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小便淋濁不利。
黃芩 黃連 梔子仁 澤瀉 木通 生地黃 麥門冬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溫服。
三因平胃散 治胃經實熱,口乾舌裂,大小便秘澀,及熱病後餘熱不除,蓄於胃中,四肢發熱,口渴無汗。
芍藥(二兩) 厚樸 射幹(米泔浸) 升麻 茯苓(各一兩半) 枳殼(麩炒) 大黃(蒸) 甘草(炙,各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煎,空心熱服。
梔子仁湯 治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 赤芍藥 大青 知母(各五分) 柴胡(一錢二分) 升麻 黃芩 石膏 生甘草(各一錢) 杏仁(七分半) 豆豉(五十粒) 上銼,水煎,溫服。
三黃丸 治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連 黃芩 大黃(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白湯下。
如作湯,每服四錢,水煎服。
加黃柏水,名大金花丸。
三補丸 黃芩 黃連 大黃(煨,各等分。
) 上為細末,新汲水丸服。
大金花丸 治三焦積熱,心火炎上,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分。
)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過茶水任下。
自利,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
加味金花丸 此藥退煩熱,止嗽化痰,清頭目,進飲食。
黃連(炒) 黃芩(炒) 黃柏(炒) 山梔子(各一兩) 大黃(煨) 人參 半夏 桔梗(各半兩。
)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茶清下。
三黃解毒丸 治內外諸邪熱毒,癰腫瘡疽,筋脈拘攣,咬牙驚悸,一切熱毒,並五淋便濁痔漏。
黑牽牛 滑石(各四兩) 大黃 黃芩 黃連 梔子(各二兩。
)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水下。
四生丸 治一切熱痰,諸熱證皆可服。
大黃 牽牛 皂角(各一兩) 樸硝(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白湯下。
神芎丸 治三焦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或生瘡癤,咽喉不利,或腸胃結燥,小便赤澀,大便閉塞,一切熱證並宜服之。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牽牛(生)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 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食後服。
碧雪丹 治一切積熱,口舌生瘡,心煩喉閉。
芒硝 青黛 石膏(各研末,水漂) 寒水石 樸硝 滑石 馬牙硝(各等分) 甘草(煎湯二升) 上將甘草湯入諸藥末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溶,入青黛和勻,傾砂盆內,候冷結成霜,研為末,每用少許噙化津咽。
如喉閉不能咽,用竹筒吹入喉中。
元明粉 此藥大治邪熱所幹,膈上氣滯,臟腑秘澀,並宜服之。
以樸硝煎過,澄濾五七遍,至夜於星月下露至天明,自然結成青白塊子,用砂罐子按實,於炭火內從慢至緊,自然成汁,煎沸,直候不響,再加頂火一煅,便取出,於淨地上倒下,用盆合蓋了,以去火毒,然後研為細末,每二斤入甘草生熟二兩為末,攪勻,臨睡酌量用之,或一錢二錢,以桃花煎湯或蔥白湯下。
木香金鈴散 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五錢) 金鈴子(去核) 木香(各三錢) 樸硝(二錢) 輕粉(少許) 上為末,柳白皮煎湯,調下三四錢,食後服,以利為度。
大黃散 治上焦熱而煩,不能睡臥。
山梔 大黃 鬱金(各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微利則已。
益元散 治六腑有實火,上有煩渴,下有便秘赤澀者,此方主之。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上為末,蜜水調下三錢 珍珠散 治男婦小兒五臟積熱,心胸悶亂,口乾舌燥,精神恍惚,癲狂等證。
琥珀 珍珠粉 鐵粉 天花粉 硃砂 牙硝 寒水石 大黃(酒浸) 生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薄荷湯調下。
