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黃連(五兩) 天花粉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半)
上為末,用生地黃汁並牛乳,夾和搗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粳米湯送下。
玉泉丸 治煩渴口乾。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 黃耆(半生半蜜炙) 烏梅(焙) 甘草(各一兩) 瓜蔞根 乾葛(各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火府丹 治消渴。
生地(酒洗) 木通 黃芩 甘草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粒,木通煎湯下。
樓氏曰:一卒病渴,日飲水三鬥不食者,心中煩悶,時已十月。
予謂心中有伏熱,與此藥數服,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越二日來謝雲,當日三服渴止。
又次日三服,飲食如故。
此方本治淋,用以治渴效,信乎,藥要變通用之。
和血益氣湯(一名地黃飲子) 治口乾舌燥,小便數,舌上赤色。
此藥生津液,除乾燥,生肌肉。
柴胡 炙甘草 生甘草 麻黃根(各三分) 當歸(梢,酒洗,四兩) 知母(酒洗) 漢防己(酒洗) 羌活(各五分) 石膏(六分) 生地黃(酒洗,七分) 黃連(酒洗,八分) 黃柏 升麻(各一錢) 杏仁 桃仁(各六個) 紅花(少許) 上?咀,作一服,水煎溫服。
忌酒醋熱,濕面等物。
黃耆六一湯 治諸虛不足,胸中煩悸,常消渴;或先渴而欲發癰疽,或病癰疽而作渴,並宜服之。
黃耆(蜜炙,六兩) 甘草(炙一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
大黃甘草飲子 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黃(一兩半) 甘草(大者,四兩) 大豆(五升,煮三沸,淘去苦水再煮) 上用井水一桶,將煎藥同煮三五時,如稠強,更添水煮豆軟為度,盛於盆中,放冷,令病人食豆,渴飲湯汁,無時候,食盡。
如渴燥止罷。
服藥不止,依前再煮食之。
不過三劑,其病悉愈。
止渴潤燥湯 治消渴,大便乾燥,喜溫飲,陰頭短縮,舌上白燥,唇裂口乾,眼澀難開,及於黑處如見浮雲。
升麻(一錢半) 柴胡(七分) 歸身 黃柏 知母 石膏 防風 荊芥穗 麻仁 桃仁(各一錢) 熟地黃(二錢) 甘草梢(五分) 杏仁(六個) 細辛 小椒(各一分) 紅花(少許) 上銼,水煎,食後熱服。
玉壺丸 治消渴,引飲無度。
人參 瓜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麥門冬湯下。
浮萍丸 治消渴,虛熱大焦。
幹浮萍 瓜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以人乳汁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飲下,日三服。
三年病者,三日愈。
瓜蔞湯 治消渴小便多。
瓜蔞根(薄切,炙,五兩) 上以水五升,煮取四升,隨意飲。
瓜蔞丸 瓜蔞根(薄切,用人乳汁拌蒸,竹瀝拌曬)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或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米飲下。
竹根湯 竹根銼碎,以水煮飲之。
千裡漿 一名水葫蘆 木瓜 紫蘇葉 桂(各一兩) 烏梅肉 赤茯苓(各二兩) 一方有神麯、豆粉。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一丸,嚥下。
又方 百藥煎 烏梅肉 紫蘇葉 人參 麥門冬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芷梅湯 烏梅肉 甘草(各七錢半) 百藥煎(一兩) 白芷(半兩) 白檀(三錢) 上為細末,湯點服。
文蛤散 治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一味為末,以沸湯和服方寸匕。
(陳無擇以文蛤為五味子) 神效散 治渴疾飲水不止。
白浮石 蛤粉 蟬殼(各等分) 上為末,鯽魚膽七個,調三錢,不拘時服。
又方 治消渴。
白浮石 舶上青苔(各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湯下。
治中消方 調胃承氣湯 治中消,渴而飲食多。
大黃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大黃、甘草二味熟,去渣下芒硝,再煮二三沸。
服之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三黃丸 治消渴不生肌肉而能食。
春三月 黃芩(四兩) 大黃(二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 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一兩) 秋三月 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冬三月 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三兩) 上三味,隨時加減,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每服五丸,日三服。
不去加七丸。
服一月病愈。
順利散 治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以此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利。
厚樸 枳實(各一兩) 大黃(煨,四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黃連豬肚丸 治消渴強中,亦能清心補養。
豬肚(一個,雄豬者) 黃連 瓜蔞根(各四兩) 麥門冬(去心) 知母(各二兩) 一方有粱米、茯神各四兩。
