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燥證
論
原病式 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澀者,物濕則滑澤,幹則澀滯;枯,不榮王也;涸,無水液也;幹,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皴揭,皮膚啟裂也),皆屬於燥(手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蓋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
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乎寒濕,反同其風熱也。
故火熱勝則金衰而風生,風熱勝則火竭而為燥也。
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
蓋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則筋大燥也。
燥金主於收斂,其脈緊澀,故為病勁強緊急而口噤也。
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或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或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筋惕而搐;又或風熱燥並而鬱甚於裡,故煩滿而為秘結也。
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鑠而瘛瘲,昏冒僵仆也。
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
燥病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
所謂中風筋緩者,因其風熱甚,濕而為燥之甚也。
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膹郁病痿,皆屬於肺。
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則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
是以掌得血而能持,足得血而能步。
夫燥之為病者,血以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若是也,學者不可不知。
丹溪 曰:皮膚皴揭,折裂血出,大痛或肌膚燥癢者,火燥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之類治之。
李氏 曰:燥有內外。
外因時值陽明燥令,久晴不雨,黃埃蔽空,令人狂惑,皮膚乾枯屑起;內因七情火磨,或大病吐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勞竭精,或飲飽勞役損胃,或炙煿酒醬厚味,皆能偏助火邪,消鑠血液。
六氣,風熱火屬陽,寒燥濕屬陰。
但燥雖屬秋陰,而反同風熱火化,蓋火盛則金被熱傷,木無以制而生風,風勝濕,熱耗津。
入肝則筋脈勁強緊急口噤,發為風癇,或手足癱瘓偏枯,或十指反而莫能搔癢,或為雀目內障;入心則昏冒僵仆,語言蹇澀;入脾則膈滿不食,或善飢而瘦,或傷積變為水腫鼓脹;入肺則毛焦乾脪,膹郁咳嗽;入腎則津液竭□,煩渴及骨蒸秘結。
總皆肺金所主,陽明與肺為表裡也。
表病皮膚皴揭,四物湯去川芎,合生脈散,加知母、黃柏、天花粉,或單天門冬膏,如筋攣不能運動者,大秦艽湯;裡病消渴,活血潤燥,生津飲。
大抵表裡俱宜甘寒潤劑,忌辛香動火及一切發汗之藥。
經曰:燥者潤之。
養血之謂也。
蓋燥則血澀,而氣液為之凝滯。
潤則血旺,而氣液為之宣通,由內神茂而後外色澤矣。
然積液固能生氣,積氣亦能生液。
氣虛者常用瓊玉膏,津虛者單五味子膏,血虛者地黃膏。
凡病遇天燥(天燥即久晴不雨也),亦宜量加此等潤劑。
統旨 曰:燥之為病,有風燥,有熱燥,緣風能勝濕,熱能耗液也。
又有陰血虛津不足而為燥,其證或為消渴,或為秘結,或為筋脈攣急,或為肌膚乾澀。
大法辛以潤之,養血滋陰降火,則燥病自除,身自安矣。
蔭按:葉氏曰:燥是陽明之化,雖因於風熱所成,然究其源,多本於血虛津液不足所緻。
何也,陰血虛則不能榮潤百體,津液衰則無以滋養三焦,由是熱邪拂鬱而燥變多端。
故燥幹外,皮膚皴揭;燥於內,精血枯涸;燥於上,咽鼻焦乾;燥於下,便溺秘結。
治之者,外以滋益之,內以培養之,在上清解之,在下通潤之。
務使水液自生,而燥不容於不退矣。
脈法 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
治方 加減四物湯 治燥證皮膚皴揭。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天花粉 知母 黃柏
蓋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
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乎寒濕,反同其風熱也。
故火熱勝則金衰而風生,風熱勝則火竭而為燥也。
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
蓋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則筋大燥也。
燥金主於收斂,其脈緊澀,故為病勁強緊急而口噤也。
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或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或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筋惕而搐;又或風熱燥並而鬱甚於裡,故煩滿而為秘結也。
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鑠而瘛瘲,昏冒僵仆也。
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
燥病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
所謂中風筋緩者,因其風熱甚,濕而為燥之甚也。
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膹郁病痿,皆屬於肺。
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則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
是以掌得血而能持,足得血而能步。
夫燥之為病者,血以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若是也,學者不可不知。
丹溪 曰:皮膚皴揭,折裂血出,大痛或肌膚燥癢者,火燥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之類治之。
李氏 曰:燥有內外。
外因時值陽明燥令,久晴不雨,黃埃蔽空,令人狂惑,皮膚乾枯屑起;內因七情火磨,或大病吐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勞竭精,或飲飽勞役損胃,或炙煿酒醬厚味,皆能偏助火邪,消鑠血液。
六氣,風熱火屬陽,寒燥濕屬陰。
但燥雖屬秋陰,而反同風熱火化,蓋火盛則金被熱傷,木無以制而生風,風勝濕,熱耗津。
入肝則筋脈勁強緊急口噤,發為風癇,或手足癱瘓偏枯,或十指反而莫能搔癢,或為雀目內障;入心則昏冒僵仆,語言蹇澀;入脾則膈滿不食,或善飢而瘦,或傷積變為水腫鼓脹;入肺則毛焦乾脪,膹郁咳嗽;入腎則津液竭□,煩渴及骨蒸秘結。
總皆肺金所主,陽明與肺為表裡也。
表病皮膚皴揭,四物湯去川芎,合生脈散,加知母、黃柏、天花粉,或單天門冬膏,如筋攣不能運動者,大秦艽湯;裡病消渴,活血潤燥,生津飲。
大抵表裡俱宜甘寒潤劑,忌辛香動火及一切發汗之藥。
經曰:燥者潤之。
養血之謂也。
蓋燥則血澀,而氣液為之凝滯。
潤則血旺,而氣液為之宣通,由內神茂而後外色澤矣。
然積液固能生氣,積氣亦能生液。
氣虛者常用瓊玉膏,津虛者單五味子膏,血虛者地黃膏。
凡病遇天燥(天燥即久晴不雨也),亦宜量加此等潤劑。
統旨 曰:燥之為病,有風燥,有熱燥,緣風能勝濕,熱能耗液也。
又有陰血虛津不足而為燥,其證或為消渴,或為秘結,或為筋脈攣急,或為肌膚乾澀。
大法辛以潤之,養血滋陰降火,則燥病自除,身自安矣。
蔭按:葉氏曰:燥是陽明之化,雖因於風熱所成,然究其源,多本於血虛津液不足所緻。
何也,陰血虛則不能榮潤百體,津液衰則無以滋養三焦,由是熱邪拂鬱而燥變多端。
故燥幹外,皮膚皴揭;燥於內,精血枯涸;燥於上,咽鼻焦乾;燥於下,便溺秘結。
治之者,外以滋益之,內以培養之,在上清解之,在下通潤之。
務使水液自生,而燥不容於不退矣。
脈法 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
治方 加減四物湯 治燥證皮膚皴揭。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天花粉 知母 黃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