紫雪 治腳氣毒遍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陽叫走,瘴毒,及解諸熱藥毒卒黃等毒並蠱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疳熱病。
(丹溪雲:此心脾肝腎胃經之藥) 寒水石 石膏 磁石 滑石(以上四味各三斤,搗為細末,用水一石煎至五鬥,去渣,入後藥) 元參(一斤,洗焙切) 沉香 羚羊角 犀角 青木香 升麻(各五兩) 丁香 甘草(八兩,以上六味搗為末,入前藥汁中再煮取,取一鬥五升,去渣,入下項二味藥) 樸硝 硝石(好者,二斤,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用柳木棍攪,候七八升許,投在盆內,半日後方凝,方入下項二味藥) 辰砂(三兩,細研) 麝香(真者,一兩二錢,乳炒,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拌調令勻) 合成後,窨二日,每服一錢或二錢,食後冷水調服,大人小兒仔細加減。
噙化三黃丸 大黃 黃芩 黃連(各二兩半) 黃藥子 白藥子(各一兩半) 黃柏 苦參 山豆根 硼砂(各一兩) 京墨(三錢) 片腦(一錢半)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用豬膽汁調勻,攤在碗內,甑上蒸三次,露一宿後,入腦、麝、硼砂,為丸如豆大,每服一丸,食後噙化。
冬加知母。
一方有甘草。
牛黃涼膈丸 治上焦壅熱,口乾咽痛,煩躁涎潮。
牛黃 片腦 麝香(各二錢半) 紫石英(半兩) 牛膽南星(七錢半) 馬牙硝 寒水石(煨) 硬石膏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兩作四十丸,食後薄荷人參湯下。
清心丸 治經絡中火邪,夢遺,心忪恍惚,口瘡咽燥。
黃柏(生,三兩) 龍腦(三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臨臥煎麥門冬湯下。
全真丹 治臟腑積熱,洗滌腸垢,潤利燥澀,解風毒攻注,手足浮腫,或頑痹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黏,胸膈痞塞,臍腹脹滿,飲食減退,困倦無力。
川大黃(三兩,用米泔水浸三日,換取出切片,焙乾,為細末) 黑牽牛(八兩,慢火炒四兩,生用四兩,同取頭末四兩) 上以皂角一兩輕炒,去皮子,水一大碗浸一宿,入蘿蔔一兩,切作片子,同皂角一處熬至半碗,去渣,再熬至二鍾,和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至五六十丸,諸飲下,隨證加減,以利為度。
黃金丸 治積熱積痰,並三焦五臟有餘之熱,挾熱下利,食痞膈悶,咽痛,眼目赤腫,中暑中熱,煩躁等證及初發腫毒。
錦紋大黃(煨) 鬱金(比薑黃短小者) 牙皂(去筋膜,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牛膽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病輕重加減,白湯下。
大便少出,一二次即止,不傷元氣。
妙香丸 治時疫傷寒,解五毒,潮熱積熱,及小兒驚風百病。
丹溪雲:疏決腸胃,制伏木火之劑。
辰砂(水飛,九兩) 龍腦 膩粉 麝香 牛黃(各七錢半) 金箔(九十片)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泥,去油) 上研極細,煉黃蠟六兩入白礬七錢半,同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米飲吞下,小兒綠豆大二丸。
每吞此丸,即成粒,從大便出,須於初丸時以針穿眼,人冷水浸少時服之,庶使藥行而成利下之功也。
《拔萃方》無金箔,有水銀、硇砂,治久遠沉積。
治五臟偏火方 瀉心湯(一名黃連湯) 治心熱癲狂譫語,二府澀黃者。
黃連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調服,量病人大小與之,或煎服亦可。
黃連湯 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腫燥裂,或舌尖出血,舌硬。
黃連 山梔 生地黃 麥冬(去心) 當歸 芍藥(各一錢) 薄荷 犀角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頻服。
單黃連丸 治心火,一切血熱伏熱,酒毒及肝火嘔逆等證。
黃連(用姜汗炒,或酒炒) 上為末,粥丸,湯下。
千金地黃丸 治心熱。
黃連(四兩,為粗末) 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並二味拌勻,曬乾)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食後麥門冬湯下。
麥冬丸 治心經有熱。
