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一方 治腎消,小便不禁,日多至一二鬥,或如血色。
麥門冬 乾地黃(各八錢) 乾薑(四兩) 蒺藜子 續斷 桂心(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咀,以水一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一方 治消渴不止,下元虛者。
牛膝(五兩,銼碎為末) 生地黃(取汁,五升) 上和一處,晝曝夜浸,以汁盡為度,煉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麥門冬湯 治消渴,日夜飲水無度,飲下即溲。
麥門冬(去心) 黃連 冬瓜(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若冬瓜無幹者,用新冬瓜肉三斤,去穰,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每服用瓜一片,劈破水煎,日三服。
冬瓜飲子 治消渴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枚) 黃連(十兩,為細末) 上先以冬瓜破開去穰,摻黃連末在內,卻用頂蓋定,於熱灰中煨熟去皮,切細爛研,絞汁,每服一盞至二盞,日三夜一。
蔭按:丹溪雲,冬瓜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
黃連丸 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頻數。
黃連(淨半斤,用無灰好酒浸一宿,次日蒸一伏時,取出曬乾用)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白湯下五六十丸。
人參散 治腎消,善飲而不食,小便頻數,白濁如膏。
人參(一分) 白朮 澤瀉 瓜蔞根 桔梗 梔子 連翹(各二分) 葛根 黃芩 大黃 薄荷 白茯苓(各五分) 甘草(七分) 石膏(一錢) 滑石 寒水石(各一錢半) 砂仁(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入蜜少許,再煎二三沸,去渣,食前服。
鹿角散 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
用鹿角炙令黃焦為末,以酒服五分,七日三次,漸加至方寸匕。
一方 治渴而小便數。
貝母(六分,一作知母) 茯苓 瓜蔞根(各四分) 鉛丹 雞肶胵中黃皮(十四枚) 上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次。
瘥後常服尤佳。
長服則去鉛丹,以蜜丸之,用麥冬飲下。
繰絲湯 治腎消,白濁,及上中二消、飢渴不生肌肉,其效如神。
蓋此屬火,有陰之用,能瀉膀胱中相火,引飲水上潮於口而不渴也。
用原蠶,即再養晚蠶也,取繰絲湯飲之。
如無繰湯,以繭殼絲綿煮湯代之。
忌食鹽物。
神白散(即六一散) 治真陰素虛損,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煿鹹物,遂成消渴。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水調服。
如大渴欲飲冷水者,新汲水尤妙。
烏粉丸 治消渴無力可治者。
天花粉 大烏頭(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黑豆湯下。
葛根丸 治消渴消腎,日飲碩水者,此反佐法也。
葛根(三兩) 瓜蔞根 黃丹(各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日進三服。
春夏去附子。
胡粉散 治大渴百方不痊者,亦治腎消。
胡粉 黃丹 澤瀉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半兩) 瓜蔞根(二兩半) 甘草(一兩) 上?咀,水煎,日二服。
如腹痛減之,為丸服尤妙,每服十丸,多則腹痛。
子和方 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砂,或如杏色。
服此方三五日,小便大出,毒注下,十日除根。
子和自雲,此重劑也,試有驗。
水銀(四錢) 錫(二錢,同水銀炒成珠子) 牡蠣 密陀僧 知母 紫菀 苦參 貝母(各一兩) 黃丹(半兩) 瓜蔞根(半斤) 上為細末,男子用不生兒的母豬肚,婦人用豶豬肚一個,納藥於內,以麻線縫之,用新瓦二片,繩緊一二遭,別用米一升,瓜蔞根末半斤,於新水內煮熟,取出放冷不用米及瓜蔞,隻將豬肚並肚中藥末搗爛和為丸,如硬加蜜,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煎水飲下。
《三因方》無貝母。
治消渴愈後諸病方 辛潤緩肌湯(一名清神補氣湯) 治消渴證才愈,止有口乾,腹不能努,此藥主之。
生地(酒洗) 細辛(各一分) 熟地黃(三分) 石膏(四分) 黃柏(酒炒) 黃連(酒炒) 生甘草 知母(各五分) 柴胡(七分) 當歸身 荊芥穗 桃仁 防風(各一錢) 升麻(一錢半) 紅花(少許) 杏仁(六個) 花椒(兩個)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遠稍熱服。
瓊玉膏 治三消最好,愈後亦可常服。
方見虛損門。
忍冬丸 治消渴既愈之後,預防發癰疽之患。
用忍冬草不拘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置瓶罐內,用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溫酒米飲任下,不拘時。
五豆湯 解酒毒,止消渴,能發小兒痘疹不出,並解發渴之後成瘡痍者。
黑豆 黃豆 綠豆 青豆 赤小豆(各五升) 乾葛(一斤) 甘草(一斤) 貫眾(半斤) 上前藥俱不銼,用水五鬥五升,臘八日用大鍋熬至熟,濾出豆汁,另以瓷甕盛,箬葉紙重封。
春夏月間酒後渴,隨意飲。
大人渴後或成瘡瘍,小兒痘瘡不出,皆可飲,最效。
