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大黃(三錢半)
上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盞半,溫服。
蓋茵陳苦寒,能利黃疸;梔子瀉火,屈曲而下,能療小便之赤澀;大黃能攻大便之秘結。
大小既利,則濕熱兩洩,而黃自除矣。
大黃硝石湯 治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水煎將熟,納硝石頓服。
黃連散 治黃疸,大小便秘澀壅熱,累效。
大黃(醋拌炒) 黃連(各二兩)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水調下,日三服。
先用瓜蒂散搐鼻,取下黃水,卻服此藥。
搐鼻瓜蒂散 治黃疸,遍身如金色,累效。
瓜蒂(二錢) 母丁香(一錢)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半錢) 上先將瓜蒂為末,次入三味再碾。
至夜,令病人先含水一口,將藥半字搐入鼻內,待吐下水便睡,至半夜或次日,取下黃水,直候利水止,即服黃連散,或茵陳五苓散。
病輕者五日,病重者半月見效。
葶藶苦參散 治濕熱內甚,小便赤澀,大便時秘,飲食少進,諸藥不效,因為久黃。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 大黃(各一兩) 葶藶(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清米飲調下,以吐利為度。
隨時看虛實加減。
梔子柏皮湯 治發黃,身熱不止,大小便利者,此方主之。
梔子(十五枚) 黃柏(二兩) 甘草(一兩) 上切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發黃身熱不止者,陽邪未去也,大便利,故不用大黃,小便利,故不用五苓,但以梔子、柏皮之苦勝其熱,甘草之甘緩其勢,則治法畢矣。
治谷疸方 茵陳梔子湯 治谷疸。
茵陳(一錢) 茯苓(五分) 山梔仁 蒼朮(炒) 白朮(各三錢) 黃芩(生,六分) 黃連 枳實(炒) 豬苓(去皮) 澤瀉 防己 陳皮(各二分) 青皮(一分) 上?咀,作一服,用長流水煎,食前溫服,二服可愈。
梔子大黃湯 發黃,身熱,腹痛,右關脈滑者,名曰谷疸,此方主之。
亦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二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上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分三服。
蔭按:夫發黃身熱,少火鬱也。
腹痛,右關脈滑,水穀積也。
故用枳實、大黃攻其水穀之積,梔子、豆豉解其少火之郁。
又曰:梔子、豆豉,仲景嘗用之以吐懊憹。
枳實、大黃,仲景嘗用之以吐胃實。
故酒疸欲吐,谷疸腹痛,此方皆主之。
茵陳散 治黃疸,食已即飢,身體面目、爪甲、牙齒及小便悉黃,寒熱,或身體多赤多青,皆因酒食過度,為風濕所搏,熱氣鬱蒸而成。
茵陳 木通 大黃(炒) 梔子(各一兩) 石膏(二兩) 瓜蔞(一個) 甘草(炙,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生薑五片、蔥白一莖水煎,不拘時服。
如大小便秘,加枳實、赤茯苓、葶藶。
茯苓加減湯 治胃疸積熱,食已輒飢而黃瘦,胸滿脅脹,小便悶赤。
赤茯苓 陳皮(去白) 澤瀉 桑白皮(各三兩) 赤芍藥 白朮(各四兩) 人參 官桂(各二兩) 石膏(八兩) 半夏(六兩,湯洗,生薑制,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渣,不拘時服。
如病甚者,加大黃、樸硝,各三兩。
谷疸丸 專治谷疸。
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牛膽(一個) 上為細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薑煎湯送下。
小溫中丸 治黃疸與食積,又可制肝燥脾,脾虛者以白朮作湯使。
白朮(五兩) 山楂(二兩) 苦參(二兩,夏加冬減) 蒼朮 吳茱萸(一兩,冬加夏去) 川芎(夏減) 神麯(各半斤) 香附(一斤,童便浸) 針砂(十兩,炒紅,醋淬七次再炒,另研)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鹽湯下。
一方有梔子,無白朮、山楂、苦參、茱萸。
大溫中丸 治食積黃腫。
此調理谷疸、酒疸之方也。
蒼朮(米泔浸七日) 厚樸(薑汁炒) 青皮 陳皮(去白) 三稜(醋炒) 蓬朮(醋炒,各五兩) 香附(一斤,醋炒) 甘草(炙,一兩) 針砂(二兩,醋炒紅七次) 一方,有黃連、苦參、白朮各五兩。
上為細末,醋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薑湯下,午後薑湯下,臨睡溫酒下。
忌犬肉、果菜。
或雲:以上二方,用針砂不如以青礬代之為妙。
棗礬丸 谷疸身目俱黃,此方亦良。
