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濕半熱湯 治酒疸,身體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有癥瘕,心中懊憹,其脈沉弦緊細。
半夏 茯苓 白朮(各七分) 前胡 枳殼(麩炒黃色) 甘草(炙) 大戟(各五分) 黃芩 茵陳 當歸(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入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當歸白朮湯 治酒疸發黃,心下有痃癖堅滿,身體沉重,妨害飲食,小便赤黃。
此因內虛,飲食生冷,脾胃痰結所緻。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當歸 黃芩 茵陳(各二分半) 前胡 枳實 甘草 杏仁(各六分) 半夏(炮,八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牛黃散子 治酒疸食黃及水氣蠱證,面目甚黃,遍身浮腫,肚大如盆。
黑牽牛(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大黃(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錢) 檳榔(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甘草(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五更時面東南,用井花水調服。
疾隨下而不動,面朝太陽,吸氣三口,疾速下,蠱證全消,酒疸宿食俱愈。
忌生冷發物。
後服烏藥順氣散一二帖,再服十全大補湯數帖。
治黑疸方 礬硝散 治女勞疸。
仲景《金匱要略》雲: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疸。
得之膀胱急,小腹滿,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
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此方主之。
礬石 硝石(各等分,火煅為末) 上每服二錢,以大麥粥湯和服,日三服,取汗愈。
若小腸滿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二錢,入粳米一撮,同煎服之。
一方 治女勞疸。
茵陳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當歸 芍藥 甘草 滑石 麥門冬 生地黃(姜酒炒) 上銼,水煎服。
四白湯 治色疸。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 白扁豆 人參 黃耆(炙,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薑棗煎服。
白朮湯 治酒疸因下後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下如啖蒜齏狀,大便黑,皮膚不仁,其脈微而細。
一雲:治酒疸及脾經肉疸、癖疸、勞役疸、腎經黑疸。
白朮 桂心 葛根(各一錢) 豆豉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炙,各五分) 枳實(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熱者,去桂、術,加山梔一錢。
一方 黑疸多死,宜急治。
用土瓜根一斤,搗碎絞汁六合,頓服。
當有黃水隨小便出,更服之。
腎疸湯 治腎疸,目黃渾身金色,小便赤澀。
升麻(五分) 羌活(一錢) 防風(五分) 獨活(五分) 白朮 柴胡 蒼朮(各一錢) 豬苓(一分) 澤瀉(三分) 白茯苓 葛根(各五分) 甘草(三分) 黃柏(二分) 人參 神麯(各六分) 上分作二帖,水煎,食前稍熱服。
治虛疸方 丹溪方 治疸,脈虛,便赤。
白朮(一兩) 人參 豬苓 茵陳(各半兩) 澤瀉(七錢) 山梔(炒) 木通(各三錢) 桂枝(一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
胃苓湯 治黃疸,怠倦,脾胃不和,食少。
蒼朮 厚樸 陳皮 甘草(炙) 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 桂 小便赤,加滑石。
上銼,水煎服。
參朮健脾湯 治發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 白朮(各一錢半) 白茯苓 陳皮 白芍藥(煨) 當歸(酒洗,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 上入棗二枚,水煎,食前服。
色疸,加黃耆、白扁豆,炒,各一錢。
秦艽飲子 治五疸涉虛,口淡咽乾,發熱微寒。
秦艽 當歸(酒浸) 白芍藥 白朮 官桂 茯苓 熟地黃(酒蒸) 陳皮 小草 川芎 半夏(湯泡)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不拘時服。
人參養榮湯 治五疸,腳弱心忪,口淡耳響,微寒發熱氣急,小便白濁,當作虛勞治之。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桂心 甘草 陳皮(各一兩) 白芍藥(三兩) 熟地黃 五味子 茯苓(各三錢) 遠志(去心,五錢) 上銼,每服四錢,薑棗煎,空心服。
丹溪方 治婦人久勞苦,得面黃心悸,口苦,小便不黃,自利食少,右脈大於左,此虛中為濕也。
