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末盦湧泉穴,以四物湯加降火藥服之。
飲酒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輕手按之熱甚,重手按之不甚,此熱在肌表,宜清之,地骨皮、麥門冬、竹茹之類;重手按之熱甚而烙手,輕手按之不覺熱,此病在肌肉之內,宜發之,東垣升陽散火湯、火鬱湯之類。
手心熱屬熱鬱,用火鬱湯,或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丸。
木通下行,瀉小腸火;人中白瀉肝火;黃芩、黃連以豬膽汁拌炒,能瀉肝膽之火;黃柏加細辛,瀉膀胱之火;青黛能瀉五臟之鬱火,元參能瀉無根之遊火。
小便降火極速,山梔子能降火從小便中洩去,其性能屈曲下行,人所不知。
丹溪活套 雲:凡去上焦濕熱,須酒洗黃芩以瀉肺火,如肺有實熱宜用。
如虛熱而用黃芩則傷肺氣,須先用天門冬保定肺氣,然後用之。
如去中焦濕熱與痛,須用黃連以瀉心火,若中焦有實熱宜用。
若脾胃氣虛,不得轉運,及中焦有鬱熱者,當用白茯苓、白朮、黃芩、葛根代之。
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實熱者切當。
若虛煩,須用補藥為主,人參、白朮、黃芩、芍藥、茯苓、麥門冬、大棗之類。
下焦有濕熱腫痛,並膀胱有火邪者,須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之類,固是捷藥。
若肥白人氣虛者,宜用白朮、蒼朮、南星、滑石、茯苓之類。
如黑瘦之人下焦有濕熱腫痛者,必用當歸、紅花、桃仁、牛膝、檳榔等藥。
柴胡瀉肝火,須用片芩佐之;片芩又能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
若歸尾者,能瀉大腸之火。
黃連瀉心火,若用豬膽汁拌炒,更以草龍膽佐之,大能瀉膽中之火。
白芍藥瀉脾火,若冬月用,必以酒浸炒,蓋其性之酸寒也。
知母、黃柏瀉腎火,又瀉膀胱之火。
梔子瀉三焦之火,在上中二焦用連皮殼,在下焦須去殼,水洗去黃漿,炒焦色,研細用之。
人中白非獨瀉肝火,又能瀉三焦火及膀胱之火,使小便中出,蓋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
李氏 曰:火病死人甚暴,變化無常,一動便傷元氣,偏勝遺害他經。
《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
劉河間推廣五運為病,屬肝者諸風之火,屬脾胃者諸濕痰火,屬心肺者諸熱實火,屬腎者諸虛之火,散於各經浮遊之火,入氣分無根之火,入血分消陰伏火。
故曰: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
火因內外,須分虛實。
外因邪郁經絡,積熱臟腑,此為有餘之火;內因飲食情欲,氣盛似火,此為有餘中不足;陰虛火動,乃不足之火。
大要以脈弦數無力為虛火,實大有力為實火。
且實火內外皆熱,口渴,日夜潮熱,大小便閉;虛火潮熱有間,口燥不渴。
實火因外感邪郁在表者,九味羌活湯;半表半裡,小柴胡湯;入裡,大承氣湯;燥渴,白虎湯;因金石炙煿者,黃連解毒湯、防風當歸飲、三黃丸、大金花丸;狂者,黑奴丸。
虛火氣虛火盛,因勞倦傷胃,無力身熱,宜保元湯、補中益氣湯加芍藥、黃柏,或四君子湯滲之。
如大病及吐瀉後身熱如焚,命門脈脫,為陽衰之病,宜以辛熱溫養其火,則熱自退,附子理中湯、霹靂散主之。
血虛火動,因傷色欲,午後發熱,宜四物湯、滋陰降火湯、加味逍遙散、腎氣丸、人中白散。
若腎水受傷,生地黃、元參煎膏主之。
相火旺甚,氣從臍下起者,正氣湯、坎離丸。
如氣從湧泉穴起入腹者,虛極難治,四物湯加白馬脛骨,降陰火以代芩、連,或人中黃亦好,外用附子末津調塗足心。
亦有濕熱鬱者,飲食鬱火,因內傷生冷及飲食不化,抑遏陽氣於脾土,四肢熱如燎,以升散之劑發之,升陽散火湯、火鬱湯、瀉陰火升陽湯。
七情五志火起,宜隨各經調之。
大怒,火起於肝,則手掉目眩,清肝湯加龍膽草、古茱通丸。
醉飽,火起於胃,則痞塞腫滿,瀉黃散、戊己丸、單石膏丸。