綠礬(半斤,火煅通紅) 棗肉(二斤,煮去皮,搗爛) 平胃散(四兩,為衣) 上共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一方用白礬,不用綠礬。
一方無平胃散。
蔭按:夫水穀癖積於中,抑遏肝腎之火,久久鬱熱,故身目俱黃。
是方也,綠礬鹹寒,能軟痰癖而勝濕熱;棗肉甘溫,能益脾胃而補中宮;平胃散者,蒼朮、厚樸、陳皮、甘草也。
蒼朮、厚樸所以平胃家敦阜之氣而除積飲,陳皮、甘草一以利氣,一以和中,乃調胃之意也。
針砂丸 治谷疸、酒疸、濕熱發黃等症。
針砂(半斤,煅醋淬三次) 蒼朮(四兩,米泔浸一宿) 當歸 芍藥 川芎(各一兩半) 生地黃(二兩,薑汁炒) 香附 厚樸(薑製) 神麯(炒) 麥芽(炒,去面) 茵陳(各一兩) 青皮 陳皮(各一兩半) 三稜 蓬朮(各二兩) 薑黃 山梔(炒) 升麻 乾漆(炒無煙,各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茶黃丸 治黃病,愛吃茶。
白朮 蒼朮(各三兩) 石膏 白芍藥 黃芩 南星 陳皮(各一兩) 薄荷(七分) 上為末,砂糖水煮,神麯為丸,砂糖水下。
一方,石膏、白芍、黃芩三味,水煎服。
米黃散 治黃病,愛吃生米 白朮(一錢半) 蒼朮(一錢三分) 陳皮 白芍藥 神麯 麥芽 山楂 茯苓 石膏(各一錢) 厚樸(七分) 藿香(五分) 甘草(三分) 上水煎,臨服入砂糖一匙調服。
四寶丹 治黃病,吃生米、茶葉、黃泥、黑炭。
使君子肉(二兩) 檳榔 南星(薑汁製,各一兩,以上三味諸證通用) 生米麥芽(一斤,炒) 黃泥(用壁土一斤,炒) 用黑炭(一斤,炒) 上為末,用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清早砂糖水送下,大效。
治酒疸方 葛根湯 治酒疸。
葛根(二錢) 枳實(炒) 山梔 豆豉(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水一鍾,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加減五苓散 治飲酒伏暑,郁發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茵陳 赤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服,不拘時。
酒煮茵陳湯 治酒疸,遍身眼目發黃,如黃金色者。
茵陳(一兩) 上用好酒一鍾半,煎至八分,食遠溫服,不數服而愈。
加味小柴胡湯 治酒疸。
本方加茵陳、豆豉、大黃、黃連、葛根,水煎服。
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方見前谷疸方 半
蓋茵陳苦寒,能利黃疸;梔子瀉火,屈曲而下,能療小便之赤澀;大黃能攻大便之秘結。
大小既利,則濕熱兩洩,而黃自除矣。
大黃硝石湯 治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水煎將熟,納硝石頓服。
黃連散 治黃疸,大小便秘澀壅熱,累效。
大黃(醋拌炒) 黃連(各二兩)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水調下,日三服。
先用瓜蒂散搐鼻,取下黃水,卻服此藥。
搐鼻瓜蒂散 治黃疸,遍身如金色,累效。
瓜蒂(二錢) 母丁香(一錢)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半錢) 上先將瓜蒂為末,次入三味再碾。
至夜,令病人先含水一口,將藥半字搐入鼻內,待吐下水便睡,至半夜或次日,取下黃水,直候利水止,即服黃連散,或茵陳五苓散。
病輕者五日,病重者半月見效。
葶藶苦參散 治濕熱內甚,小便赤澀,大便時秘,飲食少進,諸藥不效,因為久黃。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 大黃(各一兩) 葶藶(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清米飲調下,以吐利為度。
隨時看虛實加減。
梔子柏皮湯 治發黃,身熱不止,大小便利者,此方主之。
梔子(十五枚) 黃柏(二兩) 甘草(一兩) 上切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發黃身熱不止者,陽邪未去也,大便利,故不用大黃,小便利,故不用五苓,但以梔子、柏皮之苦勝其熱,甘草之甘緩其勢,則治法畢矣。
治谷疸方 茵陳梔子湯 治谷疸。
茵陳(一錢) 茯苓(五分) 山梔仁 蒼朮(炒) 白朮(各三錢) 黃芩(生,六分) 黃連 枳實(炒) 豬苓(去皮) 澤瀉 防己 陳皮(各二分) 青皮(一分) 上?咀,作一服,用長流水煎,食前溫服,二服可愈。
梔子大黃湯 發黃,身熱,腹痛,右關脈滑者,名曰谷疸,此方主之。
亦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二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上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分三服。
蔭按:夫發黃身熱,少火鬱也。
