有陰火炎上者,作陰火治。
有積血者,當消息去之。
韭汁能下膈中瘀血。
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血燥不潤,故便澀,大便澀者難治,常令食兔肉則便利。
年高者不治,治必用參朮輩,關防氣虛胃虛。
糞如羊屎者,斷不可治,大腸無血故也。
又 雲:一中年婦人翻胃,以四物湯,加帶白陳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
入驢尿以防生蟲,與數十貼而安。
一木匠,勤工作而有艾妻,且喜酒,病翻胃半年。
面白,脈澀不勻。
重取則大而無力。
大便燥結,形體羸弱,精血耗故也。
取新溫牛乳細飲之,每次盡一杯,晝夜五七次,漸至八九次,半月便潤,月餘而安。
然或口乾,蓋酒毒未解,飲以甘蔗汁少許。
一人年四十,病翻胃。
二月不喜飲食或不吐,或吐。
涎裹食出,得吐則快,脈澀,重取弦大。
因多服金石房中藥所緻,時秋熱,以竹瀝禦米為粥,二三啜而止,頻與之,遂不吐,後以流水煮稀粥,少入竹瀝與之,間以四物湯,加陳皮益其血。
一人咽膈間,常覺有物閉悶,飲食防礙,脈澀稍沉,形色如常,予作曾飲熱酒所緻。
遂以生韭汁,每服半盞,日三服,至二斤而愈。
一人不能頓食,喜頻食。
一口忽咽膈壅塞,大便燥結,脈澀似真藏脈,喜其形瘦而色紫黑,病見乎冬,卻有生意,以四物湯加白朮、陳皮,濃煎,入桃仁十二粒,研,再煎沸,飲之。
更多食諸般血以助藥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便潤,七十帖而食進,百帖而愈。
一人食必屈曲下膈,瀝瀝微痛,脈右澀而關沉,左卻和,此瘀血在胃脘之口。
氣因鬱而為痰,必食物所緻。
詢其去臘日,飲點剁酒三盞,遂以韭汁半盞冷飲,細細呷之,盡半斤而愈。
古方用人參以補肺,禦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有治寒者,必為當時有實因於寒者,用之得效,不比《局方》泛論使凡有此證,率用之也。
挾寒者間或有之,今人率因痰氣,久誤於醫,傳變而成,其無寒也明矣。
集略 雲:夫五噎五膈者,或由飲食痰飲,七情過用,脾胃內虛,以吞酸吐酸作痛之始。
原病式曰:嘔湧溢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也。
不可用香燥大熱之劑,亦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緻者,當補氣自運,有服通利藥過多,緻血液耗竭而愈結者,當補血潤血自行,如痰飲阻滯,脈結澀者,當清痰瀉熱,其火自降。
有脾胃陽火衰,其脈沉細而微者,當以辛香之藥溫其氣,仍以益陰養胃為主,非如局方之惟務燥烈也。
如實熱太甚,承氣三湯可下之。
脾胃衰虛者禁用。
大抵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氣補脾,開鬱為上,枳朮二陳湯降火,以酒炒芩、連清痰,以竹瀝、薑汁開鬱,以神麯、香附潤氣,以麻仁、杏子生津,以烏梅潤燥,少加白蜜,其間腸胃燥結,至食罷如羊屎者,不能為矣。
調養之法,務在戒性安靜,張雞峰雲:噎是神思間病,當內觀自養,使臟腑之火不起,以培金水二氣,若不守戒,忌厚味、房勞之人,及年高無血者,不愈。
蔭按:夫膈噎翻胃之證,因火而成,其來有漸,病源不一。
有因思慮過度而動脾火者;有因忿怒過度而動肝火者;有因久食煎炒而生胃火者;有因淫欲忘反而起腎火者。
蓋火氣炎上,熏蒸津液成痰,初則痰火未結,咽膈乾燥,飲食不得流利,為膈為噎;久則痰火已結,胃之上脘不開,飲食雖進,停滯膈間,須臾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