悲哀,火起於肺,則氣促志郁,瀉白散加黃芩、葶藶,單黃芩丸,單苦參丸。
房勞,火起於腎,則骨蒸潮熱,大補陰丸、滋腎丸、單黃柏丸;心火輕則煩熱痛癢,單瀉心湯;重則自焚,面青發躁,脈絕暴死。
故曰:五志之火,動極不治。
總論虛火可補,實火可瀉。
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之。
君火正治,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相火反治,不可以水濕折,惟從其性而伏之。
即如實火發狂,宜三黃、硝黃正治;虛火發狂,先與薑湯,然後補陰,其火自降。
凡火盛,不可猛用涼藥,必酒炒過,或兼溫散甘緩。
又有可發汗者,風寒生冷郁也。
五行惟火有二,心為君火,一身之主,腎為相火,遊行於身,常寄肝膽胞絡三焦之間。
又膀胱為民火,亦屬於腎。
此皆天賦,不可無者。
若五志之火,則由於人。
是以內傷火多,外感火少。
噫!火不妄動,動由於心,靜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
又曰:三焦積熱,須審虛實。
實熱因日服金石炙煿,夜臥熱炕,或火烘衣被,久則蘊積熱毒,在上焦則咽乾口燥而臭,舌糜唇瘡,在中焦則胸滿,乾嘔作渴,在臟腑則大小便閉,法當清心解毒,上熱涼膈散,中熱調胃承氣湯,下熱八正散,三焦俱熱三黃湯、大金花丸。
虛熱因燥鑠腎水,相火炎上,口燥煩渴,精神短少,心悸自汗,懶於動作,夜臥睡語,法當降火滋水,三補丸主之,或隻清之潤之而已。
熱分各經。
心熱,單瀉心湯;肝熱,瀉青丸;脾熱,瀉黃散;肺熱,瀉白散;腎熱,滋腎丸;小腸熱,導赤散;胃熱,瀉胃湯;大腸熱,瀉白湯;膀胱熱,加味石膏湯。
然諸熱皆屬於心,熱甚則能傷陰,宜硃砂安神丸以清鎮之。
熱分氣血氣分實熱,白虎湯或敗毒散加荊芥、青皮、白朮;血分實熱,四順清涼飲;氣血俱實熱,洗心散、甘露飲、澤瀉湯。
氣分虛熱,清心蓮子飲,甚者龍腦雞蘇丸,久者宜升陽以散之,小柴胡湯合四君子湯、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
或疑補中益氣,何以治熱。
殊不知熱因熱用,溫能除熱之理,蓋大熱在上,大寒必伏於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
地氣者,在人乃胃之生氣,使真氣旺而邪熱自退。
血分虛熱,四物湯加芩、連、山梔,或為丸服,久則滋陰以降之,秦艽扶羸湯,或古歸耆湯、滋陰降火湯,蒸熱者加味逍遙散、坎離丸。
氣血俱虛,升陽滋陰,兼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俱加知母、黃柏。
然虛熱久,必脾胃不合,三白湯、參苓白朮散調之。
風熱,風甚生熱者,兼治風熱,或熱甚生風者,治其熱而風自消。
凡頭目腫痛,眩暈眼昏,目赤耳聾,鼻塞口燥,舌乾牙宣,牙腫斑疹之類,皆風熱炎上之所為也。
初起上攻者,川芎茶調散、至寶丹、四神丹、上清丸;久而下注血衰者,腎氣丸加知母、黃柏,或當歸龍薈丸、四生散。
痰熱者,因痰生熱,因熱生痰,凡咽痛喉閉,膈噎胸痞,癲狂驚悸,怔忡健忘之類,皆痰火滯中之所為也,小調中湯。
大調中湯。
濕熱者,因濕生熱,或因熱生濕,凡洩瀉下痢、水腫鼓脹,黃疸遺精、白濁疝痛、腰痛腳氣之類,皆濕熱下流之所為也,治見各條。
丹溪治濕熱,上焦黃芩,虛者天、麥門冬代之;中焦黃連,虛者白朮、茯苓、葛根代之;下焦草龍膽、防己、黃柏。
虛者,肥人蒼朮、南星、滑石;瘦人牛膝、檳榔、桃仁、紅花。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
此風熱痰熱濕熱,乃百病之根本也。
吳氏 曰:水火,人身之陰陽也。
陽常有餘,故火證恆多,所謂一水不勝五火是也。
人能攝理其火,緻之沖和,則調元之手矣。
或者寒涼太過,斯又弊焉。
自有五行來,不可以無火,故知滅燼之為非,學者慎之。
蔭按:葉氏曰:陰虛火動之說,自丹溪始發,厥功大矣。
夫陰虛者,腎水之虛也;火動者,相火因水衰而上炎也。
水衰火旺,榮血日損,故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補其陰以降其火,此治法之善者也。
