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關燈
,後變為熱中者,升麻葛根湯、瀉黃散。

    濕積毒者,消渴痞丸,虛者錢氏白朮散。

    便閉者當歸潤燥湯,洩瀉者白朮芍藥湯。

    上中二消者,蘭香飲子。

    心火乘脾者,黃連豬肚丸。

    肝侵氣衝,肌熱不食,食即吐蛔者,烏梅丸、鐵粉丸。

    有蟲耗其津液者,單苦楝湯。

    水停於下,變為胕腫者,五苓散,或去桂加人參尤妙。

    熱伏下焦,腎分精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小便混濁,如膏淋然,腿膝枯細,面黑耳焦形瘦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元參。

    人乳汁善調水火,或補陰丸、腎氣丸、先天坎離丸、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元菟丸、鹿菟丸、夢授天王補心丹、威喜丸、妙香散、單繭絲湯,或十全大補湯去桂倍地黃,加知母、黃柏。

    上熱下冷者,清心連子飲。

    有五味過度之人,真氣既盡,邪氣獨留,陽道興強,不交精洩者,謂之強中。

    小便或油膩,或赤黃,或泔白,或渴而且利,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飲食滋味入腹,如湯澆雪,隨小便而出,落於溝中,結如白脂,肌膚日瘦者,無治法。

     治渴,初宜養肺降心,久則滋腎養脾。

    蓋本在腎,標在肺。

    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焦,故腎氣丸為消渴良方也。

    然心腎皆通乎脾,養脾則津液自生,參苓白朮散是也。

    三消通用單文蛤為末,水調服,回津止渴。

    單瓜蔞根丸,消渴神藥。

    大忌半夏燥劑。

    抑論水包天地,人身臟腑,亦津液真水所包。

    然有形者,凡水也,兌也,坤也。

    無形者,天一所生之水,氣也,坎也,乾也。

    能以無形之水,沃無形之火,是謂能濟。

    雜病渴多虛熱,實熱者少,凡渴後忌針灸,令瘡口出水而死。

    或雲渴禁半夏,渴不宜汗。

     蔭按:三消之證,皆燥熱結聚也。

    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勿專執本經而治也。

    然消渴病宜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勞,三鹹食及面。

    能慎此三者,雖不服藥,亦自可愈。

     脈法 脈經 曰: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穀而緊。

    氣盛則溲數,溲數則緊,緊數相摶,則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緻飲水一鬥,小便一鬥,腎氣丸主之。

    心脈滑為渴,心脈微小為消癉。

    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

    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脈數大者生,沉小者生,實而堅大死,細而浮短者死。

     治上消方 人參白虎湯 治能食而渴者。

     人參(五錢) 石膏(一兩) 知母(七錢) 甘草(四錢) 上每服一兩,入粳米一撮水煎,食後溫服。

    東垣加黃芩、杏仁。

     宣明麥門冬飲子 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津液短少,燥渴引飲。

     麥門冬(去心) 天花粉(一方作瓜蔞仁) 知母(各一錢半) 五味子(十五粒) 生地(酒炒) 人參 茯神(去皮木) 葛根(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咀,入竹葉十四片,水煎食遠服。

    一方通治三消,上消加藕汁、人乳、桔梗、山梔;中消加石膏、黃連、黃芩;下消加黃柏、熟地黃,去葛根。

    脾胃弱或大便瀉加白朮、茯苓,血虛或大便燥加當歸、芍藥,氣虛加黃耆、白朮、倍參。

    如胃弱不能受寒涼之藥,加白蔻、砂仁,以從其治。

    小便不利,加滑石、澤瀉。

     易老麥門冬飲子 治老弱虛人大渴。

     人參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各七錢半)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水煎服。

     錢氏白朮散 治虛熱而渴不能食者。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各一兩) 乾葛(二兩) 藿香(一兩,去土) 木香(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如飲水多,多與服之。

    一方加北五味、柴胡各半兩,治消中消穀善飢。

     清心蓮子飲 治心經蘊熱作渴,小便或赤澀或濁。

     黃芩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各三錢) 蓮子 茯苓 黃耆 柴胡 人參(各三錢半) 上?咀,水煎服。

     枸杞湯 治渴而利者。

     枸杞枝葉(一斤) 黃連 瓜蔞根 甘草 石膏(各三兩) 上?咀,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劇者多合,渴即飲之。

     乾地黃湯 治消渴。

     茯神 黃耆 瓜蔞根 甘草 麥冬(去心,各三兩) 乾地黃(姜酒炒,五兩) 上?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渣,分三服,日進一劑,服十劑愈。

     六神湯 治三消渴疾。

     黃耆 瓜蔞根 乾葛 連粉 枇杷葉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

    小便不利加茯苓。

     地黃飲子 治消渴咽乾而煩躁。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黃耆(蜜炙) 人參 生乾地黃(酒洗) 熟乾地黃 澤瀉 石斛(去根炒) 枇杷葉(去毛炒) 枳殼(麩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甘露湯 治煩渴口乾。

     百藥煎 白乾葛(各三錢) 烏梅 五味子 天花粉(各一錢) 甘草(半錢) 上?咀,水煎服。

     硃砂黃連丸 治心經蘊熱,或因飲酒過多,發為消渴。

     硃砂(二兩,另研) 宣黃連(三兩) 生地(姜酒炒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燈心棗子湯送下。

     川黃連丸 治消謁。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