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關燈
五疸 論 虞氏 曰:《內經》雲,中央黃色,入通於脾。

    又雲: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夫黃疸為病,肌肉必虛腫而色黃。

    蓋濕熱鬱積於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於面與肌膚也。

    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

    母能令子虛,母病子亦病矣。

    是故有諸中者,必形諸於外耳。

    其症有五:曰黃汗,曰黃疸,曰酒疸,曰谷疸,曰女勞疸。

    雖有五者之分,終無寒熱之異。

    丹溪曰: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曲相似。

    正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也。

    外有傷寒熱病,陽明內實,當下而不得下,當汗而不得汗,當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濕熱怫鬱內甚,皆能令人發黃病也。

    先哲制茵陳五苓散、茵陳湯、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應手獲效。

    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曰:濕在上宜發汗,濕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宜並用,使上下分消其濕;則病無有不安者也。

     陳無擇 曰:古方敘五疸,其實一病。

    黃汗者,胃屬陽明,陽明蓄熱喜自汗,汗出因入水中熱必郁,故汗黃也。

    其候身體腫,發熱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如柏汁。

    黃疸者,由暴熱用冷水洗浴,熱留胃中所緻。

    其候身面眼悉黃,小便如柏汁。

    谷疸者,肌黃髮熱,由大食傷胃沖郁所緻。

    其候食則腹滿眩暈,穀食不消。

    酒疸者,由大醉當風入水所緻,變症最多。

    熱毒流於清氣道中,則眼黃鼻癰。

    女勞疸者,由大熱交接入水,水濕入脾,因腎氣虛甚,以所勝克入,緻腎氣上行,故有額黑身黃之症。

    其間兼渴與腹滿者,俱難治。

     葉氏 曰:無擇論疸形症,雖已詳明,但雲入水所緻,然今之病疸者,未必盡然。

    皆由內之濕熱太甚,郁發於外,而為黃耳。

    故丹溪曰,同是濕熱,不必分五等,但要上下分消,則病無不安者。

    惟谷疸、女勞為難治。

    蓋谷疸元氣胃氣殊傷,女勞疸陰陽之氣虛竭,二者果能斷厚味,絕房欲,復得生者亦有之矣。

     丹溪 曰,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曲相似。

    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黃連,濕多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

    濕熱因倒胃氣,服下藥,大便下利者,參耆加山梔、茵陳、甘草。

    方書五疸,謂黃疸、黃腫、酒疸、谷疸、女勞疸是也。

     戴氏 曰:因食積者,量其虛實下之,其餘但利小便為先。

    小便清利,則黃自退。

    或曰黃疸,倦怠,脾胃不和,食少,胃苓湯。

    小便赤加滑石。

    又曰,黃疸用芩、連、山梔、茵陳、豬苓、澤瀉、蒼朮、青皮、草龍膽等分,勞食疸加三稜、蓬朮、縮砂、陳皮、神麯治之。

    女勞疸加當歸、白朮。

    又曰,氣實人心痛,渾身發黃,用吐藥,撫芎、山梔、桔梗、茶、薑、薤汁探吐之(薤,下戒切,音械,菜也。

    薤,鴻薈,似韭之菜。

    禮月令,切蒽若薤)。

     或雲,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當作虛治,宜養榮湯、四君子湯,切不可過用寒涼,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而難治。

    諸失血後多令面黃,蓋血為榮,面色紅潤者,血榮之也。

    今血去則面黃色,亦宜養榮湯、十全大補湯。

    瘧後並諸病後面黃者,俱宜健脾之劑,如異功散加黃耆、扁豆或參苓白朮散之類。

    暑毒傷脾,小便不利,亦能成疸,煎茆(音卯)花湯調五苓散。

     葉氏 曰:疸病須分新久而治。

    新病初起,即當消導攻滲,加茵陳湯、茵陳五苓散、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應手獲效。

