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上銼,水煎服。
黃耆湯 治心中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黃耆 熟地 白芍 五味子 麥冬(去心,各三兩) 白茯苓(一兩) 人參 天冬(去心) 甘草(炙,各五錢) 上?咀,每服三錢,加薑、棗、烏梅同煎,食後服。
清涼飲子 治上焦積熱,口舌咽鼻乾燥。
黃芩 黃連(各二錢) 當歸 芍藥 元參 薄荷(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服。
如大便秘結,加大黃二錢。
和血益氣湯 治口乾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色。
此藥生津液,除乾燥,生肌肉。
升麻 黃柏(酒炒,各一錢) 黃連(酒炒,八分) 生地黃(酒洗,七分) 石膏(六分) 知母(酒洗) 防己(酒洗) 羌活(各五分) 柴胡 麻黃根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分) 杏仁 桃仁(各六個) 紅花(少許) 上?咀作一服,水煎服。
忌熱、濕、面、酒、醋等物。
滋燥養榮湯 治皮膚皴揭,筋燥爪幹。
當歸(酒洗,二錢)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芍藥 秦艽 黃芩(各一錢半) 防風(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生血潤膚飲 治體瘦血少,秋深燥金用事,皮膚坼裂,手足枯燥,搔之血出痛楚。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耆(各一錢) 天門冬(一錢半) 麥門冬(去心,一錢) 五味子(九粒) 片芩(酒洗,五分) 瓜蔞仁(五分) 桃仁泥(五分) 酒紅花(一分) 升麻(二分) 上銼,水煎服。
如大便燥結,加麻仁、郁李仁各一錢。
當歸潤燥湯 治燥渴,大便秘澀,乾燥結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燥口乾,眼澀難開等證。
升麻(一錢半) 防風 當歸 荊芥穗 知母 石膏 黃柏 桃仁泥 麻子仁(各一錢) 熟地黃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分) 柴胡(七分) 細辛(一分) 杏仁(六個) 紅花(少許) 小椒(三個) 上?咀,都作一服,水煎,熱服,食遠。
忌辛熱物。
導滯通幽湯 治大便燥澀。
當歸 升麻 桃仁(各一錢二分) 大黃(一錢半)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錢) 紅花(七分) 炙甘草(五分) 上銼,水二鍾煎七分,調檳榔末五分,食前服。
一方有麻子仁一錢,名潤腸湯。
潤腸丸 能潤燥和血,治大便不通。
當歸梢 生地黃 枳殼 麻仁 桃仁(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服。
大補地黃丸 治精血枯涸燥熱。
熟地黃(酒蒸) 黃柏(鹽水炒) 知母(鹽水炒,各四兩) 當歸 山藥 枸杞子(各三兩) 生地黃(二兩半) 白芍藥 山茱萸(去核,各二兩) 肉蓯蓉(酒浸) 元參(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瓊脂膏 治血虛皮膚枯燥及消渴等證。
生地黃(二十斤,洗淨,搗取自然汁,去渣) 鹿角膠(一斤) 白沙蜜(二斤,煎一二沸,掠去面上沫) 真酥油(一斤) 生薑(二兩,搗取真汁) 上先以文武火熬地黃汁數沸,以絹濾取淨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膠,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稠如餳,以瓷器收貯,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調下。
瓊玉膏 治血虛皮膚枯燥及肺熱咳嗽甚者。
生地黃(四斤) 白沙蜜(二斤) 人參(六兩) 白茯苓(十三兩) 上以地黃搗汁,和蜜,以人參、茯苓為末,拌入蜜汁,用瓷瓶貯,以紙箬包其口,用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再換蠟紙包封十數重,沉井底一晝夜。
黃耆湯 治心中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黃耆 熟地 白芍 五味子 麥冬(去心,各三兩) 白茯苓(一兩) 人參 天冬(去心) 甘草(炙,各五錢) 上?咀,每服三錢,加薑、棗、烏梅同煎,食後服。
清涼飲子 治上焦積熱,口舌咽鼻乾燥。
黃芩 黃連(各二錢) 當歸 芍藥 元參 薄荷(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服。
如大便秘結,加大黃二錢。
和血益氣湯 治口乾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色。
此藥生津液,除乾燥,生肌肉。
升麻 黃柏(酒炒,各一錢) 黃連(酒炒,八分) 生地黃(酒洗,七分) 石膏(六分) 知母(酒洗) 防己(酒洗) 羌活(各五分) 柴胡 麻黃根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分) 杏仁 桃仁(各六個) 紅花(少許) 上?咀作一服,水煎服。
忌熱、濕、面、酒、醋等物。
滋燥養榮湯 治皮膚皴揭,筋燥爪幹。
當歸(酒洗,二錢)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芍藥 秦艽 黃芩(各一錢半) 防風(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生血潤膚飲 治體瘦血少,秋深燥金用事,皮膚坼裂,手足枯燥,搔之血出痛楚。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耆(各一錢) 天門冬(一錢半) 麥門冬(去心,一錢) 五味子(九粒) 片芩(酒洗,五分) 瓜蔞仁(五分) 桃仁泥(五分) 酒紅花(一分) 升麻(二分) 上銼,水煎服。
如大便燥結,加麻仁、郁李仁各一錢。
當歸潤燥湯 治燥渴,大便秘澀,乾燥結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燥口乾,眼澀難開等證。
升麻(一錢半) 防風 當歸 荊芥穗 知母 石膏 黃柏 桃仁泥 麻子仁(各一錢) 熟地黃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分) 柴胡(七分) 細辛(一分) 杏仁(六個) 紅花(少許) 小椒(三個) 上?咀,都作一服,水煎,熱服,食遠。
忌辛熱物。
導滯通幽湯 治大便燥澀。
當歸 升麻 桃仁(各一錢二分) 大黃(一錢半)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錢) 紅花(七分) 炙甘草(五分) 上銼,水二鍾煎七分,調檳榔末五分,食前服。
一方有麻子仁一錢,名潤腸湯。
潤腸丸 能潤燥和血,治大便不通。
當歸梢 生地黃 枳殼 麻仁 桃仁(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服。
大補地黃丸 治精血枯涸燥熱。
熟地黃(酒蒸) 黃柏(鹽水炒) 知母(鹽水炒,各四兩) 當歸 山藥 枸杞子(各三兩) 生地黃(二兩半) 白芍藥 山茱萸(去核,各二兩) 肉蓯蓉(酒浸) 元參(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瓊脂膏 治血虛皮膚枯燥及消渴等證。
生地黃(二十斤,洗淨,搗取自然汁,去渣) 鹿角膠(一斤) 白沙蜜(二斤,煎一二沸,掠去面上沫) 真酥油(一斤) 生薑(二兩,搗取真汁) 上先以文武火熬地黃汁數沸,以絹濾取淨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膠,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稠如餳,以瓷器收貯,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調下。
瓊玉膏 治血虛皮膚枯燥及肺熱咳嗽甚者。
生地黃(四斤) 白沙蜜(二斤) 人參(六兩) 白茯苓(十三兩) 上以地黃搗汁,和蜜,以人參、茯苓為末,拌入蜜汁,用瓷瓶貯,以紙箬包其口,用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再換蠟紙包封十數重,沉井底一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