麥冬(去心,一兩) 黃連(半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食後熟水下三十丸。
清心丸 治心熱。
黃柏(生用,二兩) 麥冬(去心) 黃連(各一兩) 龍腦(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臨臥麥冬酒下,或薄荷湯下亦可。
火府丹 瀉心小腸火。
黃芩 黃連(各一兩) 生地黃(二兩) 木通(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臨臥溫水下。
導赤散 瀉小腸火。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入竹葉、麥冬,水煎服。
赤茯苓湯 治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利。
赤茯苓 木通 生地黃 赤芍藥 黃芩 麥冬(去心) 檳榔 甘草(炙,各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入生薑五片,煎服。
以上諸方瀉心與小腸火。
黃芩一物湯 瀉肺火,目白睛赤,煩躁引飲。
黃芩(炒)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
或為末,用天門冬煎膏丸,或粥丸,名清金丸。
清金丸(一名黃芩丸) 治肺火,降痰。
黃芩(半枯者,炒黑) 上為末,用天門冬煎膏丸服,或粥丸亦可。
或加川芎,能調心血,心平則血不妄行,而火自降。
瀉白散 治肺熱喘滿氣急。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入粳米百粒,同煎服,食後。
或雲:清金丸瀉肺中血分之火,瀉白散瀉肺中氣分之火。
瀉肺湯 治肺經積熱,上喘咳嗽,胸脅服滿,痰多,大便澀滯。
黃芩 梔子 桑白皮(炒) 杏仁(炒,去皮尖) 桔梗 枳殼 薄荷 連翹 大黃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後服。
黃芩湯 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腫痛。
黃芩 山梔 桑白皮 桔梗 芍藥 麥冬(去心) 荊芥 薄荷 連翹(各一錢)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服。
單苦參丸 治肺風及痰火,兼治狂邪大叫殺人,不避水火,及遍身生瘡,滿頭面風粟癢腫,血痢。
苦參(炒) 上為末,水丸,溫湯下。
單山梔丸 治肺與大腸為最,解五臟結氣,補少陰經血。
山梔子(炒黑) 上為末,煉蜜丸服。
黃芩 黃連 梔子仁 澤瀉 木通 生地黃 麥門冬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溫服。
三因平胃散 治胃經實熱,口乾舌裂,大小便秘澀,及熱病後餘熱不除,蓄於胃中,四肢發熱,口渴無汗。
芍藥(二兩) 厚樸 射幹(米泔浸) 升麻 茯苓(各一兩半) 枳殼(麩炒) 大黃(蒸) 甘草(炙,各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煎,空心熱服。
梔子仁湯 治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 赤芍藥 大青 知母(各五分) 柴胡(一錢二分) 升麻 黃芩 石膏 生甘草(各一錢) 杏仁(七分半) 豆豉(五十粒) 上銼,水煎,溫服。
三黃丸 治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連 黃芩 大黃(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白湯下。
如作湯,每服四錢,水煎服。
加黃柏水,名大金花丸。
三補丸 黃芩 黃連 大黃(煨,各等分。
) 上為細末,新汲水丸服。
大金花丸 治三焦積熱,心火炎上,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分。
)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過茶水任下。
自利,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
加味金花丸 此藥退煩熱,止嗽化痰,清頭目,進飲食。
黃連(炒) 黃芩(炒) 黃柏(炒) 山梔子(各一兩) 大黃(煨) 人參 半夏 桔梗(各半兩。
)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茶清下。
三黃解毒丸 治內外諸邪熱毒,癰腫瘡疽,筋脈拘攣,咬牙驚悸,一切熱毒,並五淋便濁痔漏。
黑牽牛 滑石(各四兩) 大黃 黃芩 黃連 梔子(各二兩。
)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水下。
四生丸 治一切熱痰,諸熱證皆可服。