白朮 芍藥 當歸(各五錢) 黃耆 黃芩 茯苓 人參(各三錢) 陳皮(一錢半) 黃連(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分六帖,下保和、溫中,各二十丸。
補中湯 治面黃多汗,目眥赤,四肢沉重,減食,腹中時痛,咳嗽,兩手左脈短,右脈弦兼澀,右手關脈虛。
升麻 柴胡(各二錢) 歸身(二分) 蒼朮(五分) 澤瀉(四分) 甘草(炙,八分) 五味子(二十一粒) 黃耆(二錢半) 神麯(三錢) 紅花(少許) 大麥曲(五分) 上銼,作二服,水煎,食前服。
治陰黃方 茵陳四逆湯 治發黃,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者,此方冷服。
茵陳(二兩)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 乾薑(炮,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細切,分作四服,水煎服。
蔭按:吳氏曰,此陰症發黃也。
陰寒盛於下,則戴陽於上,故上體見陽症,下體見陰症。
陰盛於下,故見陰脈之沉遲,兼陰症之四逆;陽戴於上,故見陽症之發黃,上體之自汗也。
茵陳治黃之要藥,故無分於寒熱而用之。
附子、乾薑、炙甘草,回陽之要品也,故有陰寒即用之。
然必冷服者,恐薑、附發於上焦,陽盛之區而下部陰寒之分,反不及也。
是方也,韓祗和、李思訓、朱奉議、鹹用之矣。
使據丹溪翁不必分五,同是濕熱之言,而執其方以療之,則藥與證不相反耶。
理中加茯苓湯 仲景雲:一婦人,年六十歲,病振寒轉慄,足太陽寒水也。
呵欠噴嚏,足少陽膽也。
口中津液,足陽明不足也。
心下急痛而疸,手少陰受寒,足少陰血滯也。
身熱,又欲近火,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臍下惡寒,丹田有寒,渾身黃,及睛黃,皆寒濕也。
餘證驗之,知其為寒;溺黃赤而黑,又頻數者,寒濕勝也。
病來身重如山,便著床枕者,陰濕勝也。
其脈右手關、尺、命門弦細,按之洪而弦,弦急為寒,加之細者,北方寒水,雜以緩甚者,濕盛出黃色。
脈洪大者,心火受制也。
左手右按之至骨,舉手來實者,壬癸腎旺也。
六脈按之俱空虛者,下焦無陽也。
用藥法,先宜以輕劑去其寒濕,兼退其洪大之脈以理中,加茯苓湯投之。
(按此證,雖小便黃赤,亦作寒治者,蓋以餘證及脈別之也)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 茯苓 上水煎熟,以冰冷與之。
此熱因寒用,以假寒對足太陽之假熱,以乾薑辛熱瀉膀胱之真寒。
故曰真對真,假對假。
若不愈,當朮附湯與之。
茵陳附子乾薑湯 治因天令暑熱,冷物傷脾,過服寒涼,陰氣太勝,陽氣欲絕,加以陰雨寒濕相合,發而為黃,其脈緊細,按之空虛,兩寸脈短,不及本位,此謂陰症發黃也。
仲景所謂當於寒濕中求之。
李氏順雲:解之而寒涼過劑,瀉之而逐寇傷君,正此謂也。
附子(三錢,炮去皮) 乾薑(炮,二錢) 茵陳(一錢二分) 白朮(四分) 草豆蔻(煨,一錢) 白
半夏 茯苓 白朮(各七分) 前胡 枳殼(麩炒黃色) 甘草(炙) 大戟(各五分) 黃芩 茵陳 當歸(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入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當歸白朮湯 治酒疸發黃,心下有痃癖堅滿,身體沉重,妨害飲食,小便赤黃。
此因內虛,飲食生冷,脾胃痰結所緻。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當歸 黃芩 茵陳(各二分半) 前胡 枳實 甘草 杏仁(各六分) 半夏(炮,八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牛黃散子 治酒疸食黃及水氣蠱證,面目甚黃,遍身浮腫,肚大如盆。
黑牽牛(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大黃(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錢) 檳榔(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甘草(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五更時面東南,用井花水調服。
疾隨下而不動,面朝太陽,吸氣三口,疾速下,蠱證全消,酒疸宿食俱愈。
忌生冷發物。
後服烏藥順氣散一二帖,再服十全大補湯數帖。
治黑疸方 礬硝散 治女勞疸。
仲景《金匱要略》雲: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疸。
得之膀胱急,小腹滿,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
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此方主之。
礬石 硝石(各等分,火煅為末) 上每服二錢,以大麥粥湯和服,日三服,取汗愈。
若小腸滿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二錢,入粳米一撮,同煎服之。
一方 治女勞疸。
茵陳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當歸 芍藥 甘草 滑石 麥門冬 生地黃(姜酒炒) 上銼,水煎服。
四白湯 治色疸。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 白扁豆 人參 黃耆(炙,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薑棗煎服。