但黃柏、知母苦寒之藥,脾胃虛者非其所宜。
予每見得此病服此藥者,反緻下洩,飲食不進,正謂氣虛不能勝苦寒,而為所傷也。
五臟以胃氣為本,胃既受傷,而求腎陰之長,必不可得矣。
故用黃柏、知母者,又當視脾胃虛實而加損焉。
(餘昔居家時,曾患虛弱,服此二劑,遂緻大瀉,餘亦謂雲雲) 虞氏 曰:丹溪謂火從腳下起入腹者,為虛極,言尤有未悉者。
如果勞怯陰虛之人有此,固當作陰虛治,若壯實之人有此,則是濕鬱成熱之候也。
愚嘗冒雨徒行衣濕,得此證,以蒼朮、黃柏加牛膝、防己等藥作丸,服之而愈。
後累醫諸人,皆驗。
若誤作陰虛治,即成痿證,劇矣。
統旨 曰:或問火熱之名有辨否。
曰:《內經》先哲論火者,專指五臟所出而言,其曰君火相火之類是也;論熱者,兼臟之所出及外感而言,其曰諸熱瞀瘛及諸病論之類是也。
較二子立名之義,則火似甚於熱;據昔人立言之義,則熱反兼乎火。
要知熱即火也,火即熱也,其治一而已矣。
脈法 脈浮而洪數為虛火,脈沉而實大為實火。
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見於右關,為脾火;兩尺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必主遺精,陰火盛也。
病熱有火者可治,脈洪是也;無火者難治,沉細是也。
脈理提綱 曰:火脈洪數,虛則浮。
治三焦實火方 黃連解毒湯 治熱毒躁亂煩渴,蓄熱內甚等證,此所謂實火宜瀉。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煎服。
一方加連翹、芍藥、柴胡。
涼膈散 治臟腑積熱,口舌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渴,腸胃秘澀,便溺不利。
連翹(四錢)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二錢) 薄荷 黃芩 梔子(各一錢) 上銼,加竹葉七片,水煎,去渣,入蜜少許,食後服,加姜煎亦得。
加黃連五分,名清心湯;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
抑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膈絡胸中,三焦之氣同相火遊與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
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之熱也。
如肺經邪熱,咳嗽有痰,加半夏。
涼膈與四物湯各半服,能益血瀉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
既濟解毒湯 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腹中積滯,胸滿困臥,大便微秘。
大黃(酒炒)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甘草(炙) 桔梗 柴胡 升麻 連翹 歸身(各一錢) 上銼,水煎,食後服。
本事方 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煩躁多渴,唇裂喉閉,目赤,鼻頷結硬,口舌生瘡,陽明證傷寒發狂,見鬼譫語,大小便閉,一切風壅,並皆治之。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葉 乾葛(各二兩) 山梔子 赤芍藥 甘草(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服。
唯陽明證傷寒忌下。
又方 白朮 荊芥 赤芍藥(各三兩) 大黃 車前子 木通 當歸 甘草(各二兩) 上為細末,如大便秘結,米泔調三錢,空心服;如上膈壅熱,或生赤丹,或生癰癤,用水二盞煎六分;如小便結如淋狀,用蘆根打碎洗淨,煎湯下;如五心煩熱,用生薑一片同煎服。
