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手足心熱,薄暮即發,膀胱小便不利,曰女勞疸。
因大熱犯房入水,腎虛從脾土上行,虛者四白湯、秦艽飲子、小菟絲子丸。
熱者枯礬硝散、滋腎丸。
諸疸發於陰經必嘔,小半夏湯。
發於陽經,必有寒熱,小柴胡湯加山梔。
內虛發黃,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白濁氣虛,四君子湯。
血虛,四物湯合四苓散,加茵陳、麥門冬。
氣血俱虛,人參養榮湯、八味丸。
如飲食勞役失節,中寒生黃者,黃耆建中湯、理中湯。
食積者,二陳湯加砂仁。
凡時行感冒,及伏暑解毒未盡,蓄熱在內,及宿食未消,皆能發黃。
大要時疫瘧利發黃,瘴疸丸。
風證色黃帶青,小柴胡湯加茵陳。
寒證色黃帶黯,理中湯加茵陳、青皮、枳實。
無汗者,用麻黃三錢,酒煎溫服以汗之,暑熱證色黃帶赤,五苓散加茵陳最妙。
瘀血發黃,喜狂喜忘,便黑,詳傷寒。
治疸,表證小柴胡湯微汗之;表少裡多者,茵陳五苓散滲之;半表裡者,梔子柏皮湯、茵陳三物湯、一清飲子和之;裡急者,茵陳湯下之,就中尤以滲利為妙。
通用五苓散為主,濕多倍茵陳,食積加三稜、蓬朮、砂仁、神麯。
熱加芩、連、草龍膽。
小便不利加山梔。
胃弱,合平胃散,去厚樸加茵陳、山梔、防己、枳實。
疸屬脾胃,不可驟用涼藥傷胃,輕則嘔噦,重則喘滿。
又酒疸下之則成黑疸。
不渴,便利者,俱宜六君子湯加茵陳、蒼朮、山藥以溫中,甚者小溫中丸、大溫中丸、退黃丸。
若虛損,猶宜滋補肝腎,真陽之精一升而邪火自斂。
若必用茵陳強利小便,枯竭肝津腎水,則疸病幸痊,而雀目腫脹又作,慎之。
脈法 脈經 曰: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黑色並不可治。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
酒疸者,或無熱,清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
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頭如啖蒜齏之狀,大便正黑,皮膚四肢不仁,其脈浮弱,顏黑微黃,故知難治。
谷疸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極汗出。
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消穀,食已則飢。
谷強肌瘦,名曰谷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寒熱頭眩者,必小便難。
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則滿也。
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已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
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脈訣舉要 曰: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症屬虛弱。
治黃汗方 桂枝加黃耆湯 治黃汗,身體疼重,發熱兩脛自冷,此方主之。
桂枝(二錢) 芍藥(三錢) 甘草(炙一錢) 黃耆(三錢)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仍飲熱粥,以助藥力。
黃汗者,汗出皆黃沾衣有色也。
得之汗出時,入水取浴,水從汗孔入,濕鬱於表,故病黃,邪傷其衛故自汗,濕熱相搏,故身體疼重而發熱。
病原寒水所傷,寒氣屬陰,水性就下,故兩脛自冷。
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洩者收之,故用芍藥之酸寒,以斂榮中之液。
虛以受邪,故用黃耆之甘溫,以實在表之氣;辛甘發散為陽,故生薑、甘草,可以為桂枝之佐。
乃大棗者,和脾益胃之物也。
黃耆湯 治黃汗,身體腫,發熱不渴,汗出染衣黃色。
黃耆(去蘆,蜜炙) 赤芍藥 茵陳蒿(各二兩) 石膏(四兩) 麥門冬(去心) 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桂枝苦酒湯 治黃汗身腫發熱。
黃耆(三錢) 芍藥 桂枝(各八分) 上水煎,入苦酒三匙。
初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至六七日稍愈。
一方,用好酒代苦酒。
如腰以下無汗,強痛不食;煩躁,小便不利,本方用桂枝加甘草四分,姜煎微汗。
未汗再服。
治黃疸方 丹溪治黃疸方 疸症不必分五,同是濕熱,此方主之。
黃芩(炒) 黃連(炒) 梔子(炒黑) 茵陳 豬苓 澤瀉 蒼朮(制) 青皮(去穰,炒) 草龍膽(各五分) 谷疸加三稜、蓬朮、縮砂、陳皮、神麯。
上切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用芩、連、梔子、龍膽之苦,所以去熱;豬苓、澤瀉之淡,所以去濕;茵陳蒿氣微寒而味苦平,為陰中之陽,則兼濕熱而治者也,故為黃家君主之藥;蒼朮所以燥濕,青皮所以破滯;而谷疸諸品之加,乃推陳緻新之意也。
茵陳五苓散 治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茵陳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朮(各一錢) 官桂(少許) 一方,去桂,名加減五苓散。