白朮湯 治酒疸因下後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下如啖蒜齏狀,大便黑,皮膚不仁,其脈微而細。
一雲:治酒疸及脾經肉疸、癖疸、勞役疸、腎經黑疸。
白朮 桂心 葛根(各一錢) 豆豉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炙,各五分) 枳實(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熱者,去桂、術,加山梔一錢。
一方 黑疸多死,宜急治。
用土瓜根一斤,搗碎絞汁六合,頓服。
當有黃水隨小便出,更服之。
腎疸湯 治腎疸,目黃渾身金色,小便赤澀。
升麻(五分) 羌活(一錢) 防風(五分) 獨活(五分) 白朮 柴胡 蒼朮(各一錢) 豬苓(一分) 澤瀉(三分) 白茯苓 葛根(各五分) 甘草(三分) 黃柏(二分) 人參 神麯(各六分) 上分作二帖,水煎,食前稍熱服。
治虛疸方 丹溪方 治疸,脈虛,便赤。
白朮(一兩) 人參 豬苓 茵陳(各半兩) 澤瀉(七錢) 山梔(炒) 木通(各三錢) 桂枝(一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
胃苓湯 治黃疸,怠倦,脾胃不和,食少。
蒼朮 厚樸 陳皮 甘草(炙) 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 桂 小便赤,加滑石。
上銼,水煎服。
參朮健脾湯 治發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 白朮(各一錢半) 白茯苓 陳皮 白芍藥(煨) 當歸(酒洗,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 上入棗二枚,水煎,食前服。
色疸,加黃耆、白扁豆,炒,各一錢。
秦艽飲子 治五疸涉虛,口淡咽乾,發熱微寒。
秦艽 當歸(酒浸) 白芍藥 白朮 官桂 茯苓 熟地黃(酒蒸) 陳皮 小草 川芎 半夏(湯泡)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不拘時服。
人參養榮湯 治五疸,腳弱心忪,口淡耳響,微寒發熱氣急,小便白濁,當作虛勞治之。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桂心 甘草 陳皮(各一兩) 白芍藥(三兩) 熟地黃 五味子 茯苓(各三錢) 遠志(去心,五錢) 上銼,每服四錢,薑棗煎,空心服。
丹溪方 治婦人久勞苦,得面黃心悸,口苦,小便不黃,自利食少,右脈大於左,此虛中為濕也。
白朮 芍藥 當歸(各五錢) 黃耆 黃芩 茯苓 人參(各三錢) 陳皮(一錢半) 黃連(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分六帖,下保和、溫中,各二十丸。
補中湯 治面黃多汗,目眥赤,四肢沉重,減食,腹中時痛,咳嗽,兩手左脈短,右脈弦兼澀,右手關脈虛。
升麻 柴胡(各二錢) 歸身(二分) 蒼朮(五分) 澤瀉(四分) 甘草(炙,八分) 五味子(二十一粒) 黃耆(二錢半) 神麯(三錢) 紅花(少許) 大麥曲(五分) 上銼,作二服,水煎,食前服。
治陰黃方 茵陳四逆湯 治發黃,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者,此方冷服。
茵陳(二兩)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 乾薑(炮,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細切,分作四服,水煎服。
蔭按:吳氏曰,此陰症發黃也。
陰寒盛於下,則戴陽於上,故上體見陽症,下體見陰症。
陰盛於下,故見陰脈之沉遲,兼陰症之四逆;陽戴於上,故見陽症之發黃,上體之自汗也。
茵陳治黃之要藥,故無分於寒熱而用之。
附子、乾薑、炙甘草,回陽之要品也,故有陰寒即用之。
然必冷服者,恐薑、附發於上焦,陽盛之區而下部陰寒之分,反不及也。
是方也,韓祗和、李思訓、朱奉議、鹹用之矣。
使據丹溪翁不必分五,同是濕熱之言,而執其方以療之,則藥與證不相反耶。
理中加茯苓湯 仲景雲:一婦人,年六十歲,病振寒轉慄,足太陽寒水也。
呵欠噴嚏,足少陽膽也。
口中津液,足陽明不足也。
心下急痛而疸,手少陰受寒,足少陰血滯也。
身熱,又欲近火,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臍下惡寒,丹田有寒,渾身黃,及睛黃,皆寒濕也。
餘證驗之,知其為寒;溺黃赤而黑,又頻數者,寒濕勝也。
病來身重如山,便著床枕者,陰濕勝也。
其脈右手關、尺、命門弦細,按之洪而弦,弦急為寒,加之細者,北方寒水,雜以緩甚者,濕盛出黃色。
脈洪大者,心火受制也。
左手右按之至骨,舉手來實者,壬癸腎旺也。
六脈按之俱空虛者,下焦無陽也。
用藥法,先宜以輕劑去其寒濕,兼退其洪大之脈以理中,加茯苓湯投之。
(按此證,雖小便黃赤,亦作寒治者,蓋以餘證及脈別之也)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 茯苓 上水煎熟,以冰冷與之。
此熱因寒用,以假寒對足太陽之假熱,以乾薑辛熱瀉膀胱之真寒。
故曰真對真,假對假。
若不愈,當朮附湯與之。
茵陳附子乾薑湯 治因天令暑熱,冷物傷脾,過服寒涼,陰氣太勝,陽氣欲絕,加以陰雨寒濕相合,發而為黃,其脈緊細,按之空虛,兩寸脈短,不及本位,此謂陰症發黃也。
仲景所謂當於寒濕中求之。
李氏順雲:解之而寒涼過劑,瀉之而逐寇傷君,正此謂也。
附子(三錢,炮去皮) 乾薑(炮,二錢) 茵陳(一錢二分) 白朮(四分) 草豆蔻(煨,一錢)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