腹痛,右關脈滑,水穀積也。
故用枳實、大黃攻其水穀之積,梔子、豆豉解其少火之郁。
又曰:梔子、豆豉,仲景嘗用之以吐懊憹。
枳實、大黃,仲景嘗用之以吐胃實。
故酒疸欲吐,谷疸腹痛,此方皆主之。
茵陳散 治黃疸,食已即飢,身體面目、爪甲、牙齒及小便悉黃,寒熱,或身體多赤多青,皆因酒食過度,為風濕所搏,熱氣鬱蒸而成。
茵陳 木通 大黃(炒) 梔子(各一兩) 石膏(二兩) 瓜蔞(一個) 甘草(炙,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生薑五片、蔥白一莖水煎,不拘時服。
如大小便秘,加枳實、赤茯苓、葶藶。
茯苓加減湯 治胃疸積熱,食已輒飢而黃瘦,胸滿脅脹,小便悶赤。
赤茯苓 陳皮(去白) 澤瀉 桑白皮(各三兩) 赤芍藥 白朮(各四兩) 人參 官桂(各二兩) 石膏(八兩) 半夏(六兩,湯洗,生薑制,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渣,不拘時服。
如病甚者,加大黃、樸硝,各三兩。
谷疸丸 專治谷疸。
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牛膽(一個) 上為細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薑煎湯送下。
小溫中丸 治黃疸與食積,又可制肝燥脾,脾虛者以白朮作湯使。
白朮(五兩) 山楂(二兩) 苦參(二兩,夏加冬減) 蒼朮 吳茱萸(一兩,冬加夏去) 川芎(夏減) 神麯(各半斤) 香附(一斤,童便浸) 針砂(十兩,炒紅,醋淬七次再炒,另研)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鹽湯下。
一方有梔子,無白朮、山楂、苦參、茱萸。
大溫中丸 治食積黃腫。
此調理谷疸、酒疸之方也。
蒼朮(米泔浸七日) 厚樸(薑汁炒) 青皮 陳皮(去白) 三稜(醋炒) 蓬朮(醋炒,各五兩) 香附(一斤,醋炒) 甘草(炙,一兩) 針砂(二兩,醋炒紅七次) 一方,有黃連、苦參、白朮各五兩。
上為細末,醋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薑湯下,午後薑湯下,臨睡溫酒下。
忌犬肉、果菜。
或雲:以上二方,用針砂不如以青礬代之為妙。
棗礬丸 谷疸身目俱黃,此方亦良。
綠礬(半斤,火煅通紅) 棗肉(二斤,煮去皮,搗爛) 平胃散(四兩,為衣) 上共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一方用白礬,不用綠礬。
一方無平胃散。
蔭按:夫水穀癖積於中,抑遏肝腎之火,久久鬱熱,故身目俱黃。
是方也,綠礬鹹寒,能軟痰癖而勝濕熱;棗肉甘溫,能益脾胃而補中宮;平胃散者,蒼朮、厚樸、陳皮、甘草也。
蒼朮、厚樸所以平胃家敦阜之氣而除積飲,陳皮、甘草一以利氣,一以和中,乃調胃之意也。
針砂丸 治谷疸、酒疸、濕熱發黃等症。
針砂(半斤,煅醋淬三次) 蒼朮(四兩,米泔浸一宿) 當歸 芍藥 川芎(各一兩半) 生地黃(二兩,薑汁炒) 香附 厚樸(薑製) 神麯(炒) 麥芽(炒,去面) 茵陳(各一兩) 青皮 陳皮(各一兩半) 三稜 蓬朮(各二兩) 薑黃 山梔(炒) 升麻 乾漆(炒無煙,各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茶黃丸 治黃病,愛吃茶。
白朮 蒼朮(各三兩) 石膏 白芍藥 黃芩 南星 陳皮(各一兩) 薄荷(七分) 上為末,砂糖水煮,神麯為丸,砂糖水下。
一方,石膏、白芍、黃芩三味,水煎服。
米黃散 治黃病,愛吃生米 白朮(一錢半) 蒼朮(一錢三分) 陳皮 白芍藥 神麯 麥芽 山楂 茯苓 石膏(各一錢) 厚樸(七分) 藿香(五分) 甘草(三分) 上水煎,臨服入砂糖一匙調服。
四寶丹 治黃病,吃生米、茶葉、黃泥、黑炭。
使君子肉(二兩) 檳榔 南星(薑汁製,各一兩,以上三味諸證通用) 生米麥芽(一斤,炒) 黃泥(用壁土一斤,炒) 用黑炭(一斤,炒) 上為末,用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清早砂糖水送下,大效。
治酒疸方 葛根湯 治酒疸。
葛根(二錢) 枳實(炒) 山梔 豆豉(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水一鍾,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加減五苓散 治飲酒伏暑,郁發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茵陳 赤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服,不拘時。
酒煮茵陳湯 治酒疸,遍身眼目發黃,如黃金色者。
茵陳(一兩) 上用好酒一鍾半,煎至八分,食遠溫服,不數服而愈。
加味小柴胡湯 治酒疸。
本方加茵陳、豆豉、大黃、黃連、葛根,水煎服。
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方見前谷疸方 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