大黃 牽牛 皂角(各一兩) 樸硝(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白湯下。
神芎丸 治三焦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或生瘡癤,咽喉不利,或腸胃結燥,小便赤澀,大便閉塞,一切熱證並宜服之。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牽牛(生)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 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食後服。
碧雪丹 治一切積熱,口舌生瘡,心煩喉閉。
芒硝 青黛 石膏(各研末,水漂) 寒水石 樸硝 滑石 馬牙硝(各等分) 甘草(煎湯二升) 上將甘草湯入諸藥末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溶,入青黛和勻,傾砂盆內,候冷結成霜,研為末,每用少許噙化津咽。
如喉閉不能咽,用竹筒吹入喉中。
元明粉 此藥大治邪熱所幹,膈上氣滯,臟腑秘澀,並宜服之。
以樸硝煎過,澄濾五七遍,至夜於星月下露至天明,自然結成青白塊子,用砂罐子按實,於炭火內從慢至緊,自然成汁,煎沸,直候不響,再加頂火一煅,便取出,於淨地上倒下,用盆合蓋了,以去火毒,然後研為細末,每二斤入甘草生熟二兩為末,攪勻,臨睡酌量用之,或一錢二錢,以桃花煎湯或蔥白湯下。
木香金鈴散 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五錢) 金鈴子(去核) 木香(各三錢) 樸硝(二錢) 輕粉(少許) 上為末,柳白皮煎湯,調下三四錢,食後服,以利為度。
大黃散 治上焦熱而煩,不能睡臥。
山梔 大黃 鬱金(各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微利則已。
益元散 治六腑有實火,上有煩渴,下有便秘赤澀者,此方主之。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上為末,蜜水調下三錢 珍珠散 治男婦小兒五臟積熱,心胸悶亂,口乾舌燥,精神恍惚,癲狂等證。
琥珀 珍珠粉 鐵粉 天花粉 硃砂 牙硝 寒水石 大黃(酒浸) 生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薄荷湯調下。
紫雪 治腳氣毒遍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陽叫走,瘴毒,及解諸熱藥毒卒黃等毒並蠱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疳熱病。
(丹溪雲:此心脾肝腎胃經之藥) 寒水石 石膏 磁石 滑石(以上四味各三斤,搗為細末,用水一石煎至五鬥,去渣,入後藥) 元參(一斤,洗焙切) 沉香 羚羊角 犀角 青木香 升麻(各五兩) 丁香 甘草(八兩,以上六味搗為末,入前藥汁中再煮取,取一鬥五升,去渣,入下項二味藥) 樸硝 硝石(好者,二斤,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用柳木棍攪,候七八升許,投在盆內,半日後方凝,方入下項二味藥) 辰砂(三兩,細研) 麝香(真者,一兩二錢,乳炒,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拌調令勻) 合成後,窨二日,每服一錢或二錢,食後冷水調服,大人小兒仔細加減。
噙化三黃丸 大黃 黃芩 黃連(各二兩半) 黃藥子 白藥子(各一兩半) 黃柏 苦參 山豆根 硼砂(各一兩) 京墨(三錢) 片腦(一錢半)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用豬膽汁調勻,攤在碗內,甑上蒸三次,露一宿後,入腦、麝、硼砂,為丸如豆大,每服一丸,食後噙化。
冬加知母。
一方有甘草。
牛黃涼膈丸 治上焦壅熱,口乾咽痛,煩躁涎潮。
牛黃 片腦 麝香(各二錢半) 紫石英(半兩) 牛膽南星(七錢半) 馬牙硝 寒水石(煨) 硬石膏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每兩作四十丸,食後薄荷人參湯下。
清心丸 治經絡中火邪,夢遺,心忪恍惚,口瘡咽燥。
黃柏(生,三兩) 龍腦(三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臨臥煎麥門冬湯下。
全真丹 治臟腑積熱,洗滌腸垢,潤利燥澀,解風毒攻注,手足浮腫,或頑痹不仁,痰涎不利,涕唾稠黏,胸膈痞塞,臍腹脹滿,飲食減退,困倦無力。
川大黃(三兩,用米泔水浸三日,換取出切片,焙乾,為細末) 黑牽牛(八兩,慢火炒四兩,生用四兩,同取頭末四兩) 上以皂角一兩輕炒,去皮子,水一大碗浸一宿,入蘿蔔一兩,切作片子,同皂角一處熬至半碗,去渣,再熬至二鍾,和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至五六十丸,諸飲下,隨證加減,以利為度。