黃芩湯 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
飲酒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輕手按之熱甚,重手按之不甚,此熱在肌表,宜清之,地骨皮、麥門冬、竹茹之類;重手按之熱甚而烙手,輕手按之不覺熱,此病在肌肉之內,宜發之,東垣升陽散火湯、火鬱湯之類。
手心熱屬熱鬱,用火鬱湯,或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丸。
木通下行,瀉小腸火;人中白瀉肝火;黃芩、黃連以豬膽汁拌炒,能瀉肝膽之火;黃柏加細辛,瀉膀胱之火;青黛能瀉五臟之鬱火,元參能瀉無根之遊火。
小便降火極速,山梔子能降火從小便中洩去,其性能屈曲下行,人所不知。
丹溪活套 雲:凡去上焦濕熱,須酒洗黃芩以瀉肺火,如肺有實熱宜用。
如虛熱而用黃芩則傷肺氣,須先用天門冬保定肺氣,然後用之。
如去中焦濕熱與痛,須用黃連以瀉心火,若中焦有實熱宜用。
若脾胃氣虛,不得轉運,及中焦有鬱熱者,當用白茯苓、白朮、黃芩、葛根代之。
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實熱者切當。
若虛煩,須用補藥為主,人參、白朮、黃芩、芍藥、茯苓、麥門冬、大棗之類。
下焦有濕熱腫痛,並膀胱有火邪者,須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之類,固是捷藥。
若肥白人氣虛者,宜用白朮、蒼朮、南星、滑石、茯苓之類。
如黑瘦之人下焦有濕熱腫痛者,必用當歸、紅花、桃仁、牛膝、檳榔等藥。
柴胡瀉肝火,須用片芩佐之;片芩又能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
若歸尾者,能瀉大腸之火。
黃連瀉心火,若用豬膽汁拌炒,更以草龍膽佐之,大能瀉膽中之火。
白芍藥瀉脾火,若冬月用,必以酒浸炒,蓋其性之酸寒也。
知母、黃柏瀉腎火,又瀉膀胱之火。
梔子瀉三焦之火,在上中二焦用連皮殼,在下焦須去殼,水洗去黃漿,炒焦色,研細用之。
人中白非獨瀉肝火,又能瀉三焦火及膀胱之火,使小便中出,蓋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
李氏 曰:火病死人甚暴,變化無常,一動便傷元氣,偏勝遺害他經。
《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
劉河間推廣五運為病,屬肝者諸風之火,屬脾胃者諸濕痰火,屬心肺者諸熱實火,屬腎者諸虛之火,散於各經浮遊之火,入氣分無根之火,入血分消陰伏火。
故曰: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
火因內外,須分虛實。
外因邪郁經絡,積熱臟腑,此為有餘之火;內因飲食情欲,氣盛似火,此為有餘中不足;陰虛火動,乃不足之火。
大要以脈弦數無力為虛火,實大有力為實火。
且實火內外皆熱,口渴,日夜潮熱,大小便閉;虛火潮熱有間,口燥不渴。
實火因外感邪郁在表者,九味羌活湯;半表半裡,小柴胡湯;入裡,大承氣湯;燥渴,白虎湯;因金石炙煿者,黃連解毒湯、防風當歸飲、三黃丸、大金花丸;狂者,黑奴丸。
虛火氣虛火盛,因勞倦傷胃,無力身熱,宜保元湯、補中益氣湯加芍藥、黃柏,或四君子湯滲之。
如大病及吐瀉後身熱如焚,命門脈脫,為陽衰之病,宜以辛熱溫養其火,則熱自退,附子理中湯、霹靂散主之。
血虛火動,因傷色欲,午後發熱,宜四物湯、滋陰降火湯、加味逍遙散、腎氣丸、人中白散。
若腎水受傷,生地黃、元參煎膏主之。
相火旺甚,氣從臍下起者,正氣湯、坎離丸。
如氣從湧泉穴起入腹者,虛極難治,四物湯加白馬脛骨,降陰火以代芩、連,或人中黃亦好,外用附子末津調塗足心。
亦有濕熱鬱者,飲食鬱火,因內傷生冷及飲食不化,抑遏陽氣於脾土,四肢熱如燎,以升散之劑發之,升陽散火湯、火鬱湯、瀉陰火升陽湯。
七情五志火起,宜隨各經調之。
大怒,火起於肝,則手掉目眩,清肝湯加龍膽草、古茱通丸。
醉飽,火起於胃,則痞塞腫滿,瀉黃散、戊己丸、單石膏丸。
悲哀,火起於肺,則氣促志郁,瀉白散加黃芩、葶藶,單黃芩丸,單苦參丸。