一方 治腎消,小便不禁,日多至一二鬥,或如血色。
麥門冬 乾地黃(各八錢) 乾薑(四兩) 蒺藜子 續斷 桂心(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咀,以水一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一方 治消渴不止,下元虛者。
牛膝(五兩,銼碎為末) 生地黃(取汁,五升) 上和一處,晝曝夜浸,以汁盡為度,煉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麥門冬湯 治消渴,日夜飲水無度,飲下即溲。
麥門冬(去心) 黃連 冬瓜(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若冬瓜無幹者,用新冬瓜肉三斤,去穰,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每服用瓜一片,劈破水煎,日三服。
冬瓜飲子 治消渴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枚) 黃連(十兩,為細末) 上先以冬瓜破開去穰,摻黃連末在內,卻用頂蓋定,於熱灰中煨熟去皮,切細爛研,絞汁,每服一盞至二盞,日三夜一。
蔭按:丹溪雲,冬瓜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
黃連丸 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頻數。
黃連(淨半斤,用無灰好酒浸一宿,次日蒸一伏時,取出曬乾用)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白湯下五六十丸。
人參散 治腎消,善飲而不食,小便頻數,白濁如膏。
人參(一分) 白朮 澤瀉 瓜蔞根 桔梗 梔子 連翹(各二分) 葛根 黃芩 大黃 薄荷 白茯苓(各五分) 甘草(七分) 石膏(一錢) 滑石 寒水石(各一錢半) 砂仁(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入蜜少許,再煎二三沸,去渣,食前服。
鹿角散 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
用鹿角炙令黃焦為末,以酒服五分,七日三次,漸加至方寸匕。
一方 治渴而小便數。
貝母(六分,一作知母) 茯苓 瓜蔞根(各四分) 鉛丹 雞肶胵中黃皮(十四枚) 上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次。
瘥後常服尤佳。
長服則去鉛丹,以蜜丸之,用麥冬飲下。
繰絲湯 治腎消,白濁,及上中二消、飢渴不生肌肉,其效如神。
蓋此屬火,有陰之用,能瀉膀胱中相火,引飲水上潮於口而不渴也。
用原蠶,即再養晚蠶也,取繰絲湯飲之。
如無繰湯,以繭殼絲綿煮湯代之。
忌食鹽物。
神白散(即六一散) 治真陰素虛損,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煿鹹物,遂成消渴。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水調服。
如大渴欲飲冷水者,新汲水尤妙。
烏粉丸 治消渴無力可治者。
天花粉 大烏頭(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黑豆湯下。
葛根丸 治消渴消腎,日飲碩水者,此反佐法也。
葛根(三兩) 瓜蔞根 黃丹(各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日進三服。
春夏去附子。
胡粉散 治大渴百方不痊者,亦治腎消。
胡粉 黃丹 澤瀉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半兩) 瓜蔞根(二兩半) 甘草(一兩) 上?咀,水煎,日二服。
如腹痛減之,為丸服尤妙,每服十丸,多則腹痛。
子和方 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砂,或如杏色。
服此方三五日,小便大出,毒注下,十日除根。
子和自雲,此重劑也,試有驗。
水銀(四錢) 錫(二錢,同水銀炒成珠子) 牡蠣 密陀僧 知母 紫菀 苦參 貝母(各一兩) 黃丹(半兩) 瓜蔞根(半斤) 上為細末,男子用不生兒的母豬肚,婦人用豶豬肚一個,納藥於內,以麻線縫之,用新瓦二片,繩緊一二遭,別用米一升,瓜蔞根末半斤,於新水內煮熟,取出放冷不用米及瓜蔞,隻將豬肚並肚中藥末搗爛和為丸,如硬加蜜,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煎水飲下。
《三因方》無貝母。
治消渴愈後諸病方 辛潤緩肌湯(一名清神補氣湯) 治消渴證才愈,止有口乾,腹不能努,此藥主之。
生地(酒洗) 細辛(各一分) 熟地黃(三分) 石膏(四分) 黃柏(酒炒) 黃連(酒炒) 生甘草 知母(各五分) 柴胡(七分) 當歸身 荊芥穗 桃仁 防風(各一錢) 升麻(一錢半) 紅花(少許) 杏仁(六個) 花椒(兩個)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遠稍熱服。
瓊玉膏 治三消最好,愈後亦可常服。
方見虛損門。
忍冬丸 治消渴既愈之後,預防發癰疽之患。
用忍冬草不拘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置瓶罐內,用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溫酒米飲任下,不拘時。
五豆湯 解酒毒,止消渴,能發小兒痘疹不出,並解發渴之後成瘡痍者。
黑豆 黃豆 綠豆 青豆 赤小豆(各五升) 乾葛(一斤) 甘草(一斤) 貫眾(半斤) 上前藥俱不銼,用水五鬥五升,臘八日用大鍋熬至熟,濾出豆汁,另以瓷甕盛,箬葉紙重封。
春夏月間酒後渴,隨意飲。
大人渴後或成瘡瘍,小兒痘瘡不出,皆可飲,最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