黃金丸 治積熱積痰,並三焦五臟有餘之熱,挾熱下利,食痞膈悶,咽痛,眼目赤腫,中暑中熱,煩躁等證及初發腫毒。
錦紋大黃(煨) 鬱金(比薑黃短小者) 牙皂(去筋膜,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牛膽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病輕重加減,白湯下。
大便少出,一二次即止,不傷元氣。
妙香丸 治時疫傷寒,解五毒,潮熱積熱,及小兒驚風百病。
丹溪雲:疏決腸胃,制伏木火之劑。
辰砂(水飛,九兩) 龍腦 膩粉 麝香 牛黃(各七錢半) 金箔(九十片)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泥,去油) 上研極細,煉黃蠟六兩入白礬七錢半,同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米飲吞下,小兒綠豆大二丸。
每吞此丸,即成粒,從大便出,須於初丸時以針穿眼,人冷水浸少時服之,庶使藥行而成利下之功也。
《拔萃方》無金箔,有水銀、硇砂,治久遠沉積。
治五臟偏火方 瀉心湯(一名黃連湯) 治心熱癲狂譫語,二府澀黃者。
黃連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調服,量病人大小與之,或煎服亦可。
黃連湯 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腫燥裂,或舌尖出血,舌硬。
黃連 山梔 生地黃 麥冬(去心) 當歸 芍藥(各一錢) 薄荷 犀角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頻服。
單黃連丸 治心火,一切血熱伏熱,酒毒及肝火嘔逆等證。
黃連(用姜汗炒,或酒炒) 上為末,粥丸,湯下。
千金地黃丸 治心熱。
黃連(四兩,為粗末) 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並二味拌勻,曬乾)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食後麥門冬湯下。
麥冬丸 治心經有熱。
麥冬(去心,一兩) 黃連(半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食後熟水下三十丸。
清心丸 治心熱。
黃柏(生用,二兩) 麥冬(去心) 黃連(各一兩) 龍腦(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臨臥麥冬酒下,或薄荷湯下亦可。
火府丹 瀉心小腸火。
黃芩 黃連(各一兩) 生地黃(二兩) 木通(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臨臥溫水下。
導赤散 瀉小腸火。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入竹葉、麥冬,水煎服。
赤茯苓湯 治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利。
赤茯苓 木通 生地黃 赤芍藥 黃芩 麥冬(去心) 檳榔 甘草(炙,各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入生薑五片,煎服。
以上諸方瀉心與小腸火。
黃芩一物湯 瀉肺火,目白睛赤,煩躁引飲。
黃芩(炒)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
或為末,用天門冬煎膏丸,或粥丸,名清金丸。
清金丸(一名黃芩丸) 治肺火,降痰。
黃芩(半枯者,炒黑) 上為末,用天門冬煎膏丸服,或粥丸亦可。
或加川芎,能調心血,心平則血不妄行,而火自降。
瀉白散 治肺熱喘滿氣急。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入粳米百粒,同煎服,食後。
或雲:清金丸瀉肺中血分之火,瀉白散瀉肺中氣分之火。
瀉肺湯 治肺經積熱,上喘咳嗽,胸脅服滿,痰多,大便澀滯。
黃芩 梔子 桑白皮(炒) 杏仁(炒,去皮尖) 桔梗 枳殼 薄荷 連翹 大黃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後服。
黃芩湯 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腫痛。
黃芩 山梔 桑白皮 桔梗 芍藥 麥冬(去心) 荊芥 薄荷 連翹(各一錢)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服。
單苦參丸 治肺風及痰火,兼治狂邪大叫殺人,不避水火,及遍身生瘡,滿頭面風粟癢腫,血痢。
苦參(炒) 上為末,水丸,溫湯下。
單山梔丸 治肺與大腸為最,解五臟結氣,補少陰經血。
山梔子(炒黑) 上為末,煉蜜丸服。