房勞,火起於腎,則骨蒸潮熱,大補陰丸、滋腎丸、單黃柏丸;心火輕則煩熱痛癢,單瀉心湯;重則自焚,面青發躁,脈絕暴死。
故曰:五志之火,動極不治。
總論虛火可補,實火可瀉。
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之。
君火正治,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相火反治,不可以水濕折,惟從其性而伏之。
即如實火發狂,宜三黃、硝黃正治;虛火發狂,先與薑湯,然後補陰,其火自降。
凡火盛,不可猛用涼藥,必酒炒過,或兼溫散甘緩。
又有可發汗者,風寒生冷郁也。
五行惟火有二,心為君火,一身之主,腎為相火,遊行於身,常寄肝膽胞絡三焦之間。
又膀胱為民火,亦屬於腎。
此皆天賦,不可無者。
若五志之火,則由於人。
是以內傷火多,外感火少。
噫!火不妄動,動由於心,靜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
又曰:三焦積熱,須審虛實。
實熱因日服金石炙煿,夜臥熱炕,或火烘衣被,久則蘊積熱毒,在上焦則咽乾口燥而臭,舌糜唇瘡,在中焦則胸滿,乾嘔作渴,在臟腑則大小便閉,法當清心解毒,上熱涼膈散,中熱調胃承氣湯,下熱八正散,三焦俱熱三黃湯、大金花丸。
虛熱因燥鑠腎水,相火炎上,口燥煩渴,精神短少,心悸自汗,懶於動作,夜臥睡語,法當降火滋水,三補丸主之,或隻清之潤之而已。
熱分各經。
心熱,單瀉心湯;肝熱,瀉青丸;脾熱,瀉黃散;肺熱,瀉白散;腎熱,滋腎丸;小腸熱,導赤散;胃熱,瀉胃湯;大腸熱,瀉白湯;膀胱熱,加味石膏湯。
然諸熱皆屬於心,熱甚則能傷陰,宜硃砂安神丸以清鎮之。
熱分氣血氣分實熱,白虎湯或敗毒散加荊芥、青皮、白朮;血分實熱,四順清涼飲;氣血俱實熱,洗心散、甘露飲、澤瀉湯。
氣分虛熱,清心蓮子飲,甚者龍腦雞蘇丸,久者宜升陽以散之,小柴胡湯合四君子湯、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
或疑補中益氣,何以治熱。
殊不知熱因熱用,溫能除熱之理,蓋大熱在上,大寒必伏於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
地氣者,在人乃胃之生氣,使真氣旺而邪熱自退。
血分虛熱,四物湯加芩、連、山梔,或為丸服,久則滋陰以降之,秦艽扶羸湯,或古歸耆湯、滋陰降火湯,蒸熱者加味逍遙散、坎離丸。
氣血俱虛,升陽滋陰,兼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俱加知母、黃柏。
然虛熱久,必脾胃不合,三白湯、參苓白朮散調之。
風熱,風甚生熱者,兼治風熱,或熱甚生風者,治其熱而風自消。
凡頭目腫痛,眩暈眼昏,目赤耳聾,鼻塞口燥,舌乾牙宣,牙腫斑疹之類,皆風熱炎上之所為也。
初起上攻者,川芎茶調散、至寶丹、四神丹、上清丸;久而下注血衰者,腎氣丸加知母、黃柏,或當歸龍薈丸、四生散。
痰熱者,因痰生熱,因熱生痰,凡咽痛喉閉,膈噎胸痞,癲狂驚悸,怔忡健忘之類,皆痰火滯中之所為也,小調中湯。
大調中湯。
濕熱者,因濕生熱,或因熱生濕,凡洩瀉下痢、水腫鼓脹,黃疸遺精、白濁疝痛、腰痛腳氣之類,皆濕熱下流之所為也,治見各條。
丹溪治濕熱,上焦黃芩,虛者天、麥門冬代之;中焦黃連,虛者白朮、茯苓、葛根代之;下焦草龍膽、防己、黃柏。
虛者,肥人蒼朮、南星、滑石;瘦人牛膝、檳榔、桃仁、紅花。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
此風熱痰熱濕熱,乃百病之根本也。
吳氏 曰:水火,人身之陰陽也。
陽常有餘,故火證恆多,所謂一水不勝五火是也。
人能攝理其火,緻之沖和,則調元之手矣。
或者寒涼太過,斯又弊焉。
自有五行來,不可以無火,故知滅燼之為非,學者慎之。
蔭按:葉氏曰:陰虛火動之說,自丹溪始發,厥功大矣。
夫陰虛者,腎水之虛也;火動者,相火因水衰而上炎也。
水衰火旺,榮血日損,故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補其陰以降其火,此治法之善者也。