    久病又當變法也。

    夫脾胃受傷日久,則血氣虛弱,必宜補益,如參朮健脾湯、當歸秦艽散,使正氣盛,則邪氣退,庶可收功。

    又有元氣素弱之人,得此疸者,猶恐滲利以虛其元,反投滋補之劑。

    殊不知邪未除而先補,則濕愈盛,熱愈增,而漸加眼目遍身皆黃。

    雖欲退之,必得歲月方愈。

    其不能善治者,終不免於斃矣。

     仲景 曰: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諸疸用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以發入膏中煎至發盡,分再服。

    病自從小便中出。

    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宜汗之。

    若腹滿欲嘔吐懊憹而不和者,宜吐之,不宜汗。

    酒疸或無熱,清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

    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即愈(如陰症欲吐者,韓氏用陳皮湯、理中湯類)。

    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仁湯主之。

    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相搏,然黃家所得從濕,故一身盡發熱而黃。

    如肚熱者,熱在裡也,當下之,用調胃承氣湯。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小柴胡湯。

    黃疸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小半夏湯主之。

    諸疸小便色白,不可除熱者,無熱也。

    若有虛寒證者,當作虛勞治之。

    男子黃,大便自利,當與小建中湯。

    諸疸小便黃赤色者,為濕熱。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

    腹如水狀,不治。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已上,宜瘥反劇,為難治。

    疸而渴者難治,疸而不渴者可治。

    發於陰部,其人必嘔。

    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熱。

    酒疸下之,久久變為黑疸,目黃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

    其脈微弱,雖黑微黃,故知難治。

    黃家日晡時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一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

    大便黑,或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硝石散主之。

     蔭按:吳氏曰:疸分五症,始於仲景之《金匱要略》,此先聖示人以博也。

    不必分五,同是濕熱,此後賢示人以略也。

    雖然丹溪翁之言,不能無弊,使後之學者宗其言,至於舉一而廢百,宜乎視仲景之堂若登天也。

    故古方治疸,有吐者,有汗者,有下者,有寒者,有溫者,有潤者,有燥者,有軟堅者,有消導者,有逐血者。

    今曰不必分五,則仲景之門猶不入,奈何而窺百家之奧乎。

     李氏 曰:發黃譬如??曲,五疸同歸濕熱。

    蓋濕熱熏蒸血熱,土色上行,面目延及爪甲身體俱黃,黃即疸也。

    黃疸須知有乾濕,幹黃熱勝,色黃而明,大便燥結。

    濕黃濕勝,色黃而晦,大便潤利。

    又濕病與黃病相似,但濕病在表,一身盡痛。

    黃病在裡,一身不痛。

    凡疸以十八日為期,十日以外入腹,喘滿渴多而黑者死。

    要知疸兼雜症最多,脾胃稍實,更斷厚味,可治。

    酒色傷,恣口腹者難。

    汗出染衣亦黃,身腫者,曰黃汗。

    因陽明表熱多汗,帶汗入水。

    宜桂枝苦酒湯、耆陳湯。

     小溺、面目、牙齒、肢體如金,曰黃疸。

    因暴熱用冷水洗浴,熱留胃中,故食已善飢,安臥懶動,宜茵陳三物湯加木通、瓜蔞仁、石膏,或單桃根煎湯服之。

    食已頭眩腹脹,曰谷疸。

    因胃熱大飢過食,停滯胸膈,宜小柴胡湯加穀芽、枳實、山梔或谷疸丸、紅丸子。

    傷冷食肢厥者,四逆湯加茵陳。

    心胸懊憹,欲吐不食,腹如水狀,足心熱,脛滿,面發赤斑,眼黃鼻癰,曰酒疸。

    因大醉當風入水,酒毒留於清道,初起令病人先含水,後以瓜蒂末一字搐鼻,吐出黃水,次服葛術湯探吐亦可。

    熱者,小柴胡湯加茵陳、白朮、豆豉、乾葛、黃連、澤瀉。

    便閉者,梔豉枳實湯加大黃,或酒蒸黃連丸。

    如酒後犯房,瘀熱入心疸者,妙香散。

    痰火入肺成疸,咳嗽見血喉腥,及婦人血崩,龍腦雞蘇丸。

    額上黑,微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