上為細末十分和勻,先食飯後服方寸匕,日三服。
一雲薑棗煎。
蔭按:熱病小便不利,濕熱內蓄,勢必發黃。
茵陳,黃家神良之品也,故諸方多用之。
豬苓、澤瀉、茯苓、白朮,味平而淡,故可以導利小水;官桂之加,取其辛熱,能引諸藥直達熱邪蓄結之處。
經曰:甚者從治,此之謂也。
茵陳茯苓湯 治發黃小便澀,煩躁而渴者,此方主之。
茵陳(二錢) 茯苓 豬苓 桂枝(各一錢) 滑石(一錢半) 上銼,水煎服。
蔭按:熱在內,其熱不得洩越,故發黃。
小便澀者,熱之所注也。
煩躁者,熱犯上焦,清陽之分也。
渴者,邪熱蒸灼,不能生液潤喉也。
是方也,茵陳主治黃疸,佐以茯苓、豬苓則利;佐以滑石則利熱;佐以桂枝,則同氣相求,直達邪熱之巢穴。
內熱既去,則津液自生,氣自化,小便自利,煩渴自解,身黃自除矣。
茯苓滲濕湯 治黃疸,氣熱嘔吐而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食。
白茯苓(五分) 茵陳蒿(六分) 澤瀉 豬苓(各三分) 黃芩(生) 黃連 山梔 防己 白朮 蒼朮 陳皮 青皮(各二分) 上?咀,水煎,空心服。
谷疸去黃芩加枳實。
一方無黃芩、青皮,有秦艽、葛根。
必效散 治黃疸通用。
葶藶(隔紙炒) 龍膽草 山梔子 茵陳 黃芩(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水煎溫服,不拘時。
麻黃醇酒湯 治黃疸脈浮,宜汗之。
麻黃(三兩) 上用好清酒五升,煮取二升五合,頓服盡。
冬月用酒煮,夏月用水煮。
瓜蒂散 諸疸腹滿欲吐,鼻燥脈浮者,宜以此方吐之。
瓜蒂 赤小豆 淡豆豉(各五分) 上為細末,水調服。
一方,用瓜蒂二十七枚,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頓服。
蔭按:但腹滿欲吐,邪在上也;鼻燥者,邪在氣分也;脈浮者,邪未盡入於裡也。
吐中有發散之義,故吐於浮脈正宜。
瓜蒂苦而善湧,赤小豆平而解熱,淡豆豉腐而勝燥,此古人之宣劑好。
如頭額兩太陽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瓜蒂散一字,吹入鼻中,洩出黃水而愈。
小柴胡湯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以此和解之。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半) 半夏(七分) 甘草(五分) 人參(七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茵陳梔子大黃湯 治發黃,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者,此方主之。
茵陳(一兩) 梔子(三枚)
因大熱犯房入水,腎虛從脾土上行,虛者四白湯、秦艽飲子、小菟絲子丸。
熱者枯礬硝散、滋腎丸。
諸疸發於陰經必嘔,小半夏湯。
發於陽經,必有寒熱,小柴胡湯加山梔。
內虛發黃,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白濁氣虛,四君子湯。
血虛,四物湯合四苓散,加茵陳、麥門冬。
氣血俱虛,人參養榮湯、八味丸。
如飲食勞役失節,中寒生黃者,黃耆建中湯、理中湯。
食積者,二陳湯加砂仁。
凡時行感冒,及伏暑解毒未盡,蓄熱在內,及宿食未消,皆能發黃。
大要時疫瘧利發黃,瘴疸丸。
風證色黃帶青,小柴胡湯加茵陳。
寒證色黃帶黯,理中湯加茵陳、青皮、枳實。
無汗者,用麻黃三錢,酒煎溫服以汗之,暑熱證色黃帶赤,五苓散加茵陳最妙。
瘀血發黃,喜狂喜忘,便黑,詳傷寒。
治疸,表證小柴胡湯微汗之;表少裡多者,茵陳五苓散滲之;半表裡者,梔子柏皮湯、茵陳三物湯、一清飲子和之;裡急者,茵陳湯下之,就中尤以滲利為妙。
通用五苓散為主,濕多倍茵陳,食積加三稜、蓬朮、砂仁、神麯。
熱加芩、連、草龍膽。
小便不利加山梔。
胃弱,合平胃散,去厚樸加茵陳、山梔、防己、枳實。
疸屬脾胃,不可驟用涼藥傷胃,輕則嘔噦,重則喘滿。
又酒疸下之則成黑疸。
不渴,便利者,俱宜六君子湯加茵陳、蒼朮、山藥以溫中,甚者小溫中丸、大溫中丸、退黃丸。
若虛損,猶宜滋補肝腎,真陽之精一升而邪火自斂。
若必用茵陳強利小便,枯竭肝津腎水,則疸病幸痊,而雀目腫脹又作,慎之。
脈法 脈經 曰: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黑色並不可治。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
酒疸者,或無熱,清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
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頭如啖蒜齏之狀,大便正黑,皮膚四肢不仁,其脈浮弱,顏黑微黃,故知難治。
谷疸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極汗出。
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消穀,食已則飢。
谷強肌瘦,名曰谷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寒熱頭眩者,必小便難。
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則滿也。