但黃柏、知母苦寒之藥,脾胃虛者非其所宜。
予每見得此病服此藥者,反緻下洩,飲食不進,正謂氣虛不能勝苦寒,而為所傷也。
五臟以胃氣為本,胃既受傷,而求腎陰之長,必不可得矣。
故用黃柏、知母者,又當視脾胃虛實而加損焉。
(餘昔居家時,曾患虛弱,服此二劑,遂緻大瀉,餘亦謂雲雲) 虞氏 曰:丹溪謂火從腳下起入腹者,為虛極,言尤有未悉者。
如果勞怯陰虛之人有此,固當作陰虛治,若壯實之人有此,則是濕鬱成熱之候也。
愚嘗冒雨徒行衣濕,得此證,以蒼朮、黃柏加牛膝、防己等藥作丸,服之而愈。
後累醫諸人,皆驗。
若誤作陰虛治,即成痿證,劇矣。
統旨 曰:或問火熱之名有辨否。
曰:《內經》先哲論火者,專指五臟所出而言,其曰君火相火之類是也;論熱者,兼臟之所出及外感而言,其曰諸熱瞀瘛及諸病論之類是也。
較二子立名之義,則火似甚於熱;據昔人立言之義,則熱反兼乎火。
要知熱即火也,火即熱也,其治一而已矣。
脈法 脈浮而洪數為虛火,脈沉而實大為實火。
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見於右關,為脾火;兩尺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必主遺精,陰火盛也。
病熱有火者可治,脈洪是也;無火者難治,沉細是也。
脈理提綱 曰:火脈洪數,虛則浮。
治三焦實火方 黃連解毒湯 治熱毒躁亂煩渴,蓄熱內甚等證,此所謂實火宜瀉。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煎服。
一方加連翹、芍藥、柴胡。
涼膈散 治臟腑積熱,口舌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渴,腸胃秘澀,便溺不利。
連翹(四錢)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二錢) 薄荷 黃芩 梔子(各一錢) 上銼,加竹葉七片,水煎,去渣,入蜜少許,食後服,加姜煎亦得。
加黃連五分,名清心湯;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
抑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膈絡胸中,三焦之氣同相火遊與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
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之熱也。
如肺經邪熱,咳嗽有痰,加半夏。
涼膈與四物湯各半服,能益血瀉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
既濟解毒湯 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腹中積滯,胸滿困臥,大便微秘。
大黃(酒炒)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甘草(炙) 桔梗 柴胡 升麻 連翹 歸身(各一錢) 上銼,水煎,食後服。
本事方 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煩躁多渴,唇裂喉閉,目赤,鼻頷結硬,口舌生瘡,陽明證傷寒發狂,見鬼譫語,大小便閉,一切風壅,並皆治之。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葉 乾葛(各二兩) 山梔子 赤芍藥 甘草(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服。
唯陽明證傷寒忌下。
又方 白朮 荊芥 赤芍藥(各三兩) 大黃 車前子 木通 當歸 甘草(各二兩) 上為細末,如大便秘結,米泔調三錢,空心服;如上膈壅熱,或生赤丹,或生癰癤,用水二盞煎六分;如小便結如淋狀,用蘆根打碎洗淨,煎湯下;如五心煩熱,用生薑一片同煎服。
黃芩湯 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