上為細末,納豬肚中,線縫,置甑中蒸極爛,乘熱於石臼中搗為丸,如硬,加少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一百丸,食後米飲下。
清涼飲子 治消中能食而瘦,
玉泉丸 治煩渴口乾。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 黃耆(半生半蜜炙) 烏梅(焙) 甘草(各一兩) 瓜蔞根 乾葛(各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火府丹 治消渴。
生地(酒洗) 木通 黃芩 甘草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粒,木通煎湯下。
樓氏曰:一卒病渴,日飲水三鬥不食者,心中煩悶,時已十月。
予謂心中有伏熱,與此藥數服,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越二日來謝雲,當日三服渴止。
又次日三服,飲食如故。
此方本治淋,用以治渴效,信乎,藥要變通用之。
和血益氣湯(一名地黃飲子) 治口乾舌燥,小便數,舌上赤色。
此藥生津液,除乾燥,生肌肉。
柴胡 炙甘草 生甘草 麻黃根(各三分) 當歸(梢,酒洗,四兩) 知母(酒洗) 漢防己(酒洗) 羌活(各五分) 石膏(六分) 生地黃(酒洗,七分) 黃連(酒洗,八分) 黃柏 升麻(各一錢) 杏仁 桃仁(各六個) 紅花(少許) 上?咀,作一服,水煎溫服。
忌酒醋熱,濕面等物。
黃耆六一湯 治諸虛不足,胸中煩悸,常消渴;或先渴而欲發癰疽,或病癰疽而作渴,並宜服之。
黃耆(蜜炙,六兩) 甘草(炙一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
大黃甘草飲子 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黃(一兩半) 甘草(大者,四兩) 大豆(五升,煮三沸,淘去苦水再煮) 上用井水一桶,將煎藥同煮三五時,如稠強,更添水煮豆軟為度,盛於盆中,放冷,令病人食豆,渴飲湯汁,無時候,食盡。
如渴燥止罷。
服藥不止,依前再煮食之。
不過三劑,其病悉愈。
止渴潤燥湯 治消渴,大便乾燥,喜溫飲,陰頭短縮,舌上白燥,唇裂口乾,眼澀難開,及於黑處如見浮雲。
升麻(一錢半) 柴胡(七分) 歸身 黃柏 知母 石膏 防風 荊芥穗 麻仁 桃仁(各一錢) 熟地黃(二錢) 甘草梢(五分) 杏仁(六個) 細辛 小椒(各一分) 紅花(少許) 上銼,水煎,食後熱服。
玉壺丸 治消渴,引飲無度。
人參 瓜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麥門冬湯下。
浮萍丸 治消渴,虛熱大焦。
幹浮萍 瓜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以人乳汁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飲下,日三服。
三年病者,三日愈。
瓜蔞湯 治消渴小便多。
瓜蔞根(薄切,炙,五兩) 上以水五升,煮取四升,隨意飲。
瓜蔞丸 瓜蔞根(薄切,用人乳汁拌蒸,竹瀝拌曬)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或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米飲下。
竹根湯 竹根銼碎,以水煮飲之。
千裡漿 一名水葫蘆 木瓜 紫蘇葉 桂(各一兩) 烏梅肉 赤茯苓(各二兩) 一方有神麯、豆粉。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一丸,嚥下。
又方 百藥煎 烏梅肉 紫蘇葉 人參 麥門冬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芷梅湯 烏梅肉 甘草(各七錢半) 百藥煎(一兩) 白芷(半兩) 白檀(三錢) 上為細末,湯點服。
文蛤散 治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一味為末,以沸湯和服方寸匕。
(陳無擇以文蛤為五味子) 神效散 治渴疾飲水不止。
白浮石 蛤粉 蟬殼(各等分) 上為末,鯽魚膽七個,調三錢,不拘時服。
又方 治消渴。
白浮石 舶上青苔(各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湯下。
治中消方 調胃承氣湯 治中消,渴而飲食多。
大黃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大黃、甘草二味熟,去渣下芒硝,再煮二三沸。
服之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三黃丸 治消渴不生肌肉而能食。
春三月 黃芩(四兩) 大黃(二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 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一兩) 秋三月 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冬三月 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三兩) 上三味,隨時加減,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每服五丸,日三服。
不去加七丸。
服一月病愈。
順利散 治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以此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利。
厚樸 枳實(各一兩) 大黃(煨,四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黃連豬肚丸 治消渴強中,亦能清心補養。
豬肚(一個,雄豬者) 黃連 瓜蔞根(各四兩) 麥門冬(去心) 知母(各二兩) 一方有粱米、茯神各四兩。
上為細末,納豬肚中,線縫,置甑中蒸極爛,乘熱於石臼中搗為丸,如硬,加少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一百丸,食後米飲下。
清涼飲子 治消中能食而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