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已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
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脈訣舉要 曰: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症屬虛弱。
治黃汗方 桂枝加黃耆湯 治黃汗,身體疼重,發熱兩脛自冷,此方主之。
桂枝(二錢) 芍藥(三錢) 甘草(炙一錢) 黃耆(三錢)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仍飲熱粥,以助藥力。
黃汗者,汗出皆黃沾衣有色也。
得之汗出時,入水取浴,水從汗孔入,濕鬱於表,故病黃,邪傷其衛故自汗,濕熱相搏,故身體疼重而發熱。
病原寒水所傷,寒氣屬陰,水性就下,故兩脛自冷。
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洩者收之,故用芍藥之酸寒,以斂榮中之液。
虛以受邪,故用黃耆之甘溫,以實在表之氣;辛甘發散為陽,故生薑、甘草,可以為桂枝之佐。
乃大棗者,和脾益胃之物也。
黃耆湯 治黃汗,身體腫,發熱不渴,汗出染衣黃色。
黃耆(去蘆,蜜炙) 赤芍藥 茵陳蒿(各二兩) 石膏(四兩) 麥門冬(去心) 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桂枝苦酒湯 治黃汗身腫發熱。
黃耆(三錢) 芍藥 桂枝(各八分) 上水煎,入苦酒三匙。
初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至六七日稍愈。
一方,用好酒代苦酒。
如腰以下無汗,強痛不食;煩躁,小便不利,本方用桂枝加甘草四分,姜煎微汗。
未汗再服。
治黃疸方 丹溪治黃疸方 疸症不必分五,同是濕熱,此方主之。
黃芩(炒) 黃連(炒) 梔子(炒黑) 茵陳 豬苓 澤瀉 蒼朮(制) 青皮(去穰,炒) 草龍膽(各五分) 谷疸加三稜、蓬朮、縮砂、陳皮、神麯。
上切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用芩、連、梔子、龍膽之苦,所以去熱;豬苓、澤瀉之淡,所以去濕;茵陳蒿氣微寒而味苦平,為陰中之陽,則兼濕熱而治者也,故為黃家君主之藥;蒼朮所以燥濕,青皮所以破滯;而谷疸諸品之加,乃推陳緻新之意也。
茵陳五苓散 治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茵陳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朮(各一錢) 官桂(少許) 一方,去桂,名加減五苓散。
上為細末十分和勻,先食飯後服方寸匕,日三服。
一雲薑棗煎。
蔭按:熱病小便不利,濕熱內蓄,勢必發黃。
茵陳,黃家神良之品也,故諸方多用之。
豬苓、澤瀉、茯苓、白朮,味平而淡,故可以導利小水;官桂之加,取其辛熱,能引諸藥直達熱邪蓄結之處。
經曰:甚者從治,此之謂也。
茵陳茯苓湯 治發黃小便澀,煩躁而渴者,此方主之。
茵陳(二錢) 茯苓 豬苓 桂枝(各一錢) 滑石(一錢半) 上銼,水煎服。
蔭按:熱在內,其熱不得洩越,故發黃。
小便澀者,熱之所注也。
煩躁者,熱犯上焦,清陽之分也。
渴者,邪熱蒸灼,不能生液潤喉也。
是方也,茵陳主治黃疸,佐以茯苓、豬苓則利;佐以滑石則利熱;佐以桂枝,則同氣相求,直達邪熱之巢穴。
內熱既去,則津液自生,氣自化,小便自利,煩渴自解,身黃自除矣。
茯苓滲濕湯 治黃疸,氣熱嘔吐而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食。
白茯苓(五分) 茵陳蒿(六分) 澤瀉 豬苓(各三分) 黃芩(生) 黃連 山梔 防己 白朮 蒼朮 陳皮 青皮(各二分) 上?咀,水煎,空心服。
谷疸去黃芩加枳實。
一方無黃芩、青皮,有秦艽、葛根。
必效散 治黃疸通用。
葶藶(隔紙炒) 龍膽草 山梔子 茵陳 黃芩(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水煎溫服,不拘時。
麻黃醇酒湯 治黃疸脈浮,宜汗之。
麻黃(三兩) 上用好清酒五升,煮取二升五合,頓服盡。
冬月用酒煮,夏月用水煮。
瓜蒂散 諸疸腹滿欲吐,鼻燥脈浮者,宜以此方吐之。
瓜蒂 赤小豆 淡豆豉(各五分) 上為細末,水調服。
一方,用瓜蒂二十七枚,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頓服。
蔭按:但腹滿欲吐,邪在上也;鼻燥者,邪在氣分也;脈浮者,邪未盡入於裡也。
吐中有發散之義,故吐於浮脈正宜。
瓜蒂苦而善湧,赤小豆平而解熱,淡豆豉腐而勝燥,此古人之宣劑好。
如頭額兩太陽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瓜蒂散一字,吹入鼻中,洩出黃水而愈。
小柴胡湯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以此和解之。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半) 半夏(七分) 甘草(五分) 人參(七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茵陳梔子大黃湯 治發黃,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者,此方主之。
茵陳(一兩) 梔子(三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